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而贬新三国?
观众的认知代差
如果要说原因的话,能看出新三国这部电视剧的问题是需要一定文史基础的,如果不了解地理、不了解官制、不了解三国人物和故事,通常不会对新三国产生过于反感的情绪。当然新三国的台词十分雷人,同时还将人物动机进行了庸俗化处理,但这在国产电视剧当中处于正常水平,单独拎出来并不是独树一帜的存在。老实说也是新三国运气不好,因为三国题材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广了,换作是同样胡编乱造台词雷人的康熙王朝,批判的声音就没那么大,反而被捧成了经典。
而老三国是反过来的,观赏这部作品默认需要对三国故事以及相关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三国迷看老三国就像戏迷看戏,喜欢反复观看,看过次数越多,对内容越熟悉,就越是沉迷其中。
三国迷看三国改编作品时一个重要标准是“像不像”,而建立这个标准的前提就是对三国有了属于自己的认知,老三国正是给这样的人准备的。但新三国只适合对三国没有认知的人当作全新的东西来接受,因为创作这部作品的编剧本人就没有相关文史基础,和观众之间产生了认知代差。
正因为如此,新三国的不幸又是老三国的幸运。如果不是因为三国的群众基础很广,那么主创们在作品中悉心还原的内容根本不会有这么多人喜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老三国里的文言文台词,这些来自原著的段落完全是表演给喜欢三国的人看的。“汝妻子我养之”“我笑诸葛无谋,周瑜少智”和“我的大斧早已饥渴难耐”“恭喜爹可以称帝了”同样是搞笑台词,喜欢前者的人和喜欢后者的人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泾渭分明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喜好特征,使得这两部作品的爱好者很难互相兼容。要么喜欢老三国不喜欢新三国,要么喜欢新三国不喜欢老三国,还有本来喜欢新三国,但喜欢上老三国后就反感新三国的。
然而,新三国作为一部十年前的电视剧,直到今天还在讨论它的大多是三国迷或者新进电视剧迷。十年前了解三国的人现在还是会了解三国,许多反感新三国的人十年前就反感这部剧,这也是老三国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而十年前爱看新三国的人现在可能早已记不清这部剧的剧情,也不会经常去温习这部剧,因为它作为一部电视剧真没出色到这种地步,也没那么多的研究价值。因此,在网上看到更多的情况是三国迷们在捧老三国并贬低新三国。
毫无疑问近些年来肯定新三国的人越来越多,但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与其说是对电视剧质量的争论,倒不如说是新老世代话语权的争夺。于是发生一种奇怪的现象是前些年还有人能够从电视剧制作等方面有理有据地指出老三国的不足之处,但在新三国粉丝企图依靠人数来抢夺话语权之后,他们因为更加反感新三国而不再尽力批判老三国。
这样一来,无论是反对老三国还是支持老三国的言论都变得单一且极端化,有价值的讨论越来越少。
拍摄手法和剧情的云泥之别老三国在配音方面颇有缺憾,整个剧的配音演员一共都没几个,一群人的声音听着都差不多。但这些配音演员的整体水平非常高,举个例,剧中经常出现一些带字幕的文言部分,而且都是白话文说着说着就变文言文了,但观众很少会对配音感到违和。这是非常厉害的,大家可以试试自己念出这些台词,或者想象一下如果是其他古装剧(例如新三国)的配音们念出这些台词会是什么效果。
这倒并不一定是现在的配音演员功底不行(但很多确实不行),很大程度上是配音风格问题。老三国的演员们几乎始终保持着一种朗诵式的方法在配音,而作为一部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这正好能够还原其古朴的味道,同时也造就了许多经典段落,例如舌战群儒和骂死王朗。相比之下,新版在这些部分上的朗诵缺乏气势,加上演员本身气场不足,就令剧情本身一些尴尬的地方被放大(客观来说,小说里诸葛亮和人对骂时挺强词夺理的)。
老三国有许多缺点,在刚播出时还受到了不少批评,但就本身制作来说担得上经典的名号。至于和新三国对比,新三国在剧情方面的水准之低下就不用多说了,而就拍摄手法来说,两者也是云泥之别。
老三国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地方,那就是不用看字幕和台词基本就知道这段演的是什么。
大家可以答一下以下场景分别是什么剧情:
如果说以上场景比较出名,那我找几个相对不那么出名的场景,大家也来猜猜剧情:
作为一部电视剧,老三国在构图方面的水平有些高过头了,像上面截的那些剧情图,制成动画的话直接放进游戏里当头像和事件图都毫无违和感,实际上暗荣的三国志系列也确实这么干过。
基本上,老三国靠着服装、道具、镜头、表演这些方面就可以传递出大量信息,新三国则不然,如果不配合台词,大部分文戏可以用味同嚼蜡来形容。比如说隆中对这一段,新三国的表演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人对着坐桩,而且没有任何肢体动作,镜头在诸葛亮和刘备之间来回切换,最后再来一个室内全景,俩人就这么一动不动对着聊了六分钟。如果这一段表演屏蔽台词的话,那基本等于什么都没有。
老三国一开始也是对着聊,但动作非常丰富。两人先是寒暄几句,诸葛亮说自己志向不高,刘备说隐居太屈才,诸葛亮先扇着扇子,然后作揖倒茶,大家都客气客气。这时诸葛亮还处于比较矜持的状态,需要一个适合切入的话题。
当刘备说出自己的志向时,诸葛亮的表情发生变化,暗示他已经有些被打动。
于是诸葛亮对刘备谈起天下大势,做出举手摇扇的动作,这个部分其实诸葛亮内心已经开始激动,各位可以想想自己和人谈论政治时的心情。而旁边挂着诸葛亮自己写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字幅正好和他现在的状态形成对比,隆中的诸葛亮保持着淡泊宁静的状态,现在的他正在出山和淡泊宁静之间摇摆。
诸葛亮反问刘备是否有意于荆州时,镜头给了刘备一个特写,但什么都没说。观众看到这里自然可以领会刘备是想要荆州的,但又说不出口。这里的表现比起新三国里刘备直接说出“想,却不忍心”就要精妙不少。
诸葛亮越说越激动,动作幅度也加大。当说到刘备是帝室之胄时,正好讲到了刘备的心坎里,刘备马上嘴巴微张,欲言又止,这里是刘备既认同诸葛亮的规划,同时诸葛亮的一番话也挑起了刘备的雄心。
在说到战略的关键部分,出秦川兴复汉室时,刘备的眼睛都开始发亮了,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已经指出一条明路,好像真的可以让他达成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
之后诸葛亮取出已经准备好的西川地图,说出鼎足三分,进取中原,完成霸业时,刘备都已经听傻了,一下子感觉茅塞顿开,并对诸葛亮奉若神明。
这一段表演环环相扣,观众的情绪和刘备一样被一步步挑起,节奏极佳,人物的表情动作同台词是完全结合的。老三国整体上用的是一种话剧的创作思路,其对演员、台词、场景、剧本的要求极高,每一场戏都需要精心设计。
即使小说里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剧情,当用这种话剧式的方法表达出来后,会将剧情中的违和感降到最低。例如空城计部分的表现力就堪称一绝,这里唐国强老师的额头上真的渗出了汗滴,观众也跟着角色一起感到紧张。
这段剧情主要以司马懿父子的对话来推进,用以反衬诸葛亮此时的状态,当司马懿说出诸葛亮的琴声中暗藏杀机时,观众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放下了悬着的心。而最后拨断琴弦的部分更是神来之笔,结合此时诸葛亮紧张的心情,整段剧情达到最高潮,但会错意的司马懿加急撤退,其狡猾谨慎的形象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对比一下新三国,被广为批评的横槊赋诗(不对没有槊)部分,如果去掉字幕你看不出这一段在演什么。整个部分的设计非常敷衍,就是曹操走了一路,没有情绪起伏,也没有表演感,气势全靠bgm来烘托,朗诵水平也十分掉链子。
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而贬新三国?
两者稍微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高下立判,不需要捧和贬。老三国导演是央视翻拍名著经验丰富的王扶林老先生,手法严谨,风格沉稳老到,演员选角精准,形神具备,特别是唐国强、鲍国安两大超级亮点,演技放到今天来看也是教科书级别的,台词对白还原度极高,即使是原创台词也十分贴合原著风格,几乎不留痕迹,服化道也很有时代感,至少没有明显的穿越感。新三国导演是拍偶像剧起家,作风浮躁,编剧自称连《三国演义》也没看过,还洋洋得意,缺乏与历史名著相称的厚实庄重品质,演员选角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形神俱无,演得不好还刚愎自用,容不下不同意见,造型也很雷人,台词穿越、服化道穿越,尽是琼瑶风格,天打雷劈没商量。虽然老三国因为时代限制也有许多瑕疵,比如武打特技差了点意思,但文戏方面绝对是良心之作,经典中的经典,近年的三国题材影视《赤壁》《军师联盟》也难以望其项背,只怕是未来若干年内也难以超越。
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而贬新三国?
呵呵,我比较好奇你捧新三的理由在哪里,剧情漏洞百出,正史不像正史、小说不像小说,还有人洗白说和小说不一样是因为叫“三国”,关键封面还碰瓷小说是什么情况,你仔细看封面名字旁边那几行小字,真以为我不会认真看啊?
全剧我最不能忍的有三点:
一、前后不通的剧情逻辑。例如:曹操去吕伯奢家,前面说的信誓旦旦,说不信谁也不会不信吕伯奢(这明显是编剧加的人设,因为小说中的曹操是多疑的性格,是不可能在自己被通缉的情况下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身份的,ps:我觉得但凡智商超过20也不会),这人设你加就加吧,可后面曹操像精神分裂似的又变成多疑性格,杀了吕伯奢一家。cao!原著中这段本身就是给曹操多疑性格的一个定型和伏笔,这样一改,狗屁不通也就算了,这剧情就没意义了啊。ps:后面曹操还说给吕伯奢追赠丹书铁卷?!不说曹操现在这个样子居然还想着称帝,想造反也不用当着陈宫面说吧,人家陈宫可是觉得他是舍身救国的英雄才救他,这样不怕陈宫半夜弄死他吗?!诸如此类傻逼剧情后面还有很多,这个是比较前的,所以我影响十分深刻。
第二,角色定位不清,选角失败。新三的那个张三,你要是让老子骂,老子可以骂上这傻逼一整天!这绝对是我见过最恶心的东西,我至今想起他说让刘备当盟主那句话都想吐,后面各种作,算了,不说他了,我怕我克制不住把手机砸了。还有诸葛亮,编剧肯定是受这些年的某教授解读三国的影响,“诸葛亮没那么神,都是小说神话了”,我*****,你都标榜小说还搞的der,就算你想拍正史的诸葛亮,诸葛亮再次也是蜀汉集团的二号角色,三国志中单独成传的,字数仅次于刘备的大佬,对蜀汉的功绩能力只要不瞎谁都能看见,是那个被**张三欺负的不敢哭的受气小媳妇吗?!cao!
第三,编剧老是喜欢啰里八嗦水剧情,明明一句话可以解决的事情,偏偏要翻来覆去地说明,例如吕布对**张三那里,**张三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吕布居然反问他为什么是三姓家奴[吐],然后**张三水了几分钟就为了解释吕布为什么是三姓家奴,我***,编剧你脑子装的到底是什么?
最后我也不指望我能说服你怎么样,但这部东西在我这个三国迷眼中就是垃圾中的垃圾,全篇写下来我都不想去找那东西的剧照了,我的眼睛还是要的[吐][吐][吐][吐][吐][吐][吐][吐][吐][吐][吐][吐][吐][吐][吐][吐][吐]
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而贬新三国?
因为大家不瞎
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而贬新三国?
新三国还用贬吗?那是拍了个啥?剧情杂乱无章,人物关系张冠李戴,主臣之间各种阴谋论。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拍了一大堆!我都不敢用乱七八糟来形容这部剧。因为这让我感觉自己在黑这个成语!还和老三国对比?就算没有老三国,这也是部烂剧!动画版《三国演义》《军师联盟》随便一个也足以吊打新三国
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而贬新三国?
你看过二者后,再看一下书就知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