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功效应用如何区别?
我一直以为白术和苍术是同一种中药,因为它们都具有燥湿健脾的作用,而且在医生的处方上也经常看到白术和苍术的名字,认为只不过是叫法不同了。但是后来经过学习之后,却发现这并不是同一种中药,虽然它们都具体燥湿健脾的功效,但是它们的用法却有所区别。那么它们的应用如何区别呢?下面我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药典》对白术与苍术的功效应用是怎么说的①白术:《中国药典》记载,白术的性味苦、甘,温。归经归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②苍术:《中国药典》记载,苍术的性味辛、苦,温。归经归脾、胃、肝经。功能主治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白术与苍术都具体燥湿健脾的功效,但是它们的应用却是有所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们先看药性和归经。白术的性味苦、甘,温;苍术的性味辛、苦,温。这里白术药性是甘,而苍术是辛,那就是白术比较甘润,苍术比较燥烈。而且苍术是偏白色的,白色入肺经,敛降;苍术偏于青黑色,属木,入肝经,升发。这样一个是升的作用,一个降的作用。 另外,白术甘温,除了能健脾燥湿之外,还能补中益气;而苍术辛温,除了能健脾燥湿之外,还可以解表。
也就是说,白术有补虚的效果,而苍术有解表的功效。 所以,在应用方面,白术功效偏于补气健脾,特别适合用于脾虚引起的湿气阻滞者;而苍术的功效偏于解表燥湿,去燥湿的能力特别强,特别适合体内寒气阻滞而引起的湿气。
2、白术的其他作用还可以固表止汗、和胃、安胎,可以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等,从这里看,它的主要作用是健脾,并且多用于脾胃气虚;而苍术的其他作用还可以祛风散寒,明目,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等,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燥性较大,偏于祛湿,可以治疗风湿、去风寒等。
3、虚证用白术,这是因为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是补脾要药,特别适合脾虚引起的湿困,脾虚引起的水肿及脾肺气虚等;实证用苍术,这是因为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是运脾要药,特别适合一些湿浊邪气停滞于体内从而造成的病症,并且还可应用于风湿痹证这些实证。
其实,对于白术与苍术的应用功效有哪些区别,在清朝《本草崇原》中就有明确记载:“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
总的来说,白术善于补脾,苍术善于运脾,它们都具有健脾、燥湿的功能,在应用时要学会区分这主要的区别。另外,在《神农本草经》中其实并没有将白术与苍术区分开来,它们都称为“术”,直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才将它们区分开,在应用上的细微差别也区分开来,可以说这是对白术与苍术的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运用。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功效应用如何区别?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在古代,白术与苍术统称为“朮”,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未对二者做详细的分类,那时候可能存在通用现象,本经中记载“朮,主风寒湿痹……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所谓风寒湿痹是人体受到外环境的风,寒,湿等邪气郁闭经络,引起的关节肿胀疼痛,白术与苍术味道均是甘中泛苦,气味清香苦燥均具有除湿散邪的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的配伍。痉病是指肌肉痉挛抽搐,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常见的有热盛伤津,血虚风动,发病基础是津液不足,无法濡养肌肉经脉,导致经脉拘挛抽搐,白术可健脾胃,输送津液水分的分布,针对痉病属津液不足证;从气味来看,苍术味道胜过白术,具有辛辣香燥的特点,可发散风寒在表,迅速燥解脾胃湿滞,退除风寒感冒之发热,散出湿邪困脾,本经说到的除热作用以苍术见长。从味道来看,白术味甘而苦,炒后焦香,香气入脾,甘能补益,能健脾胃,促进食欲,消食健脾方面白术略胜一筹。综上所述,白术与苍术均入脾胃,可燥湿健脾,我将从脾虚与湿滞两个方面入手,谈谈二者的主要使用区别。★脾虚与湿滞互为因果
- 脾胃位于脏腑的中部,按照五行分类,中部属土,所以中医常说脾土,土要均有一定的湿度和热量才能生长草木,孕育万物。这个过程就好比人吃下去的饮食,需要脾胃运化消化,吸收,再变化为气血供人体日常生理活动所需。脾胃运化饮食的前提是脾具有泌津液的作用,将水分津液供养给胃,以平衡胃的燥热。同时,胃内的热量输送于脾,防止脾过于燥热。这就是中医常说的“脾喜燥恶湿和胃喜润恶燥”。
- 有些时候,因饮食不规律,过多的食用生冷食物,或情绪不畅,气滞于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饮入的水液停滞,不能输送到人体的脏腑组织,就会形成湿滞。这属于脾胃虚弱,引起的内生湿邪。生活环境过于潮湿,或在夏季湿气较重的环境,湿邪从外部侵犯人体,就会形成外源性湿邪。
- 内生湿邪或外感湿邪,均会引起脾胃运化失调的表现。内生湿邪源于脾胃虚弱,多是慢性长期的发病过程,以腹胀便溏,饭后加重,四肢乏力,形体浮肿肥胖,舌淡苔白腻,脉弱为主。外感湿滞多为急性发作性病证,以感受湿邪后,脾胃受到湿阻,升降失调,表现突发的恶心呕吐,周身疼痛困倦,头脑不清,腹泻,湿邪在表可出现发热无汗,舌淡苔白腻,脉浮滑。
因于湿,头如裹——《黄帝内经》
- 内生湿邪应该采取健脾和燥湿的治法,而且要以健脾为治疗根本。外感湿滞,应该以燥湿,化湿为主,湿去脾胃的功能自然会恢复正常。
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清《本草崇原》
★补脾兼有燥湿的白术- 白术,苍术同是菊科植物的地下根茎,白术主产于安徽,浙江两个省份,浙江于潜所产的白术属道地药材,药效最好,安徽亳州所产的白术产量最大。
- 白术味甘,微苦,甘入脾胃,甘甜的味道具有补益的作用,药用部位是地下根茎,根茎的生长力量是上升的,药性上升禀赋阳性,阳主温热,白术药性偏于温热,温热就可散去湿邪,它作用于脾胃,具有甘缓补益,苦温燥湿的作用。
- 白术燥湿作用是通过健脾补脾的作用来实现的,尤其是因脾虚所导致的内生湿滞,白术好比催化剂,直接促进提高脾胃运化水液的能力,使停滞的湿邪得以运转。湿滞便溏腹泻,白术可以燥湿止泻,脾虚湿滞,气机不得运转,津液水分因湿滞而不被人体吸收,出现的脾虚便秘,口干,白术可补脾以运转气机,推动大便,缓解口干,这一点是苍术所不具备的。
- 此外,白术甘甜补益,可补益脾气,固涩肌表,防止汗出过多,具有良好的止汗作用。
- 苍术菊科植物的地下根茎,味辛,甘苦,主产于河北,内蒙,东北为北苍术,主产于江苏茅山称为茅苍术(南苍术)。其中以河北承德地区所产的北苍术质量最好,具有气味浓烈,清香异常,断面色黄,有红色点状结晶物质(朱砂点)特征。
- 《内经》以气味为阳,味道为阴来判断药材的药性特点,用鼻子闻一下您就会发现苍术气味特别清香浓烈,气味浓烈禀赋阳性,药性性温,温能燥湿,浓烈辛辣的气味使其体现出迅速的燥湿作用,无论是湿在皮肤或者湿滞脾胃,苍术均可有效的燥除,好似一台烘干机一样,散发热量,燥去水湿。
- 苍术的燥湿作用并不像白术那样通过健脾来实现,而是以辛香燥烈的气味来发挥作用,辛辣气味与金气相通,金归属于胃肠的阳明经脉,六腑之中阳明胃是相当有热量的地方,内连胃腑,外走行于肌肉之间,苍术提升胃的热量,可内化湿滞,外散肌肉的湿邪阻滞。例如,中暑后,暑季多湿邪,湿邪阻滞于体表肌肉,人体发热无汗,就需要用苍术散出湿邪,白术是无法发挥这样的作用的。苍术的这个燥湿作用被总结为“运脾”。
- 古代医学家认为,湿生虫,严重的湿滞可为寄生虫提供生存环境,侵入滋生于人体的脾胃,常出现消瘦乏力,面色萎黄。《冷炉医话》中记载了赵公子就是长期严重的湿滞脾胃,且经常使用没煮熟的米面,而出现了湿滞虫积,当时的医生就选择了苍术,迅速燥湿,使寄生虫失去了生存环境,而解决了患者的病痛。
赵尹好食生米而生虫,憔悴萎黄,不思饮食,用苍术米泔水浸一夜,锉焙末,蒸饼丸米汤下而愈——《冷炉医话》
★总结区别白术与苍术,均可健脾燥湿。白术偏于补脾,通过强壮脾胃来发挥燥湿作用,而且白术以补益作用见长,单纯的外感湿邪阻滞脾胃就不适合使用它,如果过量的使用,还会出现腹胀加重的不良反应。苍术以燥湿为主,内湿与外湿均可使用,尤其是适合外感湿滞与脾胃,肌肉等,燥湿力量强,包括水湿不化严重到水饮停留都可配伍使用,如朱大夫遇到严重水湿不化,出现的腹部如囊裹水,哗哗作响,苍术可实现湿邪水饮散去,脾胃功能恢复的目的。不过,水湿内停伴有津液不足时,就要慎重的使用苍术,燥性过强,容易加重津液的不足。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功效应用如何区别?
白术与苍术均来源于菊科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称“术”,并无白术、苍术之分。陶弘景在《本经集注》中提出:术有俩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做丸散用,赤术叶细而无桠,根小苦而有膏,可做煎剂。”明确指出白术、苍术为两种。
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苍术味辛、苦,性温。入脾、胃经、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清《本草崇源》谓:“凡欲补脾用白术,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
白术与苍术均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之证。两者功效区别是:
白术味甘,长于补脾,燥湿不及苍术,故补脾不足,治疗脾虚证多用白术,有“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之美誉。而且白术又能固表止汗、安胎。用于气虚自汗,脾虚胎动不安等证。
苍术味辛,长于运脾,燥湿强于白术,故运脾泻有余,治疗湿盛的实证多用苍术。而且苍术又能祛风湿、发汗、明目。用于风寒挟湿表证,风湿痹证,夜盲及眼目昏涩等证。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永康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功效应用如何区别?
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性温味苦而归脾胃经,均用于治疗脾虚湿停之泄泻或便溏、带下等。然,白术又兼甘味,以补虚为长,除善健脾外,又善补气、安胎、止汗,还能利水,治水肿、痰饮;苍术又兼辛味,以去邪为长,除善燥湿外,又善祛风湿、发表,还能明目,治夜盲症,配苦寒之品(苦参、黄柏)治湿热之疮疹、脚气。
一.白术是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也称桴蓟、于术、冬术、浙术、片术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地, “于术”素有“北参南术”之称。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挖取2-3年生的根茎,除去泥沙,烘干,称烘术;或晒干,称晒术;再除去须根。
白术,气清香,性甘温苦燥,入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兼能去除水湿。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脾虚水肿,痰饮,表虚自汗,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等。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用于和中补脾、除湿益气,常用于补养方剂中,补气血。白术使用中注意,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
白术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多糖,主要含有苍术油、苍术酮、白术内酯等挥发油,以及白术总多糖等成分,还含有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及树脂、白术三醇和维生素A等。药理研究发现白术有调节胃肠功能、调节腹膜孔作用(开打腹膜孔、使腹膜孔数量增加,从而达到消除腹水的作用)、调节免疫功能、降血糖、抗菌、抗凝血、利尿、抗肿瘤、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等生理活性。
二.苍术是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也称赤术、马蓟、青术、仙术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北苍术主产于华北及西北地区,春、秋二季挖取根茎,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切片而得。
苍术性辛温发散,苦燥除湿,入脾、胃经,为治湿阻中焦证之要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的功效。用于湿阻中焦证,痰饮,水肿;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湿盛脚气、痿证;夜盲,眼目昏涩等。
苍术主要含挥发油,由倍半萜及其苷类、聚乙烯炔类、酚类、有机酸成分组成,以及还含有三萜和甾体类、芳香苷类、苍术醇类、多聚糖、黄酮类成分,主要活性成分为倍半萜类和聚乙烯炔类成分。还含有钴、钼、铬、铜、锰、镍、钛、镁、钙等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苍术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肠胃运动和胃排空、抗菌、抗炎、降血糖、降血压、利尿、心血管保护和神经系统作用等药理活性。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功效应用如何区别?
白术和苍术两个药都是很常用的药,经常用于脾虚湿盛的症候,两者都能健脾燥湿。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应用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就来说一说。
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是补气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的作用,是治疗脾虚诸证之要药。燥湿利水多生用;补气健脾多炒用。
苍术,性味辛、苦、温,归脾、胃经,是化湿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的作用,是燥湿健脾之要药。生用燥性强,炒过后燥性减弱。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这两个药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能健脾燥湿,对于脾虚湿盛引起的脘腹痞闷,恶心呕吐,食欲差,腹泻拉肚子,舌苔白腻等比较合适。经常会一起搭配使用,比如:二术丸(此方中,白术、苍术两药为主药,主药用于妇人脾胃虚弱,经少闭经,或者对于脾虚湿盛导致的泄泻。)、完带汤(此方中,白术、苍术君臣配伍,发挥健脾燥湿,对于脾虚湿盛出现的女子带下量多的病证)、当归拈痛汤(此方中,白术、苍术虽不是主药,但也是主要发挥着健脾燥湿的作用,用于湿热内蕴,外感风邪的病证)
不同点:白术是补气药,所以主要是以补气健脾为主,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理中丸,归脾丸等等,治疗脾胃虚弱相关病证。苍术是化湿药,所以主要是以健脾燥湿为主,比如平胃散、二妙散、越鞠丸、藿香正气水、午时茶等,治疗脾虚湿盛或者有湿气重的相关病证。
所以如果以脾虚为主,首选白术,发挥健脾的作用;如果湿盛为主,则选用苍术;当脾虚湿盛两者都明显时,可以考虑白术、苍术一起配伍使用。
另外,白术还能固表止汗,用于脾虚气弱,固表失司导致的感冒。比如玉屏风颗粒、芪参补气胶囊等,都有用到白术,发挥固表止汗的作用。
白术还能安胎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之胎动不安证。比如保胎丸、安胎丸、固肾安胎丸等等,都有用到白术,发挥健脾安胎的作用。
白术能健脾利水的作用,用于脾虚运化水湿无力,出现的水湿内停。比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猪苓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等,发挥白术的健脾利水之效。
而苍术,除了能够燥湿健脾外,还能祛风湿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痛。比如九味羌活汤、二妙散、风湿马钱片、妙济丸等,发挥祛风湿的作用。
苍术还能发表,对于外感寒湿的表证,比如九味羌活汤,藿香正气丸、午时茶等等。
关注医路19秒,学习更多简单实用健康知识!
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功效应用如何区别?
根据所提问题进行回答:中草药白术和苍术在临床上有一个共同的功效就是燥湿健脾,可以与其他中草药进行配伍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疾病,但不同的是,白术为补气药,苍术为化湿药,因此,从功效上来说,白术补气健脾强于苍术,而苍术燥湿作用强于白术。下面我将给大家科普中草药白术和苍术的功效应用区别。
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用于治疗脾虚水湿内停证白术为补气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等功能,苍术为化湿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等功能,因此,白术和苍术一起配伍使用可以治疗因湿阻中焦,脾虚水湿内停病因引起的病症。如因脾虚水湿内停引发的腹泻、拉肚子、痰饮、水肿、妇女带下等症。如治疗脾虚湿浊下注,带下清稀时,与健脾燥湿止带之品配伍,如《傅青主女科》里面的完带汤,就用白术和苍术、山药等配伍同用。
白术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于潜产者最佳,称为“于术”。在冬季采收,气清香,香气浓,味甜微辛。
白术
白术药材
【主要性能】: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临床应用】
- 用于脾气虚证。白术尤其善于补气健脾,对于脾虚气弱如气短神疲、食少便溏者,常与补脾益气之品配伍,如《和剂局方》四君子汤,白术与人参、茯苓等药同用,被前人誉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若治疗脾虚湿滞,气机不畅见神疲肢乏、脘腹胀满,则常配伍益气健脾、燥湿行气之人参、茯苓、砂仁等,如香砂六君子汤;用于脾胃虚寒,腹满泄泻,常与健脾温中之品配伍,如《伤寒论》的理中汤,用白术与人参、干姜等同用;若见脾虚食积气滞导致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可与行气消积之枳实配伍,如《内外伤辨惑论》里面的枳术丸。此外,白术还可用于脾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及气血两虚等症,常与黄芪、人参等配伍使用。
- 用于脾虚水湿内停证。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对脾虚水湿内停导致的痰饮、水肿、带下等症,有标本兼治之效。治疗脾虚水肿、痰饮内停者,宜与温阳化饮之品配伍,如《金匮要略》里面的苓桂术甘汤,其与桂枝、茯苓等药同用;治疗脾虚水肿,宜与健脾、利水之品配伍,如《金匮要略》里面的防己黄芪汤,其与黄芪、防己、茯苓等同用。
- 用于气虚自汗证。白术能补脾益卫,固表止汗,对于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与黄芪同用,多用于增强黄芪益卫固表之功。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与黄芪、防风同用,主治表卫不固,自汗而易感风邪者。
- 用于脾虚胎动不安。白术功能补脾益气以安胎,用于脾虚胎动不安,宜与人参、阿胶等补益气血之品配伍;兼内热者,可配伍清热安胎之黄芩、苎麻根;兼气滞者,可配伍理气安胎之砂仁、紫苏梗;兼肾虚者,可与补肾安胎之桑寄生、菟丝子、杜仲同用。对脾虚运化失调,湿浊中阻之妊娠恶阻,呕恶不食、四肢沉重者,可与人参、砂仁、陈皮等补气健脾除湿之品配伍;对脾虚妊娠水肿,可与茯苓、大腹皮等健脾利水之品配伍。
中草药苍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江苏、湖北、内蒙古等地。春、秋二季采挖。茅苍术香气特异,味微甘、辛、苦;北苍术香气较淡,味辛、苦。
北苍术
苍术药材
【主要性能】: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
【临床应用】
- 用于湿阻中焦证。苍术辛香苦温,能燥湿浊,健脾胃,促脾运化,为苦温燥湿的代表性药物。主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导致的脘腹胀满、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常与燥湿和中行气之药配伍,如《和剂局方》里面的平胃散,用苍术与厚朴、陈皮配伍;若脾虚湿聚,水湿内停导致的痰饮或外溢肌肤之水肿,则配伍利水渗湿药,如《证治准绳》胃苓汤,苍术与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等同用。
- 用于痹症。苍术辛散祛风,苦温燥湿,治疗风湿痹痛,以湿盛者尤其适宜,多与祛风湿药配伍,如《类证治裁》薏苡仁汤,苍术与薏苡仁、独活同用;若治湿热痹痛,则配伍清热泻火之药,如《普济本事方》白虎加苍术汤,用苍术与石膏、知母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之痿证,常配伍清热燥湿之品,如《丹溪心法》二妙散,用苍术与黄柏同用。
- 用于风寒表证。苍术辛散温燥,长于胜湿,又兼发汗解表,以风寒表证夹湿者最为适宜。常与发散风寒之品配伍,如《和剂局方》神术散,用苍术与羌活、白芷、防风等同用。
综上所述,白术为补脾脏第一要药,苍术为化湿药里面的燥湿第一要药,白术补脾气功能强于苍术,苍术燥湿功能强于白术。若单是脾虚用白术,若以湿邪为主,用苍术。
关注橘皮半夏,关注更多中医药防治疾病小知识!谢谢大家点赞转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