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根基的汉宣帝刘病已是如何铲除把持朝政的霍光家族势力?

刘病已铲除霍家,其实是一场“布局”以及时间问题。

说起西汉登基时最无根基的皇帝,非汉宣帝刘病已莫属,但也是因此,汉宣帝乃是整个汉朝,甚至说是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中鲜有的励志帝王,后世的明孝宗比之都仍差上些许。

在公元前74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线上,刘病已的人生有着截然不同的改变。

于公元前74年以前,刘病已自出世起,就是“戾太子”之孙的身份,而戾太子,正是死于汉武帝巫蛊之祸中的太子刘据。

刘病已还几个月大的时候,祖父刘据、父亲刘进先后死亡。

而汉武帝显然没有准备善待刘病已,将还在襁褓中的刘病已囚禁起来,所幸刘据此前还有些故人,他们暗中抚养刘病已长大,刘病已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恩人不少,他本人也非常懂得人情世故。

就在公元前74年这个时间后,十八岁的刘病已忽然从一个“卑微”的皇曾孙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大汉的皇帝。

因为汉昭帝无子,汉废帝又太过于不听话,一系列阴差阳错,刘病已成为了新的皇帝,当时管理朝政的,是当年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权势极大,拥有废立皇帝大权的霍光,让刘病已压力极大。

在成为皇帝前,刘病已的“出身”非常敏感,他的妻子许平君当年差点因为许母的反对而不得成婚,汉昭帝、刘贺在位时,刘病已没有爵位,只是一个恢复了皇族身份的“特殊”的人。

说高贵,那自然是要比普通人高贵,但要和皇族比,刘病已排不上名号。

也是因此,刘病已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根基的。

霍光让刘病已上位,很有可能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思,好控制当朝皇帝。

而刘病已和霍光多少还有些“亲戚”关系,种种因素和巧合下,刘病已登基为帝。

在大汉当皇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差事,自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汉宣帝,这期间的西汉就没有出过昏庸的统治者,这也就意味着,想把皇帝当好,必须要真材实料。

汉宣帝初期,霍家的势力极其庞大,霍光还一度想让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但因为汉宣帝的坚持,他的发妻许平君才被接入长安,成为皇后。

在一开始,汉宣帝和霍光的关系还是很好的,直到一件事情发生,汉宣帝与霍家产生了“不死不休”的矛盾。

那就是许平君被霍光之妻找来淳于衍所毒杀,当朝皇后被杀害,汉宣帝对此还不能发作,许平君乃是他挚爱之人,在跌落凡尘时的发妻,而霍家杀了许平君,就是为了让霍成君成为皇后。

自许平君去世后,汉宣帝就开始了“布局”。

当时的大汉有着对外和对内的问题,对外是征服匈奴的问题,对内则是要延续汉昭帝的执政,恢复自汉武帝以来造成的大汉国力亏损的局面。

汉宣帝登基初的几年,实质上都是霍光摄政,霍光曾表示过“还政”,但这请求的背后是真是假,让人难以说明白。

而汉宣帝虽然有能力,却还是太年幼,所以继续让霍光执政,汉宣帝初年,霍光开创了不错的文治武功,北击匈奴,国养民生,大汉的内外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公元前68年,霍光因病去世,汉宣帝以“天子”的规格送别了霍光,这个时候霍光,即便是死去了,地位都仍旧很高。

可实际上,霍光不在后,霍家的“末路”才正式开始。

一开始,霍光做出要还政于十八岁的少年天子刘病已的样子,这其实就是一种“博弈”。

刘病已知道,这就是霍光的阳谋,当时放弃了霍光,那就是不行,但如果继续给予霍光重权,大汉天子将没有任何存在感,很悲哀,刘病已显然只能选择后者。

许平君的死,在正史上被记载得“轻描淡写”,但毋庸置疑,这是霍家毁灭的根本原因。

霍光死后,刘病已“亲政”。

刘病已自幼以来的生活眼界,注定了他是一个不一样的皇帝。

首先他背负着家庭破灭的沉痛,祖父冤死,父母惨死,自幼卑微像似平民,命运一波三折,而他又是一个睿智的人,走过民间小巷,交过真性情的风俗雅士,这样的皇帝,整个西汉也只有刘邦是如此之人。

可和先祖刘邦比,刘病已显然更年轻,潜力更大,可能性更多。

公元前71年,苟延残喘的匈奴被击败,大汉担忧多年的问题暂且冷却,外患解决,国家内部有了足够的时间发展。

霍光去世后,刘病已就将此前自己培养的人,逐渐替换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以此来填补霍光去世后的权力空白。

刘病已已经成长了,学会了隐忍,而霍家则是截然不同,因为霍光多年的庇护,霍家人飞扬跋扈,政治思想也极其薄弱,这就是一场此消彼长的对抗。

在霍光之后,汉宣帝为了感念霍光的付出,让霍光之子“霍禹”成为了朝廷的右将军,后来还成为了大司马。

看似汉宣帝会持续地重用霍家人,但实际上,这是汉宣帝的“麻痹之策”汉宣帝一方面在提拔自己身边重要的人,例如当年帮助过他的丙吉,一边又替换霍家人。

对于霍禹来讲,他本身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霍光所建造起来的“关系网络”才是最重要的,霍家人各司其职,牢牢掌控朝廷关节,这才是霍家强大的根本原因。

但问题也来了,他们都斗不过汉宣帝,而且飞扬跋扈已久,例如霍光之妻正是如此人物,他们能抵抗汉宣帝的“讨伐”吗?

自然是不能的。

后世蜀汉的历史学家李邈曾经评价: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

这句话表明的意思很简单,或许一开始霍禹是不想着造反的,可是这样的局面不是汉宣帝想要的。

汉宣帝不可能主动去杀害功臣之后,于是便利用“剥离”的办法,一步步给霍家造成压力和恐慌,最后逼着霍家人自行造反,说白点,这就是汉宣帝设的一个局。

霍家在造反前,想改朝换代前,汉宣帝就非常了解他们的行事风格和心态了,所以霍家栽在汉宣帝手里,可以说是一点都不冤。

逼着霍家忍无可忍,霍家人聚齐了残余的力量,想要拼死一搏,但最后被汉宣帝迅速地镇压了下来,霍禹被腰斩,整一个霍家几乎都被“斩杀殆尽”,霍家的威胁不再,汉宣帝得以恢复汉武帝时代以来的高度集中的皇权。

霍家倒台后,皇后霍成君自然也是不能幸免,而霍成君也的确是“自寻死路”,想要毒杀当时的太子刘奭,以此来报复汉宣帝。

而刘奭,正是许平君和汉宣帝之子,汉宣帝大怒,废掉了霍皇后,在剩下的十年时间里,汉宣帝最后一步步逼得霍皇后自尽。

霍成君死后,霍家的最后势力在大汉算是告终,而汉宣帝也成功地给许平君报了仇。

许平君之死,还有迎娶霍成君,这都是汉宣帝无奈的“妥协”,这些巨大的压力也让汉宣帝成长,最终心思缜密地一步步扳倒了霍家。

汉宣帝最终收拢大权,这是他个人的智慧,也是他对此非做不可的一种必然的执念,霍家在漫长岁月里的专政,最终成为他们败亡的滥觞。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毫无根基的汉宣帝刘病已是如何铲除把持朝政的霍光家族势力?

以霍氏家族的实力,如果想要改天换地,比司马氏代曹魏还要简单:第一步干掉汉宣帝刘询,第二步立一个刘氏小皇帝过度,第三步受禅。别以为我信口开河,事实上如果霍家怕麻烦,第二步都可以省略。

霍光一生分三步,缔造了帝制历史上第一个权臣家族,牢牢控制了汉帝国的军政大权:

第一次,元凤元年独领辅政大权,标志性事件是平定上官桀、桑弘羊谋反。这件事后,汉武帝留下的四辅臣,霍光成了独苗,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第二次,汉昭帝驾崩前,霍光大肆提拔霍氏子弟和亲信,进入机要岗位,形成对中枢机构自上而下的全程控制。

第三次,元平元年汉宣帝即位后,霍光再次调整人事安排,由家族子弟控制军队系统,尤其是皇宫安保系统。

三次调整后,我们看一下汉帝国军队系统的主要将领:

  • 霍光: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军政一把手;
  • 霍禹(霍光之子):中郎将——统领皇宫宿卫;
  • 霍云(霍光侄孙):中郎将;
  • 霍山(霍光侄孙):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骑兵——贴身护卫皇帝;
  • 范明友(霍光女婿):未央宫卫尉、度辽将军——未央宫安保总管;
  • 邓广汉(霍光女婿):长乐宫卫尉、将军——长乐宫安保总管;
  • 任胜(霍光女婿):中郎将、羽林监——统领皇宫宿卫,皇帝贴身护卫;
  • 赵平(霍光女婿):散骑都尉、光禄大夫;
  • 王汉(霍光孙女婿):中郎将;
  • 张朔(霍光外甥女婿):光禄大夫、给事中——内朝官、朝政决策参谋。

如果你是汉宣帝有什么感受?反正汉宣帝的感受是“如芒刺在背”!霍家人三百六十度全方位“保护”在汉宣帝左右,只要霍光手指头动一下,汉宣帝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这么严密的一张网,愣是没网住汉宣帝,霍光去世后仅仅两年,汉宣帝就以霍氏谋反的罪名,将霍家灭族。除了霍光的女儿,汉宣帝的第二任皇后霍成君被废幽居外,一个活口没留!

要知道,汉宣帝刘询在八年前,还是混迹市井的平民,毫无政治基础。即位头六年,他也仅仅扮演木偶人的角色。那么毫无根基的汉宣帝,如何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绝地反击的呢?

汉宣帝也学霍光,分三步走,掏空了霍氏一族:

第一步,明升暗降,收回朝政大权

霍光去世后,汉宣帝给了他最高的尊荣。皇帝亲自治丧,赐金缕玉衣、梓宫、黄肠题凑、缊辌车、黄屋,按皇帝的规格下葬,并赐谥号“宣成”。

同时,汉宣帝下旨,册封霍禹、霍云、霍山为侯,霍禹任大司马右将军,领尚书事,完美接班霍光。似乎霍氏的权力机构,仅仅以霍禹接替霍光,换汤不换药,汉宣帝依然甘做傀儡的架势。

那就太小看汉宣帝了,后面的小动作才关键。霍禹领尚书事后,汉宣帝接着发布了一道命令:朝中所有奏章,直接由尚书呈交皇帝。

这个动作看起来很不起眼,其实等于解除了霍禹朝政一把手的权力。西汉的政治,从汉武帝起,采取外朝控制内朝的办法,决策大权掌握在内朝官手上,领尚书事的大司马就是内朝官一把手。汉宣帝剥夺了霍禹审阅批复奏章的权力,霍禹领尚书事成了空头衔。

紧接着,汉宣帝又下了第二步棋,他册封许广汉(许皇后的父亲)为侯,提拔许氏、史氏(汉宣帝祖母家族)、王氏(汉宣帝母亲家族)子弟为内朝官,并以郎官身份宿卫皇宫。

这个举动有两个意义,一是让自己的亲信进入决策层,二是部分解决个人的人身安全。这个动作也不太显眼,霍家没法反对。皇帝跟谁商量事,你怎么干预?提拔几个低级别的小郎官,这点自由霍氏没法不给。

第三步棋,汉宣帝又任命魏相为御史大夫、给事中;金安上(金日磾的侄子)为侍中,掌宫门警卫;车骑将军张安世为大司马,与霍禹并列。

魏相和金安上都是汉宣帝的心腹,张安世其实是霍光的铁杆。汉宣帝的这三个任命,太智慧了。首先他以魏相为首,去影响外朝,与霍氏展开外围斗争。其次,以金氏家族的影响力,拉拢权贵家族势力。

对张安世的安排,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张安世当初都看不起汉宣帝,反对哥哥张贺将孙女嫁给汉宣帝,结果便宜了许广汉。可是汉宣帝即位后,很敏锐地意识到,张安世就是霍光背后的政治第二极。同时,张安世又不具备替代霍光秉政的可能性,所以他完全可以利用。

几步棋下来,霍氏被“温柔死”,霍禹的领尚书事变成高挂的羊头,没了朝政决策权。许氏等外戚的入替,及魏相、金安上、张安世的加盟,让汉宣帝不光拥有了内朝决策权,和外朝影响力,也让自己的基本安全得到保障,还拥有了几大家族势力的拥护。

到这时候,霍氏才发现,他们向通往傀儡的道路上隆重起航。

第二步,突然袭击,罢除霍氏军权

第二年,以魏相为代表的外朝势力,与霍氏一族的摩擦不断升级。正当霍氏深感不平,手足无措时,汉宣帝突然凶相毕露:

  • 霍禹除右将军,保留大司马(稻草人一个);
  • 霍云解除中郎将之职,调任玄菟郡太守(去东北凉快);
  • 霍山解除奉车都尉和领胡兵之职,专任尚书事(收发室呆着去);
  • 范明友解除未央宫卫尉、度辽将军之职,调任光禄勋(虽是平调,军权没了);
  • 邓广汉解除长乐宫卫尉、将军之职,调任少府(变皇室管家了);
  • 任胜解除中郎将、羽林监,调任安定太守(去北边喝羊奶);
  • 王汉解除中郎将,调任武威太守(去西边吃风沙);
  • 张朔解除光禄大夫给事中,调任蜀郡太守(去南边跟蛮夷学鸟语);
  • 霍氏子弟一律不得入皇宫承担宿卫工作(靠近皇帝的几乎都没)。

这是什么节奏?霍家的军权一夜之间全没了!霍禹虽然有个大司马名头,但是没有军职,既失去朝政大权后,军权也没了。霍氏一族全被“转业”,由军队系统改任行政官员,而且大多被分配到老少边穷地区。

随着霍氏被踢出皇宫安保系统,汉宣帝再也不用睁着眼睛睡觉了,到这时候,他的命才算是自己的!唉,当皇帝不易啊!

至此,汉宣帝军政大权一把抓,霍家去年被“锯角”,今年被“拔牙”,再凶悍的怪兽,没了角和牙,唯一的出路恐怕是赶紧变成猫乖乖。

第三步,煽风点火,强逼霍氏谋反

面对步步被动的局面,霍家人怎么办?在心理失衡下,霍家人一共召开了三次“霍氏家族常委会”,商讨对策。

第一次,霍光的遗孀霍显坦言:当年皇后许平君,就是她亲手安排女医毒死的!霍显本来想以此告诉霍家人,咱们没有退路,只能拼到底。可是这条重磅炸弹,却搅乱了霍氏子弟的方寸,他们反而没心思往下讨论,结果不了了之。

第二次,赵平的门客石夏,和霍云的门客张赦,建议霍氏联合上官皇太后(霍光的外孙女),发动政变,废掉汉宣帝。这件事泄露后,汉宣帝竟然莫名其妙地叫停了廷尉对二人的抓捕。霍家紧急召开会议,形成决议:早晚是死,反吧!

没想到汉宣帝又下了一道旨:霍家子弟怠慢皇太后,管家冯子都屡屡犯法,霍云、霍山罢职回家思过,对霍氏严厉训斥!

这时候霍氏的核心成员之一,霍云的舅舅李竟已经被捕入狱,谋反的事显然已经暴露,可是汉宣帝却只字不提,用两件不起眼的小事轻拿轻放,这是搞什么鬼?

惶惶不安之下,霍家人又召开了第三次会议,这一次他们定下了具体的方案:由上官太后出面宴请博平君(汉宣帝外祖母),请许广汉和魏相作陪。席间由邓广汉和范友明斩杀许、魏,再由上官太后颁布懿旨,宣布废掉汉宣帝。

当霍家人摩拳擦掌时,汉宣帝又出招了:霍山泄露国家机密,逮捕!

接下来的事有点莫名其妙,霍显请求以金钱替霍山赎罪,不被允许,霍家人一个接一个开始自杀,或者被捕。于是,阴谋彻底暴露,霍氏被灭门。

很显然,霍氏谋反语焉不详,就是个冤案。真相应该是霍家虽有谋反的提议,从未形成决议,更没有过实际行动。他们所谓的行动方案,一看就是个笑话,上官太后凭什么就听他们胡来?她发懿旨宣布废黜汉宣帝,管用吗?

汉宣帝几次莫名其妙的举动,其实就是搅乱霍家人的心,逼迫他们在退缩中不断犯错,不断有意无意触碰法律边界,造成谋反的口实。

汉宣帝有底气这么做,因为霍氏已经是死老虎,完全没有了反抗能力,他的举动就像猫逗老鼠!霍氏可能真谋反吗?没了兵权,周边势力也树倒猢狲散,拿什么反?

所以,霍氏谋反是汉宣帝制造的结果,冤案!至此,汉宣帝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凭借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把强大的霍氏一族,从大汉政坛彻底抹平!

最后说两个小问题:汉宣帝为何要逼霍氏谋反?霍氏一族的下场冤不冤?

汉宣帝灭霍氏,大体上两个原因,一是个人恩怨,替皇后许平君复仇。汉宣帝与许平君是民间夫妻,感情深厚。许平君遭霍显毒杀,对汉宣帝来说既是巨大的感情创伤,又是巨大的耻辱,这个仇他不可能不报。

另外,霍氏一族多年经营,党羽遍天下。虽然霍氏失势,谁知道霍氏还有多少隐藏的暗器?谁又敢保证,这些失势的家伙,会不会在某种际遇下,变成反抗的火种?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刨掉霍氏这个根!

霍氏的下场,如果单纯看结果,确实有点冤,但是看政治大局,以历史环境来说,一点不冤!

首先霍氏的悲剧之根,在霍光的不知进退。

霍光这个人虽然政治才华出色,但是治家无方。他在世的时候,霍氏子弟就屡屡犯法,连自己的老婆霍显都跟管家冯子都有一腿,可见霍家乱成什么样!

明知自己的后人没他这个能力,又知道上层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霍光竟然不知退,反而用更加极端的方式,打造霍氏权力网。岂不知,对无德无才的霍家后人来说,霍光的举动无疑是把他们往刀山上赶!

连霍光都不知进退,霍家骄横惯了的子弟们,更加迷信手中的权力。在霍光去世后,他们反而变得更加猖狂,连霍家的家奴,都能上演逼丞相下跪认错的桥段。

这样的家族,汉宣帝不收拾他们,他们早晚也会被老天收走!

毫无根基的汉宣帝刘病已是如何铲除把持朝政的霍光家族势力?

汉昭帝元平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4年四月十七日,汉昭帝刘弗陵驾崩了,死时并无子嗣,大将军霍光乃力排众议,拥立汉昭帝之侄、昌邑王刘贺为帝,不料这刘贺是个不懂事的白眼狼,不仅不尊礼法、放肆无度,而且一上台就妄图抢班夺权,想架空霍光这些老臣而换上自己人,霍光一怒之下居然把刘贺给废了。

图:电视剧《云中歌》刘贺剧照

经此闹剧,霍光虽然权威更盛,但也不免大失颜面。所以接下来,霍光再不敢慌忙决策了,他决定先让太后暂且省政,然后详细考察,认真筛选,非得在刘氏宗族中找个又好又听话的新皇帝不可!

然而,霍光看遍这天下的宗室诸侯、武帝儿孙,各个都觉得不甚满意,不是太傻太笨,就是太凶太浪,翻来覆去一个合心意的人都没有。就在这时,一个流落民间的武帝曾孙进入了霍光的视线之内。这位皇曾孙就是当年巫蛊之祸太子府中唯一的幸存者,刘据之孙刘病已(后为方便百姓避讳,而改名为刘询)。

图:电视剧《云中歌》刘病已剧照

当年,刘据被他老爸汉武帝刘彻满门诛灭,幸而刘病已被当时的监狱长丙吉冒死保全下来,一路照顾他在囚牢之中长大,直到昭帝即位后才在宗正府备案,上了宗室户籍,被收养在掖庭(皇宫服务人员如宫女、宦官的聚居社区)之中,但仍不为大众所知,因而一直没有官职,也没有爵位,每日混迹于市井闾巷之中,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游侠。直到刘贺被废,已官任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的丙吉才找准机会向霍光推荐了刘病已,说这位小伙子年已十八,通经术,有美材,是个好孩子,知道敬老尊贤,知道感恩戴德,总之比那个破刘贺有素质多了,更重要的是他无根基、无帮派,外戚之中也都是没落士人,不足为虑。霍光听罢,感觉还行,表示可以考虑考虑。

可没想到霍光在朝会上一提出来,大家就立刻举手通过了。原来,戾太子刘据虽早已被诬陷惨死,但仍然为孙子刘病已留下了巨大的政治遗产。刘据毕竟当了三十年太子,汉武帝晚年又喜欢到处巡游,每每出宫便将诸事交付给刘据,刘据性情宽厚,又喜欢招客养士,他经常将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的事进行平反,也经常提拔一些民间的贤能异士,因而在朝野拥有了巨大的政治威望,同时也积累了大批的政治拥趸。这些个太子党虽在巫蛊之祸中被杀了数万,但仍留下了很大的一股隐形力量活跃在当时的汉朝政坛上,这些人以及大量对巫蛊之祸中冤死的刘据怀抱同情的正义人士,关键时刻都投了刘病已一票,于是这事儿就成了!

是年七月二十五日,刘病已入宫,群臣上奏太后,拥立病已为大汉新君,是为汉宣帝。从囚犯到天子,汉宣帝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封建王朝中间阶段冒出来的平民皇帝。

至此,这场关于皇位归属的闹剧兼悲喜剧终于尘埃落定。不久,新皇下诏,大赦天下,并对那些有定策拥立之功的大臣进行褒奖,无侯的封侯,有侯的加封,一口气竟封赏了二十三人之多,而霍光更是夸张,竟加封七千户,合前共计两万户,为西汉朝侯爵封邑之最。同时还赏赐了他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奴婢170人,马两千匹,简直是威加海内、富可敌国。

很想让你这位汉宣帝刘询即位后只是个傀儡,大汉王朝真正的话事人是大将军霍光,霍光借口自己熟悉朝政,一直把持着大权,结果刘询都24岁了还不能亲政,只能一忍再忍,没办法,满朝文武都是霍家的亲戚或门生故吏,自己更在风口浪尖上,反正自己从小就流落民间,多年隐忍,再多忍几年也无妨。

一直忍到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春,操劳了一生的霍光终于病逝,汉宣帝与太皇太后乃亲自到霍府参加丧礼,流泪送之,并按照帝王的仪制为他举行了国葬,赠予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东园温明等皇家葬具,并以帝王专用的黄屋左纛(黄色车盖与牦牛车饰)及驷马辒辌车载运其尸柩,同时发动北军五校士(禁军部队)为其送葬、三河卫戊守军(帝国最精锐的边防部队)为其修建陵园与祠堂,派遣中五位大臣专门负责修陵事务,另外还规定朝中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到霍光家中去祭拜,最后又调拨三百家民户侍奉墓园,设置长、丞等专职官员负责守墓和祭祀事务。

图:茂陵霍光墓

另外,汉宣帝还给霍光上了一个无比荣耀的谥号“宣成”。“圣善周闻”曰“宣”,“安民立政”曰“成”,在《谥法解》中也是属于帝王专用的评语。此等恩宠,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而汉宣帝之所以要这么做,第一还真是因为感恩,毕竟没有霍光,就没有刘询的今天,更没有大汉王朝的复兴,其实所谓“汉宣中兴”,既有汉宣帝刘询的一半,也有宣成侯霍光的一半;当然,更重要的是第二点,捧杀,刘询要捧杀霍氏一族,他不仅要将霍光无比风光的大葬,还要滥赏霍家,让他们宠极生骄,骄极生乱,则可名正言顺的剪除威胁,还保有了爱护功臣的好名声。所以,霍光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殡葬规格最高的大臣,只是这无限的风光与荣宠背后,埋伏着的是步步杀机,潜藏着的是万丈深渊。

总之,让刘询芒刺在背的霍光终于死了,属于他的时代结束了,汉宣帝只觉神清气爽、浑身舒泰,于是开始逐步收回权力。

纵观霍光的一生,有忠谨而少气志,贪名位而少决断,虽不能说真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尽善尽美,倒也确实尽心尽力、秉公治国,是个守成名臣,汉武帝看自己这身边人还是很准的。只可惜霍光被时势架上权力的巅峰,下不来了,所以他自己虽能善终得保晚节,但家人却不免要遭殃了。

刘询在霍光的淫威下做了6年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他一直暗中积蓄力量,安插亲信、培植心腹、不露声色,就是在等霍光老死掉,然后就可以用周密的计划,以明升暗降、分化瓦解之方式,一点一滴的削去由霍氏一族所把持的兵权。事实证明,这位有情有义的平民天子,同时也深具意志力与谋略,是位精通权术的政治高手。

其实说起来,霍光还算宣帝的权谋老师,只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罢了。事实上,二人虽身份迥异,但身世颇有相同点,他们早年间都曾混迹于民间市井之中,皆是因缘际会才踏上政治舞台,并很快就展现了天纵奇才的政治素养,朝廷上那些腐儒与官二代们根本就玩儿不过他们的套路,只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于是,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汉宣帝刘询再次出手,将被解除兵权、日夜惶恐、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的霍氏一族全体诛灭(告发霍氏者五人因此而封侯,其中正有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且因与霍氏相连坐而被诛灭的竟有数千家之多(此为《汉书》载,《资治通鉴》载为数十家)。

毫无根基的汉宣帝刘病已是如何铲除把持朝政的霍光家族势力?

权力家族——西汉霍氏是如何被铲除的?

他们来自婢女、奴仆的乱伦产物和私生子【见下图】。他们权倾朝野60年,玩弄皇权于掌股中20年!他们功盖萧何、韩信、张良!

一个月之内立刘贺为帝,又废掉刘贺再生刘询(刘病已)为帝,霍光的所作为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和事!刘贺被废后,霍光立刘询为帝,就是汉宣帝。当时宣帝已18岁,霍光假意归政于宣帝,鉴于刘贺事件,宣帝不但不接受,而且还明文规定,朝中奏折必须全权由霍光处理,再报知皇帝。甚至每天对霍光的礼数都非常周到。

就这样,霍光的儿子、孙子、侄子、女婿,把汉朝的军队、政务甚至后禁军都掌控,形成了盘根错节,上下复盖的庞大的关系网。天下最尊贵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姓霍。

为了铲除霍氏家族,汉宣帝先给自己继位合法化。曾祖父汉武帝错杀自己一家,四年后方知错,也没公开为卫太子(刘据)平反,因此宣帝对武帝很是怨恨。自己帝位也是缘于武帝的曾孙血统,为证明自己的帝位合法化,又要维护武帝的权威,宣帝下诏褒扬武帝功绩,要求群臣拟定和武帝功绩相称的宗庙音乐。而忠臣夏候胜提出武帝造成人民生活流离失错等因,不应为武帝庙配乐。宣帝要求经学大师黄霸弹骇夏候胜,黄也认为武帝过大于功不肯。

于是宣帝以贬低武帝和包庇罪,下令把黄、夏两人禁于狱中,四年后大赦释放,把夏候胜升为太子大傅,黄霸位拜丞相。

接着立皇后。汉宣帝在民间就已和许广汉之女许平君结婚,霍光把自己女儿许给宣帝,总想宣帝立他女儿为后。汉宣帝要派人到民间说寻找一把宝剑,有人猜出宣帝是怀旧,于是拥帝立许平君为皇后,封许广年为昌成君,比列候只低一级。霍光认为许受过宫刑,很不高兴。宣帝在位第三年,许后又怀孕,霍光夫人显氏知道后,指使人毒死皇后。宣帝多次追查无果,只好暗忍悲伤。

公元前68年,霍光大病,宣帝经常亲自探望。不久霍光病死,先帝特批陪葬汉武帝茂陵,恩易璧珠玑,玉衣,梓木棺,东园温明,黄肠题凑各一具。守陵人三百户,墓葬规格为最高诸候级别。

然而,霍氏家族悲剧刚刚开始。显夫人触摸道德底线,擅自大大扩大霍光陵地,大建豪宅。又和府中奴婢总管冯子都通奸,伙同随从昼夜出入太皇太后长信宫。知道宣帝要立许后所生儿子刘奭为太子,显夫人大骂这是民女所生,想让自己女儿毒死太子,幸好每次吃东西都由保母先尝。

霍光儿子霍禹,霍去病孙子霍云、霍山,虽封将军,却不遵守朝庭法度,大修豪宅,在皇家林苑打猎,上朝称病请假。宣帝认为霍家人尊盛日久,内不能善!后来知道是显夫人毒死许夫人,先将霍山,霍禹明升暗降,剥夺其兵权。下诏以后不管是百官还是百姓,上书不需经过尚书,大臣要拜见皇帝,也不需要尚书安排。

通过广开言路,剥开霍家权力。以前都是霍家人担任领尚书事,皇帝的言行都在他们掌握中,霍光死后宁由霍山掌控。现诏书一下,等于甩开霍家,任何人和事都得已报告皇帝,因而霍家种种罪行被曝光。

霍禹、霍山商谅不甘心束手被擒,准备起兵谋反,想立禹为帝。还没来得及做,被准备充分的宣帝发觉,先将云改为玄菟郡太守,禹的亲信任宣改任代郡太守,分散调离京城。霍山又因泄露皇帝机密被捕,显夫人向朝庭献出一座大豪宅和千匹马想保释,汉宣帝不准。

不久,霍云、霍山自杀,霍禹被腰斩,显夫人和霍光女婿被处死,霍后被废12年后自杀。树大根深的霍家累连千家!霍、卫两家除霍光的外孙女上官太皇太后得善终外,全部烟飞灰灭!

毫无根基的汉宣帝刘病已是如何铲除把持朝政的霍光家族势力?

分成三步。

第一步,剥夺霍家继承人的信息垄断权。

霍光并不是笨蛋,他深知自身权力之大肯定为皇帝所不容。于是安排他儿子霍禹、侄孙霍云为中郎将,统率宫卫郎官;霍云的弟弟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宫和西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

也就是说,皇帝的小命被霍家捏在手里,皇帝稍微不对眼,霍家立刻可以干掉皇帝。

要扳倒根深蒂固的霍家,打破霍家的严密封锁,只靠汉宣帝一人绝对做不到。按某伟人对政治的定义:政治就是将朋友弄得多多的,将敌人弄得少少的。

伟人又云:弄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第一要务。

所以寻求盟友和支持者成了汉宣帝的首要任务。

不过,老辣的霍光提前堵死了信息渠道。霍家多年经营,朝堂之上多为霍家党羽,汉宣帝能接触到的人都难以说实话。

民间的信息也无法传递给汉宣帝。因为汉朝制度,吏民要对皇帝上书必须要有正副两套内容,副封通过尚书审核,只要尚书觉得这信息没有必要,他有权摒弃正封。换句话说,尚书决定了皇帝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

于是,霍光也好,他的侄子霍山(过继给霍去病)也好,都牢牢把持住了尚书的位置。史料明确记载了霍光对朝政的掌控,霍山对民间不利言论的屏蔽。

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尝有上书言大将军时主弱臣强,专制擅权,今其子孙用事,昆弟益骄恣,恐危宗庙,灾异数见,尽为是也。其言绝痛,山屏不奏其书。——《汉书·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汉宣帝宣布,吏民可以直接密封上奏,不必通过尚书。通过这个小手段,汉宣帝终于获得了最初的可信班底名单,在霍家的严密封锁中打出了一个口子。

第二步,将挑选出的可信者给予重权高位,让他们作为攻击霍家的急先锋。

当掌握了可信者的信息,汉宣帝便大肆提拔这些亲信,如魏相、萧望之、许光汉等人。

魏相:曾经被大将军霍光下狱论罪,遇到冬季大赦才逃过一劫。汉宣帝将他从罪人身份先提拔为县令,再升为扬州刺史,一路提拔到谏大夫、给事中等高位。汉宣帝通过他掌握了首都军权,具备了初步的自保能力。

萧望之:在霍光权势熏天的时候拒绝在霍光接见时被搜身,当面驳斥霍光高傲自大,于是同去者都被提拔,唯独他被分配去看门。汉宣帝亲政后,一年就提拔了他三次,从小吏转瞬做到两千石的中央高官。汉宣帝用他接手民间信息,作为地下组织部长,积蓄汉宣帝的可用人才。

许广汉:许皇后的亲爹,可信程度MAX。

……

羽翼丰满后,这批亲信在汉宣帝授意下不断发掘霍家黑材料公之于众,通过这些人攻击后朝官的反应,汉宣帝通过权术逐渐掌握了朝廷——哪些人积极参与攻击霍家,属于可信之人,积极提拔;哪些人态度暧昧,站在霍家一边,之后就要冷落甚至治罪。

一来二去,站汉宣帝身边的人越来越多,霍家势力大幅度削弱。

第三步,釜底抽薪,彻底消灭霍家威胁皇权的可能。

当朝廷中央和下层都被汉宣帝掌握,霍家唯一可以依仗的只有军权。

汉宣帝手头有通过萧望之积累的一批可信班底,有魏相把持的军权自保,当时机成熟,他就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羽林军、胡越骑兵等首领全部替换,再将霍家人调离军中。

到了这一步,霍家虽然看似荣宠,官职不仅没有削弱还被加封,实际上已经成了瓮中之鳖,汉宣帝随便找个罪名都可以将霍家洗白。最终霍家被诛三族,彻底成了历史。

汉宣帝通过一步步谨慎操作,将原本权势熏天的霍家彻底消灭,堪称宫斗教科书。

不是霍家不给力,只怪汉宣帝确实太强……

毫无根基的汉宣帝刘病已是如何铲除把持朝政的霍光家族势力?

说起汉宣帝刘病已,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为政清明,延续了西汉繁荣昌盛。

而他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传奇,则是他智斗权臣霍光的故事。我们先从汉昭帝刘弗陵病逝说起,因其无子嗣,霍光先立刘弗陵侄子昌邑王刘贺为帝。

可是霍光只让其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将其废除,又将生活在平民中的皇孙刘病已推上皇位。

霍光本想将刘病已控在手中,使他成为永远的傀儡。谁成想就是这个看似毫无根基的刘病已却以己之力铲除了霍光家族。

那刘病已又是如何智斗霍光家族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幼龙潜邸,意外被扶持为帝。

要说刘病已,我们先从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说起。

汉武帝听信奸人之言,逼死太子刘据,又诛其满门,只有一个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漏网,被收在狱中。这个婴儿就是刘病已,简单的说,他就是汉武帝的皇太孙,太子刘据之孙。

后汉武帝悔误冤杀太子,又得知还有尚存的皇太孙刘病已,先令其养在外祖母家中。刘彻临终前下诏,将刘病已收归掖庭抚养,令其认祖归宗,并记入族谱。

话说汉武帝逝后,由其幼子刘弗陵继位,同时他又为儿子留下霍光、上官桀等辅臣。霍光本为霍去病异母弟,在辅臣中势力最弱,可其做事果断谋略得当,他很快就在众辅臣中脱颖而出,深得汉昭帝信任,开始独揽大权。

我们客观评论,霍光虽说权欲心重,可他并无谋反之心,他只是想体验权倾朝野的快乐。他在汉昭帝时期,为摆脱西汉颓势确实殚精竭虑功不可没。可是随着刘弗陵病逝,他的权欲之心更加膨胀,只想选择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

他先选择昌邑王,也许是觉得刘贺不太精明好掌控,可谁知刘贺虽傻却做事冲劲更足,一上来就想削了霍光之权。

霍光赶紧趁刘贺根基未稳将其废除以绝后患。他又将目光盯上了在民间晃悠的业已十八九岁的刘病已。

也许霍光觉得刘病已长期生活在民间,既使在宫中亦是生活在掖庭底层环境中,无有政治根基容易把控吧。就这样丝毫未有做皇帝准备的刘病已,被霍光一把推上皇位,成了汉宣帝。霍光千算万算,未算到刘病已才是霍家真正的生死劫。

二,刘病已韬光养晦,先捧杀再熬死霍光。

话说刘病已虽养在掖庭,可他经常出宫游历。他在民间的这段时间,应是其性格养成关键时期。见惯了世态炎凉,看似游手好闲的他,其实思维缜密懂得变通,处事滴水不漏。

正在民间放养的刘病已,皇位突然砸在了其头上,他看似懵懂却并未惊慌。

他在民间早已得知霍光擅权与昌邑王之事,他先分析出霍光并无觊觎皇位之心,只要给其权利,就可以保自己性命无忧。他现在尚不能与霍光较量,那就一个字忍。

刘病已一登基就给霍光演了一出捧杀大戏。

霍光假意说,皇帝年龄大可以亲政,他想告老还乡了。我们再看刘病已赶紧迫切的表示,霍光是朝廷的擎天柱,须臾不可离的重臣。朝中所有事情必须先请霍光裁断,再通知他即可。

刘病已的一番话令霍光心花怒放。霍光看刘病已如此知趣,就开始放心擅权了,其儿孙甚至奴仆可以说在朝中遍地开花,而且还把握着最重要的军权。

俗话说捧的越高摔得越重,霍家人肆意妄为越发自作。刘病已在民间时,就已娶妻许平君,夫妻恩爱情深义重。他登基后当然想将许平君立为皇后,可是这就得罪了想让女儿霍成君为皇后的霍光夫妇。

霍光事过境迁也就算了,可是其夫人霍显无法放弃当皇帝丈母娘的梦想。她竟然设计将皇后许平君毒杀,将其女儿送入宫中。刘病已爱妻情切,可是他知道自己还无力反抗,他再次选择隐忍,而且还表现出与霍成君情投意合之状,霍显见此得意非凡。我们只能说霍显在一步步自掘坟墓,犯下的罪终要报的。

刘病已在隐忍的同时,亦在悄悄行动,他以为汉武帝立庙为名,向天下昭示自己得位名正言顺,先在舆论上为自己立威。他又暗中网络可用人才为己所用。

他于无声处积蓄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在等待着霍光的死亡。有时不一定必须通过正面斗争定胜负,谁活的久谁笑在最后就是胜利者。霍光终熬不过年轻的刘病已,短短几年就病逝了。

三,刘病已欲擒故纵,最终将霍家一网打尽。

霍光死后,刘病已知道军权尚在霍家人手中,他并未轻举妄动。他先封霍光的侄孙霍山领尚书事,令霍家人放松警惕。然后才步步为营安排与霍家政见相异的魏相为丞相,封自己入狱时的恩人邴吉为御史大夫,又将岳父许广汉委以重任。

反之他不动声色的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明升暗降夺其手中军权,再架空霍山等人权利。他一点点将霍家人位置蚕食掉,将权利收归自己亲信与母家手中,并要求所有政事直接禀告自己,不必再经过霍家人。

如果此时霍家子孙懂得收敛,也许刘病已不会斩尽杀绝,只是削其爵位而已,可是霍家人嚣张惯了,尤其是霍显更是变本加厉。当她得知刘病己立许平君的儿子刘奭为太子时,她疯狂妄想再次故技重施毒杀刘奭。只可惜偷鸡不成蚀把米,毒杀刘奭不成,反暴露了其杀许平君的罪行。

霍家人得知霍显罪行,知道刘病已不会放过霍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想举兵造反废了刘病已另立霍禹为帝。

其实这一切皆在刘病已掌握之中,霍家不造反又怎能给世人一个铲除霍家合理解释,毕竟霍光对大汉亦是功大于过。霍家刚一行动,就被严阵以待的刘病已一网打尽,将其全族诛杀,霍成君亦被打入冷宫,自尽而亡。

刘病已虽将霍家盘踞几十年的势力一扫而光,可是他仍尊霍光为麒麟阁功臣之首,其功过分明的行事风格,确实当得起明君之美称。

霍光老谋深算一世精明,终未斗过刘病已的忍字功。斯人已逝,是非恩怨还是任由人说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