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是卫青,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指的是李广?

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想的,很可能既不是卫青,也不是李广,而是唐朝自己的兵哥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著名的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明朝文学家杨慎,更是把它评为唐朝绝句第一。

这首诗,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会背了,并且都会产生一个疑惑:诗里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谁呢?

小时候,书里写着:飞将,指的是汉朝名将李广,他的外号叫做“飞将军”。

可是,很多人看了汉朝历史就会发现,历史上的李广,并不算厉害,更一辈子没有去过龙城,没有到过阴山。在龙城打了胜仗的,是卫青,阴山,是卫青墓的形状。

于是,很多人觉得,“龙城飞将”指的,应该是卫青才对。

多年来,支持李广的,和支持卫青的,谁也说服不了谁。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只看历史书,我们还需要去了解唐诗。

一、唐诗里的“龙城”,指的是什么

龙城,常见的解释有这几种:

其一,指汉朝匈奴的祭天之处。卫青正是在这里赢得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场胜利,开启了名将之路。

其二,指李广的老家天水。天水,由于是神话中人类始祖伏羲的出生地,被称为“龙城”。李广也出生在这里,天水市至今还有李广的衣冠冢。

其三,指卢龙城缩写。唐朝的卢龙城,是汉朝的右北平,李广曾经在这里驻军。《史记》里说,匈奴人听说李广在右北平驻守,吓得不敢来犯边。

这么一看,“龙城”和卫青、和李广都能扯上关系。“但使龙城飞将在”里的龙城,用的是哪一种解释,我们还得回到唐诗本身去看。

龙城,在唐诗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意向。而在不同的诗里,会有不同的指代。

雁门霜雪苦,龙城冠盖稀。——王绩《在边三首·其一》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卢照邻《战城南》

铁马胡裘出汉营,分麾百道救龙城。——常建《塞下》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王昌龄《从军行二首》

在这些诗里,龙城指代的是唐朝的边关,经常和边关的另一个代名词——雁门关——并列。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在这些事里,龙城指代的,又是敌军,或者敌军的城池。

这些诗里,龙城都没有明确地指向匈奴祭天的那个龙城,伏羲出生的那个天水,或是李广曾经驻守的那个右北平。

就像我们说“倾国倾城”的时候,说的不是汉武帝的李夫人,而是绝世美人一样,当唐朝诗人写到龙城的时候,也赋予了龙城新的象征含义,指的是边关,是敌营,而不是具体的哪一个地方。

二、唐诗里的“飞将”,指的是什么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曾经获得过“飞将”的称号。

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被称为“飞将”的人,正是李广。他驻守边关数十年,作战勇猛,匈奴人见到他,经常绕着走,还敬畏地把他称为“汉飞将军”。

飞将军,几乎成了李广的代名词。

《汉书》: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

比较鲜为人知的是,三国时期的吕布,也被叫做“飞将”。这是《三国志》明确记载的,吕布善于骑射,力气也很大,所以很多人管他叫飞将。

《三国志》: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还有一个和唐朝息息相关的人,也被叫做“飞将”,那就是《隋唐演义》里赫赫有名的好汉单雄信。在历史上,单雄信也是真实存在的,骁勇善战,马上功夫尤其了得,被称为“飞将”。

《旧唐书》: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

唐朝之后,还有很多被称为“飞将”的猛将,但是他们的年代都比“龙城飞将”这首诗晚,就不展开讲了。

历史上的“飞将”这么多,那么,唐诗里的飞将,指的又是谁呢?

我们来看看一些典型的案例。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李白《古风·其六》

毫无疑问,这里的“飞将”,指的就是李广本人。

行闻汉飞将,还向皋兰宿。——寇泚《度涂山》

虏骑掠河南,汉兵屯灞上……投笔弃繻生,提戈逐飞将。——戴休珽《古意》

这些诗里都明确写了是汉朝,那么“飞将”指的,按理说是李广本人吧。可是仔细一看,“皋兰”是霍去病的典故,“投笔从戎”是班超的典故,都和李广无关。

所以,这里的“飞将”,指代的,应该是汉朝的将军。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常建《吊王将军墓》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郎士元《送李将军赴定州》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李益《赴邠宁留别》

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刘禹锡《平蔡州三首·其一》

这些诗,明明写的是汉朝的“飞将”,可是看诗的题目就知道,写的都是唐朝自己的将军们。

多翻翻唐诗,我们就会发现,“飞将”在唐诗里,几乎只有在明确写李广的事迹的时候,指的是李广本人,其他时候,一般是骁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将军的代名词,而不是具体的哪一个人。

三、唐诗是怎么用典故的

我们都知道,唐朝诗人写诗,喜欢用典。

而且,唐朝人用典的时候,并不太在意史实。

对他们而言,典故和押韵,都要服务于他们的中心思想,比如说对人生的感慨,比如说对唐军英勇的夸赞,比如说对自家兵哥哥的追捧。

历史书上怎么写的,反而退居其次了。

不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唐诗。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

汉朝的骠骑,指的是霍去病,可是霍去病活着的时候,根本没有羽林军。王维用这些典故,是为了写少年的豪情壮志。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二》

霍嫖姚,是霍去病的称号,他18岁从军,被封为“嫖姚校尉”。麟阁,是“麒麟阁”的简称,汉宣帝时期,把霍光等11人的画像,挂在麒麟阁上,和霍去病无关。

李白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死是战士死,功是将军功”的无奈。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李白《胡无人》

霍去病一辈子都没领军三十万,李白用这个典故,当然是为了吹自家兵哥哥啊。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维《老将行》

都指名道姓地说卫青了,那这两首诗,写的总该是卫青了吧?

还真不是,无论是不肯学孙吴,还是不败由天幸,在《史记》里,说的都是霍去病。两位诗人写成卫青,是因为霍去病的名字不好和李广对仗。

所以呀,不要和唐朝诗人纠结历史。他们写诗,为的是典故,是押韵,是意境,是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慨,很少是为了符合历史。

去一个个字词地纠结,唐朝诗人们用的这个典故,具体是指谁,经常会发现,谁都对不上,诗人就是喜欢这个典故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仅此而已。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

前面分析了这么多,写到这里,我认为,纠结“龙城飞将”指的到底是哪一个人,意义已经不大了。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作者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情感。

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出生于武则天时期。他这一生,经历了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巨大变故。

但是,他在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所以,他是没有目睹太多后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的。

所以,王昌龄的这首诗,写作背景,并不是边患严重的时候,而是唐朝的边境相对太平,却也征战不歇的时期。

胡人不时犯边,但基本上都能打赢,扬大唐之威。

沙场之上,有将士的豪情,也有远征的艰辛。

古人提到这首诗的时候,也是感慨:真是盛唐之音啊。

《批点唐音》:终是盛唐骨格。

《唐诗直解》:结句出人意表,盛唐气骨。

唐朝的边塞诗,基本上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汉朝,是唐朝之前唯一一个长久而又强盛的大朝代。同时,汉朝也是一个武德充沛、让四夷臣服的时代。这一点,和盛唐很像。

“以汉喻唐”,是唐诗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用典方式。

很多唐朝的边塞诗,写着汉朝的边关,汉朝的人,实际上,写的还是唐朝自家的兵哥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说的不是汉朝800壮士破楼兰的赵破奴,而是唐朝戍边将士的苍凉和豪情。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说的不是汉武帝和他那倾国倾城的李夫人,而是唐玄宗和绝代佳人杨贵妃。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说的不是李陵和他那被匈奴单于包围的5000将士,而是唐朝战死沙场的春闺梦里人。

当王昌龄写“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时候,他的眼里,是唐朝戍边的将士,他的心里,多半也是唐朝自家的兵哥哥,而不是汉朝的某个具体的人。

“龙城飞将”,指的不是卫青,也不是李广,而是在唐朝边关浴血奋战的将士。

为什么写卫青的诗少?

一说到卫青和诗人,总会有很多人问,为什么卫青明明战功赫赫、一生传奇,写他的诗,却少于李广这个战功相比之下没这么显赫的老将,也少于同时代同样是外戚的霍去病呢?

这得怪汉武帝,真的。

诗人写诗,喜欢用典。卫青的典故倒不少,赫赫的战功,从骑奴到大将军的人生传奇,按理说,很好写诗。

但是,对于唐朝诗人而言,卫青的典故不好用。

诗人写诗,很少指名道姓,一般来说,用到一个人的典故,就要有一个响亮的称号。

比如说李广的“飞将”,比如说霍去病的“嫖姚”和“骠骑”,多优美、多动听啊,写进诗里,多好用啊。

可是卫青的称号呢?大将军,3个字不好写诗呀,就算写,最有名的大将军也是韩信,而不是卫青呀。

长平侯似乎也可以,霍去病封号“冠军侯”,写诗就经常写到冠军、霍冠军嘛。

可是,一看到“长平”两个字,恐怕10个人里,得有9个半想到的是长平之战,而不是卫青吧。

谁让汉武帝给霍去病取封号的时候,这么别出心裁,为他独创了“骠骑”“嫖姚”“冠军”这些美妙的称号,而给卫青的时候,就直接把已有的最好的给他呢?太平实了,写诗都不好写。

另一方面,卫青的人生,太过顺利,不像李广一样,无论是白首难封,还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抒发感慨的绝佳素材。

也不像霍去病,少年将军是从古至今,人们心目中永恒的白月光。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唐诗里,写李广的很多,写霍去病的很多,写卫青的却相对少。

排除掉李广难封、霍去病少年英雄的意向之后,单纯用来指代名将的,也是用李广的“飞将”和霍去病的“嫖姚”更多,用卫青的名号很少。

不过,“卫霍”在唐诗里出现的频率倒是很高,毕竟这比卫青的任何一个称号,都好写成典故。

虽然大多数时候,要么是用来吹唐朝自家的兵哥哥比卫霍强,要么是用来骂外戚。

最后,以《汉书》里卫青的评诗来结束本文吧: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

薄伐猃允,恢我朔边。

戎车七征,冲輣闲闲。

合围单于,北登阗颜。

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写卫青的诗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是卫青,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指的是李广?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单以王昌龄这首诗而言,“龙城飞将”指的无疑是李广。

在古代,尤其是文人的眼中,李广的地位远胜卫青,描写李广的诗文比比皆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能找到古代歌颂卫青的诗句吗?没有,古人根本就看不起这个奴隶出身的名将。最有名的便是苏轼评价卫青的那句“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苏轼看不上七战七捷的卫青,是因为觉得卫青出身卑微,之所以飞黄腾达完全是靠他姐姐卫子夫上位,同时古代的文人和司马迁一样,都同情金牌配角迷路将军——李广。

王维也说: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文人们将卫青的赫赫战功归因于运气好,而李广却成了郁郁不得志的代表。

历史上的卫青,除了出身外戚外,一生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大败伊稚斜单于,战功赫赫。同时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堪称完美人臣的化身。

卫青的首战匈奴便是龙城大捷,而李广从未到过龙城,“龙城飞将”按理只能是卫青,可是按古代文人的秉性,这里歌颂的就是李广——这个箭术高超的飞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是卫青,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指的是李广?

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歌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一是被认为是李广,但是现在却有人认为说的是卫青。究竟是李广还是卫青呢?

第一,“龙城飞将”绝对不是指卫青

持卫青说的人认为,李广是没有到过龙城,而卫青则有过龙城之战。

我简单说一下卫青的龙城之战。

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汉武帝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各率一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意图寻歼匈奴主力。在这次反击战中,三路无功,只有卫青小有斩获,奇袭龙城,歼敌七百余人。龙城是匈奴人的祭祀之地,每年五月,这里都举行盛大的集会,祭祀祖先、天地、鬼神。

然而,因为卫青有过龙城之战,而认为“龙城飞将”是卫青则大谬不然。为什么呢?首先,卫青从来没有过“飞将”的称呼或绰号;其次,龙城之战,在卫青所指挥的战役中,是最不起眼的一次,不具有代表性。后来卫青发动的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战役规模及战果均远远超过龙城之战。用一个毫无代表性、且战绩甚微的龙城之战,来称呼卫青为“龙城飞将”显然是荒谬的。

第二,李广才有“飞将军”的绰号

《史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为什么李广会被称为“飞将军”呢?主要是因为他作战勇猛凶悍,剽掠如飞。在担任边关守将时,李广有许多故事广为流传。

比如有一次李广率一百名骑兵,遭遇数千匈奴兵,他沉着冷静,下令下马故意休闲状,匈奴人以为汉军有埋伏,不敢轻举妄动。李广趁敌不备,策马闪电出击,射毙一匈奴头目。匈奴人慑于李广之勇,终究不敢进攻,最后引兵而去。

再比如李广射石的故事,这是老幼皆知了。石头都能射穿,何况区区肉身呢?因此,李广的名声,有一部分原因是匈奴人吹出来的,因为匈奴是一个极度崇尚勇士的民族,而李广之勇,盖世无双,因而才获得“飞将军”的绰号。在战场上,他骑着马就像一阵风飞过,他发的射一飞出就百发百中,“飞将军”的名号,当之无愧。

第三,“龙城”是从卢龙城演化而来

我前面引用《史记》,李广是在镇守右北平时,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李广镇守右北平共计五年,在这五年时间里,匈奴人不敢前来骚扰,边关烽燧不惊。那么右北平是在哪呢?

西汉时的右北平,辖地大致是唐代的营州,治地为卢龙。数千年来,卢龙一直是个重要的军事重地,最初称为卢龙塞。《三国魏志武帝纪》记:建安十一年,曹操征乌桓,出卢龙塞。《方舆纪要》记:“自卢龙塞至军都关,皆置兵守险,高齐天保四年,自将伐契丹,至平安,从西赵趣长堑。隋开皇三年,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击高保宁于营州。宋宣和五年,辽萧干出卢龙塞,攻破景州。”

唐代天宝年间设有十大节度使,在北平及东部有范阳节度使与平卢节度使。后来范阳节度使领龙卢军,称为卢龙节度使,从这里可以看出卢龙战略上的重要性。

因此,王昌龄诗中的“龙城”,并非匈奴的龙城,而是源于卢龙。因此,在宋代王安石编的《百家诗选》中,王昌龄的这句诗是:“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四,唐代“龙城”一词,有时泛指边关

王昌龄诗中的“龙城”一词,本是源自“卢龙”,但也不是全特指卢龙,有时泛指边关。在唐代诗歌里,“龙城”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不能将其认为是特定的某个城。不过,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东北部的边关,大致是唐代“卢龙节度使”的辖区,包括北平一带及辽西,汉代李广守卫的右北平也是属于这一范围。

唐代王绩的诗《在边》:“雁城霜雪苦,龙城冠盖稀。”长孙无忌的“鸣銮出雁塞,叠鼓入龙城。”可以看到,雁门关与龙城对应,都是重要边塞。所以把王昌龄诗中的“龙城”理解为卫青所攻打的匈奴人的祭祀地,这是经不过推敲的。

第五,把龙城与李广联系在一起,不止王昌龄的诗

为什么说“龙城飞将”不是卫青而是李广呢?因为把龙城与李广联系在一起的,绝不只有王昌龄这首诗,我们可以从别的诗找到例证。

比较早的一首是南北朝时吴均的《战城南》:“忽值胡关静,匈奴遂两分。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

唐代温庭筠《伤将军》:“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别人丘垄似天山。”

唐代幽州,或卢龙是一个外患比较深重的地区,契丹、奚等胡患甚重。因而王昌龄的龙城飞将,就是希望能有李广这样的名将,守卫这块汉代为右北平的地区,也守卫整个大唐的疆域。李广虽然在开疆拓土上功绩不如卫青,但是在悍卫疆土仍是功劳巨大。从王昌龄的诗中“不教胡马度阴山”看,侧重点在于守,而不在于攻,这更证明“龙城飞将”是指让匈奴人“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的李广李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是卫青,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指的是李广?

龙城飞将到底讲的谁,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而且也根本没有办法考证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不论你说是谁,都有能够让人信服的理由,我们也没办法把王昌龄叫出来让他告诉正确答案。

所以,在这里我只分别举例,不能给出答案,老规矩,先看下全诗。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

认为“龙城飞将”是指李广,理由很简单,司马公在《史记》中为李广冠以“飞将军”的称号: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李将军列传》

后来在流传过程中,飞将军就逐渐简化成飞将,这里就不细表了。

再加上李广难封的悲催境遇,和后世文人怀才不遇产生了共鸣,以至于古诗词中,凡是要抒发怀才不遇等心情的时候,大家都会用上李广的典故,特别是在唐朝,几乎所有诗中,飞将、飞将军,都是专指李广的。

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六》的末句:“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这就等于是指名道姓说李广了,白居易后来也在《白氏六帖》中对此作注,说“李广骁勇,匈奴号曰飞将”。

捎带一提,飞将通常指李广,但并非只有李广是飞将,三国吕布、隋末单雄信、唐末李克用等人,都被称作过飞将。

卫青

认为是指卫青的,原因就更简单了,因为龙城之战。

这一战由汉武帝亲自部署作战计划,兵分四路出击匈奴,其中就包括了卫青和李广两位,但李广兵败被俘,最后逃回,而卫青就比较牛了,直捣龙城,斩敌700余人。

你可能会说,战场上动不动就是几万十几万大军,这才斩首700余人而已,但你要知道,这一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否则汉武帝也不会亲自部署,而且四路大军中,其他三路都是经历过很多战争的大将了,卫青确实第一次率军出征。

龙城之战,可以看做是卫青的成名之战,当然,也多亏了同行的衬托。

因此,以龙城代指卫青,似乎说得过去。

龙城

龙城在哪里?

历史上(唐朝以前),叫龙城的地方海了去了,如南北朝诗人刘孝绰《奉和湘东王应令诗》一诗中,写道:

“寄语龙城下,讵知书信难。”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者的家乡是彭城(徐州),所以龙城应当是代指家乡彭城。

再如唐朝柳宗元作《柳州寄京中亲故》一诗,同样是写家乡亲人的诗,题目中就点明了柳州,但诗中也有龙城:

“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

但更多时候,龙城是指胡人的都城,如唐朝沈佺期《杂诗三首》中写道: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里就明显是指胡人都城了。

如果你查阅百科,会发现龙城还有更多所指,如匈奴祭天之处、也可以代指帝都、甚至可以直接代指匈奴。

而宋朝王安石所编撰的《王荆公唐百家诗选》中,把“龙城”作“卢城”,清朝阎若璩考证李广当年镇守的右北平,就是卢龙,因此卢城+飞将,理所应当指李广。

这咋说呢,反正除了这两个版本,我没见过其他作“卢城”的说法,也没办法考证,只能说如果真是卢城,那就可以拍板认定是李广了。

龙城飞将

还有一种观点,说龙城、飞将是共用了卫青、李广的典,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不值一提。

地名+人物连用是没有问题的,你可以说常山赵子龙、美国特朗普,但这都是指一个人,拆开来指两个人,没有这种用法,这就好比把诸葛亮和梅西放在一起,正确说法是琅琊诸葛亮,阿根廷梅西,但你要说琅琊梅西,就显得很傻了。

所以,龙城飞将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卫青+李广。

小结

龙城飞将到底指谁,没有定论。

但我个人认为是李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无论龙城还是飞将,都跟李广扯得上关系,卫青却只有一个“龙城之战”。而这一战虽然是卫青成名之战,但并非他职业生涯中最光辉的战役,历史上更没有将卫青称为飞将的习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是卫青,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指的是李广?

谢谢邀请:主要是小说电影电视连续剧,各朝代都颂扬李广,为李广没得到汉武帝封侯而鸣不平,李广家几代人为汉家打天下守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不被汉武帝认可,只对皇后的亲属卫青霍去病封侯。李广家祖人多势重,皇帝怕李家权重以后对皇权有威胁,利于新生力量打压权臣,以保汉室长治久安,写史记的编历史的多以围绕皇帝的心思下笔,写的李广家祖不是那么出众,没给汉家做出什么特殊贡献。民间野史各个朝代弘扬爱国将领,把李广形容夸张的完美无缺,只要李广把关带兵外虏不敢进中原过阴山。卫青带兵打了几次胜仗,决定了汉匈相持,匈奴无力南侵,那也是前两代皇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国力人力才能驱虏打败匈奴。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是卫青,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指的是李广?

我们先看王昌龄的原诗: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龙城飞将是指谁?争议颇多,有认为说卫青的,也有观点认为说李广的,更有奇葩观点说,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

本人以为,这首诗就是说李广,根本没涉及卫青。为什么没涉及卫青,也有人认为卫青虽然是大将军,但出身低微,全靠姐姐卫子夫上位,不值得书写!也有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认李广为先人,唐朝有尊李广的官方影响,王昌龄距李广已经有近900年的时间,写诗受唐朝宣传影响较大!

无论那种原因,诗中就只写李广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一句句来分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一个唐朝诗人为什么写时间距离千年左右的秦汉,也可能是行文的需要,但肯定有关联!那就是为提李广做铺垫,宣传李广,就是宣传唐李!

秦时在北方防匈奴的有蒙恬、王离,公子扶苏,更有李广的先人李信,虽然李信主要防燕国及东胡人,却是整个北方防御系统,都是关口守将!而李广更是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负责大汉北方防务。所以第一句说秦汉叫启的手法。

“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是兴,想到从秦到汉,有多少好男儿,为了保家卫国,征战北漠,血洒沙场,抛骨荒漠,这是对征战深漠龙庭的抱怨?还是对战死沙场将士的褒奖?其实是诗人和泪吟出的诗句,难道没有对卫青深入荒漠,在缺水少粮的作战的质疑?

“但教龙城飞将在”我们知道,卫青是进攻型的将领,李广是防御型的将领,一个“但”字,是作者溢出的希望,直译“如果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在的话”李广是甘肃天水人,天水又叫龙城,这里龙城不是指匈奴“龙庭”,飞将军是匈奴人送给李广的号,飞将军使匈奴人心惊胆战!

“不教胡马度阴山”就凭李广飞将军的名声,匈奴都不敢越过阴山,北方的阴山、大青山是汉民族的一道天然屏障,只要我们守住阴山,匈奴你们在阴山以北放牧吃草,我们在阴山以南农耕吃粮,相安无事,我们的战士就不抛骨荒漠了!显然是作者对和平生活的一种向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