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会传染乙肝病毒吗?

如题,求解答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食品卫生安全,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就连平时经常吃的一些东西或者经常用的一些东西都先关心卫生不卫生,会不会导致疾病。比如大家也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筷子会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看到这一个问题,许多人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好问的,难道你家的筷子不清洗,不消毒的吗?怎么会传染细菌病毒呢?

其实筷子作为我们中国人吃饭时的必需品,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在吃饭时都离不开它。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病从口入,如果不注意卫生的话,那么就容易患上疾病,特别是一些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那么,筷子到底会不会传染乙肝病毒呢?有哪些疾病可以通过筷子传播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筷子会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在这里先给大家一个答案:那就是筷子并不会传染乙肝病毒。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并不是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的,它主要是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就像艾滋病病毒和梅毒那样。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性接触传播;二是血液传播;三是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就是指就是指夫妻男女之间的那些XXOO的事,这个就不展开论述了;而血液传播就是指接触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而通过伤口或者粘膜进入人体从而造成感染,比如输入了具有乙肝病毒的血制品或者吸毒人员共用了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针具等;而母婴传播就是指患有乙肝病毒的产妇可以通过脐带或者乳汁等方式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但是现在母婴传播基本上可以进行阻断,也不用太过担心乙肝病毒会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传播给婴儿。

所以,从以上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来看,乙肝病毒并不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所以并不会通过筷子从消化道进行传播。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说筷子可以传播哪些细菌病毒

虽然筷子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但是筷子还是会传播一些疾病的。比如最常见的幽门螺旋杆菌,它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所以可以通过筷子来传播。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家庭会出现一家人都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情况。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公用筷子,并没有将家人每一个人的筷子分开,这就会造成一些在唾液中的幽门螺旋杆菌通过筷子传播给另一个人。

所以,我们也经常会提倡大家使用公筷,不要在吃饭夹菜的时候,你的筷子夹一下,我的筷子夹一下,特别是还会有一些人还特意将筷子在菜汁中洗一下,又或者将菜翻两下,找到自己喜欢的再夹,这无疑是将筷子上面带有的幽门螺旋杆菌混在菜中,这样就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而用公筷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可能许多人认为,我一家人吃饭,还要用公筷,那不是有点太难为情了,这样不觉得生分吗?会不会影响家庭和睦啊?其实如果家里有人患有幽门螺旋杆菌,为了家人的健康,最好是要分开筷子,使用公筷,这样这会避免交叉感染,造成全家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就不好了。大家认为我说的对不对?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

筷子会传染乙肝病毒吗?

大家好,我是波波医生,现在在疾控中心从事性病艾滋病、丙肝防治工作,我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肝脏是身体维护机能和排毒的比较重要的器官。肝脏的健康对人的身体健康发挥关键作用,其也会影响其他器官的健康状况。而我国肝炎等肝脏疾病绝大多数是由乙肝病毒导致,乙肝是一种传染病,在我们国家用筷子吃饭,很少有用公筷的习惯,所以可能会有朋友产生疑问,筷子会不会传播乙肝。

下面我来谈谈筷子会传播乙肝吗?

大多数人对乙肝传播途径存在误解,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唾液是不会传播乙肝病毒的。

中国人传统的进餐习惯就是大家围坐于一张桌子前,盘中菜肴我夹一口你夹一口,筷子上的唾液难免会有交叉接触,因此,很多人担心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共同进餐会通过筷子传染乙肝病毒。

其实,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母婴传播(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期、分娩期、哺乳期,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的一种方式)、血液传播(主要包括输血及 血制品、注射器针头及针灸、牙科及手术器械等医疗行为,还包括文身、文眉、穿耳洞、做双眼皮、刮面等具有损伤性的美容行为)和性传播(男女性行为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液传播)。

日常生活中,与乙肝患者共用牙刷和剃须刀等非常危险,平时与家人相处需要注意。而一起进餐握手拥抱同室工作交谈等一般生活或工作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但是如果双方口腔或皮肤有伤口时,体液接触有感染上乙肝病毒的可能。目前未能证实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如蚊、臭虫等)传播。

1、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主要措施

乙肝是一种传染病,传染病的三要素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目前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主要措施。由于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免疫力较差,是最容易感染乙肝的,因此应该注射乙肝疫苗。我国已经把乙肝疫苗的接种作为强制性计划免疫的一部分。另外家庭中或周围经常在一起的人中患有乙肝的,也应该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疫苗一般注射三次,即当下、一个月后以及6个月后。

需要指出的是,注射疫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产生抗体(HBsAb),只有产生抗体才具有免疫力。如果没有产生抗体,应该重新注射,或加量注射,直到产生抗体为止,这样才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请大家不要过分恐惧乙肝。因为成年人免疫力较强,不容易感染乙肝,即使感染了乙肝,90%以上都可治好或自行恢复。这就是为什么夫妻二人一方有乙肝,共同生活一辈子,另一方仍没有感染乙肝的原因。

最后,需要提醒乙肝患者,不是感染了乙肝都需要用药治疗。如果仅仅两对半异常,但肝功能、病毒定量、B超均正常,面色如常,无肝掌等肝外表现,且无明显不适,这种情况是不需要治疗,但应定期检测相关理化指标。其他情况则要根据医生的安排,定期检查,及时用药,甚至长期或终身用药。生活方面,应避免一切损肝因素,如过分劳累、饮酒、肥胖、乱用药等,以免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加重。饮食应多样化,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休息等也有利于病情好转。

2、不知自己是否患有乙肝,该如何检查?

最简单的检查就是抽血查乙肝两对半,绝大多数人即可明确诊断。少数人如果不放心,可以查乙肝病毒定量,如果在正常范围之内,也可以排除。极少数仍不放心,可以做肝脏穿刺进行进一步检查。

总结:乙肝并不可怕,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该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期待着科学发展能早日研制出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用无私的爱和善良来对待他们,构建没有乙肝歧视的美好生活。希望每一个患者都能战胜乙肝!最后波波医生建议大家体检到专业机构资质平台,正规有保证。平时注意生活细节,每天保持心情愉

筷子会传染乙肝病毒吗?

乙肝一般不会因为共用碗筷而传播。

而共用筷子主要会传染的是以下几种疾病: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也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国家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

这种细菌感染首先会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引起胃癌的第1类致癌原。

现在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喜在偏酸的环境中生存,它不会通过血液传染、空气传染,但会通过食物和餐具传播。

如果家中有一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而且你们共用碗筷,那么筷子必然会接触到口腔和唾液,就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大人小孩都不能幸免。

(2)孩子易得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的小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所以家长应尽量让他们餐具专用,不要让小孩共用碗筷,也不要让大人和小孩共用碗筷,家长更不能嘴对嘴喂食,一定要做好个人用具的卫生清洁。

(3)感染部分病毒性肝炎。甲肝和戊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就是口口传播,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因唾液中含肝炎病毒,正常人体的消化道粘膜往往都有一定的损伤。如正常人和患此类病毒性肝炎的人共用碗筷,就容易让病毒经由碗筷、杯子等传染到自己身上。所以,在家庭用餐或者外出聚餐中,最好使用专用餐具,并准备一双公筷夹菜,避免病毒传染。

(4)还有可能感染伤寒病。伤寒病也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也是以口口的方式传播。多数这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痊愈后仍然携带病菌。

造成这种病的传播主要是就食卫生状况差,水源、食物受污染等情况。因此,伤寒病患者的个人生活用品,尤其是会与嘴唇接触的用品应尽量与家人分开使用。

现在许多家庭都认识不到这个问题,但“分筷制”以及准备“公筷”真的很有必要,希望各位都能引起重视。即便是出去吃,也最好自带餐具,不想这么麻烦的话,那吃前也一定要用开水先烫碗筷,不能说绝对没有细菌,但肯定会减少细菌,并将灰尘洗去。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肿瘤二科 邓天好博士

筷子会传染乙肝病毒吗?

很多人对于乙肝有着别样的误解,觉得乙肝可怕。而这样的思路也带来一些携带者,觉得自己有乙肝,就很害怕,很自卑。

这个社会是怎么了?

科学在发展,但是大家的意识却越来越。。。

说真的,乙肝不仅不会通过筷子啊、碗啊传染,现在连接吻、结婚、生育、哺乳都会,那么那些害怕的人,你们在怕什么?你们在歧视些什么?!

我来给你们从科学角度掰扯掰扯:1.急性乙肝

如果是急性乙肝,那么确实有较大的传染性,性接触啊,甚至深度舌吻都是有可能传染的。

但!别着急害怕。急性乙肝的HPV病毒,传染了也是急性的,吃药就能治好,而且有终生的免疫。另外,急性乙肝患者本身如果吃药也可以在段时间内治好,在治疗期间,传染性也大幅度下降。

2.慢性乙肝

如果是慢性乙肝,携带者本身不那么容易治好。

但,他们的传染性也在大幅度下降。一般慢性乙肝患者自己都清楚自己的携带情况,所以,也会服药控制。

服药,那么就再次下降了乙肝的传染性了。。。

综上,乙肝是传染病,但传播途径还是非常有限,且传染概率不大,不必恐慌。

此外,吃饭、筷子、一起用洗衣机和马桶都没问题!不要因为你的害怕和迟疑,甚至一个躲闪的眼神,伤了朋友或者家人的心!

筷子会传染乙肝病毒吗?

我也提倡用公勺公筷,甚至恢复宋代以前的传统分餐制,但是你也不用对共同进餐、通过筷子传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过于紧张。

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5种, 其中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制品、母婴及性接触。

血液制品主要是献血相关或者一些侵入性的医疗操作中发生经过血或者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生活中比如纹身、扎耳环、修脚、共用刮胡刀、牙刷也有风险。母婴则主要是在围产期阶段容易传播,但如果经过合理医疗干预,母婴传播风险可以大大降低。性传播具体就是与乙肝病毒阳性者发生无保护的性交, 特别是性伴侣比较多的情况(2014年北京佑安医院学者调查的北京男男性接触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出现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占26.5%)。一般我们不认为一共进餐会传染乙肝。甲肝、戊肝才是消化道传播。

其次,就算是不分餐的情况下可能传染的比如幽门螺杆菌、部分肝炎,也是多种因素决定的,比如说免疫功能、消化道的完整性等等。比如婴幼儿比较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成人风险就比较低了,而且感染幽门螺杆菌不等于一定得癌症,当然也有个别情况,比如细菌性痢疾的患者便后不洗手,拿起筷子通体抚摸之后为你夹菜……

如果你对乙肝很恐惧,可以去查一下乙肝五项,如果都是阴性,可以去接种一下乙肝疫苗,三针就好!

*顾中一,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华西临床医学院营养专业本科。著有《顾中一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专注传播靠谱健康知识十年,并非医生不能代替诊断和治疗,个人情况需遵医嘱。

筷子会传染乙肝病毒吗?

我国乙肝患者真的是太多了,但是主要是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当然还有就是急慢性的肝炎患者。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不会传播乙肝病毒,其实是危险而重要的传染源。当然其传染性也是不同的,主要是根据其病毒的复制情况来决定的,这要看HBeAg、DNA的阳性与否,而即便HBeAg是阴性的,也有少数患者仍有病毒的复制,是相对比较隐匿的传播者。

首先讲一讲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 首先我告诉大家在患者的哪些体液是可以查出病毒的抗原,包括有血液、唾液,汗液及乳液,泪液与尿液,精液与YD分泌液都检出过乙肝病毒抗原;对于经血液的感染,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如果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刺了一下会传染吗,接触多少血液就可能会被传染呢,那么我告诉你接触百万分之一毫升的患者血液就可能被感染;血液传播一般是输了患者的血液制品,不要以为输血是经过筛选的就不会感染疾病,有些疾病在窗口期是检测不出来滴,比如说艾滋病等。还有就是医疗行业人员容易被感染,因为可能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所伤。
  • 其次就是母婴传播,这一数量还是不少的,大约可以有20%左右,研究显示如果母亲是HBeAg阳性的患者,那么她的子女有70-80%的概率会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而且这种先天感染的乙肝患者病毒一般比较顽固,母婴之间还可能因为长期接触而发生感染。
  • 大家比较关心的还有与乙肝患者生活在一起、接触过程中会不会感染乙肝呢。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日常生活中的经常接触是可能感染乙肝病毒的,而且这也是成年人感染的主要途径。但是不是说握握手、拥抱、一起吃饭就会感染,必要的条件是身体的皮肤或者黏膜有破的地方,而且恰巧解除了含有病毒的体液。
  • 还有就是乙肝病毒是可以通过夫妻生活而传播的。
这就要说一说筷子会不会感染乙肝病毒
  • 如果病毒通过吃饭筷子感染,就必须有这样的条件,那就是这双筷子接触了患者的唾液或者血液,而且唾液和血液中还是必须有病毒的,而且病毒要在筷子上停留,乙肝病毒在37℃左右的温度下可以存活1小时左右;还有一个必备的条件那就是你的口腔粘膜要有破损的地方,比如说口腔溃疡,这病毒正好就通过你破了的地方侵入,你说这样的概率大不大呢。反正是有可能的。
关于乙肝的预防
  • 可以传染的疾病有许多,但是对于预防都可以在三方面进行入手,首先就是对传染源病人的管理,乙肝感染者首次在医院确诊后是要上报的,当然不会泄露患者的信息,但是有些职业是需要进行相关体检的,而且献血要做好筛查工作。对于携带者来说,是不用过分担心的,也不要回避,毕竟不能因此而歧视。携带者就是HBeAg阳性,其他各项检查都是正常的,但是依旧是不能献血与直接接触的食品工作或者是保育儿,这个大家估计也能理解。还有就是患者自己要单独使用自己的洗漱等用品。
  • 还有就是传播途径的管理,这里要讲几个主要方面,首先无论献血、输血或者是输液打针都要每个人单独应用一次性物品,绝度不能一物多用。
  • 最后注射乙肝疫苗是很有效的办法,安全有效,每个人都应该规律接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