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了,大家就是亲戚了,你有什么感触?
我觉得这话正确!
我们兄妹五个,我是家中长子,我早早就外出打拼,并且在外面安家定居,家里剩下弟弟妹妹等四个在父母的监督下种地劳动。后来,我条件成熟后就将妹妹接出来了,家里剩下兄弟三人。这三个人没有成家时,都在父母的翅膀下,利益相同,倒没有什么矛盾。但是这三个人各自成家后,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发生矛盾,前面是他们弟兄三人之间因为一点小事产生的矛盾,后来因为分田分地等与父母较上劲,矛盾很大,特别是老二,几乎与父母的关系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而老三、老四因与老二矛盾极大,至今相互不答言,不往来,无论是在别人家或去父母家也是回避,各去各的。后来,在我的努力下,虽然与父母的矛盾稍有化解,且每年过大一点的节日都有孝敬父母的行动,但是弟兄三人之间的矛盾没有丝毫化解。
我岳父家也是如此,老兄弟两人因为一根抬死人棺材的杠子和绳子,闹翻了脸,好多年不相往来不,都信誓旦旦:这辈子简直是瞎了眼和你做弟兄,这辈子和你是兄弟,下辈子还能和你是兄弟吗?还有我父亲和大伯也有矛盾,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俩弟兄很少聊天说话。好在他们都已经是历史了,终于结束了在人世间的矛盾,都在另一个世界享受没有矛盾的生活了。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村因为经济原因,弟兄几个为几分、几厘地、几棵树或一根木头发生矛盾,以至于动手打架的事太多了,他们都坦言,现在父母健在,还知道谁大谁小,谁是哥谁是弟,父母走了,就是陌生人,亲戚都不是,各走各的路,各过各的日子,老死不相往来。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了,大家就是亲戚了,你有什么感触?
说的太对了,我有切身感受。
就说自己娘家人吧,有个姐姐比我大十岁,在家里她是老大,我是老三,我上边儿还有一个哥哥。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她是很关心我的,我也把她当做亲人,考学出来后,我上班儿挣钱,相对来说经济条件比她好,真是想方设法帮助她,给父母花钱也是能不让她花就不让她花,对两个外甥也是打心眼儿里惦记。但随着父母的相继离世,我的感觉越来越不好。首先是她两个孩子都是上的大学,老二上大学的时候,我姐夫已经内退没有收入。我每次回老家看父母,必定去她家,去她家每次都要给钱。她有的时候打电话都在跟我说她手头没有多少钱了,对此母亲生前很不解,认为她不应该在我跟前儿哭穷。但我认为这是姐儿俩亲的表现。所以我心甘情愿给她钱,给她买东西,然后过年过节的必定是给钱的。
现在她的二儿子已经大学毕业9年。俩儿子都已经结婚成家,有两个孙子。
我大姐曾经跟我讲,她有高血压糖尿病,都是她二儿子气的。我就自不量力的教育这二外甥,让他首先要孝敬父母。二外甥,挺聪明的,在地勘院上班儿。但是可能心里并不接受。有一次我和爱人一起,开车去看他们,席间我对象无意间谈论到孝敬的话题,她这二儿子当着众人面儿就沉下脸甩出话儿了,根本就不爱听这话,弄得他姨夫很是难堪,甩手就回了自己家。为了我姐,发生这样的事,没见我姐一句责备孩子的话,倒是姐夫说了句,咋能这样呢,你老姨家对咱家有恩的。如此一来,本来就提醒我没必要跟姐姐走得太近的丈夫,毕竟一节是一节,再不想去他家吃饭,只在今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开车去探望了一下。把我难的,退休后,只好自己趁他上班坐公交去看姐姐。
还有一件事儿我觉得特别尴尬。二外甥搞了个外地专科学中药的女孩儿,要结婚了,我想凭他家的条件再买房,可能什么都缺,买房的时候,首付从我们手又借了几万块钱(老大买房借过钱)。于是在他们结婚前,就让孩子先给送了一套床上用品。是精心选的好一些的鲜亮的。但其后我姐告诉我说那套床品是化纤的,儿子告诉她的。我让她给我核实,不然的话这个老姨也太不会做人了,哪能送人送一套化纤的呢?但始终没有答复,我当时有三套,巧的是我剩下的两套都是纯棉的,就是都太素,一套漂白,一套白色带灰色图案,结婚用不适合。
再有就是我终于退休了,所以有时间呢,总想去他家。18年底退的到19年底去的是越来越不勤了。每次去了都是想方设法的买东西。因为她有糖尿病,我姐夫又脑出血住过院,所以买什么很费心思,很不好挑选。19年底爆发的疫情,想去吧,坐公交不方便;打电话呢有的时候不接,有时候接了孙子又捣乱,所以我就留言告诉她,趁她有空的时候给我来电话或者视频。她也只是学着发过一次,前几天我打电话问候,得知她二儿子一家去外地娘家十多天,她一次都没有联系过我,我这还天天盼着她的电话呢,怕给她打电话影响她看孩子,近一个月没联系,原来她一点儿不想我。
这么亲近的姐俩,如今走到这一步,还能当成家人吗?不当亲戚又如何呢?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了,大家就是亲戚了,你有什么感触?
是的,大实话。
我们姊妹5个,曾经非常亲热,互帮互助,别人家兄弟姐妹争家产的事情,从来没有在我们姊妹身上发生过,因为两个哥哥的条件非常好,其他的混得也不错,所以不存在争家产的事情,父亲一生是做生意的,家底雄厚,父亲和母亲也没有给儿女在金钱上造成过负担,没有依靠过儿女。父亲经常给回老家看父母的哥哥们和我,诉说农村老人的不易,让我们多行善,给村里的老人零花钱,说村里有许多老人的儿子不孝,老人生活可怜。
就是这样的家庭,在父母去世以后,都散了。先是兄弟姐妹们都不在一个城市,孩子们自然不常见面,没有父母这条纽带,春节自然没有人回老家。于是姊妹们见面的日子越来越少,孩子们彼此不熟悉,自然也不亲热。再加上学业繁重,上大学以后更是不在一起,毕业找工作,各奔东西,都不在一个城市,兄弟姐妹慢慢地都生分了,尤其是两个嫂子。
姊妹们从一家人,真的变成了亲戚,还是几年都见不上一次的亲戚,只是在朋友圈看到彼此的动态。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都成了亲戚。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了,大家就是亲戚了,你有什么感触?
这是我国自以父系家庭为基础的发展规律。八十年代前,当时的计划生育还不平衡,我们农村两个以上子女普遍。我是五三年出生,姐弟四个。父亲五九年去世,大姐二姐才十多岁,就需要帮助四十岁的妈妈支掌这个家,照看六岁的我和弟弟。在历经六零年前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姐姐同妈妈一样,先让我们填饱肚子,自己挨饿。姐弟情谊充分展现。但是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女大当嫁,男大当婚。两位姐姐先后出嫁而我们兄弟也先后结婚。母亲那时虽然健在,但是我们闽南话老话分家,分多分了才会多。(本地活家和多同音)在共同努力下盖新房子后分了家。体验了"小来是兄弟,大来是乡邻"的含义。在共同抚养母亲终身后。如今姐弟一起会面的要么是家中喜庆,要么是父母的纪念日。庆幸的我们姐弟都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八十年代以后的独生子女,我一女二子传下的二女一子孙辈们没有兄弟姐妹的共同生活了。奉劝朋友们,调整心态,放开胸怀,绝不能在没有双亲的日子里争执,过好每一天!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了,大家就是亲戚了,你有什么感触?
回答:相信这个问题大家都会遇到和有不同感受吧。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了,大家都是亲戚了;这句话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父母亲在的时候,兄弟姐妹们会相约一起去《老家》团聚。见面多、互相帮衬着的多,聊的也多;《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在一起》心情是很愉悦的;一旦父母亲不在了:互相见面的机会就会减少了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膝下也有自己的儿女和事情去做。《每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能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就很不错了。如果兄弟姐妹们:居住在东、南、西、北方向就更加不好《凑合》了。所以说:就成了亲戚了!
从《原生态》家庭分离出来就意味着:要独立担负起多方面的责任,一切事情都得靠自己。虽然“各就各位”自己过着自己的日子,时间长了!兄弟姐妹们还是要时常聚聚会吧。“一奶同胞”的亲情、缘分凑在一起不容易,还是需要互相帮衬着生活;《亲情》永远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分。祝愿大家:空闲时,常相聚吧!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了,大家就是亲戚了,你有什么感触?
题主您好: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父母不在了,大家都是亲戚了,大家都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这种感觉我相信大家都会有。因为在没有结婚成家之前兄弟姐妹都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尽管那时候的曰子过的挺艰苦的,时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也会产生一些小矛盾,但是亲情能够让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随着岁月的推移,我们也长大了,为了自己的梦想,有的奔走他乡,有的奋斗于远方的城市,也有的精耕于家乡的田野。就这样兄弟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孩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大家就这样为了各自的事业和未来离开了父母,各自有了家庭后,感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淡化了。
虽然,时代的变迁,将我们本应生活在一起的大家簇分在了山南海北,但是我们仍然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在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上,为家簇世代发展和荣耀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前的年代虽然很穷,但大家的感情都非常好,很多兄弟姐妹到老了都会相亲相爱。但是现在这个年代,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越来越生疏了,甚至有的还不来往,继而就会失去联系。
以上是本人的观点,供您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在评论区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