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定胜天”,是狂妄还是自信过度?

我们其实可以用哲学常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既然人认为“人定胜天”,而且被认为是狂妄或者过度自信的。

这说明了,在一般认识中,“天”是不可胜的,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人命早已天注定”,那么这句话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决定论,是宿命论。

这里说的决定论,不是西方的机械唯物主义,而是我国古代对形而上“存在”的宿命的一种“无为”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和我国古代的传统道家思想、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宿命之始:“道,不可言,生万物”,人屈于天的滥觞

老子说,道是不可言,从辨证的角度来说,确认了“道”的地位,等同于把“人”与“人的社会”概括进道的“集合”中。

这样的原始哲学,好处在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树立“神”的地位,因此“道”本身伪造代言之神,古人们不至于受桎梏。

但同样的,也存在弊端,那就是把道的地位形容为规则,一种我们人类行为的“记事本”,说通俗点,我们的下一步要怎么做,未来会发生什么结果,其实都早已有定数。

所以,“无为”思想就开始畅销。

这种无为,和古代朝廷提倡休养生息的“无为而治”不同。这是真的无为,不必有追求,反正一切都有注定,做啥都没意义。

而古代朝廷的无为,只是在政策上的放缓,本质也是“有为”,不可能真的不管老百姓。

虽然到今时今日为止,决定论是否错误仍无法被证明,“天”这个概念究竟是否干涉着我们,也无法洞悉,不过历史告诉了我们,不存在主观能动性,则没有发展,在“道”的条件下,人类并不是毫无机会,夹缝中仍保存着一份生存。

“人定胜天”这个说法,其实在先秦时期就存在,最早记载的是《逸周书》里的“人强胜天”

而周朝是一个过渡期,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兴起,而在周代之前的“弱小迷信”已然被有心人洞悉,他们因为人类社会的强大,不再畏惧“天”,他们可以暖饱、躲避风霜雨雪,他们觉得人类还可以继续向前,这是对“道”的一种博弈。

这是真的自信,也有人会说,自信过度,只要山崩海啸,人类还是如飘摇浮萍,摇摇欲坠。

因为朴素唯物主义,确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却扩大了物质的神性,于是古代人开始恐慌,觉得“人强胜天”大逆不道,会造雷劈,会发生祸事。

是的,这种所谓“天谴”,是放大物质世界神性后的主观臆想,试问,哪一位逆天的皇帝被雷劈了,哪一场战争不是屠戮成海,有伤天和,那么这些统治者被“天谴”了吗?

他们为何成为统治者?

因为他们脱离了“人屈于天”的桎梏,所以人定胜天,的确是强者的座右铭。

是自信,也需要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和狂妄常常同义,其实也没有错。

我的理解是,你自信,但是会说话,不得罪人,那么就是“自信”。

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还非要“得罪”两个人,那就是狂妄,如历史上著名的狂妄份子:王安石。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在与宋神宗的对话中,王安石的想法就是典型的“人应该高度自信”的例子。

虽然王安石没有讲什么自然道理、哲学道理,可是他的自信观也是朴素的。

他认为,如果死守祖宗法,做什么事情都要看天变不变,那还能有什么进步,所以国家想要有钱,想要富强,就得摒弃过去那一套,这就是王安石的政治核心:外儒内法

那么法的本质就是“无为”的对立,是对“道”、“天”的能动改造。

而他所说的祖宗法,其实暗指赵匡胤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觉得这样不好,不够集权。

当然,王安石变法其实也并非完全预示了“自信”的好处,也有自信的坏处,更有“道”的桎梏体现在其中。

首先,王安石提出“三不足”,过度自信,甚至是“狂妄”,以此变法。

他的狂妄让他与保守派完全割裂,无法调和,王安石是拜相即“党争”,矛盾树立极速。

他忽视了现实的北宋情况,这就是过度自信所掩盖了一些缺陷,导致王安石的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变法寸步难行,甚至难产。

而关于“道”的阻碍,则是人心,前文讲述了,道的本质是涵盖万物世界的规则,天有天道,地有地理。而人,也有人的秩序。

王安石的“超前理财理念”,在当时看来却并非是合理的。就如王莽当年提出的“均分土地”的超前性一样,在如今社会可以当作考究的事例,在当时则是极度不和谐。

也正如我们改革开放之前,对外开放程度并不高。不是不懂开放才有发展,而是要正视“道”对这个世界的推动,要正视这种推动的现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势”。

或许有人会高喊“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若问他有把握对抗人类与自然吗,相信理智者不会妄言之,而这,这就是客观事实。

人定胜天:应该理解为辨证的能动态度,而不是要跳过“天”

对于“人定胜天”,我们不能静止地去理解,而应该是把这种思想当成一种“人生理念”。

我们的最终敌人不是“天”,我们的终点也不是“天”,所谓人定胜天,我认为应该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摒弃大多数不切实际的限制,跳出假想桎梏,最大程度发挥自主性。

正如有些人迷信,以为得了点小病就是命数已尽。

但实际上呢,这种“命数已尽”的假象,就是在“道”之下的一种宿命论,而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却是小问题一桩,只要就医就能康复,这便是“人定胜天”。

这是一种辨证的态度,何为辨证,就是要把世界,把“道”,把“天”认为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自己在这种环境中,也要随之而变,既承认天道,也承认自我,只有辨证地看待世界,才不至于陷入宿命论。

上帝也曾少年。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