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死后,为什么权力不交给司马昭却给了司马师?

这个问题很简单,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懿一直将他当作接班人来培养。

司马师和司马昭是司马懿和张春华所生。司马懿不止这么二个儿子,还有司马伷等人。司马伷的孙子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司马伷娶的老婆是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长女。

司马懿获得权力主要靠“高平陵之变”。

当时他假装中风让自己的政敌曹爽放下心来,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高平陵扫墓。当时曹爽将自己的有生力量都带走了。

此时城中空虚,司马懿迅速控制都城。

有人就问司马懿哪来这么多人来控制,难道曹爽不知道?

这些死士,曹爽还真的不知道,《晋书》记载这么一句话: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三千人就是司马懿控制都城的核心力量,也不知道司马师是怎么弄的。

你想想看三千死士能在一年半载训练好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懿很早就作好准备,只是欠一个机会,换句话说司马师早就知道司马懿的计算。

你想想看让儿子参与到如此重大的事件中,这表明了什么?

有人又会说其他儿子说不定也知道了。

这个您还真说错了,除了司马师别人还真不知道。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

宣帝指司马懿,帝指司马师,文帝指司马昭。

司马昭不知情。

所以当司马懿在明天要动手,今天晚上将司马师和司马昭叫过来告诉他们消息之后。在半夜派人去看这两儿子的反应,司马师睡着很香,司马昭则难以入睡。

为啥?

因为司马师早就知道,只是在等这一天,司马昭则是第一次知道,要知道明天要做的是杀头之事。

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死后,权力给了司马师。

司马师很牛,不过他有一个弱点,没有儿子,他收养的儿子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过继给他的。

所以司马师死后,权力很自然就到司马昭手中,这里的交接十分平稳。

司马攸则在晋国成立之后,在大哥司马炎的逼迫下抑郁而终,主要有人提议让司马攸接司马炎的班。司马炎则不希望传给兄弟,而是传给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结果却造成后来的八王之乱,历史就是由很多偶然组成的。

司马懿死后,为什么权力不交给司马昭却给了司马师?

我记得电视剧《虎啸龙吟》里面,司马懿曾经对候吉说过一句话:刀已不在我手。什么意思呢?司马昭杀了候吉的未婚妻小沅,司马懿要为候吉报仇,但是司马师阻止了司马懿,司马懿感叹:自己已经控制不了局势了,儿子毕竟已经长大,尤其是司马师。

这句话也能很好的解释司马懿死后,为什么是司马师接权,而不是司马昭。换句话说,司马师是凭借实力自然上位,而非司马懿有意安排的。为什么呢?当时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权,朝中流传这么一句话:

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

伊尹比喻的是司马懿,说司马懿像伊尹辅佐商君一样辅佐魏国皇帝。伊陟是伊尹之子,伊尹死后,伊陟继续接权辅佐商君。伊陟比喻的是司马师,说司马师像司马懿一样有实力,能够继续辅佐魏国皇帝。如此看来,大家对司马师的评价是一致的:司马师接权,理所当然,实力使然。那么司马师有这么厉害吗?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我们先来看一下曹叡死后的权利分配问题,曹叡任命了两位顾命大臣,一个是曹爽,一个是司马懿。两人各有控制3000禁兵的兵权。曹叡的意图就是让两人相互制衡,防止有人专权。

曹爽的禁兵由其弟弟曹羲统领,职位为中领军。司马懿的禁兵由司马师统领,其职位为中护军。相比而言,中领军权利要大于中护军,两人虽然都有总领禁军的权利,但中领军是禁军将领的长官,统领下面的中护军、五校尉以及武卫、中垒、骁骑、中坚、游击等禁军首领。

虽然名义上曹羲职位比司马师要高,但其实两人实力相当。各自代表曹爽和司马懿,统领的禁兵数目也都是3000人。请记住这个数字,后期司马师就是利用这个数字来发动的政变。

曹爽为了压制司马懿,推荐司马懿做了太傅,位列三公。名义上升官了,但是权利却失去了。后来曹爽为了掌控军队,故意策划了一次伐蜀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曹爽的势力已经渗透入魏国军队内。那么曹爽为什么后来被司马懿篡权了呢?

主要原因在于曹爽太自大了,司马懿装病后,曹爽肆意张狂,利用手中的权利培植私人势力,甚至欺负皇室成员,搞乱社会风气:

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鄴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

先帝曹叡的后宫妃子被曹爽安排去当歌姬、舞姬。曹爽还擅取武库兵器,组建自己的私人练兵场。曹爽的行径引起皇室成员及朝廷大臣的反感,慢慢的人心所向转向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开始谋划清君侧,除掉曹爽。司马懿找司马师商讨如何对付曹爽,商讨一开始,司马懿就震惊了,原来司马师早有准备:

帝(景帝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那么司马师为什么要提前阴养死士呢?而且数目是3000人?司马师认为司马懿被架空以后,接下来就该轮到自己了,只是曹爽暂时不想做这么绝而已。自己处于中护军的位置,迟早要被曹爽拿掉,而且自己的家族也有可能要遭到屠杀,作为家里的长子,作为朝中最后一道屏障,司马师必须做准备,以预防最坏的结果。

而司马师只统领3000禁军,曹羲也同样统领3000禁军,而且曹羲还有优先控制其他禁军的权利,因此,司马师只有自己组织力量,于是司马师阴养3000死士,以备不测。

曹爽做梦也想不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有人敢谋反。因此,当高平陵政变那一天,曹爽带着所有的弟弟和皇帝出洛阳城时,总领军曹羲也在其中。谋士桓范提醒他,应该留下曹羲,控制禁军。万一有人谋反呢?曹爽大笑说道:谁敢?

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由此不复并行。至是乃尽出也。

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司马懿领着司马师等人,迅速占据了司马门,阻断了洛阳浮桥,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在这个过程中,司马师指挥3000死士迅速控制京城各门,处事果断干练,连司马懿都称赞道:这小子可以!

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因此,从整个高平陵政变来看,司马懿是一面旗帜,真正的主力其实是司马师。如果没有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没有司马师临危不乱的指挥,这次政变能不能成功还真的不一定。

当司马炎接受禅让开创晋朝后,除了追封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外,还追封了司马师为景皇帝,因为司马师受得起这个称号,他是西晋最主要的奠基人。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有两个儿子,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昭为典农中郎将,而司马师为中护军。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司马师才是父亲司马懿的重要依靠。后来发动高平陵政变,正是由于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司马懿才得以发动政变成功。在整个过程中,司马师指挥得当,镇静自若。而司马昭则恐慌的整夜睡不着觉。因此司马懿死后,司马师顺利接权,这在当时是公认的实力所然,不存在任何争议,甚至连司马昭也认为应该这样。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司马懿死后,为什么权力不交给司马昭却给了司马师?

嘉平三年八月,七十三岁的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临终前司马懿将自己手中的权力全部交给长子司马师,其实于情于理司马师都是继承司马懿的最佳人选。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去世,曹叡生前留下遗诏让八岁的太子曹芳登基,并让曹爽和司马懿做顾命大臣辅佐曹芳朝政。

不巧的是司马懿和曹爽两人关系不和互相排斥,相比较曹爽来说,当时司马懿的权力要弱上一些,在曹爽的先后运作下司马懿就被架空了权力,空有其名而无实权。

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司马懿不得不用老办法装病退朝暗中布局,司马懿也是靠这一招隐忍送走了不少对手。

当时从表面看是司马懿在朝堂之上并无任何立足之地,但在私底下司马懿却已经开始准备政变的兵士,就准备时机一到直接扳倒曹爽。

正始十年,曹爽跟曹芳一同前往高平陵扫墓,这时候洛阳城内就呈现出无主的姿态,原本按理说曹爽应该防着司马懿的。

但这些年中司马懿的隐忍成功骗过了曹爽,从而曹爽认为司马懿再无二心便在离开洛阳后并没有防备司马懿。

这对于曹芳和曹爽来讲不过是一场普通的扫墓活动,但对于司马懿来说这确实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错失这个机会那便只能含恨而终了。

司马懿趁他们外出后便立即上报郭太后请求降罪曹爽,这曹爽之前也没少得罪郭太后,现如今能降罪曹爽自然是乐意。

在取到降罪诏书后司马懿便让司马师所培养的三千死士前去清理曹爽旧部,至此曹爽算是彻底孤立无援。

可怜的曹爽最终听信司马懿的一面之词,认为其不过是降罪于自己,他曹爽没有兵权也依旧能做个富家翁,谁知道回城就被司马懿给杀了。

在铲除了曹爽之后司马懿再度把持朝政,只不过这次跟之前不同的是,之前是辅政这次则变成主政。

在经过政变后司马家的势力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于是司马懿这位置该由谁来继承就成了一个问题,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亦或是后面的孩子?

嘉平三年司马懿去世,其掌管的权力尽数交给长子司马师,于是司马师就成为了继司马懿之后的第二任司马家实际掌权人。

其实对于这个结果来说并不算意外,虽说次子司马昭其才能也不弱,但相比较司马师来说还是少了些许先天条件,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唠唠司马师为何会顺利继承大权。

先来说最简单的,在古代有这么一种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凡是上一任家主死后一般继承权利和爵位的都会默认为是嫡长子,有特殊情况除外。

司马师和司马昭虽说都是嫡子,但司马师却是嫡长子比司马昭整整大了这三岁,除了这之外司马师还有司马昭所没有的技能。

心有城府

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懿被曹爽处处针对,别说是暗养三千死士,就是三百恐怕都不行,那这三千死士是从哪来的呢?

没错,就是司马师日日夜夜训练出来的,相比较司马懿处处受针对,司马师就相对安全一些了,而司马昭当时官职太小所以不能胜任。

如果没有这三千死士控制局面,那高平陵政变断然不会如此轻松,由此可见司马师的能力是不低的,在众目睽睽之下私养三千人马,这心理素质着实厉害。

并且在高平陵政变的前一夜还发生了这么一件趣事,这件事很有可能就是影响司马懿交权给司马师的关键。

在事变前天晚上,司马懿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昭听完之后因为担心从而整晚都没能入眠。

司马师则是恰恰相反,在听司马懿讲完之后就跟若无其事一样,晚上还是该吃吃该喝喝,睡觉的时候也是没有一点紧张的意思。

第二天司马昭顶着黑眼圈,而司马师则是精神抖擞的整理军备,对此司马懿也是不得不感慨自己这个长子竟然这么厉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说的便是如此了。

心狠手辣

在心狠手辣上司马师可谓是直逼司马懿,估计还要更甚之,为了权力可以手刃妻子,灭人三族。

司马师早年便跟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结为夫妻,两人之间相处倒也非常和睦,当司马师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夏侯徽都会协助他。

偶然间夏侯徽得知司马师竟然想篡魏自立门户,于是夏侯徽便旁敲侧击的告诉司马师不要谋反。

司马师是何等聪明之人,在得知夏侯徽知晓此事后便当机立断毒杀了夏侯徽,这份果决和狠辣,我觉得要胜过司马懿。

嘉平六年,不愿忍受司马师摆布的曹芳暗自准备发动政变拿下司马师,从而让夏侯玄为大将军掌管大权。

但可惜政变还未发生就已经结束,参与到政变当中的夏侯玄和李丰等人均被司马师下令铲除三族,就连身为皇帝的曹芳都未能避免这次灾难。

同年司马师便自作主张降曹芳为齐王,改立曹髦为敌,当时司马师发动政变也不过是只敢诛杀曹爽,现如今司马师倒好,直接连皇帝都换了。

如果说司马懿只是给司马家得势打下基础的话,那么在司马师的铁血手段下,算是彻底让司马家超越了曹魏,从而便有了后面的篡位的事情。

相比较司马昭来说,司马师确实要更加狠辣一些,不过我想这也是为何司马懿敢放手把权力交给司马师的原因,司马家刚发动政变,正需要这样拥有铁血手段的人来稳定地位。

当然不是说司马昭的能力不如司马师,只是司马昭的手段更适合做一个守城之军,在当时那个情况,没有人比司马师更适合那个位置。

值得一说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为了权力勾心斗角,而是从始至终都非常和睦,这也算是冷血的司马家族中较为温情的一面。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风云妹子在此谢过诸位啦~

司马懿死后,为什么权力不交给司马昭却给了司马师?

司马懿死后,权力不交给司马昭却交给司马师的原因如下:

一方面,司马师是长子,另一方面,司马师比司马昭有才干。

史载: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竞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司马师的才华能力和美誉度与正始名士齐名,但比不谙世务的他们来说,实际的政治才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前唯独和他密谋而没有和司马昭商议,临变前告诉两个儿子,司马师浑然如平日安寝,司马昭却紧张到失眠,两兄弟高下立判。

至于偷偷养了3000死士众人毫无察觉,一朝使用,如身使臂,更看出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

及宣帝薨(司马懿去世),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司马师成为司马懿的继承人名归实至,顺理成章。

司马懿死后,为什么权力不交给司马昭却给了司马师?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这是高贵乡公曹髦(魏帝)亲自讨伐司马昭时所说的话,司马昭当时已经完全掌控了曹魏的政局。在司马氏掌控曹魏的过程中,司马师功不可没。要是比才能手段狠辣,司马昭肯定比不上司马师,司马师的才能要比司马昭高出一截的(有人称他文比司马懿,武比司马昭)。(司马师剧照)

司马懿为什么优先选择司马师?

一、宗法制度的原因。嫡长子继承制是自西周以来基本的宗法制度,在曹魏时期的司马懿也免不了俗的,优先培养对象就是自己正妻所生的嫡长子司马师了,司马昭是老二处于辅助的位置。(长子继承制图)

如果嫡长子在政治军事上没有才能,司马懿肯定会选择自己适合的后代继承他的政治事业的,从司马懿培养的后代发展来看,司马师文武兼备,心狠手辣,足以继承司马懿的衣钵。而司马昭只注重在军事上的培养,不像司马师文武兼备,兄弟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司马师果断杀妻。年轻的司马师娶了夏侯徽为妻子,夏侯徽是曹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女儿,亲舅舅是曹真,这段婚姻明显是一场政治婚姻,曹魏希望通过联姻控制司马懿家族。夏侯徽和司马师共生了五个女儿,夫妻感情不错,不过也让她发现了司马师的不臣之心,司马师为了不让夏侯徽将这样的消息提供给曹魏当权者,趁着疫病流行的当口,毒杀了年仅24岁的夏侯徽,谎称是得疫病而亡。(夏侯徽剧照)

三、高平陵之变。司马师豢养了大批死士,以防不测。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主要的武装是司马师豢养的3000死士(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整个执行者也是司马师,司马昭始终处于辅助的地位,在政变成功后,司马师的功劳排在第一位。根据史书记载,当司马懿决定发动政变时,叫来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司马师谈定自若,而司马昭整夜睡不着觉,非常焦虑。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全盘计划司马昭是没有全部掌握的,真正掌握全局的是司马懿和司马师,而且司马师是最重要的执行者,亲兄弟也是有先有后的。(司马昭剧照)

在司马懿眼中,司马师才能明显要比司马昭高出一截的,因此优先选择了嫡长子司马师。

司马懿的选择是否正确?

251年司马懿病死,司马师获封大将军,掌控曹魏军政大权。刚刚登上权利高峰的司马师急于建立军功,于252年进攻吴国的东兴,东兴之战却被吴国诸葛恪击败,当朝臣准备处罚战败的将军们时,司马师将全部责任承担起来,将领们只是对调和待遇稍稍有变动,司马师勇于承担责任,一大批的将军自然愿意追随他了,战争打败了,司马师收获了人心,坏事变成了好事。(司马懿剧照)

253年,吴国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进攻合肥新城,司马师与将领们制定了坚守策略,诸葛恪损兵折将,适当时机司马师命精锐之师截断诸葛恪后路,大败诸葛恪。

司马师大权独揽,引起魏帝曹芳的不满,与夏侯玄(夏侯徽的哥哥)、李丰、张缉(曹芳皇后的父亲)等商议废除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这事怎么能逃得过司马师的眼线,三人被夷灭三族,皇后被废,魏帝曹芳也不久后被废。

依附曹爽的魏军将领毌丘俭、文钦在淮南反叛,这应该是司马懿处置曹爽家族的后遗症,司马师亲自带军平了叛乱。

在进行这些政治军事操作时,司马昭辅佐自己的哥哥司马师的。司马师在平叛过程中,由于受到惊吓,加上自己的原来就有病,不久病亡,将接班人指定为司马昭。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执政,司马师将曹魏的敌对政治军事势力几乎拔了了个干干净净,司马懿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到司马昭时曹魏政治局面要好操控多了。

司马师为啥选择司马昭接替?

司马师和夏侯徽有五个女儿,但是一个儿子也没有,过继了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晋武帝司马炎的亲弟弟)为养子。当他病重时,能够顺利接过政治军事权利的只有自己的弟弟司马昭了,别无选择。

司马昭病重之时非常担心司马攸这一支后裔的将来命运,特别交代过司马炎,司马炎对自己亲弟弟司马攸也重用,最终司马攸难免被谗言击中,忧愤而死。

司马懿死后,为什么权力不交给司马昭却给了司马师?

严格地说,司马懿没有办法直接把大权交给谁。

曹操去世时,已经是魏王。曹丕只要接过魏王之位,就合法地接过了曹操留下的所有权力。

而司马懿去世前,只是以辅政大臣的名义掌握朝政。辅政大臣,不是世袭的。支持司马懿的将领、大臣,并没有支持司马懿儿子的义务。

所以,司马懿是没有办法直接把大权交给谁的。

司马懿能做的,只能是把“权”放在离儿子更近的地方,给他们铺好路,而不能直接交到儿子手中。至于儿子能不能抢得到,接得住,则要看儿子的本事。

当时,只有司马师才能抢得到,接得住。

司马家继续掌权的关键

要接住司马懿留下的“球”,关键是四点。

1、是否能继续把控中军。

司马懿去世前,消灭了曾经掌握中军的曹爽兄弟,也打击了淮南实力派王凌。

但是,司马懿夺中军时,借助了高柔、蒋济等政治盟友的影响力。这些政治盟友早先愿意一起反对曹爽,但不代表支持司马家夺位,而这些老一代政治盟友去世后,他们留下的中军将领中,不乏拥曹派。

而外军中,无论是郭淮,还是毋丘俭、诸葛诞,也都与司马家是合作关系。所谓合作关系,就是既要团结,也要控制。

彻底掌握外军,时机尚不成熟(直到司马昭后期才完成),但把持对中军的控制,则是司马家继续掌控权力的关键。

2、是否能继续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

众所周知,司马家是以世家大族的支持掌控局势的。

当时,社会主要政治、经济资源都在世家大族掌握中。

司马懿以其谋略、个人威望,获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但是,司马家根基毕竟不如当年“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如果继任者不具备相应的谋略、个人声望,世家大族是可以另择“代理人”的。

3、是否有足够的情报网络,粉碎政变企图。

把控朝政,是个高危职业。

即便明面上“大权在握”,暗处仍有许多人磨刀霍霍。

前有董卓,后有杨秀清,无不是在大权在握时轰然倒地。

因此,只有掌握足够的情报网络,侦察、粉碎这些企图,长期掌握权力。

4、是否能保证家族的团结。

当年,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政治根基比当时的司马家深厚得多。

但是,袁绍、袁术互不相能,家族资源一分为二。

而在司马家之所以能控制曹家政权,不也是因为曹丕、曹睿一直对宗室力量的打击,自削羽翼吗?

当时,只有司马师能接得住“球”。

只有司马师才能掌控中军

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遭到架空。

只有司马师担任中护军。

中护军,掌握部分禁军,也掌中军的武官选拔。

司马师掌握的部分禁军,以及他所养的三千死士,是司马懿政变的基本力量。

另一方面,司马师在选拔武官时,只以功劳、才能为选,提拔了不少出身一般,缺乏根基的寒门子弟。

这些寒门子弟,自身缺乏政治资源,自然只能依附于司马师。

司马懿去世时,司马师已成为卫将军。(后来蜀汉姜维也是以卫将军开始与费祎一起共录尚书事)

因此,司马师在中军的影响力,并不会因为司马懿的去世而受到影响。

相比之下,当时的司马昭,虽然也曾在关中、淮北等地作战,但一直缺乏中军履历、资源。司马懿去世时,司马昭还只是安东将军,很难于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直接“上手”。

司马师能继续获得士族的支持

司马师很早就在士族中发展出了强大的影响力。

年轻时候,他就与夏侯玄、何宴齐名,在士族中拥有很强的知名度(顺便说一句,254年,李丰、张缉等人企图政变,就是要搬出早年与司马师齐名的夏侯玄来把持局面)。

其母去世时,他又“居丧以孝闻”,拥有很好的口碑。

东汉、魏晋时候,士人论人,“孝”、“风流”,都是主要评价标准。

而他在担任中护军期间,选拔人才,“举不越功,吏无私焉”,赢得了一致好评。

何晏早早表示:能成天下之务的,就只有司马子元!

因此,无论是清谈,还是实务,司马师都赢得了士族的支持。

相比之下,司马昭早年则缺乏相关记载,他所结交的钟会等人当时尚年幼,没有担任要职。

只有司马师的“情报网”可以应付复杂局面

254年,中领军许允与左右谋划,准备乘司马昭请辞之机杀司马昭,然后夺其兵,攻击司马师。

对此,司马昭一无所知,只是曹芳恐惧不敢实行,司马昭才躲过一劫。

事后,司马昭仍然不知情,是司马师及时得到情报,揪出计划者,才避免了对方再次寻机谋划。

由此可见,司马师的情报能力远胜司马昭。

司马师当初能养三千死士,“散在人间,一朝会集”,其“地下”工作能力可见一斑,安插耳目不过“小意思”。

而司马昭,则似乎缺乏“地下经验”。

当初,司马懿政变前,唯与司马师商议,司马昭一直不知情,可见在司马懿看来,司马师当时比其弟要稳重得多。

只有司马师接班,才能维系司马家稳定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于宗法而言,他就是合法的家族继承者。

尤其是魏晋之时,嫡长子继承制为世家大族保持家族稳定的法理基础。

而且···更重要的是:司马师的嫡子,是司马昭的亲儿子。

司马师有3个女儿,一直没有儿子。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

即便司马师将来亲生了一个儿子,司马攸在宗法上也是嫡长子。

因此,司马昭帮司马师,其实也是在帮自己!

如此,司马师、司马昭利益共同点,远远大于兄弟争权的分歧点,合作可以稳固!

司马懿去世后,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曹芳遂以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辅政。

也就是说,司马懿没有办法直接把权力交给司马师,他只能远远传个球出去,司马师接不接得住,还要看司马师自己。

司马师去世前,紧急升司马昭为卫将军,并招司马昭前来,亲自将大军交给司马昭。

司马昭不管曹髦的诏书,直接带军回京,受封大将军,辅政。

也就是说,司马师,是直接将球交到了司马昭手里。

司马师执政时间不长,但他在魏晋禅代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