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

1⃣️无后为大:把不娶妻生子而断了香火为第一个不孝子孙。

2⃣️陷亲不义:一味顺从父母,即使父母不对,也顺从,或者为一己之私而不顾父母名气而陷父母于不仁不义之中。

3⃣️家贫亲老:本来很穷困的家庭,作为儿子要努力奋斗摆脱祖辈穷困,因为子孙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即为不孝。

*古人讲究传宗接代,像当今这些丁克家庭,在古时候会称为不孝子孙,前人的财富没有后代继承,死后的牌位无人祭祀,无人烧香磕头,这是古人最为看中的,因为古人特别讲迷信,认为人有来世和升天,哪能无后祭拜!

谢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

这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恐怕很多人都很熟悉,这个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尤其年轻人被逼婚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或者用这句话。

你年纪这么大了,还不想着娶妻生子,那就是最大的不孝呀。

也就是说,不管,你平时是多么的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只要没有结婚,为家族添个男丁,那就是相当的不孝。

也正是如此,如果即使结了婚,生了一个孩子,但是女孩,但还是没有后,因为不是男孩,所以你的父母就会再催着让你生二胎。

最开始的这句话,是来自于《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也,为无后也,君子以为忧告也。

不孝的事情有三个,没有后代最大的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妻子(可能指尧的两个女儿吧),怕的就是无后会不孝,舜为什么没有告诉父母,主要是舜的父母不喜欢他。

那另外两孝是什么呢?根据汉代经学家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的说法是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亲,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三不孝是,一,父母不对,却顺从,让父母不义,也就是愚孝。二,不好好赚钱,让父母不能过上好日子。三,不娶老婆,没生孩子,断绝祭祀。其中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但是《孟子·离娄下》又说了有五不孝。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度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第一,不养老人,第二,喜欢玩,不管父母,第三,偏心自己的妻子与儿女,第四,让父母蒙羞。第五,闯祸。不过,这五不孝没有无后。

所以,如果有人问你三不孝,那就是愚孝,贫穷不能奉养,无后。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

人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另外的两个不孝指的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想必大家都听过这句话,甚至一些家长也拿此话压尚未娶嫁的儿女。那么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其他的“两孝”又是指什么呢,又是谁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呢?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是孟子评价舜结婚之事所说的话,在这里我们多费几句口舌给大家讲讲这其中的故事。

舜的父亲自打舜小的时候就不是很喜欢他,尤其是舜的后母过门之后更是百般刁难舜,甚至想要逼死舜。舜长大后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根本不来为他主持,所以舜最后只好不告诉父母自行娶亲。

孟子所言的无后是指不能孝养父母、爱护家人,但是孟子说这句话并不是在批评舜。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原文说尽管舜不告而娶,犯了“无后”之不孝,但是君子以为舜他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却和禀告了一样。

看的这里可能有些小伙伴糊涂了,这个“无后”不是指没有后代吗?怎么又变成了不告而娶呢?

你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其实在孟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特定指出其他两个不孝具体指的是什么。单单提出了“无后”这样一个概念,根据同时期的文献所记载,我们后现代学者对于此句的理解,一直倾向于将“后”解释为“尽到后代的责任与本分”。但是有歧义就有原因,有原因咱们就得聊一聊。

在东汉末年有位经学家叫做赵岐,其所注《孟子章句》,他对三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结合我们中国国情,尤其是各位读大学或者刚刚从事工作的小伙伴。每年回家被父母催婚的场景想必那是不胜其烦,这正因如此赵岐的解释,是我们如今寻常大众最为普及的观点。

然而在《孟子》的《离娄句下》中还有这样一段: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说到这,想必大家又摸不到头脑了,这一会五,一会三的到底有几个啊?

那我们再回来看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您看看我如果这样翻译的话会不会有点不同:

“不孝有很多种,其中无后是为最大的不孝。”

再联系我们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无后”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的意思,这样是不是就能理解了呢?我们大可以将这个“三”理解为一个虚数,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三五成群”、“三令五申”,再比如“吾尝日三省乎己”,这里的数字皆为虚指。

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孟子作为儒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核心思想也应该是“三纲五常”。因此呢也有的学者总结出了一下三不孝:

“不能事亲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是二不孝,不能事己是三不孝。”

什么意思呢?这其一事亲就是我们上文所述的孝养父母、爱护家人;这其二事君则是说恪守本分、忠于君主;这其三就是说要身正影直、有道德有仁心。

这样也能解释得通,当然了无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这个三是不是虚指,其“无后”按理来说都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只不过我们都沿袭了赵岐所注,不光我们,北宋孙奭的《孟子注疏》、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也全都默认了赵岐对“无后”的解释。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句子摆在这,怎么理解是自己的事,只要有道理能说通那就是一种正确的观点。文学不是一个一棍子打死所有异类的学科,求同存异才是其真正的灵魂所在。因为要发展就必要延伸,有延伸就有争论,这很正常,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痛恨“焚书坑儒”一事呢?就是因为这件事把人们的思想给遏制了,导致百家争鸣的美好一去不复返。

不过退一步说,就按着如今我们老百姓对于这个“无后为大”的理解和使用频率,就算不对也早晚成对的了。那学者专家争论他们的,我们用我们的,反正我说出来你懂我意思,那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当所有人都认为“1”是“2”的时候,“1”他就是“2”了,不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么。

最后我再给大家总结一下,如果你认为这个“三”是虚数,那么其他两孝也就没有具体内容了,因为都是虚指;如果你认为“三”是实数,那么其他两孝你可以理解成“事君”和“事己”,理由上文我已经交代清楚了。

大家明白了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

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孝道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孝敬:

孔子云:“今之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意思是,后代不仅要赡养父母及前辈,而且要敬爱。否则就和养犬马一样,那有什么不同呢?

第二种境界为不辱: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孝的开始。

第三种境界为大孝:

《荀子》曰:“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做了大官,却父母去世了。自己享受荣华,吃着丰盛的菜肴,也常常怀念父母,这也是孝顺之德行。

综上所述,至于问题提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然而,当今的社会是男女平等的新社会,生儿生女都一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传宗接代,不孝无后为大”这一说句已过时了,并不作兴应被淘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孝道也越来越被全社会看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怎么去与他人相处,事业怎么会有成功。不孝敬父母,家庭一定会不幸福,不和谐的家庭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孝道父母在任何社会,任何年代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总之,只有懂得孝敬父母,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才会促进社会和谐,才能与社会融为一体。从“家”幸福的天地,向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迈进。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

古人把子女不孝的行为分为三种,或者说是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最早的出处,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也,为无后也,君子以为忧告也。”

意思是,子女不孝有三种具体表现,但没有后代,是子女最大的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妻子,他担心的可能就是无后会不孝,舜为什么没有告诉父母,主要是舜的父母不喜欢他。

后来,汉代经学家赵歧《十三经注疏》对不孝的三种表现做了具体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亲,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上面这段话展开了说,意思就是,为人子女,有三种不孝顺的表现。

第一种不孝的表现是,明知父母的言行不对,却假装不知,且盲目顺从,陷父母于不义的境地。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愚孝,愚蠢的孝顺。

第二种不孝的表现是,子女不好好赚钱养家,自然也就无法让父母过上正常且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这就是针对那种好吃懒做的子女说的。按照现在的解释,那就是不求上进,一味啃老。

第三种不孝的表现是,不娶媳妇,断绝祖宗香火,不延续祖宗血脉。说白了,就是不娶亲,或者娶了亲,但媳妇不生育,没有后代。

中国是个讲究家国情怀的民族,没有国,就没有家;而没有繁衍生息的家庭,国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生育繁衍后代,既是对一个家庭负责任,也是我们担负的社会责任,对国家负责的态度。

按照古人的说法,在这三种“不孝”的行为里,第三种不孝的行为是最恶劣的,也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

你们发现没?这三种不孝的表现,都是针对家中的儿子说的,并没有要求家中的女儿做什么。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又一个集中体现。也就是说,男子才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至于女子,她们压根就不属于正常的社会人,就不需要她们承担什么责任了。

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故此,对于娶回来不生育的媳妇,也就有了“七出之条”中休妻再娶的条文,或者不休妻也能再娶三妻四妾。在几千年封建时代,陆游的妻子唐婉无疑是最出名的典范:不生孩子。

说到前两种不孝的行为,“事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我们的古人做人做事,非常讲究统筹兼顾,全面照顾,并不是纯粹说一种事情,不管其他。比如第一种不孝,是讲做人要讲原则立场,绝不能仅仅为了做到对父母孝顺,就不管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每个人只要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既要讲究孝顺,又要顾及社会整体的利害关系,这就是要讲究是非对错。父母的行为错了,作为子女,即使不愿意明确指出来让父母难堪,但也不应该顺从、放任父母的错误行为。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行为错了,作为子女应该及时地委婉地指出来,即使你不好意思指出父母的过错,至少不能在父母错误的行为基础上继续我行我素,错上加错。

当然,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我们无意也无权指责任何人。但是,努力上进,勤恳做事,让全家人过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正常生活,这总归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吧!这就是我个人理解的孝顺。

另外,还有孝顺的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孔老夫子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子女长大成人了,父母尽管健在,但也老了,为了能够方便照顾、孝顺父母亲,做子女的不应该去太远的地方工作。如果不得已非得要出远门,必须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子女有了正当明确的奋斗目标时,父母亲也不应该反对。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要生育后代,它真正的含义是这样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上面写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这个“三”是复数虚指,代指很多的意思,“无后”指的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并不是指没有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并且这句话后面还举了一个“无后”的例子。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说的就是舜在娶妻时没有提前告知自己的父母,没有尽到自己做儿子的责任,这就是“无后”了。所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不是说没有后代就是不孝。那为什么后人的理解出现了错误呢?

这是后世腐儒们在研究先贤书籍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擅做注释所造成的。汉代有位文人叫赵琦,他写了一本《十三经注疏》来解释先贤哲言。在书中他写道“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在这里他把不孝具体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曲意逢迎父母的错误,对父母无条件的服从,这是不孝,第二种是家中贫困,父母衰老,子女却不是谋取官职俸禄来供养父母,这也是不孝,第三种指的就是不为家族延续后代,这也是不孝,并且是最大的不孝。这种说法与古代宗族家庭思想十分符合,所以广为流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