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开封府滕府尹为何敢不按高俅的意思治林冲的罪?
水浒中的开封府尹不按高俅的意思治林冲死罪主要是两方面原因。
一、孙孔目的激将法开封府有一位秉公执法的孔目,叫做孙定,他看了林冲案后认为林冲无罪,就向开封府尹禀报,一开始开封府尹也碍着高俅,不像周全林冲性命,但孙孔目随后一激,把府尹激了一下。
孙定道:“这南衙开封府,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府尹道:“胡说!”孙定道:“谁不知高太尉当权,倚势豪强,更兼他府里无般不做。但有人小小触犯,便发来开封府,要杀便杀,要剐便剐,却不是他家官府。”府尹道:“据你说时,林冲事怎的方便他,施行断遣?”孙定道:“看林冲口词是个无罪的人,只是没拿那两个承局处。如今着他招认做不合腰悬利刃,误入节堂。脊杖二十,刺配远恶军州。”
府尹也是要面子的人,孙孔目这么一说,反正也是把林冲知治罪了,只是留了性命,高俅那里多少也有交待,所以就答应了。
二、开封府尹地位甚高,并不如何怕高俅对于林冲这种中级军官,高俅自然可以随意拿捏,但开封府尹不同,开封府是北宋的首都,而北宋上承五代,如果是皇族担任开封府尹往往是代表着要继任皇位,后来这条约定俗成的惯例虽然没了,但作为都城的长官,地位仍然非同小可。
北宋朝廷重文轻武,高俅这个太尉是武官,本身也管不到开封府尹,何况太尉又不是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中也不止一个太尉。
甚至,一开始开封府尹给高俅面子准备判林冲死罪,很大可能还是碍于高俅是皇帝的宠臣,换做其他太尉,这个面子他不给都没什么。最后原文来说,开封府尹做活了林冲,高俅碍于开封府尹,也没法在法律层面进一步追究林冲。
滕府尹也知这件事了,自去高太尉面前再三禀说林冲口词。高俅情知理短,又碍府尹,只得准了。
《水浒传》中开封府滕府尹为何敢不按高俅的意思治林冲的罪?
《水浒》中的开封府尹,为人耿直,不畏高俅,但是做事犹豫不绝,明哲自保,须旁人指点。在孙定的策划下,保全了林冲的性命。
天汉州桥上,杨志杀了泼皮牛二,除了一害,腾府尹以自首之名免了杨志入门的款打,以“一时斗殴杀伤,误伤人命”从轻处理了杨志。
应该说此人还是有较强的正义感的。
知府、府尹、太守之类的官员,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地市级干部,是一个政权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的岗位,《水浒》中出现的最多的就是这一级别的官员,从这些官员的出身行事,可以判断出北宋的统治结构是否坚固。
《水浒》第一位出场的知府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的渭州府尹,表现得中规中矩。第二位出场的是开封府腾府尹,开封府相当于今天的京城,府尹的级别可能比青州等地的知府高。一般在京城任府尹的官员都是八面玲珑的,因为京城权贵太多,这位腾府尹也不例外,直接将开封府办成高太尉自家的开封府了,开封府孔目孙定对此总结得很到位“但有人小小触犯,便发来开封府要杀便剐”。虽然林冲家使用钱帛,但腾府尹想的是“林冲事怎的方便他(高俅)施行断遣?”。和开封府府尹级别相当的是北京大名府的留守蔡京的女婿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为蔡京送生辰纲,因而引起梁山事业的兴旺发达。至于孟州知府则收受贿赂帮助张团练等陷害武松。至于沧州府尹则更不用说了,著名的小吏差拨就是他的手下。
《水浒》中绝大部分知府是依靠权贵当上知府的,他们分别是青州的慕容知府、江州的蔡九知府、高唐州的知府高俅的堂弟高廉、童贯的门馆先生东平府太守程万里、华州知府蔡太师门人贺太守,这些官儿没有一个是称职的。慕容知府的妹子是贵妃,“倚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残害良民,欺罔僚友,无所不为”,无怪乎青州治下有桃花山、清风山、二龙山三处强人。蔡九知府的父亲是当朝太师蔡京,因为江州乃鱼米之乡,“钱粮浩大”,所以蔡京安排儿子做江州知府,蔡九“为官贪滥,作事骄奢”。拜他所赐,江州也是梁山好汉的主要发源地,张横张顺、穆弘穆春、童威童猛三对儿兄弟、李俊李立、薛勇侯健师徒、戴宗李逵,都是从江州走向梁山的。高廉纵容其舅子殷天锡强抢柴进的叔叔柴皇城的宅子,也不是什么好鸟。华州贺太守——原是蔡太师门人,那厮为官贪滥,非理害民,强抢民女。
《水浒》中没有直接写有的府尹是买官而来,但生辰纲案发后接任济州太守的宗府尹的职务是买官所得。蔡京府前车水马龙,前来拜访的官员无数,书中两次提到,在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路上,蔡京府上的老都管对杨志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另一次就是宋江浔阳楼题反诗案发后戴宗到东京送信,回来后被黄文炳发现,蔡京盘问戴宗,戴宗道:“小人到府前寻见一个门子,接了书入去”,堂堂的太师府前怎会寻见一个门子,也太冷清了吧,蔡九当场识破戴宗的谎言,因为蔡府事物繁忙,“但有各处来的书信缄帖,必须经由府堂里张干办,方才去见李都管,然后达知里面,才收礼物。便要回书,也须得伺候三日”。这么多人与书信到太师府干什么,只能是送礼求官了,而且宗府尹心道“蔡太师将这件勾当抬举我”,买官也就是不言而喻了。
此外,在梁山攻打高唐州的时候,知府高廉向东昌、寇州知府求救,因为这两个知府是高俅抬举的,估计也是走了高俅的门子。
《水浒》中唯一清廉的太守就是东昌府的太守,因平日清廉没有被梁山饶了不杀,唯一可以成为能吏的要的《水浒》中的第三任济州太守张叔夜了,对梁山有清醒的认识,离梁山最近的州城从没有被攻破,而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也是被张叔夜所击败。
《水浒传》中开封府滕府尹为何敢不按高俅的意思治林冲的罪?
林冲被高俅等人构陷,以持刀擅闯白虎堂为由,押解到开封府滕府尹审决。高俅立意明确:以擅入军机处之罪处斩。
作为腾府尹,听到林冲的供词,不说话,心中只有乾坤这让林冲始料不及,人证物证俱在,真是百口难辩。林冲已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滕府尹审问下,林冲便申冤叫苦,备细详情。这里,有个细节,滕府尹听完林冲供词,并没说话,而是直接推入牢中关押候审。
滕府尹为何不说话?一是滕府尹心知肚明,知道林冲是被冤枉的,所以不对林冲的供诉进行辩驳。二是滕府尹知道此案与高俅有关,此间关系重大。高俅位高权重,既然要治林冲重罪,其中必有缘由。自己假若偏袒林冲,势必得罪高俅。若是向着高俅,可听林冲供词以及他的为人,必当有失公允。
也是林冲幸运,碰到办案的孔目孙定,他耿直清廉,最好打抱不平。知道此案是高俅构陷林冲,因此仗义为林冲伸冤。这里,孙定说了一句话:你高俅倚势豪强,一点小事,就发来开封府,真把官府不当朝廷,权当自己家开的。
开封府孔目敢于仗义执言,救了林冲一命孙定一个小小孔目,为何如此胆大,敢直斥高俅?这跟开封府这个名头有极大的关系。
北宋年间,开封府是当时汴京首府衙门,规模宏大,地位显赫。说到开封府,大都想到包拯。他就曾在开封府做过府尹,连皇帝都对他颇为敬重。
说到高俅把林冲发往南衙开封府。只因以开封府各官署都设在宫城之南,故称南衙或南司。滕府尹权位也颇高,所任之职,相当最高律法之院。说到权势,并不在高俅之下。
孙定既为开封府的孔目,自然比地方孔目的级别高出一筹。由于有开封府撑腰,当然不受约束,敢于仗义直言。
既做得开封府府尹,向来廉政英明,不附权贵。当下听得孙定的一席话,心中暗对高俅颇为不满。
高俅不过是个浮浪子弟,因踢了一脚好蹴鞠,擅于溜须拍马,便被宋徽宗赏识,一路越级提拔,让他任殿帅府太尉。说到功勋才学,并无半点。为国为民,更无贡献。朝廷老臣早有怨懑,只因高俅是皇上红人,只能敢怒不敢言。
滕府尹心中明亮,当下判决:"不合腰悬利刃,误入节堂。"这与当初"手持利刃,故入节堂。’的罪名来讲,几个字的修改,罪轻了不少。原本死罪,变成了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既然开封府这么判,高俅也无可奈何。他对滕府尹不敢得罪,此事就此罢了。林冲之命,才得以捡回。
所以滕府尹敢不按高俅之意判决林冲,仗的是开封府,与高俅处于对等位置。高俅碍于滕府尹面子,也就不好冒犯滕府尹。这便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我是湾火,坚持文化原创。文笔讲究精炼传神。诸位若是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关注,留言指正。谢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水浒传》中开封府滕府尹为何敢不按高俅的意思治林冲的罪?
社会上必须有公道,不畏强权者!不然成不了相对安全正常可发展,有希望的社会!
《水浒传》中开封府滕府尹为何敢不按高俅的意思治林冲的罪?
主要是因为开封府尹手下的孙孔目,是少有的有正义感的官员,他在审核林冲误入白虎堂是发现问题多多,本来高俅要判林冲死刑的,最后在他的建议下,开封府尹改判林冲充军,算是给了高俅半个面子。
为了保住林冲孙孔目还用言语刺激开封府尹:难道在开封是他高俅说啥就是啥吗?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听他的话呢,你的骨气呢?!这一招很管用。而且开封府尹是文官,高俅至多算个武官,毕竟在宋朝文官的实权还是比武官大的。所以开封府尹决定不买高俅的帐,只判林冲去充军。
《水浒传》中开封府滕府尹为何敢不按高俅的意思治林冲的罪?
按照高俅的,就没有水浒传了,不是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