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肿瘤是指在甲状腺部位发生的良性或者恶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又称为甲状腺癌。甲状腺肿瘤的诱因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当人体碘含量摄入不足或者过多、长期受到放射线照射、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等,都可能形成肿瘤。良性肿瘤的患者在肿瘤体积较大时,会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恶性肿瘤的患者在肿瘤扩散时还会出现瞳孔缩小、咳血、骨痛等严重情况。

什么是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瘤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肿瘤,是头颈部最常见的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下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孤立性或多发性结节,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良性甲状腺肿瘤

1、甲状腺腺瘤

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其原因不明,可能与性别、遗传因素、射线照射及TSH长期过度刺激有关。

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

2、结节性甲状腺肿

可能是由饮食中缺碘或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酶缺乏所致,病史一般较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长大,而于体检时偶然被发现。

大多数呈多结节性,少数为单个结节。

3、甲状舌管囊肿

这是与甲状腺发育相关的先天性畸形。胚胎期,甲状腺是由口底向颈部伸展的甲状腺舌管下端发生的。

甲状腺舌管通常在胎儿6周左右自行锁闭,若甲状腺舌管退化不全,即可形成先天性囊肿,感染破溃后成为甲状腺舌管瘘。本病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男性为女性的2倍。

4、亚急性甲状腺炎

结节大小视病变范围而定,质地常较硬。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有典型的病史。

甲状腺恶性肿瘤

1、乳头状癌

约占成人甲状腺癌总数的70%,而儿童甲状腺癌常常都是乳头状癌。乳头状癌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以21~40岁的妇女最多见。

该类型分化好,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该病有多中心性发生倾向,且可能较早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需争取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预后现对较好。

2、滤泡状癌

约占15%,多见于50岁左右的妇女。

此型发展较快,属中度恶性,且有侵犯血管倾向。颈淋巴结转移仅占10%,因此预后不如乳头状癌。

3、未分化癌

约占5%~10%,多见于老年人,发展迅速,高度恶性,且约50%便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或侵犯喉返神经、气管或食管,常经血运向远处转移。

4、髓样癌

少见,发生于滤泡旁细胞(C细胞),可分泌降钙素,细胞排列呈巢状或束状,无乳头或滤泡结构,其间质内有淀粉样沉着,呈未分化状,但其生物学特性与未分化癌不同。

恶性程度中等,可有颈淋巴结转移和血运转移。

什么是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肿瘤是人体头颈部常见的一种肿瘤,多发于甲状腺,会伴有吞咽空难、呼吸困难、声嘶等症状,通常是因为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引起的。良性的为甲状腺肿瘤,恶性的为甲状腺癌,一般来说,单个肿块,生长较快的恶性可能性大,年龄越小的甲状腺肿块恶性可能性大。由于症状明显,患者一般都能及时就诊。甲状腺肿瘤的病因未明,但已经确定某些危险因素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后天因素包括碘摄入不足或过多、放射线、血清促甲状腺癌激素水平失衡等。服用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药物、垂体部位的手术、颈部手术、外伤等,可造成甲状腺激素水平和促甲状腺激素异常,从而诱发甲状腺肿瘤。饮食上要清淡为主,多吃低脂饮食,多吃蘑菇、山楂等抗肿瘤食物,尽量少吃羊肉、虾、蟹等食物,不吃桂圆、大枣、阿胶等热食以及含有激素成分的食物。

什么是甲状腺肿瘤?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纵隔肿瘤”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纵隔肿瘤通常是指位于纵隔内的肿瘤。按照纵隔的部位,可将纵隔分为上纵隔(上前纵隔、上后纵隔),前下纵隔,中下纵隔和后下纵隔。上纵隔好发的肿瘤有淋巴瘤、甲状腺肿瘤、胸腺肿瘤、甲状旁腺肿瘤、气管及支气管肿瘤等。前下纵隔为一狭窄、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区,好发的肿瘤有淋巴瘤、畸胎瘤、胸腺肿瘤、其他生殖细胞肿瘤、副节细胞瘤(主动脉体瘤)、淋巴管瘤及甲状腺肿瘤等。中下纵隔好发的肿瘤有淋巴瘤、类肉瘤病(结节病)、心包肿瘤、血管肿瘤及支气管肿瘤等。后下纵隔好发的肿瘤有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瘤、食管肿瘤、甲状腺肿瘤及脊柱肿瘤等。

胸腺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瘤和甲状腺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它们的发病占纵隔肿瘤的80%~90%,其中前三者占纵隔肿瘤的2/3。成人上纵隔、前下纵隔、中下纵隔和后下纵隔的肿瘤发生率分别是20%、20%、20%和30%。儿童63%的纵隔肿瘤位于后纵隔,前纵隔占26%,中纵隔仅占11%。成人纵隔肿瘤多数是良性的,恶性的仅占10%~25%,儿童纵隔肿瘤约一半以上是恶性的。上述五大类常见的纵隔肿瘤均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畸胎瘤、胸腺瘤和心包囊肿主要位于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及支气管囊肿多位于后纵隔,胸腺瘤突向双侧的几率比畸胎瘤大,胸内甲状腺肿及支气管囊肿明显以右侧多见。神经源性肿瘤是纵隔肿瘤中的高发肿瘤,约占纵隔肿瘤的30%。成人神经源性肿瘤占纵隔肿瘤的10%~35%,其中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仅10%左右是恶性的。儿童神经源性肿瘤占纵隔肿瘤的50%~60%,其中一半以上是恶性的。

纵隔肿瘤的类似描述散见于中医“咳嗽”、“肺积”和“胸痹”等病症中。

【病因病机】 六淫侵袭、饮食不节、七情失调、先天禀赋不足、气血失调或痰饮凝结等均可导致本病,故纵隔肿瘤的发生既有外因,又有内因的参与,特别是精神因素、先天不足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可致气机郁滞,脉络受阻,血行不畅,痰浊与瘀血搏结,气滞血瘀,日久成积。《类证治载·胸痹篇》曰:“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证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气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以上论述纵隔肿瘤胸痛、胸闷、咳喘、气短等的病因病机。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异位细胞或组织种植在纵隔腔,异常增生可发为肿瘤,但大多数纵隔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

【病理表现】

1.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来自中枢神经的,如神经节细胞瘤,其恶性者为神经母细胞瘤和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另一类为起源于外周神经的,良性者为神经纤维瘤,恶性者为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肉瘤。

2.畸胎瘤与囊肿

畸胎瘤分为表样囊肿(仅含表皮组织),皮样囊肿(包含皮肤及其附属组织)和畸胎瘤(可见外、中、内三个胚层的组织)。

【临床表现】

1.症状

纵隔内的器官组织甚多,大多为重要器官,一旦发生肿瘤或囊肿,即可出现压迫症状。症状的轻重可因肿瘤的大小、硬度、生长速度、占据的部位和组织侵蚀等情况而不同。多数良性纵隔肿瘤临床上常无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恶性纵隔肿瘤常见症状包括:

(1)胸痛:是各种纵隔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胸骨后或患侧的背部,是因肿瘤压迫胸内器官,或刺激胸膜及神经而致。如疼痛剧烈,患者难以忍受,多是恶性肿瘤的征象。

(2)呼吸道压迫症状:肿瘤压迫或侵犯肺、支气管时,常引起咳嗽、气短,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困难。此种严重呼吸困难多见于胸内甲状腺和巨大畸胎瘤患者。如果肿瘤溃破入肺或肺组织受挤压,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肺不张及肺内感染。

(3)神经系统症状:交感神经受压表现为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等,臂丛神经受压可引起肩部及上肢疼痛,喉返神经受累可表现为声嘶,累及膈神经可出现呃逆及膈肌麻痹。

(4)心血管症状:心脏受压可引起心慌、心律不齐等,肿瘤侵蚀心包可出现心包积液,上腔静脉受压可引起面部、颈部和上胸部水肿、静脉怒张等,肿瘤压迫无名静脉,可使单侧上肢静脉压升高。

(5)吞咽困难:常为肿瘤压迫或侵犯食管所致。

(6)其他症状:畸胎类肿瘤破溃入肺或支气管时,患者咳出的痰液中可带陈旧毛发或豆渣样物;少数胸内甲状腺肿瘤患者可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约15%胸腺瘤患者可伴有重症肌无力;恶性淋巴瘤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症状。

2.体征

(1)神经受压体征:可见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及肋间神经节段支配区感觉过敏或迟钝,多见于神经源性肿瘤。

(2)心肺受压体征:前纵隔具有相当体积时,可引起胸骨旁浊音界加宽,局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以及气管或心脏移位;有些巨大的畸胎瘤可引起局部胸壁膨隆,该处呼吸运动消失。

(3)颈部甲状腺肿大:见于胸内甲状腺肿患者,如有甲亢,可见消瘦,该处呼吸运动消失。

(4)重症肌无力:见于胸腺瘤,可见典型的表情淡漠、眼睑下垂及面部松弛。

(5)杵状指:多见于巨大纵隔肿瘤患者。

(6)其他体征:包括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活检造成肿瘤皮肤窦道时,脓液中可带有皮脂样物或细毛等。

【临床分期】

1.TNM标准

T 原发肿瘤

T1 肉眼可见包膜完整,镜检无包膜浸润。

T2 肉眼可见肿瘤粘连,侵犯周围脂肪组织或纵隔胸膜,镜检发现肿瘤侵犯包膜。

T3 肿瘤侵犯周围器官,如心包、大血管和肺。

T4 有胸膜和心包扩散。

N 淋巴结转移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 前纵隔淋巴结转移。

N2 除前纵隔淋巴结转移外,还有胸内淋巴结转移。

N3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 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2.TNM分期

Ⅰ期 T1N0M0。

Ⅱ期 T2N0M0。

Ⅲ期 T3N0M0。

Ⅳa期 T4N0M0。

Ⅳb期 任何T,N1~3,M0,任何T,任何M1。

【诊断】

1.症状

胸痛、胸闷、咳嗽、气促是纵隔肿瘤最常见的症状。特殊的症状与体征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如胸腺瘤出现重症肌无力,畸胎类肿瘤咳出皮脂样物或毛发,神经源性肿瘤出现霍纳综合征及脊髓压迫症状等。

2.体检

纵隔肿瘤可见胸骨隆起,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哮鸣音,或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3.X线检查

纵隔肿瘤可见纵隔肿块阴影或囊性阴影。

4.CT扫描和MRI检查

CT和MRI可见纵隔占位性病变。

5.其他检查

必要时可作纵隔肿块穿刺活检或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1.治疗原则

大多数纵隔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治性放疗主要用于淋巴瘤及不适宜手术的胸腺瘤和生殖细胞瘤;姑息性放疗主要用于晚期肿瘤,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压迫症状;术后放疗多用于浸润性胸腺瘤和精原细胞瘤。在应用这些疗法的过程中,中医中药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和减轻其他疗法的毒副反应。

2.中医辨证施治

(1)气郁痰阻证

证候:胸部肿块,质地软硬不均,无灼热红肿,不痛,局部胀闷,声嘶,喜太息,或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基本治法: 理气舒郁,化痰软坚。

方药运用: 四海舒郁丸(《疡医大全》)加减。

海蛤壳15g,青木香5g,陈皮10g,昆布8g,海带8g,海藻8g,海螵蛸10g,柴胡6g,郁金10g,法半夏10g,甘草6g,枳壳10g,山慈菇6g,全蝎3g。

方中青木香、陈皮、柴胡、郁金疏肝理气;法半夏、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化痰软坚,消瘤散结;山慈菇、全蝎清热解毒抗癌,疗疮疡结聚。全方共奏理气舒郁,化痰软坚之功。

加减:痰郁化火而见烦热者,加夏枯草5g,贝母10g,丹皮6g,白花蛇舌草15g;胸闷气促者,加厚朴8g,苏子10g,桑白皮10g。

(2)瘀血内结证

证候: 肿块在胸部,质地较硬或有结节,持续疼痛,面黯消瘦,舌质紫或见瘀点,苔薄,脉弦涩或细涩。

基本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运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10g,川芎5g,桃仁10g,红花3g,赤芍10g,丹参10g,三棱10g,莪术10g,延胡索10g,香附10g,枳壳10g,川楝子6g,石见穿10g,炮山甲(先煎)6g,生黄芪30g,白术15g,地龙10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重楼15g,甘草6g。

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地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三棱、莪术破血散结,行气止痛;延胡索、香附、枳壳、川楝子宽胸理气,解郁止痛;石见穿、炮山甲祛瘀消痈;夏枯草、白花蛇舌草、重楼解毒抗癌。诸药合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加减:胸闷胸痛者,加瓜蒌10g,丹参10g。

(3)脾胃虚弱证

证候: 肿块位于胸部,质地软硬不均,或为囊性,疼痛隐隐,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

基本治法: 健脾益气,活血散结。

方药运用: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味。

太子参15g,生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0g,怀山药20g,薏苡仁15g,瓜蒌15g,川贝母10g,甘草6g,海藻10g,莪术6g,苏木6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15g,重楼15g。

方中生黄芪、太子参、白术、怀山药、薏苡仁益气健脾;茯苓、法半夏、海藻燥湿化痰散结;苏木祛瘀散结;莪术破癥瘕积聚;瓜蒌、川贝母、陈皮增加化痰力量;夏枯草、白花蛇舌草、重楼解毒抗癌。全方共奏健脾益气,活血散结抗癌之效。

加减:纳差加砂仁(后下)5g,焦槟榔15g,鸡内金30g;中气下陷、便溏加赤石脂15g,干姜6g。

(4)肝肾阴虚证

证候:肿块质地软硬不均,急躁易怒,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声嘶,吞咽不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沉细数。

基本治法:滋补肝肾,泻火解毒。

方药运用:补肝汤(《医宗金鉴》)合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当归10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10g,木瓜30g,炒枣仁30g,玄参10g,麦冬12g,熟地10g,山茱萸15g,怀山药20g,菟丝子20g,枸杞子15g,牛膝10g,鹿角霜20g,龟板(先煎)15g,知母10,夏枯草10g,重楼15g。

方中四物汤养血柔肝,炒枣仁、玄参、麦冬滋阴养肝,配以木瓜、甘草酸甘化阴;熟地、怀山药、龟板、牛膝滋补肾阴;菟丝子、山茱萸、鹿角霜补肾填精;知母、夏枯草、重楼清热解毒,抗癌泻火。

加减:发热者,加金银花10g,连翘8g;胸闷气促者,加厚朴8g,苏子10g,桑白皮10g;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g,太子参15g;痰郁化火而见烦热者,加贝母10g,丹皮6g,白花蛇舌草15g。

3.外治法

(1)朱砂7.5g,乳香15g,没药15g,冰片30g。

用法:捣碎后放入500毫升米酒中,密封,浸泡2天,沉淀,取少量澄清液,用棉签蘸药水搽于痛处,稍干后重复3~4遍。

适应证:纵隔恶性肿瘤疼痛甚者。

(2)甘遂9g,砂仁9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大蒜头捣烂,和蒜末水调成糊,敷于脐上。

适应证:纵隔肿瘤合并胸腔积液者。

4.中成药

(1)平消胶囊:由枳壳、五灵脂、干漆(炒)、郁金、白矾、仙鹤草、火硝、制马钱子等组成。每粒0.21g,每次4~8粒,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纵隔恶性肿瘤气滞毒瘀者。

(2)抗癌片:由牛黄、田三七、琥珀、黄连、黄芩、黄柏、贝母、陈皮等组成。每片0.5g,(内含丹药0.03~0.05g),每次1片,每日2~3次,饭后服,1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纵隔恶性肿瘤热毒较盛者。服药后少数患者可出现口腔炎,严重者可减量或暂停数日,即能自愈。服药期间禁食鸡肉、鲤鱼、牛肉、母猪肉,少吃葱蒜,少饮浓茶。

(3)加味西黄丸(胶囊):由牛黄、麝香、乳香、没药、三七、生晒参、鸡内金、川贝母、紫河车、阿胶、海马等组成。每粒0.3g,每次1~3粒,每日1~3次,白开水送服。用于各种肿瘤与囊肿。

5.单验方

(1)复方白花蛇舌草片:由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半边莲、野葡萄根、青蒿、大黄、佛手、地榆、丹参等组成。每片0.5g,每次2~4片,每日3次,1~2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纵隔恶性肿瘤体质较好者。

(2)复方半枝莲丸:由半枝莲、山豆根、露蜂房、山慈菇等组成。每丸0.3g,每次15~30丸,每日3次,饭后服,适用于纵隔恶性肿瘤。

6.手术治疗

纵隔肿瘤及囊肿原则上无论良性或恶性,只要无手术禁忌证均应尽早切除。由于纵隔肿瘤种类繁多,因此需要根据各自的特征区别对待。如胸腺瘤好发于前纵隔,多为良性,少数为恶性,以手术治疗为主。良性胸腺瘤可以治愈,恶性者需于术后追加放疗。胸腺瘤对化疗不敏感。畸胎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恶性畸胎瘤切除后应给予化疗和/或放疗,有望提高长期生存率。转移灶的畸胎瘤可向成熟组织分化,故切除的同时配合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患者预后较好。所有纵隔精原细胞瘤的治疗应是根治性的,对于小的、非浸润型、无症状的可切除的肿瘤,开胸探查完整切除后可辅以放疗。对于巨大、局部的晚期肿瘤,完整切除率<50%者,可单纯放疗,其有效率优于外科手术或放疗。放疗的范围包括全纵隔及双锁骨上区。放疗加外科手术后,长期生存率可达60%~80%。 年龄超过35岁,以发热起病,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已有锁骨上、颈部或肺门淋巴结转移或巨大非局限性肿块者,早期易出现血行转移。对有以上危险因素,或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者,或放疗后复发者,或胸腔内病变广泛难以实现放疗的患者,应给予化疗。对病理活检证实为精原细胞瘤,而生化检查AFP水平升高,或β-HCG明显升高,提示有非精原细胞成分存在的患者,应给予放疗、化疗加中医中药综合治疗。

7.化疗

本病化疗可用顺铂或卡铂,多数使用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如PVB(顺铂、长春花碱和博莱霉素),或PVB+A(阿霉素),或BEP方案(博莱霉素+VP-16+顺铂)交替治疗。化疗能使大多数病例长期生存,但对化疗后X线检查(包括CT或MRI)存在的“残存肿块”的处理是有争论的。美国Memorial Sloan Kettering肿瘤中心发现,5/20病例有存活的精原细胞,X线片显示肿块均≥3cm,故主张对≥3cm的“残存肿块”进行外科手术。大多数人认为,85%~90%“残存肿块”内是治疗反应,即坏死和/或纤维化组织,故主张密切观察,定期进行CT、MRI检查及AFP、β-HCG、LDH等生化检查。如肿块增大,肯定为复发,则以顺铂为基础进行化疗,仍可抢救大多数患者。纵隔非精原细胞瘤诊断一旦明确,就应开始使用以顺铂为基础的强化联合治疗,治疗率可达40%~50%,对以前认为预后极差的内胚窦瘤及绒毛膜癌的预后也有改善。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如PVB(顺铂、VP-16、博莱霉素)应用4个周期后,应定期复查肿瘤标记物和X线。如肿瘤标记物水平恢复正常,X线检查也无残存肿瘤者,可不做进一步治疗。如肿瘤标记物持续不正常,则提示有“残存肿瘤”存在,应进一步进行抢救性化疗。最近有报道认为,使用VIP(长春花碱、异环磷酰胺和顺铂)可使20%~30%患者长期生存,而对肿瘤标记物正常但X线片仍可见“残存肿瘤”的患者,可进行外科手术,完整切除“残存肿瘤”。

尽管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使纵隔非精原细胞瘤的预后明显改善,但仍有近50%患者死亡。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对有可能接触放射性和致癌化合物的职业人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劳动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与致癌因子的接触,并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及早治疗。

2.调护

(1)对有重症肌无力的胸腺肿瘤患者,为预防危象发生,应充分控制肌无力。抢救措施包括:保留气管插管,使用辅助呼吸2~3天,然后经鼻腔作气管插管,保留1周左右,供吸痰及吸氧用,并预防肺部感染;在拔除气管插管1~2天内,应备置呼吸机,必要时予以辅助呼吸。

(2)切除有感染的畸胎瘤或囊肿后,要严密观察胸腔有无感染及切口愈合情况。如术中未用双腔插管,瘤体内容物可渗入患肺或健肺的支气管及肺泡内,引起肺不张或继发性肺炎,故术后须积极协助患者咳嗽,体位排痰,并应用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控制输入液量,减轻肺部负荷。

(3)神经源性肿瘤常延伸入椎管或肋间深部,血液循环丰富,切除肿瘤后止血极其困难,故术后要密切观察胸腔内渗液情况,如有出血,应及时止血。

【临证经验】

1.常用药对

(1)浙贝母10g,川贝母10g 二者合用,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之功相得益彰。

(2)莪术6g,三棱10g 二者行气消积止痛,常与人参、白术、黄芪同用,起到调血和血,大开胃气之功。

2.验案举例

某女,52岁,山东人。

2005年3~4月发现进行性消瘦,纳差,手足心热,口干乏力,汗多。7月出现咳嗽,诊为气管炎,经消炎治疗无效,遂进行胸透及血液检查,未见异常。一周后病情进一步加重,经CT、MRI诊断为纵隔淋巴瘤,因位置关系未能行手术和病理检查。在第四军医大学进行了4个疗程化疗,1个疗程的放疗,MRI检查肿瘤基本消失,仍有残余,于2006年8月来我院就诊。

症状:手足心热,口干,心悸乏力,汗多,纳差,腰酸腿软,二便调,眠可,苔薄黄,脉细。

辨证:心肾阴虚,痰浊壅塞。

治法:滋阴益肾,豁痰开结。

处方:瓜蒌皮15g,薤白10g,清半夏10g,茯苓15g,陈皮10g,生地10g,熟地10g,麦冬15g,山萸肉15g,山药15g,川贝母10g,穿山甲(先煎)10g,浙贝母10g,龟板(先煎)15g,莪术6g,三棱10g,土鳖虫6g,山慈菇10g,生黄芪30g,炙甘草10g。每日1剂。自2006年至今一直服用中药,无明显不适,病情稳定,已正常上班。

按语:纵隔肿瘤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多在查体时发现。本例患者因咳嗽就诊,经MRI检查确诊,化疗效果明显,但仍有明显症状。经中医治疗一年多,病情稳定。临床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应特别注意结合辨病。

【述评与体会】

对于胸腺瘤来说,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手术能否完整切除是决定肿瘤复发与否的最重要因素,完整切除者的预后优于其他任何治疗,包括次全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者。大多数人认为,浸润性胸腺瘤术后放疗有意义。Ⅰ~Ⅱ期完整切除者的复发率小于5%,无需放疗。Ⅱ期胸腺瘤根治术后加与不加放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0%~90%和50%~90%。许多胸外科医生赞成完整切除胸腺瘤后放疗。Ⅲ~IV期患者单纯放疗获益很小,除非是完整切除后进行放疗,并且放疗对手术失败的患者几乎无效,5年生存率低于20%~40%。术前放疗可以减小肿瘤的负载及术中播散。胸腺瘤至今尚无标准的联合化疗方案,目前大部分方案是以顺铂为基础的。许多研究者认为,晚期胸腺瘤的化疗可以达到60%~90%的缓解率,因此提倡晚期胸腺瘤的综合治疗应包括化疗。辅助化疗能够改进胸腺上皮肿瘤的可切除性,至少可以使手术变得容易。常规治疗失败或不适合治疗的病例可以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足以获得以姑息为目的的长期生存。

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的治疗提倡综合模式,化疗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其预后,尤其是非精原细胞瘤,较相应的原发于性腺的生殖细胞瘤差。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因发病率低,目前缺乏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不同治疗模式中,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被认为是纵隔精原细胞瘤的最佳治疗选择。一线治疗是4个周期足量及时PEB方案化疗。周期化疗后如患者影像学检查仍有残余病灶,通常考虑手术切除。局部治疗(如放疗和手术)对纵隔精原细胞瘤的效果不佳。病变局限于纵隔的患者,单纯放疗的治愈率仅60%左右,有增大趋势者更应及时手术。单纯放疗主要用于有化疗禁忌的患者。因对联合化疗和放疗高度敏感,且根治性手术常因肿瘤巨大而实施困难,大部分纵隔精原细胞瘤患者不适合手术治疗。根治性开胸肿瘤切除术仅适用于可以完整切除、体积小的精原细胞瘤。为防止局部复发,术后应行放疗。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预后较原发性纵隔非精原细胞瘤好,治疗目标是痊愈。Bokemeyer等报告,欧美11个中心于1975~1996年用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治愈率近90%。因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加之放疗相对不敏感,原发性纵隔非精原细胞瘤治疗首选全身化疗,而不是手术或放疗等局部治疗。纵隔非精原细胞瘤补救化疗的疗效也不理想。在Bokemeyer等对欧美11个中心1975~1996年间治疗情况的回顾性分析中,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加手术治疗纵隔非精原细胞瘤200余例,5年生存率仅46%。原发性纵隔非精原细胞瘤的治疗和预后仍不乐观,50%以上患者不能获得长期生存,新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有待探索。

虽然各种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特点不尽相同,但治疗均以手术切除为主。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瘤、副交感神经节细胞瘤,其预后良好,复发的几率相对较小。仅有少数神经纤维瘤术后复发,需再次手术。恶性神经源性肿瘤预后较差,以神经母细胞瘤的恶性度最高,生长快,预后最差,放疗对其比较敏感。

中医中药在纵隔肿瘤的治疗中虽然没有大宗的病例观察报告,但个案报道及小样本的临床观察还是比较多的。某些个案报告显示,单纯中医药治疗也能够控制纵隔肿瘤的发展,并对配合手术和放化疗,减轻相应的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很大帮助。

纵隔肿瘤属中医“胸痛”、“咳嗽”、“悬饮”、“肺积”、“肺胀”等范畴,与痰、瘀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于胸中,故治疗多以软坚化痰、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药物有浙贝、陈皮、半夏、前胡、海蛤壳、南星、海藻、昆布、牡蛎、夏枯草、瓜蒌、桃仁、赤芍、丹参、壁虎、川芎、当归等。由于纵隔肿瘤分类多样,中医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热毒壅盛者,宜清热解毒抗癌;热入营血者,宜清营凉血;脾虚气陷者,宜补中益气;有悬饮者,则当攻逐水饮。恶性淋巴瘤常以滋养肝肾、补益气血、软坚散结为法;纵隔甲状腺瘤常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法;海绵体血管瘤多宜清热凉血,散瘀通脉;重症肌无力多从脾胃虚弱、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辨证论治。单纯中医中药治疗纵隔肿瘤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对胸腺瘤所致的重症肌无力和纵隔甲状腺瘤有较好疗效。纵隔肿瘤辨证时应遵循辨病在先,辨证为主,治疗在整体扶正的同时,勿忘局部的邪实。中药治疗纵隔肿瘤与手术、放疗、化疗配合,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是今后纵隔肿瘤治疗的一大趋势。

什么是甲状腺肿瘤?

什么是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肿瘤的早期症状有:  1、颈部出现如核桃样包块,摸触质较硬,这个包块  如果压迫了喉返神经以后可以导致声音的嘶哑;  2、吞咽有异物感:中医认为甲状腺肿瘤属于一种叫梅核气,会出现吞咽异物感,就是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往往效果不错。  甲状腺肿瘤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如果出现了吞咽异物感、局部有轻微的包块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做B超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什么是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肿瘤,女性多见。症状为颈前正中肿块,随吞咽活动,部分病人还有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甲状腺肿瘤种类多,有良性和恶性,一般来说,单个肿块,生长较快的恶性可能性大,年龄越小的甲状腺肿块恶性可能性大。由于症状明显,患者一般都能及时就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