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
所谓的外国使者,其实名为“蕃像”。乾陵的“蕃像”,其实他的本质和秦始皇的兵马俑还有李世民的“福陵六骏”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唐高宗在位年间经历了“永徽之治”,在李世民打下了周边藩国,令之臣服的基础上,还加大了收拢力度,让这些“外族蕃首”来长安进贡和朝拜。
而这些臣服于中原皇朝的使者,在乾隆面前守候着“二圣”,本质上,就是唐高宗展示自身功德和绩业的一种方式!但这些所谓的“外国使者”中,其实有一部分并非是“蕃首”(藩国国王或者是大部落的首领)。“六十一蕃臣像”中,除了蕃王,也还有臣子。他们拱卫在乾陵外,就仿佛在朝拜唐高宗一般!让后世人足以看到唐高宗在“内治”和“外交”上的成就!
先帝“徽烈”
六十一蕃臣像其实是建于中宗年代,成于武则天死后入乾陵的第二年。而其中刻在石像背后的“述文”,都是唐中宗所总结高宗和武周皇帝一生之中,与这些“蕃臣”之间所合作而成的事迹,但其实主要更多的是唐高宗李治!
唐初的外交,一直是唐朝在诸多朝代中最为值得参考的,而李世民在位二十二年的历程中,还不断拓展唐朝的影响力,直到唐高宗在永隆年间,还加大册封了一些藩王的“汗王”地位,如《新唐书·突厥列记》中的记载:“永隆中,温傅部又迎颉利族子伏念于夏州,走度河,立为可汗,诸部响应。明年,遂寇原、庆二州”。
如《新唐书·吐蕃列记》:“高宗即位,擢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弄赞以书诒长孙无忌曰:“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进封賨王,赐饷蕃渥”。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小型的外藩国或大族的首领被唐高宗册封,赐予爵位和唐朝的地位,这其实就形成了当时以“唐朝”为中心的防御力极强的“联邦帝国”。所以高宗在太宗的基础上,夯实了蕃朝的关联根基,这等功绩,是体现在唐初的社会和国家稳定上的,作用极大!
到了如今,石像背面的字迹可认出来的已经不多了。现如今能看到的有如:“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播仙城主何伏帝延”、“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等等七尊曾经来过长安觐唐高宗的使臣或少数民族国王!
中宗的“外交影响力延续”
唐高宗和则天皇帝死后,继位的中宗并没有高宗和太宗甚至则天皇帝的才能。所以,在神龙年间,这些石像的出现,实则是一种“先辈们”的外交展示。这也就类似于一种古代盟约,因此可以被唐中宗可以用此方式来延续外交的盛况,保证唐朝边境的安定和稳定!
因为唐中宗时代,由于之前武则天对于外藩的管辖政策已然放松,到了这个时候,很明显中原皇权对藩国的联系就不如先帝那般地强了。所以六十一蕃臣像,其实就代表着唐代自己的一种底气,也是一种想要力挽狂澜的手段!
参考史料:《新唐书》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
谢谢悟空邀请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唐乾陵,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埋葬着两朝帝王,同时也是一对夫妻的帝王合葬陵。乾陵历经23年才基本建造完成,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和四个城门,按传统方位来命名。依次是南朱雀门、北玄武门、东青龙门、西白虎门。
有说乾陵有着三大谜团。一是帝、后合葬;二是无字碑;三是守陵的石像没有脑袋。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远的不说,明、清倒是反过来,因此,合葬算不上什么谜。至于无字碑,只要看看帝王墓前立碑的历史便可得知一二。
始于秦汉时期的墓碑,其墓铭文必定是在去世后才撰写。因武则天的身份较为特殊,作为继任者,要怎么评价成了个烫手山芋,也只好“是非功过任评说”了。而最大的谜团反倒是守陵石像为何没有了脑袋?而为何以外国使者守陵的猜测其实却是早已有之。
对于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的猜测,最早始于宋朝在乾陵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分布着61尊石人像,石人像因为缺少了头部,其残高多为1.5至1.7米之间,而武则天以外国使者的石人像来守陵, 这在中外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何要以外国使者守陵?宋朝的赵楷已作出过猜测。据其《乾陵图》记载,“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夸示来世, 录其酋长六十 一人,各肖其形,镌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 。
认为这些蕃臣应是前来祭奠唐高宗的人。因在高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臣服。武则天雕刻石像,只是为了展现当时少数民族领袖前来参加高宗葬礼的情景。可这样的说法,却并未得到后世的认可。
宋朝的猜测至少存有三大缺陷
一、服饰上,石像大多身穿圆领紧袖的左衽武士袍。历史上,中原一带大多是右衽,只有少数民族服装, 是前襟向左称为“左衽”。这是区分汉人与胡人的标志。在石像中不仅有少数民族,还有西域人士,且身份与地位极高;
二、手持笏板。石像之人全都双手持笏板。而笏板的作用,是古代大臣们用以上朝时用以记载所说之事。即这些人应是唐朝的高级官员,而并非是一般的外国使者;
三、身佩玉袋。在61尊石像中,其中的20尊在身上均雕刻有“玉袋”。这种玉袋,在唐代必须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及都督、刺史等才能拥有。而玉袋的作用,是让这些官员能够随身携带官印。说白了,就是装官印的袋子。
同时,也再次印证了石像并非是使者。
安置在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的六十一尊石人像,其目的只有一个北宋时期的陕西转运史游师雄,曾找到石人像背部的人名样本, 并将它们分别刻成4块石碑,并立于东西石人像之前。 到了元代,四块石碑已丢失一块,剩余的也多有残损。
元朝的李好文在《长安志图》 中录出了其中三十九人的官衔和姓名。 与清代叶奕苞《金石录补》中录得的三十八人相仿。现在的石像上留有名衔的只有六人,官衔可考者不过三十六人。
现已知的包括: 波斯王卑路斯(因被大食国侵袭,到唐朝告急要求援助,被封为唐朝左骁卫大将军,后客死长安)、于阗国王尉迟璥、吐谷浑乌地那拔勒豆可汗、西突厥首领阿史那弥射……等。
上述这些官员在唐朝的史籍中均有记载,有的深受唐朝皇帝的宠信、有的是与唐朝世代友好的人士。另外,在这六十一尊蕃臣石像中,有不少在石像的背后刻有“故”字。据现今研究发现,刻有“故”字的都是在唐高宗死前均已去世。
因此,伫立在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的六十一尊石人像,其目的只有一个 : 就是对蕃臣们以资纪念,同时也展现唐朝与周边地区政权的友好关系。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
秦川渭水之间,分布着七十多座中国古代帝王陵,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其中以秦始皇陵与乾陵最具有代表性,今天就来说说位于陕西乾县城北梁山埋葬着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
乾陵守陵石像众所周知,乾陵陵园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六十一尊蕃臣石像,石像高约1.5米到1.77米,采用了原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故而与真人大小如一,这六十一尊石像装束各不相同,皆是按照蕃国觐见时的使臣形象所雕刻,所以我们又称之为“宾王像”。
更为奇怪的是,虽然它们全部双手前拱,并足而立,整齐排列于两旁,但是每个石像上面的头部却消失不见,成为千古之谜。所以无头的原因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无头的原因与公元1555年的关中大地震有关,但令人疑惑的是,为何全部石像都偏偏掉了头呢?这实在解释不过去,所以我更相信是人为破坏的。
不管怎样,即便蕃臣像的头部不知所踪但就目前遗留下来的残迹来看,仍然可以看出大唐盛世时蕃臣林立的盛景,让我们由衷的感慨大唐的强盛。
石像的来历这些石像背后全部有铭文,有的铭文之前有个“故”字,说明石像完成时,这个人已经不在人世。比如西侧的阿史那弥射石像就带有“故”字,而据史书记载,他是西突厥首领,早在唐高宗弘道六年就病逝,次年便葬入乾陵,类似的石像有十多人,那么可以肯定这些人不是在唐高宗或者武则天死时期参加祭拜的使臣,那么是谁把他们雕刻成石像立在这里的呢?
实际上,在唐高宗、武则天统治下的唐王朝,国力空前强大,周边国家与唐朝政治经济活动来往频繁,即便唐中宗即位后,周边国家仍然朝贡不断,于是唐中宗在武则天下葬后,雕刻了这些雕像置于乾陵两旁。
为何要在乾陵两旁放置蕃臣石像根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仿照太宗李世民刻立蕃酋石像,也为父母雕刻了这些石像以“阐扬先帝徽烈”,说白了就是向世人证明高宗与武则天的功绩。宋人赵楷为《乾陵图》所写的“记”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武后何尝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夸示来世,于是录其酋长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镌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
说白了,就是夸功,展示大唐的文治武功。
因为大唐的强盛,周边蕃属国家使臣甚至帝王,都以能随葬唐帝王陵为荣,唐中宗这样做也为了延续加强武则天时期的外交活动。也有人认为,之所以唐中宗这样做,对周边蕃属带着一种威慑之意。
结语:古代帝王,埋葬先皇,不仅要利后代,更是为了利当下。唐中宗为乾陵立蕃臣石像不仅仅是学李世民,更重要得是为了自己统治下的王朝稳定,那么有这么多蕃相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就是著名的乾陵,位于陕西乾县的梁山上。在墓葬地面建筑的朱雀门两侧立有数十位外国使巨的石像,东边29尊,西边32尊。而判断他们身份的依据是石像身上的“服饰”风格,因为他们的头颅早就不翼而飞,现在都是一具“无头尸体”,这又与武则天的“无字碑”构成了乾陵的两大未解之谜。
目前关于石像使臣没有头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毁于八国联军之手。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皇帝守陵是耻辱,但是历史上并没有八国联军到过乾陵的记载,而且这些石像代表的国家应该与八国联军扯不上关系,所以这种说法很牵强。
二、毁于当地百姓之手。因为乾县曾爆发过瘟疫,当地百姓认为是这些“洋人”在作怪,于是将其头颅打掉,以消除病魔的困扰。
三、被盗说。有目光远大者认为,将来这些都是价格不菲的宝贝,于是偷盗而去,准备大发横财。
四、妖怪说。有传言说这些石像夜晚就变成了糟蹋庄稼的猪牛,专门破坏百姓的田地,于是生气不过的民众用锄头将其头弄了下来。
五、地震说。这是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因为石像的脖子处最细,在剧烈的晃动下,脖子首先断裂,于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令脑袋搬家。
以上是一些题外话,目的是想让读者大致了解一下外国使节没有头的原因。那么,乾陵为什么要用这些外国使者守陵呢?其实这与唐朝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地位有关。
所谓的外国使者一多半是来源于周围的少数民族国家,比如突厥、回纥(回鹘)吐蕃、南诏以及一些西域国家等,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较远一些的国家,比如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波)等。而除波斯与大食外,上述几个国家都曾与唐朝保持过一种“羁縻”关系,也就是说它们在名义上臣服唐朝,而且“国王”、“汗位”的废立都要经过唐朝的首肯。虽然它们都曾有唐朝发生过长久而激烈的战争,但是它们的最终都默认了自己的从属位置。既然是大唐朝的属臣,那必然会到内地进贡,而且次数也非常频繁,而唐朝为了彰显其主导地位,所以在陵墓上立外国使臣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性强的国度,也是与少数民族国家来往最频繁的一个朝代。特别是唐高宗时期疆域面积最广,边境最为安定,这样更有利于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交流往来。因此,当时在首都长安生活、工作、学习的外国人随处可见,而且数目非常庞大。所以,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用外国使者守陵,正是介于唐朝国际地位及影响力的原因。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
中国古代对于陵墓非常重视,一方面它是帝王百年之后的居所,另一方面它也是攸关王朝气运的核心。所以历代天子都重视陵墓的建设,但是各位帝王的建筑风格,规格大小都有很大的区别。大到陵墓选址,小到墓中物品都有很多的规定。从陵墓来说,有的是依山而建,有的是平地而建,基本上是根据皇帝的喜好来决定的。在陵墓物品的摆放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用品作为陪葬品,小到杯盘碗盏,大到家居装饰,甚至饮食书籍都被搬到了墓室之中,这都是要遵循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中甚至发现了墓主人生前使用批阅过的公文,可见这位墓主人生前一定非常勤勉。这些物品的摆放一般要遵循墓主人生前的习惯喜好和特殊要求。
另一类就是冥器,比如棺椁、玉衣、七窍塞等等。这些物品大多数会紧随墓主人左右,在墓葬中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这些物品一般有特定的要求,规格款式都是安排好的,只等墓主人身故便紧随墓主人下葬。
此外还有的就是墓地外围的装饰,包括神道、镇墓兽、华表等东西。他们严格说是陵墓的一部分,既不是冥器也不是陪葬品。这类物品一般是由国家按照当时的风俗和惯例指定的。不过,这部分工程完成得较早,也需要经过皇帝的首肯才可以。而乾陵的外国使节像,应该是由于当时唐朝不仅有众多的外国使臣驻跸,同时还有大量的外国人在唐朝任官。他们的造像是文臣武将造像中的一部分,所以,才会有它们的身影存在。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
在唐朝,给逝去的帝王陪葬,陪陵,守陵是无上光荣的事情。因为唐朝国力昌盛,万国来朝,外国的使节是都想得到唐朝皇室的恩典,这样自己的国家就会得到唐帝国的庇护,但是自己的国家都很穷,国土资源很匮乏,根本拿不出什么珍贵的东西打动唐朝的帝王,那么,陪陵,守陵就成了唯一能做到的事情,不就是牺牲自己一个人,但是和国家利益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再加上陪陵还能在帝王的陵墓外面竖立自己的雕像,这就跟青史留名没什么区别了,是极其光荣的事情,倍有面子。自己的家族和后代也能因为这件事在自己的国家受到尊敬,享受荣华富贵。而对唐朝的帝王来说,外国人给自己陪陵,守陵也是炫耀自己功业的大好事,为后世所敬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