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津之战张辽一战成名,为何孙权有十万兵马却惨败于七千守兵?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孙十万这个名号来自于他的死对头曹丕先生的恶意造谣抹黑。如果你仔细看史料,会发现三国志里魏国关于孙权北伐的记载,人数几乎出奇的统一,那就是十万。

事实上,这个数字最早是在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在屡次伐吴失败后,出于政治需要,下诏嘉奖了已故的将领张辽与李典,在十年前在合肥的战功,在诏书中出现了八百破十万的经典语句。

但事实上这个数字的可信度是十分值得怀疑的,首先我们从第一次合肥之战说起(张辽那次是第二次合肥之战),第一次合肥之战爆发于赤壁之战结束后不久,而赤壁之战这种打输了江东就要完蛋的大战,周瑜向孙权要五万兵,结果孙权哭穷表示根本没有五万人,只能拿出三万,而从记载来说,这三万人只怕已经是当时东吴大部分的家底了,孙权都没敢让他们全部上前线,只把两万给了周瑜和程普,剩余一万孙权亲自指挥作为预备队。

权抚背曰:”……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备乃使诸葛亮诣权,乃使周瑜、程普将兵二万随亮与备南拒操,权自将中军一万继之。

结果前脚赤壁打完,那边周瑜程普的两万兵还在打南郡,这边孙权想北伐看看能不能占下便宜,到了合肥城下,瞬间就冒出来了十万大军。

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第一次合肥之战的十万大军,大概率来自曹魏宣传口的造谣,你孙权十万人被我大魏轻易击退。

也就是说曹魏夸大东吴兵力是有先例的,我们再看第二次合肥之战,曹丕的诏书里说孙权有十万人不假,但可惜的是这次曹魏的宣传口没打好招呼,自相矛盾了。

《檄吴将校部曲文》:昔岁军在汉中,东西悬隔,合肥遗守,不满五千。权亲以数万之众,破败奔走。

曹丕的诏书说孙权是十万,陈琳的这篇檄吴将校部曲文却说孙权是数万,要注意的檄文本身就已经大概率是往夸大了的说了,所以说合肥之战很重要的一点,孙权兵力远没有曹丕黑的那么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当然,孙权本人军事水平一般和张辽的优秀也为这场战役的结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张辽带着突击队,清晨突击一度打到了孙权麾下,斩杀了吴军二将,极大的打击了吴军士气,在随后的攻城战中吴军攻城不力,最终孙权退兵。而张辽追击时,也不知道孙权当时是不是觉得太丢面子,决定挽回一点,于是在撤退时居然亲自带兵断后,结果张辽等人倾巢而出,几乎生擒孙权。

逍遥津之战张辽一战成名,为何孙权有十万兵马却惨败于七千守兵?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张辽和孙权的这次战斗,发生在建安十九年。孙权在解决和刘备的荆州争端后,率领大军回师,进攻曹魏在淮南的合肥重镇。当时,曹魏镇守合肥的主将是张辽,副将乐进、李典,一共有七千多人。在这场战役中,张辽打败了优势的吴军,并趁东吴撤军的时机,在逍遥津袭击孙权的直属部队,险些擒拿了孙权。

在《三国志张辽传》中,对这段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

在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曹魏对东吴到来的进攻早就有所准备。曹操在留下张辽、乐进和李典守卫合肥时,就留下了锦囊妙计。这个计策的核心,就是让张辽和李典趁孙权立足未稳之机,主动出击,挫其锐气,然后齐心协力守城,这样才可保住合肥不失。

而将领的选择上,曹操也精心做了安排。张辽和李典本身不和,如果两个人齐心协力,一起抗敌,那么城中将士自然士气百倍。同时,让勇敢的张辽和李典出战,曹操还在城中留下谨慎小心的乐进守城,可谓万无一失。这体现了曹操知人善任。料敌在先的才能。

于是,张辽挑选了八百名敢死之士,天一亮就开始攻击孙权的营垒。张辽斩两员敌将,杀数十人,直杀到孙权的面前。孙权这个时候露出了他外强中干的本来面目,逃到高冢之上,不敢应战。张辽在东吴军中杀进杀出,如入无人之境,使得东吴士气尽失。而曹魏军士气大振,东吴进攻十几天,无法破城,只得撤退。

 但是,张辽并不因为孙权撤退而善罢甘休。《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

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张辽趁东吴撤退之机,在逍遥津袭击孙权的直属部队。孙权被迫和手下凌统和甘宁亲自应战。凌统的三百将士全部阵亡,自己游过河逃回。而孙权退到桥边,发现桥上有丈余桥板被拆掉了。正在进退两难之际,孙权的部下谷利鞭打孙权的战马,使得孙权得以骑马越过桥面,得以逃脱。经此一战,张辽威震东吴。

这一仗,张辽能够以七千的兵力打败孙权的十万大军,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曹操的策略正确。曹操留下的锦囊妙计,正确给了合肥守军战役指导。曹操正确预料到了战役的走向,指出了胜利的方向,是这次胜利的根本原因。

二、合肥曹军将帅齐心,上下合作,是保证曹操的作战计划胜利的关键。张辽和李典在大敌当前,能够同弃前嫌,协同出战。乐进守城,兢兢业业,不出差池。经过曹军全体的努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三、张辽的军事才能出众。张辽作为曹军的五子良将之首,跟随曹操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在这次战役里,张辽的军事才干发挥到了极致。有攻坚战,有野战,有守城战,有偷袭战,使得东吴防不胜防,吃尽了苦头,不得不甘拜下风。

四、东吴兵力众多,但斗志不强,战斗力低下。东吴水军擅长,但在陆战中,远不是曹军的对手。而东吴依仗自己人多势众,不把曹军看在眼里。当张辽突袭时,轻易的就冲到孙权的面前,使得孙权仓皇躲避。造成了全军士气低落,无力攻城。在撤退时又被张辽袭击,孙权险些丧命。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逍遥津之战张辽一战成名,为何孙权有十万兵马却惨败于七千守兵?

逍遥津之战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双方对阵的兵力是不一样的,但是孙权此战带到逍遥津的总兵力确实是十万人,但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八百破十万,或七千破十万。

第一个阶段:张辽突袭战

逍遥津之战发生在公元215年,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远征汉中张鲁,曹军主力跟随曹操西征,当时曹魏占据的合肥城仅有七千兵力,守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三位将领。

孙权就是在这个时候趁机攻打合肥城的,不得不说孙权的时机选的很好,曹军主力无法东顾,合肥城只有七千守军,孙权亲自率领了十万大军前往攻打,十万打七千,14比1的悬殊对比,无论如何孙权也不会吃亏。

孙权率军前来的消息传到合肥城时,张辽、李典、乐进三将,打开了曹操留下的手谕,曹操的命令是:张辽和李典出击,乐进守城。经过一番商量,决定由张辽率领800勇士,趁孙权大军尚未集结完毕时,发动突袭,打击孙权军队的士气。

张辽是并州人,原是吕布手下的骑都尉,善于骑射,作战勇猛,成为曹操手下除虎豹骑之外的最善于骑射的骑将,张辽曾随曹操远征乌桓,在白狼山之战中阵斩乌桓单于塌顿,乌桓可是马背上的民族,全是骑兵,只有骑兵对骑后,才能打败乌桓,曹操除了精锐虎豹骑之外,还有一支以杂胡组成的骑兵。

而张辽此次出战合肥所率领的800勇士就是精锐骑兵,虽不是虎豹骑,但也属于精锐骑兵部队,在天刚刚亮时,张辽率领800骑兵冲击孙权的中军大帐,孙权毫无防备,一是觉得自已率领十万人马,曹军只有七千,不可能主动出战,二是曹军主力远在汉中,不可能会支援合肥。

可是孙权想错了,张辽偏偏就敢冲击孙权的中军大帐,至于孙权中军到底有多少人?史书上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估计一下,但肯定没有十万人,十万人是孙权此次出征的军队总数,不可能全是中军,另外东吴的兵制是将领部曲制,东吴的兵大多是私兵,从属于某位将领,需要出征时,由孙权召集。

按中军至少是整个军队的三分之一来算,孙权中军至少有三万人,如果按天子依仗,中军是整个军队的六分之一来算的话,孙权中军有1.7万人左右,不管是三万人,还是1.7人,孙权中军在数量上是远远超过张辽的800人。

由于张辽是突袭,孙权毫无防备,因此被杀得大败,再加骑兵冲击步军,简单是屠杀,曹魏善骑兵,东吴长水军,张辽的骑兵冲击孙权的步兵,简单是一边倒的屠杀,虽然步兵人数多,但是由于准备不足,无法挡住张辽的800骑兵。

张辽在此战中斩杀了东吴两员大将,其中之一是孙权的近卫军统领陈武,负责统率东吴精锐的庐江上甲,换句话孙权的近卫军统领都因为这次突袭而被杀,可见张辽冲击孙权的战况是相当激烈的,张辽还杀了数十名东吴士兵,几番冲杀下来,孙权毫无办法,吴军士气大为受损。

东吴以水军见长,缺乏对付骑兵的战术和办法,再加上准备不足,而张辽确实勇猛,身先士卒,一时让张辽得逞了,此战张辽的目的就是打击东吴军队的士气,张辽从早上一直战到中午,东吴附近的军队肯定会前来支持,战到最后,孙权周边的军队至少有一半汇集到战场附近,但还是没有拦住张辽,可见张辽之勇猛,东吴之低落。

第一阶段张辽突袭战的兵力大概是张辽率领800万,攻打2到3万孙权的中军,之后东吴军队越来越多,至少有5万人,张辽才逐渐退回合肥城中。

第二阶段:孙权攻城战

张辽突袭之后,退到合肥城中,整个合肥城中曹军人数只有七千人,孙权在经过一番突袭后,率领十万陆续到达的东吴军队开始围攻合肥城,第二阶段就是攻城战,孙权确实投入了十万大军在攻城。

攻城战打了十几天,一直攻不下来,攻城也不是东吴的特长,至少孙权更差,攻城需要攻城武器,而且还要数倍于敌军,蒙古攻打宋朝的襄阳城打了6年,蒙古人历害吗?当然历害,可是攻城呢?仍然难度很大,同样的道理,孙权攻城也是难度很大,一是城墙坚固,二是东吴军中开始流行瘟疫。

孙权在攻不下城,军中又流行瘟疫的情况下,决定退兵,很可能也与第一次被张辽突袭产生了心理影响有关,总之,孙权开始退兵了。

第二阶段曹军总兵力是七千人,孙权的攻城共计十万人,十万对七千,14比1.

第三阶段:张辽追击战

孙权退兵就退兵,但是孙权做了一件做死的事,孙权自已率军断后,孙权是主帅,完全可以先行撤退而去,可孙权偏偏要断后。

张辽率领了合肥城半数以上的曹军追击正在撤退中的吴军,曹军约有4000人左右,孙权方撤退时,要从北岸渡过合肥河到南岸,当时孙权的十万大军大多已经撤退了,只剩下孙权率领的车下虎士一千多人,再加吕蒙、凌统、蒋钦、甘宁四将及其所率私兵,凌统的私兵只有300人,蒋钦、甘宁应该也只有数百人,吕蒙估计多点,算一千人,整个东吴没有过河的军队加起来可能有3000人,结果张辽率领4000曹军步骑混合杀了过来。

这个时候可是曹军人数多于孙权,况且曹军还是乘胜追击,士气也占上风,东吴军队是撤退被围攻,无心恋战,此战东吴军队损失惨重,3000士卒几近全军覆没,吕蒙、凌统、蒋钦、甘宁四将拼死护卫孙权,勉强逃走,凌统身受重伤,孙权差一点就被张辽所俘虏。

第三阶段的战争,张辽率领4000曹军追击孙权准备后撤的3000士卒,已经是曹军以优势兵力大败孙权,差一点就要了孙权的小命。

这三个阶段的战役,让孙权落下了心理阴影,从此以后,谈张辽而色变,在整个合肥之战中,张辽的表现是相当抢眼,因此一战,张辽名震天下,张八百大破孙十万的故事一直就流传了下来,张辽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击败孙权的。

逍遥津之战张辽一战成名,为何孙权有十万兵马却惨败于七千守兵?

逍遥津之战,令人热血沸腾。或许张辽的勇武光芒太过耀眼,人们对这场战役的指挥艺术谈及不多。

此战中,曹操、张辽们把握住了东吴的软肋,上演了一场史诗级的胜利!

吴军:气势汹汹却必须赶时间

公元215年,孙权听说曹操去打汉中了,立刻率领大军趁虚进攻合肥!

尽管孙权军号称10万,人多势众,却有着致命的软肋。:孙权军总体战力弱于曹操,而且,进退依赖水军,一旦曹军援军到达,水位下降,很可能陷入进退无路的困境!

因此,孙权每次进攻都是打时间差,不敢旷日持久!在上次进攻合肥时,孙权仅仅只是“听说”一个叫张喜的率军前来,就赶紧退军了。

孙权的陆地攻击战,多是一鼓作气! 一年前的皖城之战,众将要筑土山辅助进攻,吕蒙说:建个毛的土山,抓紧时间攻城!于是,吴军“一鼓破城”,张辽军走到半路就只能回去了。

后来,曾国藩在评价这场战役时,说:“孙权打合肥和诸葛亮打陈仓的问题一样,初期的锐气太盛了,不能持久”。

曾老爷子这话就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他可以“结硬寨,打呆仗”,围九江、打安庆、战天京,一言不合就围上一年半载慢慢耗。孙权、诸葛亮可以这么做吗?

一鼓作气,正是吴军所依赖的。他们拖不起!

战前决议:准确组合,出击决战!

孙权气势汹汹杀来时,合肥城中有些慌。

此时,张辽、李典、乐进,都在城中,三人互不统属(而不是许多朋友说的张辽主将)。

大家打开曹操的密函:“孙权来犯,张、李二将军守城,乐将军守城,护送就不要参合了。”

曹军众将困惑不解。张辽心领神会,拍案而起:“现在丞相在外远征,一时半会回不来。如果让孙权无所顾忌的攻城,没等丞相回来,我们就失败了!现在,我们必须先出去挫了敌军的锐气、安定自己的军心,我们才能坚守!”

为打消众人疑虑,张辽大声喊道:“成败在此一举,如果各位不愿意,我一人带军出战!”(进一步说明,张辽对李、乐没有指挥权)

与张辽关系不合的李典拍案而起,“今天就看你的计策如何了!我怎可能以私废公,不顾大局?”

于是,曹军达成一致,精选壮士八百,杀牛饱餐,准备出击!

为什么一定要出击?

要挫败敌军的锐气,一般有三个套路:

1、耗:坚守不出,将敌锐气耗掉; 2、打:主动出击,将敌锐气打掉; 3、走:大踏步进退,运动歼敌,歼敌一部后,双方军心士气大有不同。

套路三不靠谱,张辽们没地方运动。

为什么不能坚守不出呢?

坚守不出,还是主动出击,关键看发挥自己的优势,制约敌人的优势。

东吴军的优势,决定了曹军不能单纯坚守耗敌。

水战,尤其接舷战(跳帮战),对攀爬、跳跃能力的能力要求很高,擅长水战的东吴军应该很擅长这些能力。 如果放任锐气正盛的东吴军攻城,一顿攀爬、跳跃,曹军扛不了多久!

东吴军的劣势,决定了曹军利于主动出击。

而东吴军缺乏大规模陆战经验,在面对猛烈冲击时,很容易被冲散!

为什么点名要张、李出战,乐守城

首先,曹操是必须给意见的。

如前所说,张、李、乐三人互不统属。一旦孙权来犯,大家思想不统一,那是要完蛋的。

曹操必须给出统一的指导思想。

其次,根据各将的风格,分派合适的任务。

出击的目的,是挫敌锐气。因此,必须一往无前地杀出去,安然无恙的回来。不管是杀得气势不够,还是肉包子打狗,都没意义。

杀得有声势,突击方向很重要!八百人出去,死打硬冲,就是打十万头猪,也会被拱死!

张辽的突击能力,在曹营数一数二,尤其擅长选择突击方向,甚至实施“斩首”。白马,他和关羽一起在白马击杀颜良(风头让关羽抢了,但张辽也是主要参与者);白狼山,张辽更是阵斩蹋顿(不管是曹纯还是张辽斩杀蹋顿,白狼山的指挥官是张辽)。

李典的持重,在曹营独树一帜。

李典以“长者之风”闻名(虽然死时才36岁),他知进退。在黎阳补给中,他果断出击,斩杀敌将,打通通道;在博望坡,他力阻夏侯惇追击中伏(虽然夏侯惇未听)。更重要的是:李典性格文雅,不喜争功,有可能在联合作战中更好的配合友军!

一个突击达人,一个持重稳将,彼此配合,才可能“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乐进,骁果彪悍,进攻一往无前,并不适合这种“捞一把就走的”出击任务。同时,乐进相对官职略高,又不想张、李之间死人恩怨重,便于在张、李出击后,统一指挥城中将士作战!

薛悌?合肥城里领导够多了,您就不要参合了! 步兵突击!

曹操规定了套路,以及套路中的负责人,领导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剩下的,就看你们了!

何时出击?

可以夜袭。夜晚敌人不知虚实,可能惊恐,但是,张辽军也看不清形势,杀出去最多就是骚扰一下,达不到重挫敌军士气的目的!

那么···等明天清晨吧!

次日清晨,张辽等八百壮士奋勇杀出!

许多文章把这次突击绘声绘色地描写成了骑兵突击,或以骑兵为主的多兵种配合,这是误会。

曹丕后来追加嘉奖时说得很明白:“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 步卒八百,就算有骑兵,也不多。

这是一场以步兵为主的突击战!

就算是步兵,在长期中原争霸战中幸存下来的曹军将士也是有绝对优势的!

当初在江陵,面对挟赤壁余威的周瑜军,曹仁就以其个人勇武,救出牛金。

大突击!

此时的张辽军,除了本来就够猛,还有极强的突袭效果加成。

此时正是清晨,熬过了夜袭的威胁后,吴军即使有部署,也是准备攻城的部署,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军团,其惊溃之情,可想而知。

八百壮士突然出现,杀声震天!张辽大声报自己的名字,披甲执戟,身先士卒!吴军大惊失色,连连败退。陈武战死(也有记载说陈武死于后来的追击战),徐盛、宋谦军队散退!

后面的潘璋反应快,搞毛线呀!斩杀了退却的徐盛军士卒二人,吴军从混乱中开始恢复,重新杀了回去!

望着正在集结、整顿的吴军,张辽蔑视地笑了笑:你们想多了,我本来就不是来找你们的! 步兵整顿,不是大喊大叫回头冲锋,而是要重新结阵。

步兵结阵期间,运动能力很弱。张辽趁着这个当口,刀锋一转,去找大boss了! 耀武扬威!

孙权自以为是安全的。你张辽前面的吴军没解决,难道敢不顾侧翼和屁股后面的威胁来找我吗?想找死?

可是,张辽们还真的就杀了过来!

孙权大惊,跑到了一座高地,令卫士们持长戟坚守!

张辽冲到山下,耀武扬威,“孙权,下来单挑!”

为什么喊孙权下来单挑?有本事你接着冲,上去直接砍了孙权不就行了!

张辽们脑子很清醒:他们靠着突击杀到这里,现在孙权就在眼前!可是,他们并没有能力击败严阵以待,没有退路的孙权千余卫士!

“斩首”的机遇已经错过了,就不去纠结了。张辽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赶紧打击东吴士气!

进退自如

一番耀武扬威后,孙权军逐渐围了上来。

差不多了,回去吧!

张辽军趁东吴军围未牢固,掉头杀了回去!

东吴军是星际火燎来救主的,摆开的是利于突击的队形。因此,更能突的张辽军一波猛冲,突了出去。

在张辽突出后,还有许多将士仍在围内。将士们高呼“张将军放弃我们了吗”?张辽当然不会放弃你们,一旦放弃,这次出击就是给东吴刷士气了!

张辽重新杀入阵中!张辽此次是从吴军阵后杀入,救出了被困曹军。

江陵之战中的曹仁也是如此,冲入两次,救出牛金,可见东吴对曹军的猛将突击,长期不适应。

进退自如,耀武扬威!曹军士气大振,东吴军锐气大失!

买一送一,孙权作死

锐气大丧的吴军,连续攻击十几天,打不下来!

确实,攻城的时候,吴军都要拿一支眼盯着张辽。啥时候这位爷又杀出来,就算杀不了孙权,再砍死个陈武,也是不的了的!

吴军没有时间慢慢抚平心理创伤了,撤!

撤就撤吧,孙权可能觉得自己给张辽的优惠力度不够,还要买一送一。

当消费者张辽静静地看着东吴撤军时,惊喜地发现了大礼包:吴军主力已经撤退,但高级领导们都还在后面待着!孙权、吕蒙、蒋钦、甘宁、凌统,奖励高的大怪物都待在后面!

那还有什么说的!张辽迅速组织了追击!

东吴军又一次大混乱!

第一次突击时吴军混乱,怪张辽太猛;这次吴军混乱,真不怪人家!

张辽突击力如何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孙权既然亲自断后,就要有个断后的样子呀!怎么又被别人一波冲散了呢?

幸亏凌统拼死抵抗(三百亲兵全军覆没,自己死里逃生),才护着孙权逃出生天!

贺齐的反思,隐晦指出了东吴败因

战败后,贺齐关心领导:“您是至尊呀!怎么能这么不爱惜自己,身处险境呢?”孙权接纳了这个“关怀”。

其实,贺齐的“关怀”指出了东吴的败因:孙权太二,连累三军!

指挥部位置靠前,可以激励士气。但前提是:指挥部要安全!如果指挥官一天到晚被人“将军”,那什么部署、什么优势都是扯淡!

在濡须口,孙权位置也靠前,但是曹操打不着他!孙权很安全!曹操望着在大船上帅气逼人的孙权,只能喊出“生子当如孙仲谋”!

合肥前线,你也靠前,就是作死了!

东吴不是名将,吕蒙、甘宁,哪一个都是有勇有谋之人。可是,只能忙于“救主”,再有勇有谋又何处施展呢?

面对众寡不敌的危险局面,曹操短短数语,枭雄之能尽显!抓住了孙权军依赖锐气的特点,选定了先出击再守城的战法,并通过分工,充分发挥了众将的特长!

张辽在领会曹操精神后,抓住孙权军指挥上的失误,猛冲猛打,挫敌锐气,又头脑冷静,果断撤退,全身而退,安定了军心!

李典、乐进,名将之风尽显,他们不以个人恩怨而废国家大事,又在让张辽出尽风头时默默死战(李典疑似此战重伤,不久,以36岁去世)。

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众志成城,头脑冷静,抓住软肋,果断出击,挽救危局!曹军众将,值得学习!

逍遥津之战张辽一战成名,为何孙权有十万兵马却惨败于七千守兵?

谢谢邀请啊!

被网友们戏称为“孙十万”的孙权,为何动员了十万人去打合肥,却被张辽率领的七千守军击败了呢?

这个先要搞清一个事情,孙权虽然动员了十万人,但这十万人不是都被集中到了合肥。东吴的军制是私兵部曲,大将分别统军,各自有自己的兵力。合肥之战爆发时,诸将仍是各统其兵、分营部署,每人数千到万余不等。比如之前周瑜、鲁肃所统之兵均数千人。其他部将所率领的兵力也都是类似如此,这些部队显然是分别开赴战场的。

对于以逸待劳的张辽军来说,这些东吴军队就是如葫芦娃一样,是一个个来送人头的。因此张辽趁吴军立足未稳,直接用800人打了一个突击。“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而孙权率领的中军,人数并不很多。比如在逍遥津战场,孙权身边之后一千多人,“(孙权)唯车下虎士千余人。”

也就是说,张辽这800人并没有多少兵力劣势,因此能凭着兵源的精锐把孙权打得乱花流水。“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

再教训了一顿孙权后,张辽就开始守城了。吴军攻城不克,军中还暴发了疫病,故而10天后撤兵。

这时候,东吴的军制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大家都是私兵部曲,谁肯替别人打掩护啊?撤退肯定都是想抢先走。这就又给了张辽以机会。

这次张辽投入的兵力不可考,但相对而言,追击撤退的败兵,有几千精锐就可以了。而这几千精锐对于组织度不高,各自为战的东吴各部队其实是有着压倒性优势的。

张辽利用逍遥津的地势,先拆断桥板,然后乘孙权殿军兵少,率军突袭,再次把孙权的中军打的慌乱不堪。东吴大将徐盛、宋谦都被打的各自逃命。如果不是潘璋拦回逃兵,甘宁、凌统各以亲军捍御,孙权怕是要被张辽活捉了。“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我们再看这一仗,其实跟一千多年后的萨尔浒之战有点类似,都是利用敌人兵力分散的机会,在内线作战,对敌人进行各个击破。当然也有所不同,那就是打仗时孙权太喜欢往前站了。所以两次都被张辽按住打,从而让己方士气不振,战略上各种被动。

逍遥津之战张辽一战成名,为何孙权有十万兵马却惨败于七千守兵?

孙权的东吴军队,与南明的郑成功有点类似,善于水战,拙于陆战,特别攻坚战能力比较差。逍遥津之战,因为三国演义有一个“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很有名,实际上应该称为“合肥之战”比较准确。

这场战役,对孙权来说是很没面子的,因为孙权有十万之众,而合肥守军只有七千人。这次战役用“惨败”的字眼是有点过分,但输得很没面子是真的。

首先,张辽以八百敢死队勇闯吴军兵营,给了孙权一记下马威。

张辽的主动出击,是孙权没有料想到的,因而被杀懵了。当时曹操率主力攻击张鲁,孙权是乘曹操无暇东顾,大举进逼合肥,在兵力上居绝对优势。因此,孙权多少有点轻敌,而正是这种轻敌之心,让张辽有偷袭的机会。张辽的偷袭,虽然没有重创吴军,但是给吴军心理还是造成不小的震动,同时也让守军信心倍增。

其次,孙权在攻城战中,没能取得突破。

尽管遭到张辽偷袭,吴军毕优势在手,很快便投入反攻。吴军包围合肥,攻城十余日,没能取得进展。为什么吴军攻不下合肥呢?有几个原因:其一,吴军的攻坚能力是比较差的,在整个三国历史上,吴军的这个缺陷自始至终都存在;其二,合肥的防御工事很强大。合肥是曹操攻略南方的重要桥头堡,最终他派刘馥为扬州刺史,经营合肥。刘馥非常有能力,他到合肥后,推广屯田政策,兴修水利,建学校、修城墙、筑堡垒,收集滚木、大石,加强城防。在他的努力下,合肥成为一座坚固的堡垒。其三,孙权缺乏坚韧的意志,他并非一位好的统帅,一旦遇挫就打道回府了。

孙权虽然人多势众,但是要攻克这样固若金汤的堡垒,光靠人多还是不行的。

其三,张辽抓住吴军撤退的机会,发动反击

孙权攻城十余日不下,就打道回府了。到这个时候,吴军在合肥之战中,并未遭到重大损失。但是在吴军在撤退时,张辽突然发动反攻。

张辽的反攻,又一次出乎孙权的意料。按常理说,合肥仅有七千守军,而孙权有十万大军,看到吴军撤退,就应该谢天谢地了,谁还会没事找事,拿鸡蛋去碰硬石头呢?偏偏张辽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当然,他并不是蛮干,而是十分聪明选择反攻的时机。什么时机呢?他趁吴军渡河的时机,当时多数吴军已经从逍遥津渡了河,还有一部分滞留在北岸,包括统帅孙权。这个机会时间点选择得太好了,因为吴军虽众,大部队却是在河的彼岸,只能眼睁睁看,却无法参战。

所以,说张辽以七千打败十万吴军,其实不是很准备。他是打败吴军的殿后部队,滞留在北岸未渡河的部队。即便如此,张辽的胆识与勇气,也是值得尊敬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