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为何在入京后迅速失败?

关于李自成失败的理由,常见的说法李自成进入后,追求享乐,军队迅速腐化,比较有名的比如金庸的《碧血剑》采用这种说法,其实大顺军攻破北京到出兵山海关前后不过二十天,相当一个寒假,哪有腐化的那么快的,好比一个学霸,玩了一个寒假,开学考试就会不行了吗?显然不符合常理。至于军纪方面,明朝官员徐应芬在《遇变纪略中》记载:

至淫、夺、斩、杀之事,犹未见也。“商民仍旧张肆,兵淫掠者有禁,民抢攘者有禁,城军下城者有禁,【犯者立死,断头截体】,纵横衢道,虽触目悚恻,而人情稍帖。”“贼初入城,【有兵二人抢前门铺中绸缎,即磔杀之】,以手足钉于前门左栅栏上,予目击之。”

那么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轻视清王朝

李自成自从攻占开封以来,屡战屡胜,在一片凯歌中滋长骄傲轻敌之心,对于随着明王朝土崩瓦解,关外的清军却厉兵秣马准备逐鹿中原缺乏清醒的估计。这一点在多个方面体现。首先,大顺军军力号称百万,但分别驻扎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又在各战略要地分派诸军,使得兵力进一步分散,因此在北京集结的军队对付吴三桂有余,而与八旗军一决雌雄就显得力量不够。

其次,李自成在招降吴三桂后,派往山海关驻守的是刚刚投降过来的明将唐通所部八千人,没有派出大顺嫡系去驻守,因此吴三桂反悔后可以立马回师攻取山海关。在李自成为首的大顺高层眼中,似乎明清之战是前朝的事情,自己与清王朝井水不犯河水,可以各自过日子。

因此,李自成进攻山海关所用兵力只有6万,于1644年4月13日从北京出发,与4月21号抵达山海关,每日行军80里以上(还是吴三桂各种使诈谈判拖延的情况下),之后吴三桂+高第五万人和两三万关宁乡勇被一天几乎打崩,所以对自己和吴三桂的估计没有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大顺军战斗力并没有腐化,只是没想到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会出现。

与大顺截然不同的是,大清从皇太极到多尔衮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原局势的发展,并随时根据获得的情报决定对策。到大顺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北京进军之时,大清谋士范文程明确指出:“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

到了决定双方命运的山海关之战时,清廷就在极短时间里几乎空国而来,“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多尔衮为首的满洲高层深知,成败之际,在此一举。

一方面是对迫在眉睫的危险视若无睹,一方面是处心积虑以求一逞,在这种情况下,大顺的失败就难以避免了。

2、对明朝官员处置不当

在大顺军攻破北京后,立刻开展追赃助饷,这种对前朝官员的清洗一般是在坐稳江山后,而李自成在入主北京就如此,无疑把明朝官员推向对立面,同时,李自成虽然吸收了不少明朝官员,但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导致大顺的决策层缺少统筹全局的人物,牛金星、顾君恩之辈不过是二流人物,至于大名鼎鼎的李岩,根据现代史学家的考证,是并不存在的人物。与之相比,清廷的手段却要高明许多,在入关前已经网罗范文程、三顺王、洪承畴这样一批引路人,在决定战略方针时时常征求他们的意见。入关后,对大明和大顺的官员一概收揽,还多次命已经投降的汉族官员推荐人才,动员他们写信招降。

同时,正因为大顺激进对待明朝官员,等到山海关战败后,那些已经投降的明朝官员乘衅而起,发动叛乱,诸如唐通、姜瓖等辈。

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为何在入京后迅速失败?

创业难,守业更难。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迅速失败,他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曾经手握百万大军的李自成,怎么就衰败得如此快?如此彻底呢?

仔细翻阅李自成,掩卷而思,我想起了朱元璋。

朱元璋和李自成一样,都是农民出生

李自成,出生微寒,在走途无路中杀了人。之后,被官府通缉,他带着侄儿李过投奔甘州总兵杨肇基。就像水泊梁山的好汉一样,被迫落草。

相比起李自成,朱元璋就差多了

朱家世代务农,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拖欠税款。因为没有饭吃,从小过着很艰苦的生活。给地主放牛,要过饭,当过和尚,朱元璋在乞讨中,遇见了元末农民起义军。

这两个人都是贫苦出生,都领导的农民起义。一个很快成了刀下的冤死鬼,一个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

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朱元璋有一帮辅佐自己事业的兄弟,李自成有没有呢?

创业,一个人绝对是不行的!

朱元璋在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慕名求见,二人一见如故。李善常以刘邦的故事来,和朱元璋聊天。李善长说: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

李自成,也有这样的兄弟。

在李自成的起义军中,李岩是一位重要的起义军将领。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考中了举人。

李岩在老家杞县的名声非常好,因为李岩慷慨豪爽,爱打抱不平,又经常周济穷人,百姓称他为"李公子"。崇祯13年,李岩参加了起义军。

《明季北略》中记载:

李岩和李自成初次见面相得甚欢,而且“恨谒见之晚"。李岩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这个创业的思路和语术,和当初李善长劝朱元璋的,是如出一辙啊!

不仅如此,李岩还派人扮成商人,到民间广布流言:

"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李岩还将这些编成了童谣,让小儿到处传唱,给李自成的起义军,有力地造势!可以说,李岩给崇祯13年后的起义军,带来了的辉煌!

但是,进京之后的李自成,对李岩的态度完全变了。以前"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连影子都没有了!

李岩曾进谏: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原本就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李自成却置若罔闻。更为离谱的是,在谗言声中,李自成命人杀害了远见卓识的李岩!

其实,李自成刚愎自用,杀害的又岂止是李岩一个人呢?

军粮是起义军的根基,朱元璋和李自成各自是如何解决的呢?

军粮的意义,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谁能解决军粮的问题,谁的部队就能长远。反之,谁不能解决军粮的问题,谁的部队就垮得快!

在初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的策略,当朱元璋完成了第一阶段高筑墙的部署之后,开始着手解决军粮的问题。

因为最初,部队主要是依靠强征的方法获得粮食。粮食无论对于谁,都是最宝贵最宝贵的东西。如果长期强取豪夺,部队就会成为破坏社会的反面力量,这样的话,有谁会来拥护起义军呢?

于是,朱元璋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并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所以呢,几年的时间,士兵到处兴屯,军粮很快就自给自足了!

我们再来看看李自成,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豫变纪略》记载:

"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这是崇祯13年李自成在河南,收留饥民的真实写照。"均田免赋"、“割富济贫”是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李自成军队很快发展到了数万。

说白了,李自成的思想,就是把土豪地主的田地和粮食拿来分给百姓。那个时候,谁有土地和粮食呢?只有地主和皇亲国戚才有 !长期拿别人的财富,救济百姓,那些被强征的地主土豪阶级,对李自成只有憎恨!

在入京没有几天,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并规定各级官员进贡不同数额的钱饷,是为自赎。

为此,大将刘宗敏还制作了五千具夹棍,专门对付那些不肯交钱或交得少的官员。一时间,整个北京城笼罩着极其恐怖惨毒的气氛。

这些,完全比土匪还土匪!

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后期,成了破坏社会的势力。所以,无论是有产阶级,还是京城的达官贵族,都被李自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你怎么看天下,天下就怎么看你!

得民心者,得天下。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所谓民心,仅仅指的是农民吗?当然不是,因为天下不仅仅是只有农民!

如果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仅仅只是把农民作为唯一的民心,那这个天迟早是要塌下来的。因为,其他的阶层,也是天下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元末明初,朱元璋一边争取民心,一边积极断网罗人才。他在应天修建礼贤馆,用来专门接待读书人。这些知识分子,为朱元璋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58年,朱元璋特意召见元末明初著名的学者、人称"白云先生“的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经验。

而李自成,都干了些什么呢 ?

崇祯8年,李自成攻下了凤阳,他命人挖掘了大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又杀宦官60多人

崇祯14年,李自成攻克了洛阳,杀害万历帝的儿子朱常洵。将鹿肉,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大摆"福禄宴"!

崇祯17年,李自成攻下北京后,下令屠城。对于大明旧臣,百般侮辱!

那些主动跪降的前明官员,有数千名之多,李自成又打又骂!彭孙贻在《平寇志》描叙:李自成曾一次性处决了46名降官。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曾经有过的严格的军纪,此时如同肥皂泡一样,早就破灭了。

他的侄儿李过,他的大将刘宗敏等人,将他规定降官的自赎额度,扩大到了好几倍,交不起钱的官员就酷刑侍候!

《明季北略》记载:刘宗敏最凶狠,他自制五千副刑具,先后逼死了陈演、魏德藻等1600多名官员!

不仅如此,刘宗敏还放纵自己的士兵劫掠老百姓,哄抢钱财粮食,欺辱商家妇女。史书上记载,他们抢富劫贫,在京城强取豪夺达7000万两白银。

这哪里是在打天下哟,分明是一群丧失人性的魔鬼!

面对各个割据势力,朱元璋和李自成是如何解决的?

在元末明初,起义军绝对不止一支力量。

1359年的时候,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等地,他的队伍大约也只有10万人。所占的地盘并不多,而且是四面受敌。元军、张士诚、徐寿辉。还有,和元军作战的红巾军主力。

第二年,朱元璋采用刘基的建议,各个击破!,

敌人之中,陈友谅的势力最强,他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于是,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逐步吞并了陈友谅。

之后,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又歼灭方国珍。一步一步,慢慢地建立了大明政权。

李自成呢?

李自成作为明末的起义军,他要面对多路明军,还有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山海关的吴三桂,还有多尔衮等等。

崇祯8年,李自成和张献忠因为分赃不均而结怨。最后,两只部队分道扬镳。

攻入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李自成算是已经坐上了皇位。此时,天下未定,内有最强大的对手明总兵吴三桂,外有多尔衮虎视眈眈。

李自成多次招降吴三桂想要联和吴三桂一起来对付多尔衮,未果。最后,他却走了一步臭棋。在李自成利诱吴三桂的同时,把吴三桂的家人掳来作人质。

之后,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据为己有。又给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下达了20万两白银的自赎任务。吴襄只凑齐了五万两,遭到了刘宗敏的严刑拷打

如此地辱妾又辱父,这不是逼迫吴三桂为敌吗?

于是,吴三桂背上背叛的罪名,一怒冲冠为红颜!他打开山海关的大门,联合多尔衮,一起攻打李自成!

清军入关,李自成大败,大顺政权的迅速垮台……

三少说:

李自成和朱元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的不同。这些的不同,造就了他们二人的天壤之别。

奇迹属于英雄,若英雄是草莽的话,当然只是奇迹昙花一现了。

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为何在入京后迅速失败?

一、李自成的部队壮大太快,战斗力堪忧。

熟悉明末清初历史的朋友知道,李自成的部队是以闯王高迎祥的部队为基础壮大起来的,高迎祥一败于卢象升、二败于孙传庭,纵横七年,被孙传庭俘虏、杀死。高迎祥的残部投奔闯将李自成,李自成被洪承畴、曹变蛟、孙传庭等围剿,等他从潼关南原杀出重围,老李征战九年的精锐毁于一旦,最终只有刘宗敏等十八人杀出,闯王老婆、孩子悉数被俘。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经一年拼杀,又有了几千兵几个县城。第二年,河南大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崇祯依然两条战线作战,打满清,剿义军,征税不断。李自成部队喊出:吃他娘,喝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百姓纷纷加入义军,很快就招募十几万,占领河南全境,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福王朱常洵。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聚会去攻打京城。到三月十八日,崇祯上吊,李自成得天下。部队壮大太快,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战斗力下降。八路军在百团大战后一段时间战斗力较整编初有所下降就是明证,到精兵简政后战斗力才得以恢复。

二、李自成得天下并不是明朝将领不优秀,而是两头作战,缺粮缺饷,明末有许多将领都能放倒闯王。

卢象升、洪承畴、曹文诏、左良玉、孙传庭等均能放倒驿卒出生的李自成。只不过东线满清太蒙,名将们眼前胜券在握,又被拉到东线,崇祯疲于奔命,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加之文臣掣肘,最终给闯王成功铺了路。

三、李自成进京后,他的税赋政策及流寇思想也使他的政权难以持久。

李自成的“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政策看似美好,实质扯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千军万马,靠什么养活?光靠打地主,打官僚。庞大的军费、行政费用,光靠缴获是不成的,李闯王的大军要吃要喝,又允诺百姓不交税,那就只有一条路“拷掠",刘宗敏进京后就干这个脏活,他就不论官员廉腐,机械操作,按品级交银子,不交就把前明官员、地主往死里打,不给他们出路,结果这些人都走向了李自成政权的对立面。

四、李闯王大军进京后极度腐败,尽丧人心。

李自成进京后,先是刘铁匠改行不打铁去死命打人,逼交银子。发展到全军抢银子、抢女人,不管地主豪绅,还是普通百姓,有好东西就抢,有女人就搂……短短四十天,部队就几乎丧失了战斗力。闯王曾经秋毫无犯的军队很快腐败、堕落,尽失人心。

五、对吴三桂之父吴襄、之妾陈圆圆的处置,使镇守山海关、手握关宁铁骑的吴三桂降而复叛,投向多尔衮的怀抱,痛失京城。

李自成一方面派降将唐通带银子带官爵去招降丧家之犬吴三桂。吴三桂允降,又不及时派得力干将去换下吴三桂。另一方面又拷掠吴襄,和李自成睡吴三桂宠妾陈圆圆,结果吴三桂反叛,勾结满清入关。与吴三桂山海关一仗,对敌情不明(不知多尔衮十几万满清兵也杀过来了),又是逆狂风狂沙立阵,先胜后败,一路溃败。

六、不注重政权建设,没有建立稳定的根据地。

李闯王每攻下一座城池,动辄还给大明降将降官镇守。闯王大军一路顺风时,没有后顾之忧。但一旦败北,这些降将降官复叛,断了闯王的后路。至使闯王大军一败涂地。

大将李岩当年曾建议由他镇守河南,如能成行,即便败退京城,仍有一块根据地。与多尔衮抗衡,仍有一线生机。

七、攻打北京城太早,可先攻打江南,控制财赋重地,天下形势也许会有大变化。

先不忙于占领北京这一空城,让崇祯硬扛满清,待崇祯调空江南兵北上,趁虚攻入江南,巩固西北、河南等已有地盘,坐山观崇祯、多尔衮两虎相斗,抓住机会刻苦练兵,等双方分出胜败来,再与胜者决战,那鹿死谁手,真是不好说呀!

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为何在入京后迅速失败?

闯王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什么军队迅速腐败这些其实都是小问题,毕竟李自成的部队战斗力就摆在那,就算是腐化了,也不可能在一个多月里就垮台,最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方针,而战略上也明显出了问题。

始终没有制定长远方针的李自成起义军

明末,由于朝政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民变四起,崇祯二年,在大明军中效力的李自成因为朝廷欠饷造反了,李自成投奔了王左挂的农民起义军,在这期间也展现了李自成反复无常的一面,起义军被明军围困,走投无路后,李自成像明军诈降,又杀死招降官员后,率军逃跑。

李自成

在李自成造反期间,刨了明朝皇室的祖坟,起义尚未成功就和其他起义军结怨,崇祯九年,李自成被起义军推举为闯王,这个时期起义军形势并不明朗,顶多是能反一天算一天,并没有明确的方向。

后来张献忠再次叛乱,女真入侵,李自成才借机会壮大势力,但是这期间李自成顶多就是想在合适的时候,和大明朝廷展开谈判。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入河南后,大量救济饥民,起义军规模迅速壮大,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后东征北京,一路打到了北京城。

这个时候李自成仍然没有想着能推翻大明,而是和崇祯皇帝展开了谈判,李自成提议退回河南,割西北自治,如果崇祯皇帝同意,将帮朝廷平定叛乱。崇祯皇帝可能想着死守北京,一定能抵挡住叛军,谈判自然崩了,但是让崇祯皇帝和李自成都没有想到的是,兵部尚书张缙彦居然主动开城投降了。

崇祯皇帝

胜利来得太轻松了,李自成估计懵了好久,在李自成才进入紫禁城时,还是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他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李自成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考虑之后的路该怎么走,虽然紫禁城打下来了,但是并不意味着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北上还是南下,战略上屡现漏洞的李自成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南明政府组建继续抵抗大顺军,而边关还有吴三桂手握重兵,农民起义军内部还有其他势力,比如西南的张献忠,后金也在一直关注着关内的巨变。

对于李自成有一种很好的选择,先安抚吴三桂,明朝的残余部队能劝降的劝降,北方稳住了在南下对付南明和张献忠。这个方案是李自成赢面最大的。而必须要说的是李自成起义军能一路打到北京城,就是顺势而为的最好例子。

吴三桂

最初李自成也决定劝降吴三桂,但是李自成却管不好自己的手下,最开始说的是禁止大顺军伤人,掠人财物,妇女。结果短短十余天过去了,起义军难奈不住了,开始在北京城四处抄家,不幸的是这里面就有吴三桂家,而吴三桂的爱妾还被李自成的部下霸占了,这个时候思维正常的人肯定都不会在投降了。

吴三桂处境也很不妙,北边是后金,南边是起义军,吴三桂虽然手握重兵,但是他也担心搞不定李自成,干脆直接投奔多尔衮。李自成现在要面对威胁变成了三个(事实上还有后金,但是显然李自成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局面既然已经开始转变了,那么就应该找一个重点,然后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问题。

李自成自己带了一部分主力,北上讨伐吴三桂,大约在十万人左右,吴三桂手下约有五万兵力,而李自成除了有驻守在北京的部队外,还派遣了一部分起义军去消灭南明,可以看出来,李自成认为自己亲自出征,要打赢吴三桂是手到擒来,真正的威胁是南明朝廷。

战争开始后,在吴三桂的部队逐渐难以支撑,大顺军也出现大量伤亡的时候,多尔衮率领约八万部队突然杀到,吴三桂和多尔衮联手击败了李自成,李自成率领三万残兵逃回北京,吴三桂也无力抵抗多尔衮,对后金开关投降。

李自成败退北京后,按理说应该立刻组织部队,准备反击,但是他却只是报复性杀了吴三桂的家人,接着就开始往河南撤退,而他在撤退时,还下令放火烧毁部分北京的建筑,这一系列的操作的确让人有些匪夷所思,这不是激起民愤吗?

相反是后金这边,开始安抚那些为大明殉职的官员家属,为崇祯皇帝发丧,并且还表示要为崇祯皇帝报仇,开始讨伐李自成,在政治上就比李自成高明很多,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然后确定主要矛盾,消灭李自成起义军,尽量减少和南明的摩擦。

李自成在清兵追击下,节节败退,这个时候的李自成还患上了疑心病,内部搞得人心涣散,最后在湖北通城战死,满清来时汹汹,不论是农民起义军,还是南明朝廷都已经无力抵抗,满清接管了中国的统治权。

结语

李自成本来有机会取得最终胜利的,虽然在最初没有对起义的长远规划,虽然这会导致起义走一些歪路,但是这个影响也不会太大,如果起义军内部管理效率高,那么就不会让吴三桂突然翻脸,也不会让大顺军失去民心,但是起义军在北京却如同土匪一般。

吴三桂起兵也没关系,相对南明这个才组建的政府,显然是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和虎视眈眈的后金威胁更大,这个时候留下部分兵力稳住后方,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才是最佳选择,但是李自成过于自信,并且判断错了威胁,导致关外兵败,逃回北京后,不积极组织反击,更没有稳定的后方,李自成的失败也成了必然。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为何在入京后迅速失败?

李自成失败原因很多,大体来说三条。

第一,队伍迅速腐化。李自成的农民军本来就是乌合之众,之所以跟着他南征北战,就是为了烧杀抢掠,所以军纪非常差,每到一地都要搜刮,进了洛阳把福王朱常洛都炖了。因此进了北京城之后照旧,把本来对他抱有希望的大明权贵都得罪了,尤其得罪了吴三桂,导致吴三桂勾结清人入关,以至于身死名灭。

第二,遇到平生大敌。别看李自成转战天下,打败几百万大明军队,但是真正的劲敌关宁铁骑和后金辫子兵都没遇过,可谓生平未遇劲敌。但是自大骄狂,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结果被吴三桂和多尔衮狂虐。

第三,大顺不得民心。这个问题金庸在碧血剑和鹿鼎记中都有描述。老百姓并不认同大顺军,所以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后并不能稳住阵脚,而是一路溃败,最终导致无法收拾,在河北九宫山被当地几个农民用锄头打死。

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为何在入京后迅速失败?

李自成是中国农民革命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西发动农民起义,以均田免粮为口号,转战十余年,于1644年3月推翻明朝的统治。

李自成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有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李自成浴血奋战16年,却只在紫禁城坐了41天皇位就被赶下台。 究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忽视后金窥伺中原。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进入河南,发展到百万之众,攻破洛阳、襄阳。李自成采取了顾君恩的意见:先打西安,再攻北京。这个战略没考虑到新兴的后金,后金从努尔哈赤起已经营了几十年,一直虎视中原伺机入关。李自成没意识到这一点。

第二,李自成没有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

江南是明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天下粮仓。李自成应该趁势东取江南建立根据地,使钱财粮草兵马源源不断,然后西图四川,南取湖广,让明朝做防卫清军的挡箭牌。

第三,没有相应的政策,导致后方局势不稳定,地主阶级反扑。

李自成对投降的明朝官员实行残酷的剥削,让他们交出财物,严重地影响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人心没有安抚好,甚至反目成仇。南明小朝廷仍有号召力。

史料中有记载:大顺沧州牧王允言“到任三日,为百姓所杀”;邯郸县令何永祥“到任,为衙役毒死”;冀州牧卢传被乡绅杀害;滦州牧被士民赶跑;还有被直接投入大牢的等等。

第四,军纪不明,因小失大。

李自成进入北京的军队只有6万人,多数部队(大约40万人)分布在外,危机来临无法支援。

李自成部下刘宗敏强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大门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腹背受敌,仓促登基后便撤出北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