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一向因为篡汉为人诟病,他有没有值得一提的功绩?

魏文帝曹丕在位虽然只有七年,但是还是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事,我就介绍一下。

1、完善军制、设置了地方都督制

在东汉末年以前,将军是比较珍贵的官职,秦始皇派赵佗率领五十万人攻打南越时也不过是封的郡尉。两汉时期骠骑和车骑屈指可数,而且没有同时设置,左右将军和前后将军也没有在同时出现,常设的也就度辽将军等极少数几个官职。后来黄巾之乱时,皇甫嵩、朱儁、卢植等人都是以中郎将身份率兵出征。直到汉末大乱,各地诸侯大量自称以及设置将军,才使得这一官职泛滥,所以曹操手底下出现刷脸卡的现象自然也正常。像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当军师将军时既可以带兵,又可以管后勤,甚至可以当场表奏出一个行蜀郡太守,这是什么逆天官职?这也没办法,刘备自己也就是个自封的大司马,难道还给诸葛亮封个丞相不成?

但曹丕规范了军制,夏侯惇不用再当那个给打工仔准备的前将军,给他准备的位置是大将军。张辽也别征东了,你不是都督,老老实实当前将军去。曹休和臧霸都是东边的地方大员,前者征东,后者镇东,明显曹休要高一级,外加征南夏侯尚,镇西曹真(个人猜测不给征西是因为夏侯渊刚死在这位置上,不吉利),曹仁曹洪升官当了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然后张郃徐晃朱灵和张辽一起去当四方。这地位排列谁高谁低,各个将军职权如何划分一目了然。在这个基础上曹丕又设置了地方都督制,任命了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臧霸、吴质六大都督,分别管辖扬州、雍凉、荆州、青徐、河北等几大战区,后来又出现了兖豫都督和管理中军的都督中外诸军事。曹丕继位后只用了三个月不到就完成了这些制度变更。

接着就是划时代的九品中正制。现在的人经常黑曹丕这是卖掉了父亲的理想,当了大族的走狗,老实说这种说法比较搞笑。曹操手底下大族出身的高官一直都不少,他本人就是靠颍汝士人起家的,后来也大量重用河北士人,为何杀了不肯合作的边让、孔融就摇身一变成为寒族代言人了?

实际上在东汉的察举制进行时,就有一部分的名士开始掌握了人物品鉴的话语权,被他们接见或者点评的人物立刻身价百倍,曹操自己就曾胁迫过品鉴家许邵点评自己。这样的环境下,那些名士拥有的隐藏社会地位简直不可估量,之所以会发生两次党锢之祸,朝廷敌视这种名士是重要原因。

2、杜绝外戚宦官干政的基础,禁止厚葬

东汉从中期开始,陷入了外戚和宦官政权的怪圈,最后灭亡也与这两个集团有莫大的关系,曹丕深感于此,废除了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和散骑侍郎为宫廷联络官,并且规定不准宦官担任。宦官为官不得超过诸署令。下诏群臣不得向太后汇报政事;外戚不得担任辅政大臣,也不能接受有封地的爵位;后世照此办理。以此来防止外戚势力坐大。

秦汉以来,厚葬奢侈之风盛行,曹丕在登基为帝的第三年,颁布了诏书《营寿陵诏》,诏书中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表达了曹丕薄葬的决心。曹丕的首阳陵“无为封树,不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甚至不允许后代祭祀。

3、消除青徐割据、实现北方真正统一

汉末以来,青、徐一带存在着以臧霸、孙观等为首的割据势力,他们虽归顺曹操,却拥有独立的地盘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对他们采取羁縻政策。曹操刚死,在洛阳的青、徐兵就发生骚动,曹丕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稳住了他们,控制了局面;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孙权不纳质子为由,三路伐吴,借机剥夺了臧霸的兵权;黄初五年、六年(224年、225年),曹丕两次亲自督师伐吴,均止步于广陵,未与吴军交锋,却平息了利城兵变,彻底解决了青、徐的隐患。因此后世推测,曹丕亲征的真实目的不是伐吴,而是以此为幌子不声不响地平定青、徐割据势力,充分表现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小心谨慎又不失坚决果断的素质。

史学家田余庆评价曹丕消除青徐割据势力说:

曹丕在广陵之役中最终解决了青徐豪霸割据一方的问题,增进了魏国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可以说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称说而又被人们忽略了的政治大事……广陵之役解决了青徐问题,使东方归于一统,魏国国势更加强大起来。

3、逆转了曹操晚年占据变动局面

曹操最后几年被刘备夺走汉中和上庸三郡,孙权也频频进攻合肥,曹丕即位魏王之初,派遣夏侯尚击败刘封,夺得上庸三郡,又命曹休渡过长江烧毁了吴国军营数千家,曹休应该是曹魏唯一达成这一壮举的将领。

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

4、平定河西、复通西域

东汉末年因国事衰微,西域诸国纷纷脱离汉朝节制,关陇以西几乎都是羌、氐等族族的地盘,其中又以卢水胡为最,他们骁勇善战,策马如飞,神出鬼没,给曹魏所属的河西走廊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他们北可以联合鲜卑,南可以联合羌人,甚至可以与蜀汉东西夹击,如果不解决,那么关陇地区即无安宁之日。

有鉴于此,曹丕在继承魏王之位后,便着手经营河西,经营河西又不能不控制西域,否则河西的西侧将毫无屏障。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下令重置凉州,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时,曹操封魏公之前,曾将凉州并归雍州,现在重置凉州,是曹丕经营河西的第一步。同年,凉州四郡之乱,苏则、张既等成功平定了叛乱。这一次平定河西,只是清除汉人地方割据势力,至于来自卢水胡的威胁依然存在。

黄初二年(221年)十月,凉州卢水胡在其首领治元多、伊健妓妾、封赏等人的率领下,组成诸胡联军,大举起兵反魏,攻掠郡县,曹丕任命曹真、张既等将领率领大军前往平叛。张既在武威以三千精兵击败卢水胡的万余大军,而曹真也不含糊,设下天罗地网生擒了卢水胡的几个首领。具体过程在《三国志》并无记载,但在《曹真碑》中则有“羌胡……诳之妖道,公张罗设宑,陷之坑网”的描写,即治元多、伊健妓妾等是被曹真设陷阱活捉。

至此,河西平定,据《魏书》记载,此战“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捷报传到洛阳,曹丕大喜过望,大笑说:“吾策之於帷幕之内,诸将奋击於万里之外,其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未有如此也。”

黄初三年(222年)三月,摄于曹魏声威,鄯善、龟兹、于阗等诸国,一起遣使来朝,并奉献了大批西域的奇珍异宝,曹丕下诏安抚之际,任命了曹魏第一任戍己校尉和设置了西域长史府。至此,曹魏恢复继承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5、编纂皇览,首开文学批评风气

在文化上,曹丕尊孔崇儒,下令编辑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皇览》,将文学的社会功用提高到经国大业的程度,曹丕个人对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等前代文学家也有中肯的评论,于文学理论多有贡献,开创文学批评的风气,现存诗歌约40首,以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之作居多,形式上颇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腻。

魏文帝曹丕一向因为篡汉为人诟病,他有没有值得一提的功绩?

曹丕是历史上很不错的皇帝,曹丕40岁而亡,其中当皇帝7年。曹丕文武双全,综合评价来看,曹丕是中等偏上的皇帝,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帝等所谓封建社会杰出君王外,就数曹丕这样的皇帝了。

在中国存在一种这样现象,如果这个朝代时间长,这个朝代皇帝评价就很好,曹魏政权存在45年,不算长,对曹丕的评价不算特好,尤其受封建正统思想和巜三国演义》小说等文学戏曲作品的影响,曹丕在人们心中形象不算好。

曹丕短处有两个,一是篡汉自立;二是收留曹操死后的妻妾。这两个短处应该怎么来看,东汉末年各种矛盾激化,黄巾农民大起义、董卓乱政、军阀混战,东汉封建王朝灭亡不可避免。汉献帝刘协三番五次要把皇位让给曹丕,曹丕才接受。虽然曹丕妹妹曹皇后交玉玺时有意见,说的不好听,但是这场“禅让”活动总体搞得挺完美,比血腥屠杀篡位行动强多了。曹丕收留曹操死后的妻妾,对这些妻妾相对来说是幸运的,比殉葬或赶到寺庙里终老一生要幸福些。

曹丕是曹操二公子,自幼习武,张绣反叛时曹丕十岁就单人骑马逃跑脱险。曹丕剑术十分了得。曹丕当世子时候平定魏讽等后方叛乱活动;曹丕文学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擅长五言诗创作,提倡文学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创新文风,和曹操、曹操一起被誉为“建安三曹”。曹丕继位后,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割据势力,大破羌胡,重新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对鲜卑、匈奴等周边游牧民族进行了有郊管理。制定选官用人的“九品中正制”,这也是魏晋南北朝主要用人制度。曹丕在位努力想实现统一,曾两次南征,由于瘟疫等影响,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没有完成统一大业。曹丕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是历史上取得很多成绩的皇帝。

魏文帝曹丕一向因为篡汉为人诟病,他有没有值得一提的功绩?

曹丕作为曹魏实际上的第二位君主,可以说前有像曹操那样高山一样的父亲,后有篡汉自立、收纳父亲后宫那样如渊似海的罪孽,确实让很多人所诟病。确实,要是论起才能来,曹丕不如父亲曹操,不如兄弟曹植,甚至连10岁时的曹冲都不如。但是,也不能说曹丕就一无是处。他在位期间,曹魏的国土面积、政治制度和文化,还都是有所发展的。下面我们来分开说一下。

拓展国土:收复西域

东汉末年,西北军阀分崩离析,导致西域地区的全面失控。后来,这里成了地方军阀和羌族势力的天下。后来曹操虽然打败了马超等地方军阀,却无力控制凉州全境,只能将西域四郡合并为雍州。但是雍州治所被设在关内,所以对西域的控制有限,地方少数民族势力仍然猖獗。

曹丕登上帝位之后,将西域四郡重新设置为凉州,并且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这一举动,引起了凉州军阀的不满,因此再度反叛。曹丕派遣张恭、苏则等人出兵,剿灭了当地最大的汉人势力黄华。之后又派大将张既,在姑臧城下击败了数倍于己的胡人部队。魏军军威大盛,其余的胡人纷纷投降,西域随即平定。这之后,曹丕又设置了西域长史府,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这一点,算是曹丕在位期间的一大功绩。

政治制度:九品中正制

西汉和东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荐举制并存的。官员的选拔,几乎全部靠地方名士的推荐。虽然也有“举孝廉”之类的社会制度和“月旦评”的风气,但是这是一个非常松散、没有具体标准、没有操作规范的选官制度。从东汉末年开始,察举和荐举之权,逐渐被氏族所垄断,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曹丕登基之后,采用尚书陈群的方法,由中央在地方选出德高望重之人,专门负责选拔官员。这种人,被称作“中正”。而中正所选出来的官,到了中央还会进一步选拔,填报人才调查表。然后,朝廷再根据填表的情况,决定这个官员的品级。如果该官员出了问题,荐举之人会相应受罚。这种选官制度,便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虽然无法杜绝世家大族把持官场的情况,但是至少定下了规矩,也定下了选拔的框架。比起那种广泛的察举和荐举,还是有一定进步性的。而且,九品中正制后来继续发展,成就了盛行中国上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这无论如何,都应该算是曹丕的一大功绩。

文化贡献:最早的七言诗

曹操、曹丕、曹植三人,被后世称为“三曹”,算是三国时代最为顶级的诗人。后世为了纪念这三人,曾经专门出过《三曹诗选》。三人中若以才华而论,曹植无疑是最高的。西晋文学家谢灵运曾说曹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由此可见曹植的才华之盖世无双。同样的,曹操虽然诗作不多,但每一首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只有曹丕,虽然也有二十一首诗作传世,但是质量比起父亲和兄弟来,确实要差上一些。不过,才华不够创新来凑,曹丕独辟蹊径,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他看四言诗写不过父亲,五言诗写不过弟弟,便创新性地写起了七言诗!虽然七言诗在历史上早就有,但是并非是格律诗,而更多的应该算作“歌”。到了曹丕的《燕歌行》这里,七言诗才算有了自己的格律。也因此,曹丕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七言诗的人。曹丕的七言诗不仅进一步拓展了诗的表现形式,还为日后辉煌的唐诗打下了基础。这个文化贡献,也应该算在曹丕的身上。

曹丕确实并非一个强横的英主,但是在守成方面,他还算是有所作为的。他的才能,应该不止历史上所看到的那些。可惜的是,老天只给了曹丕7年的时间。如果能多给他十个念头,说不定曹丕会有一番大的作为。

魏文帝曹丕一向因为篡汉为人诟病,他有没有值得一提的功绩?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享年六十六岁,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谋略家,为三国统一打下了基础。而曹丕无功而逝,享年四十。

大智若愚者,其曹丕也。

当年曹操一直以为自己小儿,曹冲最聪明,其实不然。司马懿知道,表现出的聪明并不是最聪明的,而曹丕正是那一位:大智若愚者。

曹植才华横溢,天赋异禀,却贪恋酒乐,最后在众丞和曹丕面前,泪流满面七步作诗,定生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操在临死之前,万般逼迫曹丕说出曹冲死因,曹丕仍然宁死抵赖,而曹操却放心了。只有为其目的者,宁死抵赖,反能成大事也。窃窃私语叮咛嘱咐:一定要重用司马懿,但此人又不可不防。

曹丕废曹植,废献帝,改元开国,立大魏,四百年大汉亡了,一切都交付于曹丕。

雄心野心,其曹丕也。

公元221年,孙权将领吕蒙自作主张追杀关羽,取首级,刘备为复仇发起夷陵之战。又一年,孙权意出兵迎战,而曹丕作《报吴王孙权书》鼓励杀敌。自始至终,曹丕和孙权都最希望的是,对方,通过双方耗损,而坐收渔利。曹丕的拖延,导致孙权的背叛,曹丕大怒,下令《伐吴诏》南征进军东吴,调集九大上将,兵分三路伐吴。曹丕心怀雄心野心,调动除司马懿,郭淮以外的所有名将,可见其想灭吴心理。

曹真、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但在此时,曹丕却因肺疾,另孙权趁虚而入,最后只能退兵,谈和。曹丕并未取得最后的胜利果实,但他动用20万大军,几乎手下所有名将,也算是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战役和转折点。

曹丕奠定了司马懿后期的发挥

曹丕享年40是一场短暂的路程,但他身上却有着曹操身上人性的影子,他最大的功绩若以战役来讲,确实被后人而过滤。不过我认为,无论如何,他最大的成功处在于,重用司马懿视为心腹,并送静姝于司马,应该是说从始至终地信任又不得不听信曹操遗言提防司马懿。他具有大智若愚,心狠多疑,却又善用司马懿,作为枢纽,让司马懿在历史中得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魏文帝曹丕一向因为篡汉为人诟病,他有没有值得一提的功绩?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丕死于洛阳,改魏王,为延康元年。在他统治期间,他平息了边境纠纷。打败鲜卑,与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之外,从小就精于文学,在诗、赋、文学方面都有建树,尤以五言诗见长。他和他的父亲曹操和弟曹植,被称为“三曹"”,现在有两卷《魏文帝集》。此外,曹丕还写了《典论》,其中《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著。他死后,庙名为高祖(《资治通鉴》为祖),取名文皇帝,葬于寿阳岭。埋在寿阳岭。

曹丕在位期间的成就

  1.在政治体制上,曹丕推行了两项新政策:第一项是废除中常侍和黄啸门,设立两个官职,即三气常侍和三气常侍郎,每人定员四人;二是采纳陈群意见,建立了九位一体制度,成功缓和了曹与士族的关系,赢得了他们的支持,从而奠定了做皇帝的基础。他实行九品制后,从地方到中央都有了人权,但也导致魏的统治权力逐渐被所垄断

  2.在文化上,注重文化、教育、礼仪和音乐。并命令人口超过10万的县每年对孝廉进行检查,还颁布了《取士勿限诏》打破年龄限制,并提出了用人不分年龄的方法,提出无论年少“儒经吏达文法”可以尝试。黄初五年(224年),封孔子的后裔孔羡为宗圣侯,重建了孔庙,在各地发展儒学,建立太学,采用五经的方法,并在春秋时期建立了谷梁博士。曹丕的这些措施复兴了短期内的封建正统文化。

3.在军事上,曹魏进一步增强了国力,扩大了领土。曹丕平定了河西,派使者到西域,恢复了西域 中原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域常侍府。由于北狄势力强大,入侵边塞,曹丕派田豫为校尉守节,保护武湾,牵招、谢军为校尉守鲜卑。田豫,牵招,梁习等将军在北疆大放异彩,多次击败鲜卑。

  曹丕的一些措施反映了他的政治才能,但就军事才能而言,他无法与他的父亲曹操,相比。他三次率军南下伐吴,都没有什么效果。然而,在他统治期间,他用魏取代了韩,结束了汉朝400多年的统治。此外,他的文学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他是中国三国时期的第一位杰出的大诗人。

魏文帝曹丕一向因为篡汉为人诟病,他有没有值得一提的功绩?

魏文帝曹丕最大功绩就是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中原地区,巩固了中原地区。

具体就是改革官制、整肃官风、延用屯田制、复兴儒学、消除割据势力、巩固边防等。

但是不得不说,这都是普通皇帝力所能及的事,很多都是继承发扬他的父亲曹操之遗志。和曹操的统一北方、唯才是举相比仍然有差距。

他不被看好主要有四个原因:

1,篡汉。

2,和士族签订“九品中正制”。

3,执政七年三次伐吴,徒耗国力。

4,过于“无情”,《七步诗》。

而且他的功绩和同时期其它势力相比,也不见得显著。虽然曹丕在北方恢复生产、巩固边防;而西蜀诸葛亮也在恢复国力,南抚夷越;东吴孙权也在开拓南方,扩大耕地。

总之,曹丕最大功绩就是恢复生产,让数十年战乱而疲弊的北方得以休养生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