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血溅鸳鸯楼把端茶倒水的丫鬟也杀掉是什么心态?

1⃣️古代江湖中人讲的一个"义"字,为朋友两肋插刀,对违背了良心道德之徒疾恶如仇,有仇不报非君子,对该杀之人手下决不留情,该出手时就出手。为何古人如此动不动就杀人,因为那时的官员腐败,法制不健全,杀人者能逃。

2⃣️武松因为惩罚了地头蛇蒋门神,而遭到蒋门神勾结官府,与张都监、张团练谋划用玉兰嫁武松美人计而找机会栽脏武松为盗贼。

3⃣️因为武松忠肝义胆,把穷苦人出身的玉兰丫鬟当成亲妹子对待,不成想到玉兰竟然借着在武松卧室出入之便,昧着良心将20两银子藏于武松铺下后被搜出,而且这些狗官目的是谋杀他性命,武松见张府上下竟没有一个好人,在武松反杀起兴时,才一个不留,血洗了鸳鸯楼。

4⃣️丫鬟玉兰因丧失了为人之道,同流合污,为虎作伥,有同谋胁从的杀人动机,而遭到报应。武松的过激大动杀戒不是杀人灭口,有血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为证,杀一个是死罪,血洗了鸳鸯楼而是仇恨的泄愤,杀光了可以逃之夭夭。

谢谢!

武松血溅鸳鸯楼把端茶倒水的丫鬟也杀掉是什么心态?

“血溅鸳鸯楼”这一幕极为惨烈、血腥,一贯行止有度的武松在此大开杀戒,见人就杀,将张督监府上所有人都杀了个干干净净,包括在张督监府上做客的张团练和蒋门神,也包括了端茶倒水的丫鬟、下人和张督监的家人等等。此前的武松,即便是受施恩所托要对付蒋门神时,也只是把蒋门神痛打了一顿了事,并没有砍伤蒋门神,更别说要了蒋门神的性命。为何到了这里,武松就变得如此残忍嗜杀,一个都不放过呢?这是什么心态?

第一种心态:报仇雪恨。

自从武松到了孟州牢城营,就被施恩相中,成为施恩手里的金牌打手,武松就此陷入了孟州地头上两伙黑势力争斗的漩涡中。施恩为首的监狱势力和张团练、张督监为首的军方势力明争暗斗,都只为了抢夺“快活林”生意的利益。武松陷入其中,沦为施恩和张团练、张督监之间黑吃黑的工具和牺牲品,为此,张督监等人设计让武松陷入牢狱之灾。倘若张督监等人不想要了武松的命,或许武松也不会星夜返回城里上演“血溅鸳鸯楼”这血腥的一幕。

武松此刻的心态就是:你要我死,现在我没死,但你们必须死!在武松眼里,张督监府上的人都和张督监一样,该死!

第二种心态:报复泄愤。

武松个性本就非常强势,做人做事向来主动、强悍,他和林冲是截然相反的个性,林冲一味隐忍、退让,而武松则是属于主动进攻的类型。只需看他为哥哥武大郎报仇时的所作所为,从东京回来突然得知哥哥死了,可以说当时的武松手里一丝一毫的证据和信息都没有,全靠武松自己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路,从何九叔那里打开突破口,很快搜集了人证、物证和口供,一旦发觉走正规的法律程序行不通时,武松立即调整思路,先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铲除了知县来自西门庆的压力和阻力,问题迎刃而解,不但为哥哥报了仇,还没有丢掉自己的性命,只是刺配孟州作为惩罚。

由此可见,武松对自己向来极度自信,何曾被人像耍猴子似的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以,他要报复泄愤,张督监府上所有人都该死,所以,他一个都不留,杀了个干干净净。

第三种心态:被欺骗后的恼怒。

武松平生最恨欺骗他的人,各位只要看看他为查找哥哥武大郎的死因时,找上何九叔家去,看他跟何九叔说的一番话,便知道武松对敢欺骗他的人会采取什么手段。书中写道:酒已数杯,只见武松揭起衣裳,飕地掣出把尖刀来插在桌子上。量酒的都惊得呆了,那里肯近前看。何九叔面色青黄,不敢抖气。武松捋起双袖,握着尖刀,对何九叔道:“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不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一一说知武大死的缘故,便不干涉你。我若伤了你,不是好汉。倘若有半句儿差错,我这口刀,立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个透明的窟窿!闲言不道,你只直说,我哥哥死的尸首是怎地模样?”武松道罢,一双手按住肐膝,两只眼睁得圆彪彪地看着。

张督监却成心作伪欺骗武松,骗得武松还以为得遇明主,一口一个“恩相”地叫着张督监,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张督监一伙下的套,要找个由头法办武松,武松事后省悟,顿觉恼怒异常,以他的秉性,岂能饶过张督监一伙?所以,他觉得张督监府上所有人都该死,一个都不能留,杀了个干干净净。

第四种心态:破罐子破摔。

此前,武松行事极有法度,很会拿捏好其中的分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武松为哥哥武大郎报仇一事。武松通过自己努力,从蛛丝马迹中查找出哥哥武大郎的死因,搜集了相关的人证、物证和口供,起初,他想以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所以老老实实地带着人证和物证去县衙告状,以为知县能秉公断案,给哥哥讨回一个公道,没料到被知县拒绝。这个时候,他只求能为哥哥报仇,不惜抱着必死的决心,下手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说实话,此刻武松心里也不知道这么做会不会丢了自己的性命。但他这个时候还是想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因而杀人后主动投案自首,因为他还想有条活路,他也认为有争取活路的机会和可能性。

但经历了大闹飞云浦之后,武松心态变了,他完全破罐子破摔了,他认为杀一百个也是死,横竖不过一个“死”字!这是武松当时最真切的心态,所以他会不顾一切报复,见人就杀,管他是不是该死,都杀了再说!

武松血溅鸳鸯楼把端茶倒水的丫鬟也杀掉是什么心态?

1.武松就其行为来说,当不起英雄二字:举个简单的例子,所谓醉打蒋门神,貌似伸张正义,其实不过是帮着一个黑社会头子,赶走了另外一个流氓头子,他本人,也不过是充当了一回黑社会的打手而已。那个师恩,借着自己管理着劳改犯的便利,利用劳改犯做打手,收取保护费,说穿了,就是个披着司法外衣的黑社会保护伞而已,哪来的正义?

2.武松一个贼配军,见了官老爷也没那么硬气,稍微给点好处,也是甘心做奴为仆,供人驱使,在权利和利益面前,哪里还有点半点英雄豪杰的骨气?

3.血溅鸳鸯楼,冤有头债有主,楼上三个人杀的没错,都是欺压良善的黑社会头子,问题是说:马夫丫鬟何罪?大仇已报,走人就完事了,何必要不分莨莠赶尽杀绝?还大言不惭滴说:此番杀了个痛快!其无耻言行,和那个地痞流氓李逵在扈家庄屠村后的无耻嘴脸,有惊人相似的一幕!按照现在的说法,他就属于极度仇视社会,通过滥杀无辜来宣泄不满情绪的杀人犯,和江湖道义,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4.为啥在柴进庄上,大官人对他日渐冷淡,就因为天长日久,他的本质就暴露无遗,连柴进那么爱惜江湖豪杰的人,都对他产生了厌恶。所谓的梁山好汉,真正能够称得上好汉的,其实不多,个人看法,唯鲁提辖一人耳!

武松血溅鸳鸯楼把端茶倒水的丫鬟也杀掉是什么心态?

谢谢邀请!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什么把端茶倒水的丫鬟玉兰也杀了?按理说,玉兰是武松的未婚妻,本不该杀。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因为玉兰也参与了陷害武松,最低她也知情,受张都监指使;张都监把玉兰介绍给武松本来就是假的,玉兰也不是张都监的女儿;如果是真正的未婚夫,为何不透露消息救夫?可见玉兰也在坏人之列,自然在坏人之列,也在该杀之列了。

起因是武松为好友施恩夺回了快活林,得罪了蒋门神,张都监和张团练是蒋门神的官府保护伞,张都监本来就是个心狠手辣的人,黑白都通,这就使张都监等人定计谋害武松已成必然。开始表面上张都监对待武松好得没法说,又把使女玉兰介绍给武松,使武松信以为真,对张都监没有丝毫戒备之心。当玉兰陪酒,使武松喝醉之后,在“捉贼”的喊声中,被众人捆绑送上官府,这才醒悟,知道上当,窝了一肚子气没法出。更甚之,张都监又买通押解公人在飞云浦结果武松性命。武松虽然脾气暴躁,性情刚烈,但他也想做个好民,为哥哥报仇之后,他主动投案,没有逃跑,说明他还是想改过的!这次遭陷害,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所以他砸碎枷锁,打死公人,决心潜回孟州报酬解恨。

本来是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仇就报了,就该了事,不再杀别人了,因为城中军队都在,若有人叫喊,惊动众人,武松一是报不了仇,人也逃不掉!所以武松逢人就杀,把口灭掉,知情的玉兰和两个丫鬟也难逃一死。包括张都监的妻子儿女共杀了十五人,总算把冤气出了,这才逃跑!不再想着改过了。

我认为这就是武松为什么把端茶送水的丫鬟杀掉得原因。作者施耐庵对武松这个人物是持歌颂的态度,并非是把他写成是一个杀人的魔王,武松这次杀人实在是被逼无奈,不把他们杀了出不了气。作者这样写,使读者感到这个情节,并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很符合武松刚烈的性格!

武松血溅鸳鸯楼把端茶倒水的丫鬟也杀掉是什么心态?

谢友邀请。

这首先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有关。

在朝庭里,一人犯了重罪就要诛连九族,那管什么无辜有辜,统统杀掉。

在地方实行连坐法,一人犯法左邻右舍街坊邻里都要跟着吃官司。

皇帝老儿都如此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有辜无辜,更別说一条行走江湖的好汉,也就认为你是他家的奴才,就跟你家主子是一丘之貉,更別说武松在张都监家被擒便是一伙奴才们干的事情,所以在武松心目中,张都监家的奴才早就不是无辜之人了。

第二、武松并没有滥杀无辜,只杀闯进杀人现场的丫鬟使女,这没办法,如果你讲什么仁义道德妇人之仁,那一但有人叫起来,把张府上下人等都惊动了,那事情就不好办了,武松还怎么杀张都监报仇?所以杀那些人是实际需要,被杀的也不要怨谁,只怪自个儿运气不对撞上了,这就是血腥的江湖。

武松血溅鸳鸯楼把端茶倒水的丫鬟也杀掉是什么心态?

跟韩信问路斩樵夫一个原理,帕走漏消息,误了杀不到仇家,所以要杀丫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