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问题,一些南方厨师用的锅没有手柄,炒菜还得拿个毛巾,为啥不像北方一样有手柄呢?
其实这两种锅都是炒锅的一种,北方人经常用的就是带手柄的那种炒锅,普通家用的炒锅一般也是带手柄的;而南方厨师则经常用那种不带手柄的炒锅,这种炒锅没有手柄,取而代之是锅的两边各有一只“铁耳朵”,南方人形象地称这种锅叫“双耳炒锅”。
这种没有手柄的“双耳炒锅”多见于广东地区的厨师使用,这种锅往往锅口比较大,锅也比较深,简单的烹炒煎炸此锅都可以完成。由于锅比较大比较深,炒菜时锅内的温度就容易保持恒定不散失,更有助于厨师炒菜时掌控火候,更容易炒出口感更好的菜品。
另外这种锅比较适合用餐量比较大的场所,比如很多职工食堂的员工餐。这些地方经常需要短时间做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用餐量,这种容量大的“双耳炒锅”正好派上用场,迅速出餐的同时,也帮助厨师节约了不少时间。
据说这种广东地区的“双耳炒锅”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相传晚清时候,广东的传奇首富伍秉鉴,他作为广东富商,对很多产业都有涉及,比如茶铺、田产、证券、贸易等等,如此多的产业,自然下面有很多员工,但是这么多员工的吃饭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到了饭点,虽然有很多做饭师傅,但一时还是做不出如此多人的员工餐,一时间吃饭问题甚至影响自己下午做生意。
伍秉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发明了这种又大又深的“双耳炒锅”。有了这种锅的帮助,炒菜速度大大提升,午饭可以很快吃完,再也不会因为中午吃饭费时间影响下午的生意,之后这种“双耳炒锅”在粤菜厨师的手中迅速得到发展。
这种“双耳炒锅”,因为没有手柄,而且本身非常笨重,十分考验使用者的臂力和颠勺技巧。如果是家用炒锅,我们毕竟没有厨师那么专业,相对来讲还是使用带手柄的炒锅更简单方便一些。另外我们日常做饭也就是三四个人的饭量,完全不需要使用这种容量比较大的“双耳炒锅”。
如果是饭店或者一些员工食堂,做饭师傅相对专业,而且做饭的量比较大,需要迅速出餐,那自然是这种“双耳炒锅”更实用一些。另外一般饭店后厨的灶台也是专门为这种“双耳炒锅”设计的,在这种专用灶台上使用双耳炒锅更省力,更方便厨师颠勺。
我们在饭店经常会见到很多厨师只是一只手拿块毛巾,就将这种“双耳炒锅”操作得游刃有余。甚至一只手就能端起里面还带菜的炒锅,但是很多厨师为了保险起见,经常是一只拿毛巾的手握紧双耳锅的一个“铁耳”,另一个“铁耳”则用勺子撑住,既省力,又能快速将饭菜倒入盘中,不知道朋友们见过没有。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联系删除!
发现一个问题,一些南方厨师用的锅没有手柄,炒菜还得拿个毛巾,为啥不像北方一样有手柄呢?
我从事餐饮行业已有多年,刚好是南方厨师,来回此问答,还是比较通理的。
提问者说的,南方厨师用的锅没有手柄。在我们这一行叫做“双耳锅”,粤菜厨师则管这种叫做“炒锅”。
确实炒菜时要用毛巾抓着锅耳,可能在有的人看来很麻烦,不如用北方的那种带有手柄的锅,用业内话讲是“单马勺”。
但,事实却非如此。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北方厨师最喜欢用单马勺,锅具小巧玲珑,一套翻锅下来,行云流水。
时至今日,就算是在北方厨师界,双耳炒锅亦然成为了主流,这是为什么呢?
要从九十年代讲起了,当时的粤菜风头正起,影响力不凡。于是,不少北方厨师为了跟上步伐,也开学习粤菜的烹饪手法,包括使用双耳炒锅。后来,发现双耳炒锅有一定的优点。
1、实用性强:双耳炒锅属于铸铁锅,也即是生铁锅,而北方的单马勺属于熟铁锅。所以通常要分类而作,炒菜的用“油勺”,不能沾水,同理也不能用清洁剂清洗,钢丝球刷洗,以免破会锅壁的光滑度,从而导致粘锅。焯水、煮汤的食材,则需要换成“水勺”来操作。
相比之下,双耳炒锅的优势就出来了,甚是方便快捷。焯水、炒菜不用换锅,同一个锅就能完成。因为铸铁锅厚重结实,常规大小的裸重在4斤以上,只要开锅之后,加上操作得当,是不会粘锅的,怎么清洗都没问题。
2、容量大:双耳炒锅的横截面宽,底部也深,容量比单马勺的大。炒锅可以一次性烹多份同样的菜,特别是做炖菜,红烧菜之类的。其次,许多大的原材料,可以直接下锅。再者,油炸时,方便和不容易溅油出来,等等优势。这些都是单马勺无法做到的。
正是由于双耳炒锅大,所以南方饭店的灶台主要以鼓风为主,圈大,才能放得下炒锅。而单马勺过于小,架不住,也就不能使用单马勺了。
3、省力:单马勺翻锅时,需要先端起来,考验的是厨师手腕和手臂的力量。而双耳炒锅是没有柄的,只能架在鼓风灶台上,单手抓住耳柄,依靠推拉的手法,配合手勺,进行翻锅的,用到的是巧力,甚是省力。这也跟南方人的体格有关联,比不上北方人高大。
另外,制作大锅菜时,同样非常省力,出菜那会还能用手勺勾住另一端锅耳。这是单马勺做不到的。
4、导热快:首先双耳炒锅大,受热体积自然大,加上鼓风灶台火力猛,所以导热很快,出菜的速度也就提升了。当然,如果是炒小份的菜肴,还是单马勺的快,且要灵活许多。
佘小厨(完)
发现一个问题,一些南方厨师用的锅没有手柄,炒菜还得拿个毛巾,为啥不像北方一样有手柄呢?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做为一个上过三年烹饪学校,也干过十多年北方厨师的人,来给大家说说这是原因。
为啥一些南方厨师用的锅没有手柄,炒菜还要垫一个毛巾,为啥不像北方一样有手柄呢?首先大家要知道炒勺是哪里的人发明的?炒勺是鲁菜的厨师发明的,这个应该是根据北方炉灶的特点,以及鲁菜制作的烹调工艺,经过几代厨师的创新,发明出来的。
毕竟鲁菜被称为“八大菜系”之首,而且是中国唯一的原发菜系,可以说鲁菜中很多烹饪技法,都影响到其它菜系。比如:葱姜蒜爆锅,高汤入菜调味等。加上北方因为需要冬季采暖,以前锅灶都要大一些,所以带柄的炒勺炒菜比较方便。
~第二,其实南方也有很多是用带柄炒勺,只不过大家看到双儿锅比较多而已,这个跟烹饪习惯和所炒制的菜品有关。
因为南方讲究菜品的脆嫩、以及炒菜比较多。双儿锅锅底厚重,烧热后锅气就能把菜炒熟 ,而且南方一般带汤的炖菜少,所以用双耳锅比较顺手。
北方因为炒菜基本炖菜和红烧、扒的技法比较多,需要勺功的地方多,比如锅塌里的大翻勺这些,所以带柄的炒勺用起来更顺手一些。想一想一锅带汤的、热气腾腾的大炖菜,用双耳锅好拿还是带柄的炒勺好拿?还有哪个厨师能够用双耳锅,来个大翻勺?
所以我觉得南方炒菜和北方炒菜,用的锅具的不同,跟烹饪方法和烹饪习惯有很大关系!还有就是历史的传承。发现一个问题,一些南方厨师用的锅没有手柄,炒菜还得拿个毛巾,为啥不像北方一样有手柄呢?
首先纠正一下题主的认知,题主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在上个世纪的时候,也就是原来不发达的时候、饮食文化不丰富的时候,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普通家庭,还是饭店酒楼,用的都是带手柄的锅。
随着科技的发展,饮食文化的进步与丰富,人们对烹饪技巧的研究发现,大批量烹饪食物时去掉手柄更好用,所以发展到现在,家庭还是用的带手柄的小锅,而饭店或酒店用的是没有手柄的双耳锅,而双耳锅没有手柄,比较烫手,所以就要垫一个毛巾。
带手柄的锅叫马勺,在古代,北方牧民过着马背上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口带柄的铁锅驮在马背上,每到宿营拿来烹饪食物用,所以就将带柄的锅称为马勺。
那么,为什么现在家庭一般还是用的带手柄的锅(马勺),而饭店酒店大厨们都用双耳锅呢?这是因为使用场景不同、需求不同造成的,一般我们普通家庭炒菜次数肯定没有饭店酒店多,对烹饪效率要求也不高,并且家里火候也没酒店的大,所以,肯定是用带手柄的小锅更方便。
那么为什么饭店酒楼用双耳锅更方便呢?双耳锅有什么优势呢?下面我来详细分析给你听
1、效率高更好用像饭店酒楼这些地方,就是专门卖饭的地方,吃饭的人多,所以自然就得要求做饭效率要高,效率高不仅要有而不是团队,并且还昨配置高效的锅具等,像铁锅就是最经常使用的厨具了。炒菜烹饪食物时,烹饪的量一般会很多,并且炉子内都是风机增压的炒炉,所以锅肯定就要很大,锅大才能炒的多,火候大才能炒的快。
大家都见过厨师颠锅吧,因为火候大所以要不停的颠锅,并且颠锅的时候,其实是利用杠杆原理,锅底支在火炉上,一颠一颠的,这样会非常省劲,可以用最小的力气,炒最多的菜,若是用手柄的锅,那样颠起来就费劲多了,所以,这样不停的颠锅配合大火候,就能快速烹饪出一锅菜,并且菜还不会炒糊掉。
简单的说,火候大是为了快速把食物炒熟,而不断的颠锅就能确保食物不粘锅不糊锅,在食材特别多的时候,要想省劲高效的颠锅,就必须得利用杠杆原理,用双耳锅,这样既方便效率又高,现在明白了吧?
2、耐摔耐用说到耐摔耐用方面,就不得不先说说为什么耐摔?现在这种双耳锅,大多数都是熟铁铸成的,熟铁铸制的锅,比较薄而轻,延展性强,耐摔,耐烧,但是摔久了,会出现坑坑洼洼的情况。像饭店酒楼这些地方,锅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并且现在都是用的双耳锅,炒菜时还要颠锅,频繁的移动,洗刷,所以,这种熟铁制成的双耳锅就更适合了。
而像我们普通家中使用的铁锅,有熟铁的也有生铁的,像我们农村一般都是自己建的大锅台,上面放一个大铁锅,而这大铁锅一般就是生铁铸成的,这锅厚,升温慢,但是受热很均匀,不好的一点就是不耐摔,用力一摔就破,在家中火候小,使用频繁低,并且一般还是带手柄的,所以,这种锅更适合我们普通家庭使用。
总结:大家现在明白了吧?原理很简单,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食的追求,很有智慧的大厨们发现用双耳锅更适合大批量烹饪食物,双耳锅没有手柄,很烫手,然后就需要用湿毛巾垫在耳朵上,这样就完美的实现了,各种需求。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点赞与评论!若有什么想法,可以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发现一个问题,一些南方厨师用的锅没有手柄,炒菜还得拿个毛巾,为啥不像北方一样有手柄呢?
我来回答一下吧,绝对真正的答案!不接受反驳!
两种都用过,我说句实话吧,也是唯一标准答案,不接受反驳!
什么这个那个材质啊,都是扯淡!还推拉省力,你看过东北老师傅炒菜端起来翻勺???更扯淡!!!
单手柄锅也叫马勺,无论操作,方便性都比“煸锅”要好,有些人说马勺小,那是你没见过大马勺,尤其老师傅用的油勺更方便,不用来回洗锅,至于为什么后来马勺都不用了,都改用南方煸锅了,要从2005年以后说起,
那个时候大家都讲究吃生猛海鲜,粤菜,川菜,大连海鲜,大行其道,导致北方厨师不受待见,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饭店老板一看川粤的厨师都给高价,本地厨师却要不上价,川.粤.大连海鲜.厨师标志性特点就是用煸锅,后来北方厨师也学习使用煸锅,也改学川粤大连海鲜菜系,就为了提高身价,后来那个时候谁要是用大马勺,无论是不是老师傅,都会被低看一眼,只能做点当地菜,炖个鱼,就这样马勺被逐渐淘汰,都用煸锅了,其实就使用来说,马勺有木柄非常省力,可以轻松掌控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的用力,而煸锅必须用“手步”,而且只能掌控前后上下的力,左右则需要借助另一只手勺,马勺是整个手掌用力,煸锅就一根大拇指,掌控力可想而知,北方老厨师单独有一项就是“勺功”,大翻勺更是只有马勺才能发挥出来,什么大鹏展翅,顺手牵羊,海底捞月,你用煸锅做一个我看看?老师傅用的油勺就更不用说了,一个菜完成后,上火用竹刷子擦净就行了,煸锅一个菜完事,要洗锅,热锅,走锅,麻烦多了,不然就会粘锅!
所以真正让马勺消失的不是它不实用,只是人们的价值观逼迫的而已。也是厨师界的一种悲哀吧~
发现一个问题,一些南方厨师用的锅没有手柄,炒菜还得拿个毛巾,为啥不像北方一样有手柄呢?
南方菜系中的炒菜系列都是讲究大力出奇迹,用大火炒菜(柴油加鼓风机,液化气也是大火力灶具),几分钟就出锅,选择的自然是很薄的熟铁锅(敲敲打打的没事,勺子锅铲沾了食材,锅边敲几下就好了)。不要求使用多久,三五个月足够,这种锅装个柄没必要。
火猛,为了不烧坏菜,得颠锅,用勺子锅铲将菜翻个边,麻烦还不均匀,颠锅解决了这个问题。菜熟颠锅勺子接住出锅一条龙,简单粗暴快速。毛巾是解决颠锅烫手的问题,没柄的铁锅颠锅随便抓哪里都行,有柄的就不行。做菜手忙脚乱的,放食材易撞着手柄,手柄碰一下就转走了,颠锅还得多道手续,找手柄。
有柄的锅子适合家用,煮菜,什么菜都往里丢的乱炖菜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