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究竟是描写长安还是洛阳的牡丹?

说起牡丹,总能想到它的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倾国倾城。人们还赋予它“百花之王”的美誉。牡丹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特有花卉,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关于牡丹的最初的记载出现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已牡丹已经开始被栽培和用来观赏。据史料记载,从隋朝起牡丹就成为了名贵的观赏花卉。唐时盛栽于长安,观赏牡丹的盛况在唐代也是达到了顶峰。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描述也说明了这一点。

牡丹深受唐朝达官贵族以及文人骚客的宠爱,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咏赞牡丹的诗词。据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130首左右。但传颂至今,让后人见到牡丹便情不自禁吟咏的大概就是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了。

刘禹锡的《赏牡丹》原诗句是“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其中的最后两句成为千古名句,然而诗中所写的牡丹盛景究竟是在长安还是洛阳引起了很多争议。这首诗描写的场景究竟是哪里呢?

其实这里面无非就是牵扯到两个问题,唐朝的京师和唐朝的牡丹。唐朝的京师究竟是哪里?长安还是洛阳?这就要从史料中去找答案。关于唐朝的史书最权威的就是《旧唐书》和《新唐书》。

《旧唐书》中称长安为京师,《旧唐书·志第十八·地理一》记载:“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隋开皇二年,自汉长安故城东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师是也。”而《新唐书》中自唐初长安被称为“京城”,其后又有“西京”、“中京”、“上都”等称号。长安自初唐开始就被称为“京城”、“京师”,并贯穿整个唐朝。

《旧唐书》中洛阳被称为“东都”。而在《新唐书》中显庆二年以后洛阳被称“东都”,武周时期称为“神都”,天宝年间称为“东京”。《新唐书》还记载:“上元二年罢京”。说的是公元761年唐肃宗明确地取消了洛阳的“东京”称号,后来又恢复了“东都”的称谓。至此后至唐末洛阳均被称为“东都”。所以关于唐代的正史之中,从没有称洛阳为“京城”的记录,被称为“东京”也只有19年。

唐代的“京城”指的是长安不仅在正史中有记载,那些文人诗作中也有大量的描述。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其中的“京城”指的就是长安。还有刘禹锡的《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 》:“又被时人写姓名,春风引路入京城。知君忆得前身事,分付莺花与后生。”这其中的京城明显指的是长安。

我们再来说说长安牡丹和洛阳牡丹。今天的人们把牡丹称为“洛阳花”,以为洛阳牡丹名扬天下。但洛阳牡丹,是从宋朝以后才开始出名的,宋朝以前,特别是有唐朝的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牡丹花则已唐朝的首都长安最为出名。

有唐一代,中国的牡丹花始终是以长安为中心,京城长安的牡丹就从来没有衰败过。唐代诗人歌颂牡丹的诗词中所描述的牡丹,大多都是长安牡丹,并非洛阳牡丹。

唐代诗人武元衡《闻王仲周所居牡丹花发因戏赠》写道:“闻说庭花发暮春,长安才子看须频。花开花落无人见,借问何人是主人。”唐代诗人王贞白的《春天王院牡丹》描写:“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唐代诗人王建的《长安春游》描述:“骑马傍闲坊,新衣著雨香。桃花红粉醉,柳树白云狂。不觉愁春去,何曾的日常。牡丹相次发,城里又须忙。”像这样描述长安牡丹景象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长安牡丹开,绣毂辗晴雷”,“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这些都是对长安牡丹盛况的真实写照。

唐代的长安牡丹,是以开完天宝以后最为繁盛。《国史补》中有记述:“京城(指长安)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一本有值数万者。”而白居易的一首《买花》诗,更是把当时长安城内的牡丹花市的景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卖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唐长安的市井生活以及习俗风尚。唐时长安城的居民对牡丹花的独爱偏爱,特别是牡丹花盛开的时节,人们那种争先恐后的观花、买花、护花、卖花的热闹场面,本身就反映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

历史上,洛阳牡丹之盛,则是唐朝衰亡以后的事。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谱》、《洛阳牡丹图》以及《洛阳风土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欧阳修了,他在一篇《洛阳牡丹品序》中对洛阳牡丹大加赞赏,从此洛阳的牡丹才算真正的名冠天下了。

我们再来说说刘禹锡《赏牡丹》的创作背景和时间。刘禹锡写此诗与他的政治生涯有关,其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国家政治腐败,朝廷内宦官专权,各地的藩镇割据于外,大唐政权陷入严重的危机。

当时朝中出现了以宦官为首的保守派和以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参与的改革派的激烈对抗,改革派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旨,史称“永贞革新”。最终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改革派遭到了无情打击,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放外地,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后,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后,他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游玄都观时写了首题为《游玄都观》的诗。因这诗“语涉讥讽、执政不悦”,刘禹锡再被贬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被流贬在外二十三年才被召回长安,看到牡丹盛开而作的一首七绝《赏牡丹》。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后世的多位学者也进行了考证。其中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公元828年)至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刘禹锡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则认为,此诗于唐大和年间刘禹锡重入长安之时所作;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而《浑侍中宅牡丹》作于长安大宁坊的浑侍中宅第;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而“永贞革新”发生在当时的京城长安。

所以,刘禹锡的《赏牡丹》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中描述的牡丹是长安牡丹,而京城则指的是大唐京师长安。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究竟是描写长安还是洛阳的牡丹?

回答的陕西朋友比较多,暂且不说答题主,我只想吐槽一下,一会儿说关中是中原,一会儿说西安是河洛之地,这会儿又来抢牡丹,实在是搞笑,只想问你们,西安城里除了小雁塔稀稀拉拉的种了几棵牡丹,那还有?怎么赏?

洛阳牡丹花会节,陕字头车到处都是是为啥?

好了言归正传,刘禹锡确实没说清楚京城是洛阳还是长安,但是他本身洛阳人,又喜欢和白居易叫板唱诗,两人功力不分伯仲。白居易也住洛阳,也写过赞牡丹的诗。

另有《牡丹》诗中明确写了洛川女神既洛神,作者徐凝在游洛阳时所作,他和白居易也是朋友。

同一时代那么多诗人写牡丹的诗,且部分诗中有明确洛阳标志。

不知道某些喷子哪来的勇气,在那胡说八道,武则天死后几十年才有刘禹锡,武则天在洛阳赏牡丹的故事谁人不知?

不说别的,先看看你们西安的土地适不适合种再吹,牡丹可不是哪都能种的好。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究竟是描写长安还是洛阳的牡丹?

肯定地说,刘禹锡这首《赏牡丹》描写的是长安的牡丹。

牡丹花富贵、娇艳,花型漂亮,看着很大气,并且有浓郁的香气,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我国隋唐时期,不论是皇室的皇家园林,还是寺院道观,还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后院,都喜欢种植牡丹,以至于让牡丹文化发展得相当繁荣。

尤其在唐代,经过武则天、杨玉环等,有影响力的女性大力宣扬牡丹,牡丹花已经上升到国花的地位,被各阶层人士喜爱。因此,一些文人墨客就开始对牡丹极尽赞美。在赞美牡丹的诗文中,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赏牡丹》是最有代表性的。

《赏牡丹》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根据《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记载,此诗大约作于唐大和三年,即829年左右,是刘禹锡从洛阳回到京城长安任太子宾客时所作。

刘禹锡(772年——842年)年轻时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文人,但仕途一直不怎么顺利,尤其他在贞观21年,即805年时,跟柳宗元等人组成革新集团,参与了国家政治、经济、商业等多方面的改革,为唐代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这些改革触犯了一些大官僚和宦官的利益,在这些保守派的反扑下,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他跟柳宗元等人一起被贬,从此,他被调到偏远地区,如安徽、广东、广西等地做小官。

直到20多年后,也就是829年左右,刘禹锡的仕途迎来转机,他再一次被调任京城做官。这一次来到京城后,刘禹锡已经是接近60岁的老人,他心中感慨万千,而此时,权贵阶层喜欢牡丹,所以,刘禹锡就做了这首赞美牡丹的诗作,有讨好逢迎权贵阶层的意思。

这首诗做得相当巧妙,没有直接描写牡丹有如何美丽和娇艳,而是用反比的手法,把芍药、芙蓉跟牡丹进行比较,从而衬托牡丹的高贵,然后又把牡丹比喻为花中最美的美人儿,它盛开之时,宛如国色天香的美女,具有倾国倾城的容颜,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欣赏它。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究竟是描写长安还是洛阳的牡丹?

《思黯南墅赏牡丹》

[唐代] 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分明是姊妹篇,被生生拆开。笑死人了。

先有《黯南墅赏牡丹》

再有《思黯南墅赏牡丹》

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明明就是牛家人的院子,扯到长安去的,你能说出是在哪写的?谁家的芍药?谁家芙蕖,那个时候可不是谁家都有这些东西,这可是园林的标配。扯什么呢?

牡丹别名洛阳花,群仙赐宅居杨山

洛神赋图伴洛神,炀帝迁都入西苑

女皇临朝称大周,神都苑内随则天

天宝贵妃始西幸,临行不忘带牡丹

沉香亭北初种植,洛人花匠名宋单

洛浦月明望杜甫,后来也曾戏诗仙

梦得作诗天下知,缘由一遇在黯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究竟是描写长安还是洛阳的牡丹?

【别解】

祖显忠

“唯有牡丹真国色”,

却输寒梅傲骨香。

“花开时节动京城",

招蜂引蝶蕊任尝。

雍容华贵倾城美,

不敢挑战冰雪霜。

争奇斗艳欺百花,

奴颜媚骨美名扬!

(顺口溜无格律平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究竟是描写长安还是洛阳的牡丹?

看来兹事体大,争议不断,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要想搞清楚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牡丹花,只要看一看作者的生活轨迹和当时的牡丹分布即可大略知道这应该是哪里的牡丹花。

还必须知道当时的京城到底是长安还是洛阳。

这首诗出自大诗人刘禹锡的手笔: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古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称,则天武后还专门有过洛阳牡丹提早开放的敕令,致使洛阳牡丹名躁天下,声誉四起,国色天香,姚黄魏紫。

为了赏牡丹,武则天还特地御令从洛阳挪来牡丹栽种在长安,以便就近欣赏。

别忘了,洛阳唐时也称东都,一样是大唐的标志性城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洛阳为京都也不是不可。

而且,作者刘禹锡就是典型的洛阳人,死后也葬于洛阳。

应该说,刘禹锡对于洛阳这片故土充满了温馨的回忆,还有无比的眷恋,毕竟这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所在,何人不起故园情?

但是请别忘了,也千万不要混淆了京城到底是哪儿。洛阳尽管是东都,毕竟不是实打实的京师重地,人们认可的京城,只有长安。

那就归结到一个聚焦地,作者眼里的京城,当然是彼时的都城长安,而非洛阳。而且,作者的活动区域彼时主要还是在长安。

当然也不排除洛阳牡丹花开的时节,京师的人们纷纷跑去洛阳欣赏牡丹盛放的花期。

所以,作者在诗中加了一个“动”字,很耐人寻味,一是说牡丹花开了,观赏的人纷纷行动起来,络绎不绝;二是说人们纷纷出走在花开的季节,到洛阳去赏牡丹。

是不是也能说得过去,解释得通?

而此诗的创作背景,据《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记载,当是大和二年至五年期间,作者重回长安时所作,与另外一首《浑侍中宅牡丹》几乎同时,更精确地将诗中的地点,确定在了当时的首都──长安。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