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统中国之后,周天子的后人去哪了?

还有他的大臣呢?为什么没有人复国?

周天子,是我国历史上周王朝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周王朝是周武王姬发在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后建立的,共传30代37王。虽然王朝后期的周天子大权旁落,但仍为名义上的华夏最高统治者。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在承袭殷商分封制度的基础上做了创新和改变,周天子直接管辖的区域只有王畿之地,而王畿以外之地被分封给同姓、功臣和先朝后裔,授以不同的爵位,建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以拱卫王室。周天子为天下共主。

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与周天子同宗同源的姬姓诸侯国就有53个。《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异姓诸侯国有18个,比如姜子牙的齐国,再加上原来属于商朝后来归顺周朝的其他诸侯国,一共有800多个诸侯国。

周王朝时期,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诸侯们拥有自己封地上所有的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然而西周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并不掌握在诸侯国的国君手中,而是在周天子派往各诸侯国的守臣手中。《左转》记载:“齐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国氏和高氏就是掌握齐国兵权的周天子的守臣。

正是因为周天子掌握着天下的军队,才能保持对各个诸侯国的威慑。周武王之后的成康之治让周王室一度强盛,但之后周昭王、周穆王时期不断地调动军队,南征北战,使得军力大幅消耗,民众也苦不堪言,周天子的威望和声誉也被削弱,到周厉王时期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天子被赶走,客死他乡。

此后随着周王室不断衰弱,周天子对诸侯也渐渐失去控制力。到周幽王时期,因为废长立幼,导致被废太子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人打败并杀死了周幽王。周天子被杀,足以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弱不堪。周幽王之后,原本被废的太子姬宜臼登上王位,并且东迁洛邑,姬宜臼就是周平王,东周的时代来临。

西周时期,周天子尚能号令诸侯。然而进入东周,周天子已经逐渐失去对各个诸侯国军队的掌握,此时诸侯国军队为各自的国君所掌握,这也是直接导致周王室衰微的主要原因之一。至此后诸侯多不履行对周王室的义务。而周王室本身还要依附当时的诸侯大国晋、郑与卫,更不用提号令诸侯之事。

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从这时起,大国兼并小国后,多以其国土置县,封建制度逐渐式微。西周初期分封的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期已剩170多个。到战国时期,所有诸侯国只有20几个了,可见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有多么残酷。战国之世,除魏惠王、齐威王为了作秀,曾有过朝周之举外,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已再无朝周之举。

尽管东周王室已经衰弱到如此地步,内部还不团结。周贞定王时期,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晋国发生内乱,韩、赵、魏联合起来灭亡了智伯,为后来的三家分晋打下了基础。周贞定王去世后,东周王室也发生了混乱与分裂,为了争夺王位,兄弟相互残杀。先是长子姬去疾即位为周哀王,三个月后老二姬叔杀了周哀王自立为周思王,五个月后老三姬嵬杀了周思王自立为周考王。

周考王为了避免同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封自己的弟弟姬揭为诸侯。当时周王室的直辖区域只有一个新王城和一个旧王城,周考王便把旧王城封给了弟弟姬揭,姬揭就是西周桓公,他的这个诸侯国被称为西周公国。虽然西周公国的区域面积只有一个旧王城,但是好歹也是和秦国、楚国一样的诸侯国。周考王代表东周天子,地盘也只有一个新王城,东周王室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即便如此,周王室内部的分裂依旧。西周公国在第二代国君西周威公去世后又分出来一个东周公国。而东周王室继续发展,一直传到了末代周天子周赧王。

周赧王在位59年,是周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天子,此时的周王室和直属的两个诸侯国(东周公国、西周公国)的实力在其他诸侯国面前已显得十分弱小,此时已是战国晚期。

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开始逐渐强大,在秦武王时期,派出甘茂攻下了韩国的宜阳,直逼东周王室的王畿之地。周武王想来东周王城举起象征周天子权威的镇国之宝九鼎,被周赧王严词拒绝。从秦武王对待周天子的态度来看,他压根就没把周天子放在眼中。于是秦军将领樗里疾强行把周赧王从东周王宫迁到西周王宫暂住,这一住就是五十年。

随着秦国的强大,与秦为邻的楚国坐不住了。但是又不想与秦国直接对抗。于是派遣使者忽悠周赧王,请天子号令诸侯,抑制秦国壮大,出兵攻打秦国。周赧王在楚国的忽悠下,也燃起了壮大王国的念头。于是立即让西周公凑了一支不到六千人的军队,由于东周王室实在太穷,没有足够的装备和粮草来支撑军队。为了解决军资的问题,周赧王找到了国内的富商大户,向他们筹借军资,写下欠条,答应当大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抵偿借债。

周赧王抱着强国的梦想,任命西周国君为大将,率领五千余周军攻打秦国,并且与六国相约到伊阙,一起伐秦。然而到了约定地伊阙后,除了燕国和楚国有派军前来,其他四国没有任何踪影,区区几万军队怎能是几十万秦军的对手。在等了三个月后,依然没有等到其余四国的援军,西周公只好带领军队返回王城。

当初借钱给周赧王的那些富商大户,看着军队返回,纷纷找周天子讨债,他们聚集到宫门前,喧喧嚷嚷。而周赧王则无力还债,只能躲到宫后面的高台上躲债,这也就是成语“债台高筑”的由来。

然而秦国可不是好惹的,随后秦军发兵攻下韩国的阳城、负黍,目标就是周王城。惧怕之下的西周国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西周公国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将西周君绑在柱子上在咸阳城游街示众,并将其贬为平民。便放其回到西周。

同年,周天子周赧王在惊恐悲愤中离世。至此东周王朝的大权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其后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的民众纷纷东逃。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的国君,西周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余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随后,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国。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周襄王时期,周王朝就已经灭亡了。对于周王室后人的结局,史料中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晰。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详细记载了整个周王朝八百余年的兴衰史。其中对于周王朝的结局,司马迁说:“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并未交代周天子后人的去向。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还有一段记载:“秦灭周。汉兴九十有馀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这段话的意思是:秦灭周之后,直到汉朝开国90年后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封禅泰山途经河南时,派人找到了周王室名叫“嘉”的后人,封其为候,并赐予其三十里的封地,以祭祀周先祖。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周赧王降秦之后,被迁到了项城。然而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可,因为如果周赧王投降了秦国,那么秦王没必要等到周赧王死后才夺取九鼎。

关于秦国灭周后,是如何处置周王室后人的,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秦国统一天下后,便将六国的贵族都迁到了遥远的陇西之地。从这一点上来看,当初秦国处置周王室族人也是发配到遥远的贫寒之地。所以在末代周天子周赧王身死之后,整个周王室家族就已经分崩离析了。其最终的命运无外乎是死去、逃亡、发配。

秦一统中国之后,周天子的后人去哪了?

周族在商朝末年是尊商为宗主的诸侯国,并且是商朝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周文王姬昌被商王封为西伯侯,意思就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虽然曾经被商纣王关押,但是周族大臣通过受贿商纣王,就把姬昌放了出来,同时商纣王赏赐给姬昌弓矢和斧钺,并且姬昌拥有征伐的权力。

在商纣王时期,姬昌就自立为周文王,实际上周朝在姬昌时期已经建立了,只不过由周武王姬发来消灭商纣王而已,所以周文王姬昌是第一代周天子,周武王姬发是第二代周天子,周赧王姬延是周朝的末代天子,如果从姬昌称王开始算起,到周赧王去世的公元前256年为止,周朝存在了近八百年左右。

周武王

如果把周朝分西周和东周的话,那么西周有12代共13位周王,从周文王姬昌开始,到周幽王姬宫湦于公元前771年被杀为止,而东周从周平王姬宜臼开始,到周赧王姬延为止,一共经历了27位周王,西周和东周加起来,一共有40位周王,这些全部是周王及其后代都是周天子的后人。

前后八百年的时间,周天子产生了无数的后人,光是周文王姬昌就有18个儿子,这18个儿子也是周天子的后人,周武王有5个儿子,这样一直传了800年,可以说周天子的后人已经数不清了,为了方便说明,可以从周武王分封诸侯国开始说起。

周武王姬发灭亡商纣王之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53个是姬姓诸侯国,这些姬姓诸侯国,基本上是与周武王姬发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举几个例子:

西周分封

比如鲁国,始封君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姬旦,但是周公没有到封国,而是在辅佐周成王,鲁国由周公的长子伯禽就封,鲁国是在公元前1046年受封的,直到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率军灭亡,末代鲁国国君鲁顷公姬仇被楚国迁到下邑,不久后去世,鲁国一共存在790年。

而鲁顷公的后人及鲁国的姬姓贵族也被迫迁到下邑,下邑就是今天安徽省砀山县,鲁顷公的后人及鲁国的姬姓贵族后以国为姓,全部改姓鲁,后来齐国又吞并了下邑,于是这些人又归属了齐国,于是这些人就在山东大地不断繁衍,并且向临近的安徽、河南、江苏等地迁移扩散,成为鲁姓的一支,一直流行下去

再说燕国,始封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姬奭,燕国是在公元前1044年受封,直到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派出大将王翦攻打燕国,王翦攻破了燕国都城,燕王喜逃到了辽东,4年后,秦将王贲攻打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存在了822年。

周天子

燕太子丹在荆轲刺秦失败后,被燕王喜所杀,首级献给秦国求和,但仍然求和不成,燕王喜最终被秦国俘虏,燕王喜的结局史书没有交代,按照秦国处理亡国之君方式,要不然是软禁,要不然就是杀了,燕太子丹也被杀,而燕太子丹有后人活了下去,仍然姓姬,到王莽时期,燕太子丹有一个叫姬嘉的玄孙还被王莽赐姓为王,王莽覆灭后,姬嘉的后人舍弃王姓,一部分人改回原来的姬姓,另一部分以姬嘉的名字“嘉”为姓,一直流传下去

再说卫国,始封君是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封,卫国是周朝立国以来存在时间最久的诸侯国,一共存在907年,卫国倒数第二位君主卫元君是魏国所立,后来秦国废除了卫元君,改立卫君角为卫国国君,并把卫君角迁到秦国控制的地区,这个时候卫国已经名存实亡了,秦国灭亡六国后,卫国国君一直还活着,名义上也还存在,卫国末代国君卫君角一直到公元前209年被秦二世胡亥废为庶人,卫国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灭亡。

春秋时期诸侯国地图

卫国灭亡后,其王室姬姓族人以国为姓,在当地生存下去,逐渐向周边扩散不断繁衍下去,后世主要生活在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四省,在秦国变法的商鞅也是卫国王室成员,商鞅也叫卫鞅,但是商鞅这一支在秦惠文王时期已经被灭族了。

再说一下晋国,晋国的始封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最初叫唐国,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改国名为晋,晋国是被韩、赵、魏三家大夫三家分晋灭亡的,晋国的最后一任国君是晋静公姬俱酒,公元前349年被赵国所废,晋国总共存在657年。

晋静公是被迁到韩国的屯留,这里是今天山西省屯留县,晋静公的后人全部被贬为庶人,之后同样以国为姓,改姬姓为晋姓,就在山西省屯留县生存下去,一直流传下去。

姬姓诸侯国

再来看看正宗周王室末代天子周赧王的结局,周赧王时期,周王室的全部势力就是一座王宫了,还不如其他诸侯国随便一个贵族强大,但是秦国并没有直接灭亡周赧王,周赧王是自己病死的,这一年是公元前256年,当时和周赧王关系密切的东周王室分支西周公国也是同一年被秦国灭亡的,秦国打败了西周公国,西周君被迫到秦国请罪,并且献上了三十六座城邑和三万人口,然后西周君还被秦国人游街示众,最后贬为庶人,西周公国也灭亡了。

此外,与周赧王关系密切的东周公国则在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所灭亡,东周公国与西周公国与周赧王同为东周王室,只不过周赧王代表周王室,而东周公国与西周公国则是姬姓诸侯国,这些全部灭亡在秦国手中。

周郝王及东、西周公国被灭亡后,他们的后人都成为庶人,都把姬姓改为周姓,随后在当时生活,他们当时生活的主要地方是在河南省洛阳一带,而一批周天子后人数量是最多的,所以周姓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为全国第九大姓。

姬姓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周天子的后人主要是改姓,然后在当地生存了下来,并且不断发展繁衍,一直流传下去,当然也有一部分姬姓王族没有改姓,直接生存下去,但不管如何,即使周朝被秦国灭亡,但秦国并没有对周朝遗民以及姬姓王族进行迫害,大多是贬为庶人。

至于去了哪里?这个问题就比较广泛了,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有周天子的后人,因为周朝分封53个姬姓诸侯国,已经把周天子的后人带到了合国各地,周朝被灭亡后,这些人当然也会扩散到全国各地,姬姓一共繁衍出411个姓,这些姓在全国各地都有,所以周天子的后人去了全国各地,在任何地方都有。

秦一统中国之后,周天子的后人去哪了?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灭韩,拉开统一六国的战幕。在统一六国前,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已经被秦国灭亡。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因西周国背叛,派大军进攻西周,西周公被迫献出所有城邑和周都洛阳给秦国。

西周公被秦国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随后被秦王废为庶人,送回洛阳。同年,周赧王抑郁而终,已经没有人再拥立新的周天子了,周朝灭亡。

公元前249年,东周公与诸侯谋划伐秦,秦庄襄王派丞相吕不韦率军进攻东周国,全歼东周国的军队,灭亡东周国。

东周王朝分裂为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周王室的后裔名义上有三支

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去世,留下四个儿子,长子姬去疾继承王位。三个月后,不久被二弟姬叔杀死,姬叔继位为王。

五个月后,老三姬嵬又杀死老二姬叔,篡夺周王之位,是为周考王。周考王担心老四效仿自己和老二,就把周王畿的土地,分割一部分给老四姬揭,建立了西周公国。

西周公国建都于洛阳西边的王城,因为王城本身就是洛阳的一部分,而且周王室的土地本就不多,所以西周公实质上掌握了周王室的实权。

西周公国传了两代,到西周惠公姬朝继位的时候,他的兄弟公子根发动叛乱。趁此机会,赵成侯和韩共侯发兵进入周王畿,将周王室的土地一分为二。

公子根建立东周,建都在巩,周王畿的洛阳归东周管辖。公子根即为东周惠公,因周王的成周属于东周国,自此东周公执政周王室,为周王卿士。

因此,周王室的后裔其实是有三支,一支是周赧王的周王嫡系,一支的西周公国的姬姓公族,最后一支是与西周国互为兄弟的东周公族。

东周灭亡后,周王室的后人去了哪里呢?

周王朝最后一位周天子是周赧王,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但对他来说也是憋屈的六十年,一生被列国诸侯欺负。

早在他爷爷周显王的时候,周王室的土地就已经被一分为二,西周、东周各一半,周王都寄居在东周,周天子已经成为了象征了。

公元前307年,秦军拿下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率军逼近周王畿的洛阳。秦王派丞相樗里疾告诉周赧王,自己想试着举一下九鼎,被周赧王拒绝了。

樗里疾一怒之下,就把周赧王赶出了周王宫,撵到西周的王城去了,从此周王就一直寄居在西周。

公元前256年,秦国已经占领楚国、韩国、魏国、赵国的大片领土,周王室成了秦国嘴边的一块肥肉,整天在瑟瑟发抖中度过。

秦军攻占了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国眼看着秦国就要向自己举起屠刀了。这时楚国来给周赧王打气了,请周赧王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讨伐秦国。

周赧王欣然同意,但此时的周王室已经穷得叮当响了,周赧王和西周公好不容易凑齐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但是实在拿不出军队所需的武器和粮饷。

于是向周王畿内的富户借钱筹措,希望以击败秦军后的战利品来归还债务。结果西周公率领周军出伊阙塞后,仅有楚军和燕军会合,联军仅有几万人。

西周公等了三个月也没有等到其他诸侯的军队,几万人的联军,怎么是秦军的对手。对西周的背叛,秦昭襄王十分生气,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

“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

同年,周赧王姬延在抑郁中死去,此时周王朝已经失地失民,周赧王死后,没有人拥立新的周天子。次年西周文公姬咎逝世,东周王朝灭亡。

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西周灭亡后,周王室的臣民纷纷向东逃亡,逃到哪里了呢,毫无疑问,是还没有灭亡的东周国。

公元前249年,东周公联合诸侯,企图趁秦国联续两位秦王去世,国内局势不稳的机会,讨伐秦国。为自己制造生存的空间,西周已灭,唯有弱秦,自己才能生存。

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吕不韦灭亡东周的时候,东周惠文君被秦军诛杀。但是秦国并没有为难周王室的后人,将他们迁到阳人地,延续周氏的祭祀。

秦末诸侯的复国行动,周王室既无宗族又无贵族,无人为其复国

秦朝末年,各国的复国,基本上是两种情况,一种是王族后裔,比如齐国的田氏兄弟。

另一种是贵族复兴母国或当地的战国诸侯,比如魏国贵族张耳、陈余在赵地复兴赵国,楚国贵族项氏复兴楚国。

周王朝还没有灭亡时,都无法凑齐五千的军队,可见其贵族实力是多么地弱小。周氏王族,被秦国豢养在阳人地,自保尚且惶恐,哪里有复国的胆量和气魄。

另外,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在天下寻找周氏后裔,只找到了卫国公室的后裔姬嘉,并没有找到周王室的后裔。

刘邦建立汉朝后,继承了对历代先王祭祀的传统,因而没有对周氏后裔赶尽杀绝的必要,这也不符合刘邦的执政措施。

可以推断,从东周灭亡,周君被迁到阳人地,最后到秦末乱世,周王室的后代,要么是人丁单薄,最终绝嗣,要么是被秦国赶尽杀绝了,个人认为后者可能性更大。

秦末起义时,河南洛阳一带,并无起义军响应,直到巨鹿之战后,张耳的部下申阳,率军渡过黄河,最先攻入洛阳,拿下河南地区,最终申阳被封为河南王。

可能河南地区作为天下的要害地区,秦国对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控制力比较强。或者是荥阳的地理位置更重要,因为周王室的存在感不强,洛阳的存在感也不强。

韩国的荥阳、成皋、南阳明显比洛阳更加重要了!天下义军都没有把洛阳放在眼中,自然就没有人想着利用这块周氏旧地做点文章了。

秦一统中国之后,周天子的后人去哪了?

谢邀!!!周行分封制。所谓封建,就是说“封土建国”。各国君主在国内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军事、外交、法制等。他们和周天子的关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臣子”和“主君”的关系;各国和周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因此说这是“周朝”是牵强的,可以说是“周王国”,它与其它诸侯国的不同仅仅在于它是王国,其它诸侯国仅仅是公、侯、伯、子等国。(附注:甚至各国对周的朝贡也不是特殊的。前546年,晋楚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之会”。双方订立盟约规定,除秦、齐两大国外,原依附于晋、楚两强任何一方之小国皆应向另一方朝贡。)所以君可以看到,周在建国之初就埋藏着动乱的火种。因为周天子必须时刻考虑一个问题:各国国君都不是等闲之辈,如何威服各国?周在建国之初,挟大胜之余威,自可改天换地。因此,周依靠如下两策威服各国。其一,土地优势。周王室占有西起歧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称为周的王畿,由周天子直辖,地方千里。并且,周礼规定,“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有宗周六师,成周八师,这保证了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土地、人口、兵力优势;其二,姬姓优势。分封自己的亲戚作为诸侯国国君。《荀子·儒效》篇中提到,“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天下大部分都在姬姓手里,姬姓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去触犯天子的。即使触犯,也未必成功。即使成功,天下也还在姬姓手里。两策之中,土地优势是根本。这套制度还是有效的,西周经过了昭(损失六师于楚)、穆、懿、夷等王折腾,经历了厉王时期国民暴动,经历了宣王虽号称中兴,实则只是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最终至于幽王亡国。虽然基本在走下坡路,但我们说这是由于其立国基础不牢固导致的必然结果,周王室在西周始终拥有对各国的挟制能力,各国亦尊周王室为大宗。但是幽王、平王之际(两周之交)发生的事情,彻底击溃了周王室威服天下的战略布局。幽王身死,周王室经历了混乱的诸侯干涉,平王、携王之争(携王死于晋文公之手),宗周(丰镐)全毁,最终平王在诸侯国(郑、秦、晋等)的帮助下迁都洛邑。从此周失去了王畿的西半部,两策之中的根本之策不存在了,因此威服天下的根基不存在了。最终,岐周之地落入了秦国之手。因此,如果非要给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这个过程定义一个转折点的话,那就是前770年,平王东迁。从此,周仅仅是一个弱国,而不是天下共主了。从此以后,周王朝作为一个帝国的荣誉就已经失去了,周王朝的后人,也就是姬氏后人,被战火纷飞的列国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雪藏了起来!当然了,更多的是融合在了一起!周王朝的大臣有识之士已经果断放弃了周王朝,良禽择木而栖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虚与委蛇之辈!或者是,列国安插下来的!那时候,周王朝民心散尽。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争,每个诸侯国家都有了自己独立的信仰体系制度,复国?痴心妄想了~~~

秦一统中国之后,周天子的后人去哪了?

周灭亡时,周室受到了极大的羞辱。

不过,咱们毕竟是礼仪之邦。

所以,周天子的后人,后来还是得到了尊敬,又享受了四百多年的荣耀。

亡国之辱

末代周天子当了60年的王。

当王久,不见得是幸运,周赧王为此受尽了屈辱。

当时,周本来就只剩下王畿之地,里面又分了东、西周两国,名为天子,但谁也打不过,毫无威信了。

在周赧王继位的第8年,秦武王就来“开玩笑”了:我要来举鼎玩玩。

别乱开玩笑!周赧王当然言辞拒绝!

秦人大怒,把周赧王赶出王宫。周赧王只好搬到西周国了。

50年后,西周君看到秦太嚣张了,便发起合纵,攻伊阙。

秦昭襄王大怒,发兵攻西周。

西周君亲自跑到秦国,叩头谢罪,把所统的36邑,3万人口全部献出。

秦王得了便宜还不不解气,把西周君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贬为平民后放回周地。

周室连遭羞辱,周赧王、西周君相继去世。周民纷纷向东方迁徙。

7年后,秦庄襄王又派吕不韦灭掉了东周国。

周亡!

秦对周王族的安排:不绝其祀

周亡国前,秦人多方羞辱周室,但周亡后,秦还是留了些情面。

西周公国灭亡后,秦人把九鼎拉去秦,一面把西周公迁到了弧聚(约在今天汝州)。

东周公国灭亡后,秦人把阳人地赐给了周君,让他祭祀祖先。

秦人的作法,继承了古老的传统。

古代,“灭其国不绝其封”。

改朝换代后,统治者给前朝君主后人一块地,让他们继续祭祀祖宗,这是政治礼制。

后来,这个制度发展成了“二王三恪”制。

前两个朝代的君王之后为“二王”,前三代君王之后为“三恪”。

比之后世“二王三恪”,秦人对周的安置“档次不高”,但好歹给人留了条活路。

周人被迁徙到阳人等地,虽失了天子名分,但好歹不必像周赧王一样“债台高筑”了。

延续四百年的国中国

自周灭亡到汉初,周人多聚居于今天汝州一带。虽能过日子,但也无甚荣耀。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兴灭国继绝世”的思想开始盛行。

汉武帝遂寻得周王后裔姬嘉,以三十里地封其为周子南君。(但是,周子南君并非周末代王周赧王后人)

此后,周子男君国一直存活了400年!

随着儒家思想的盛行,该国的待遇不断提高。

到西汉末年,他被提为公国,封地满百里。

此后,王莽篡汉、刘秀复国、三国鼎立,天下风云变幻,但该国只是改了个国名(改为卫公国),屹立不倒。

直到···

永嘉之乱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北方悉数被游牧民族所占。

周人聚居的汝州一带,已是游牧民族控制区。

这些人可不会认什么前朝王者之后,周子南国(卫公国)直接被灭国!

南迁后的东晋,仍下诏寻其后裔,想要续封,但没有下文。

此后,周人后裔不再享“国”。

后续

尽管作为“国”已不复存在,但是,今天,您身边可能有很多人都是周天子后人哦!

姬:今天,有54万姓姬的朋友,很多都可能是周人后裔。

周:周赧王退位后,被贬为家人,后世都改姓周。

唐玄宗李隆基时,因为“姬”、“基”同音,一部分姬人又改为周姓。

此外,当年周天子陆续分封的姬姓诸侯,后人也以诸侯国名为姓。

所以,吴、鲁、卫、韩、霍等,也都可能是周人后人哦。

自夏商时代开始,到明清之世,尊敬前朝王室之后,是一项传统。

即使是金、元、清这样的少数名族王朝,也继续了这一传统。

唯有秦代,没有继承这一传统。

因此,不知为何,秦亡后,秦人后裔也没有得到后世王朝的尊崇。

得志之时,在不伤原则的前提下,人情留一线,广结善缘,还是应该的。

秦一统中国之后,周天子的后人去哪了?

周天子的后人有很多啊,得看是哪位周天子吧。如果是周文王、武王的后人,那就多了去了;如果是末代天子周赧王,没有记载子孙情况。而且周赧王当时已经是光杆司令,洛邑附近地区被西周公和东周公瓜分,天子本人也是寄居在西周国。所以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周赧王也一起被俘虏,本年周赧王就病逝了。

公元前249年秦又灭东周,周国从此失去了祭祀。后来到西汉时期,才封周的后人做周子南君,但是这个周子南君,不知道是周赧王的后人还是卫国国君的后人,因为卫国国君正好是“子南氏”。周天子的直系后人,应该都改为了周氏、王氏、(王)孙氏等等。汉初功臣周勃,可能和周天子有些关系。

之所以没人复国,是因为周王从春秋开始就积贫积弱了,到战国时期更是连一个诸侯国都不如。战国时期不少王族旁支应该都纷纷到其他国家谋出路了,和周天子的血缘关系也慢慢疏远。苏秦就是洛阳人。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没能力复兴,在大家心里其实就已经失去天命了,当时“五德相胜说”已经深入人心,在秦汉又如何有号召力起义呢?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