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特有现象——天子守国门?
其实缘于朱棣迁都北京一说,并非明朝所有皇帝都自守国门。
自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政权的威胁,汉之于匈奴,晋时的五胡,唐时的突厥,宋时的辽金等,游牧民族都给这些帝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威胁。朱棣称帝前就藩北京,比较了解北方少数民族的习性,知道仅靠一些督抚总兵是无法保证北疆安全无虞的。所以力排众议,固迁国都。
迁都北京之后,朱棣数征西北,并且死在了征途中,所以后继诸帝以“天子守国门”赞誉他,也以此做为帝王的本分。其间,发生了英宗“土木堡之变”和武宗“大战小王子”、万历年间远征朝鲜等等,虽然说北方的威胁一直都未解除,但政权还算稳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明朝享国祚二百七十六年,天子守国门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何评价明朝特有现象——天子守国门?
并非说明朝天子领兵作战的能力不弱,只是后人评价罢了,当然并非吹嘘而是一种肯定,但更是侧面暴露出明朝疆域缩水之快这个严重事实。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并非吹嘘,而是后世对于明朝的客观评价。
那么明朝为何是天子守国门呢,笼统上大众中喜欢明朝的认为是明朝皇帝有骨气,铁骨铮铮。讨厌明朝的认为明朝疆域太小,可怜到竟然使北京成为边城。
客观来说的话,宋安之认为天子守国门其实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明朝开国之初的太祖成祖努力打天下,后代的子孙败家无度。
明朝最初的都城是南京,成祖朱棣篡位成功以后迁都于北京。这位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的皇帝,其实迁都于北京以后并非没有提前打算,像五征蒙古和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利用这种以攻代守的方式来为北京获取了巨大的战略缓冲。
成祖朱棣时期的明朝不只是万国来朝,疆域也达到了上千万,北京是当之无愧的内陆城市。可惜朱棣之后的仁宗和宣宗时期就开始陆续放弃长城以外的战略要地,到了明世宗嘉靖帝在位前期的中兴之世,所谓的中兴,随着占据新疆东部的哈密卫被彻底放弃,从此以后出嘉峪关再也不是大明的天下。
而随着疆域的快速缩水,巅峰时期的上千万疆域不说今天没多少人记住相信,就是都城北京都开始慢慢成为边城。明朝皇帝不得不开始直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像嘉靖帝时期北方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一波突袭就兵临北京城下,酿成了“庚戌之变”的奇耻大辱。到了晚明,面对东北的建州女真,更是毫无招架之力,甚至皇太极时期几次入关侵袭,还有一次兵临北京城下。
所以不得不说明朝皇帝所谓的天子守国门还真是一种无奈,背后透露出什么呢,透露出明朝太祖成祖以后的明朝皇帝太过败家,导致疆域大缩水,京师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所以不得不天子守国门。
当然明朝皇帝的气节还是值得肯定称赞的,不论怎么说,相比于后世的咸丰逃热河慈禧光绪跑西安还要割地赔款的耻辱,明朝诸帝宁死不屈的精神还是值得后世肯定学习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如何评价明朝特有现象——天子守国门?
这个问题让人无语,非常无语。
首先这句“天子守国门”是非常震撼人心的,里面包含了“天子”、“国门”两个重量级因素,说出来就自带豪气。
但是,这句话并不是崇拜明朝的这些人说的,而是来自于一个崇拜明朝群体口诛笔伐的对象——阎崇年。
这个被贴上“清粉”的专家可谓板上钉钉的公敌,然而他的这句“天子守国门”却成了这些崇拜明朝群体的口头禅和座右铭,当然还有另一句“君王死社稷”。
这就很有意思了。难不成习惯于批评明朝的阎崇年“善心大发”开始捧明朝了?当然不是,阎崇年对明朝历来没什么好感,这说明“天子守国门”根本就不是盛赞明朝的话。至于为什么这句话流行一时,这要看崇拜明朝群体如何理解了。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普通封建王朝,明朝最大的特点可能也就是“天子守国门”了,将都城设置在战争第一线,充分体现了朱棣之后的明朝帝王宁折不弯的胆气和卓识。
当然,这都是扯淡。明朝之后的帝王之所以不迁都,是因为没有能力,朱棣之所以迁都北京,是因为私心大于国计。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是以下因素:
1、北京才是朱棣的根据地
1398年,为了避免削藩导致家破人亡,朱棣在北平悍然起兵,向自己的侄子,当时的建文帝发动了进攻。
虽然朱棣最后取得了成功,但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看来,朱棣的行为都是真真正正的大逆不道的叛乱。
1402年,经过4年的战争,朱棣长驱直入杀到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取代建文帝登上帝位。
朱棣的继位,让所有被儒家伦理熏陶的士大夫们痛恨不已,对于他们,朱棣采用了最为直接的方式——镇压。
朱棣称帝后,对建文时代的旧臣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捕和处决,方孝孺更是被诛杀十族,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不过虽然朱棣杀了很多反抗者,但是手下的人都是敢怒不敢言,不反抗不代表心服口服。这一点朱棣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不得民心的朱棣害怕自己会在某个侍卫护驾不力的时候遭遇不测,这种恐惧的感觉随着年岁的增长日益明显。
所以朱棣急于寻找机会离开南京,在朱棣在位的22年时间,共进行了多达5次的北伐,而且基本都是御驾亲征。但是亲征归来还是要回到那个不熟悉且危机四伏的南京。所以朱棣决定另建新都。
明朝迁都的设想其实早在朱元璋时代就开始了,他曾派太子朱标到开封、洛阳、西安甚至凤阳等地考察,结果都不尽人意。后来随着朱标的早逝,选都之事戛然而止。
朱元璋的选址意味着,除了南京,朱棣也不可能到开封、洛阳甚至西安建都。因此在朱棣心中,也只有北平最为合适。这座金国、元朝的都城,已然有了王气,自然最好不过,最重要的是,朱棣在这里呆了几十年,早已成为一个地道的北平人。
因为熟悉,所以钟爱,这就是朱棣到北平建都的原因。1419年,北京城竣工;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北京成为明帝国的新都城。
2、彼时北京并不是“国门”
朱棣作为马上皇帝,想要把都城迁到离战场很近的地方以便于迅速出击这可以理解,但是这不代表朱棣就一定要将都城设在北京,因为建设一座行宫,比如清朝避暑山庄这样的行宫也可以达到迅速出击的目的。
寻刺激绝对不是朱棣的想法,况且就算不为自己考虑,总该为子孙后代们考虑吧。所以可以确定的是,在朱棣迁都北京时,北京并不是“国门”,是相对安全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派出徐达、常遇春等大举北伐,驱逐了元朝统治者,占领大都,随后李文忠、常遇春兵发上都,设置开平卫,作为前出蒙古高原,拱卫明朝疆域的重要据点。
卫所制度是朱元璋创立的,和北周时期的府兵制异曲同工,军户常年驻守卫所,一个卫所平均5600人,平时种地,战时打仗,成为明朝拱卫边疆的重要手段。
驱逐元朝后,明朝相继在长城以北设置了东胜、开平、大宁等卫所,这些卫所距离长城数百里,将明朝的势力伸向了蒙古高原腹地。
正因为如此,处于长城以南的北平才相对安全,没有战火的危险,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国门”。
那么,北京是如何成为国门的呢?这需要感谢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继位后,有感于祖父南征北战耗费过大,导致民不聊生,所以开始转向休养生息,对外则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收缩。
1727年,明朝宣布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征服达20年之久的交趾重新独立;1435年明朝撤销奴儿干都司,放弃了铁岭、开原以北的全部土地。
1430年,明朝正式内迁开平卫至长城内的独石口。早先在1399年朱棣绑架宁王朱权导致大宁卫空虚,1403年,朱棣内迁东胜卫。朱元璋时代,东胜卫、开平卫和大宁卫组成稳固的北部防线,到明宣宗时代,只剩下开平卫孤悬塞外。而开平卫的内迁,也宣告了明朝在长城以北的防线的彻底崩解,其后明朝不得不以长城作为防御蒙古的防线,而蒙古鞑靼部也南迁到长城一线,再次对明朝形成巨大威胁。
1449年,明英宗贸然北伐,结果在长城附近的土木堡大败,明英宗被俘,这说明长城以北的地区已经不再属于明朝。
正是因为北部防线的破坏,才导致北京成为国门,而在朱棣时代,北京至少还算是半个后方。
可以说,“天子守国门”现象的形成,并不是勇敢的象征,而是为了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毕竟如果皇帝不来这里,北方就要交给拥兵自重的藩王或者武将,这是明朝皇帝不能接受的。但正因为明朝统治者的一系列短视行为,才导致了“天之守国门”的尴尬局面。
“骑虎难下”应该是朱棣之后明朝皇帝的内心写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如何评价明朝特有现象——天子守国门?
这是一种魄力体现,也是形势需要
自古以来,中原大患,一直在北方,而中原政权,也正凭借幽州屏障抵御北方民族一次次入侵。一直到石敬瑭卖了燕云十六州,北方民族才有机会崛起发展去南望中原
失去了燕云防御,北宋无奈之下有了澶渊之盟,但这个盟约,也是建立在大辽守信前提,人家可攻可守,掌握主动权。后期金国不去理会什么盟约起兵,不就两年灭了北宋嘛。没有反制或者抵御手段,什么友好条约,都是空的……
和平,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
从两晋衣冠南渡,到南宋建立,中原政权在逐步加大南方开发力度,经济文化重心也在不断向南方迁移。而北方,无论金辽战,还是蒙金战,都是屠戮杀伐生灵涂炭,蒙元建立,北方更是差一点整体成为牧场……没有人口,没有稳定发展时间,北方谈什么经济文化?到了洪武朝,平定元朝稳定之后开科,1397丁丑会试,榜单52人,全为南方士子……
南北经济文化严重不对等,要出大问题的
朱棣靖难后,就得处理这么种局面,怎么弄?史书现成反面案例,魏文帝迁都中原,二十年后,北边疆六镇叛乱,生生弄死了北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假如,仍然以南京为都,那北方怎么办?人才匮乏,钱粮匮乏,游牧敌手到有不少……只能在北方建立军政中心,向北输血……
综上,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功德无量
如何评价明朝特有现象——天子守国门?
天子守国门是个形象的说法。是说明朝永乐皇帝把首都迁到距离敌人最近的北京城,以此作为根基来对抗蒙古人的侵袭,并不是说就是皇帝率兵亲自打仗去了。事实上,明朝的皇帝,除了片头的洪武和永乐,后边的基本就没有出去过,就是出去了也是被大臣们骂的狗血喷头(比如正德)
而且这句话对于永乐皇帝来说或许是正确的,因为他有能力,有技术,传说中征服了世界的蒙古骑兵在他手下也就是被撵成丧家犬的命,这位永乐大帝一生都在砍人,连死也是死在砍人的路上,但自从他把首都迁到了北京以后,对后世子孙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
明朝的时候其实中国财富的中心其实是在南方,所谓湖北熟,天下足,北边军民的所需便全赖江南供给,国都迁到北京使漕运钱粮的一半,要浪费在费用加损耗上。也就是说,江南百姓要承担比现在重一倍的赋税。
而其次,为了支持偏在一隅的北京城,必须在幽燕一带牵置大量人口,进行大量投入,这就等于把举国的财富搬到国门口!国力强盛时还好说,一旦国力衰退,就成了把个大保险箱放到蒙古,后金这些强盗团伙的面前,虽然说保险箱坚固吧,但有句话叫没有打不开的保险箱,那么好吃的肉,狼怎么能不想吃呢?
最后就是迁都北京把国家的政治中心迁到了第一道防线,自此,国家没有了战略纵深,保卫都成为边防第一要务,破坏了北防系统的均衡。大明耗尽国力,全面翻修长城,增筑从晋北到山海关的‘九边’来拱卫北京。而依赖的钱粮供给只能靠漕运千里迢迢运送而来,为了巩固九边,保护北京,大明不得不将北防系统退缩内守。先是废撤了西线——由哈密卫撤退到嘉峪关,再缩到河套,以后又放弃河套,退守到晋北。给蒙古各部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机会。而后又在东北大踏步后退——从鸭绿江畔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南,继而放弃了能同时威慑蒙满的开平卫,向南退守至居庸关至山海关一线。给女真的兴起留下了空间。正是这一国策失误,使大明日后长期处于鞑靼瓦剌部的进逼肆虐之下。更埋下了日后满清崛起亡国灭种的巨祸。
如何评价明朝特有现象——天子守国门?
其实也不全是所谓“天子守国门”:自石敬塘甘做儿皇帝,把幽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人(辽国)后,此地汉人便逐渐与主体离心了!先后为辽金效力,讨伐南方。尤其是金国初期出力很多!
其后蒙古人一统四海后,此地与南方遗族仍是离心离德,民族认同混乱。(崖山海战,是灭宋的最后一战便是汉将张宏范主打的)…
对于这样一个现实,明初皇帝们是有认识的!否则朱元璋也不会分封塞王,在科考中设南北榜了。而朱棣在元旧都为王,更深知这一点,为延揽人心,加强认同感。必须把都城移到北方重地~~~北平!这是从政治方面考量的;
从军事方面讲大敌在北!残元虽瓦解了,但蒙古各部却利用游击战术不断地攻击、骚扰明朝北境。东北还有未成气候的女真各部,需要抚镇结合。为了反应迅速,应变及时。把都城设在北平(北京)也是上策……
其不利处在于粮食不足自给,必须漕运粮食,南粮北运;都城过于靠近边境,纵深回旋余地小。致使瓦刺与后金都包围过都城。李自成更是一举攻破北京!(明后期未重视南京做为备份的重要性,是一大失策之处!把进可攻,退可守。变成了进退失据,最终败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