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为何在年底十二月改元开元?是不是与赵光义改元太平兴国有着某种类似的情况?
的确是有着某种类似的情况,首先是未逾年改年号(都在十二月),其次那就是为了清除旧元的皇室丧晦的势力残留!
逆帝修元:背景(唐玄宗和宋太宗的改元的表现)▪️玄宗摆脱束缚改元
唐玄宗李隆基在杀死了太平公主后,把先天改为开元,而赵光义则是在哥哥死后,第二天迅速即位,把天宝改为太平兴国。虽说两者都有皇室人员的陨落这一点的类似(太平公主几乎达到临朝称制的级别,而赵匡胤则是宋太祖),但赵光义改元的动机却比李隆基明显得多。
李隆基是即位后,先开先天年,而后在第二年除去太平公主集团才又改名开元年,这是意图较为明显的改元:就是为了让先天与旧朝势力党派一同成为过去。当然,开元的名号,也同样是李隆基对于新时代政治的一种野望,这其中除了含有对旁系乱朝之外的摒弃,也同样有着李隆基年轻时的无限抱负!
▪️赵光义违背“逾年改元制”
再看976年,十一月十四号,赵匡胤连夜驾崩,赵光义就迅速控制一切,登基为帝,在一个月后就又立即改年号太平兴国!之所以说赵光义的动机明显得多,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自汉武帝确立年号这一“帝皇惯例”以来,先代皇帝去世的那一年,即位新皇是不允许修改年号的,需要逾年才能修改年号,意思就是,在976年的岁末,赵光义理应就要继续沿用天宝年号到977年的新春,但是他就是改了。显得有些急不可耐,想要快速消除太祖对于宋朝庭班子的深刻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宋朝民间知道赵匡胤去世后,对赵光义的猜忌和谴责(之所以认为赵光义是杀了赵匡胤的凶手,根本原因就在于赵光义在同年改年号这件事情上做得过份了)。
因此,李隆基和赵光义有着苦衷般的相似,但是却背负不一样的命运和未来!
改年号,更是涉及当朝的政治班子,换年号,就等于革去一切!先天和天宝的修换,实际上是沉重的。李隆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算挺好,但赵光义则不然了。原因就是在于,李隆基要比先帝表现好得多,能够迅速地建起新的政治班子,容易服众。而赵光义呢,赵光义不仅能力比不上赵匡胤,在当朝,还要被基层百姓经常谴责,弑兄夺权,所以改年号这件事情上,两者承受的压力就不一样!
▪️开元:革除先天太平公主和李旦的残余!
李隆基登基之前,上一代皇帝是睿宗,他的父亲李旦,不过李旦从来都不是一个有能耐的人,不然也不至于被太平公主掌控,自己毫无主见,于是在712年,李旦难以承受儿子和妹妹的冲突所带来的政治压力,加上当时宋璟的提醒,就提早把皇位给了李隆基,让李隆基去处理这个烂摊子!
那么在712年李隆基上台后,他和他姑姑之间的优劣势就出现了转换。本以为太平公主会老实了,唐玄宗也念旧情放她一马。但后来太平公主和李旦之间的行为,让李隆基知道他登基为帝,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李旦下位当上太上皇后,还掌控着当时朝廷的三品以上的官员的生死罢免权,同时也控制了军事的权利。这就说明了,李旦的退位只是为了缓和他的儿子和妹妹之间的矛盾,于是他自己做出的让步,所以先天年间的李隆基,是个“半傀儡”皇帝,是不完整的(权力方面)。
那么太平公主呢?她就更过份了,眼看着哥哥把皇位给出去,就立即组织兵马要造反,毕竟她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见过武周的合理,就想着趁机当回女皇帝。当时太平公主就已经架空睿宗大部分权力,所以太平公主造反的时候就有着四位大将军帮忙起兵讨伐李隆基,那么太平公主造反了,李旦自然要把权力给回儿子,让他对抗她的妹妹。于是713年这场“先天政变”就以太平公主一方的失败告终,李隆基的权力获得完整!
于是也正是713年的十二月末,李隆基决定改年号“开元”,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开元皇朝,才真的是属于唐玄宗的时代,他重用宋璟、王守一等人,打好了自己的政治根基和班子。因此,开元年的含义就在于覆灭过去不好的政治集体,建立一个专属的朝代!
▪️太平兴国:迅速摆脱太祖阴霾!
回顾北宋初年历史,赵匡胤的成就是要比赵光义高得多的。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灭掉了后蜀和北汉等四个政权,开创宋王朝。而赵光义呢,赵光义在赵匡胤准备起兵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征途的时候登基,后面赵光义对于燕云十六州的收复简直是拖泥带水,毫不精通,也正是赵光义的无能,导致后来的割据越来越严重,最后才发生了靖康之难这样的丧权辱国的事情(自赵光义的儿子到南宋赵构,这些皇帝都不是赵匡胤的直系血脉)。
那么在后世都被不断讽刺的赵光义,在当时顶着巨大的质疑上台后,在权力方面,自然也是不稳固的!
“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太宗本纪》赵光义不是赵宋家族藏着的什么宝贝人物,早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光义也就跟在哥哥的后面打打酱油、喊喊口号。总而言之,当时的文武百官,都很清楚赵光义和赵匡胤的能力的差距,所以,赵光义违背伦理纲常,难免让人非议,而自己政治集团的不稳定,这个时候,最好下手的就是年号问题!
976年十二月末,这个时候距离977年还有8天的时间,赵光义不知是否因为政治和官员压力顶不住,于是便改动年号“太平兴国”,虽然在后来许多人的讨论上,赵光义此举是必然为他召开无数骂名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赵光义为自己的太宗地位打上了烙印,在当时,人们也可以称其为“太平帝”!
因此,赵光义的粗鲁和迫不及待,实际上也是赵光义一种厚脸皮的表现。也可能是当时的赵光义,害怕再不出自己的年号,便被自己的侄子(赵匡胤儿子:赵德芳)反过来镇压,毕竟古代鉴于礼法的束缚,年号是保全一个皇帝和正统的巨大精神武器(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正统朝代的官员造反后,能成为正统的原因)。
所以,在太平兴国确立后,朝廷百官也认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正统名号。至于后来的赵光义在皇帝这个位置上有多么无能,那便是后话了!
总结两帝都未逾年改年号,在政治需求的急切上是相同的,也可以看出,古代年号所赋予正统和皇权的特殊作用有多么之大!“开元”与“太平兴国”都是美好政治愿望的一种载体。这就好比帝皇杜撰一生的书,众生是人物,年号是书名。皇朝的烙印,在汉武帝的新思维中,便是一个皇帝专属的年号。唐玄宗和宋太宗都是未逾年改元,这在封建社会上来看,自然是不正常的。但是,这两个人物也正好遇到不正常的时期:皇权内斗,政治根基薄弱!
可是细说起来,唐玄宗则是有些迫切奇怪罢了,在礼法方面来说,玄宗李隆基没有触犯封建的教条,毕竟他开先天为开元,也是改自己的年号。而赵光义不同得多,赵光义是在“违法”,背弃礼法,背弃统治阶级的共识,不仅奇怪,而且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韵味在其中(时年“烛光斧影”正是悬案)。
但两者也同样是有收获的,加急修元,在被动和躁动中掌握主动,这也是他们稳坐皇位的一个根本。其实对于帝王家而言,这又无可厚非。非常时代,非常之法,总要背负一些违规,才能获得半生的富贵,这大概就是两帝不顾他人的质疑,毅然拿起“年号武器”的根本原因吧!
结语:这两位皇帝的做法,其实就是古代封建皇帝内心的写照。他们自由无法无天的同时,实际上也受到利益集团的掣肘。正统就是天地之力,众生之力,他们敬畏,也要遵守。而巧妙的是,年号这一正统武器,既可以代替许多补救和手段,也让皇帝免去言语的述说,是古代封建契约的一种保证!
李隆基为何在年底十二月改元开元?是不是与赵光义改元太平兴国有着某种类似的情况?
李隆基年底十二月改元为开元,是因为想用大赦天下的方式来应对旱灾,跟赵光义改元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下面由小编细细道来!
第一:改元的原因是应对旱灾根据《旧唐书•唐玄宗李隆基本纪》的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之所以着急改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想要用“大赦天下”的方式来应对旱灾。
因为唐睿宗李旦是在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秋七月下达禅位诏书的,而唐玄宗李隆基是在当年秋八月登基为帝的。
而根据史书记载,大唐从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秋天开始,一直到大唐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春正月为止,关中地区就一直没有下雨,使得庄稼减产,连大唐首都长安的居民都是面有菜色。
而唐玄宗李隆登基又刚好就是在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秋八月登基的,也就是这场大旱灾刚刚开始的时候,这对于新登基的皇帝来说肯定是不吉利的,所以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向上天认错,请求老天爷降下甘霖是做了很多努力的。
比如说,唐玄宗李隆基在当年秋八月登基为帝后便立刻下诏,要求维护刑徒的权利,地方官不可以随意虐待,并且剖割刑徒的肉体,同时唐玄宗李隆基又下诏大赦,并且还将从前被朝廷流放岭南的刑徒刘幽求重新诏回朝廷担任尚书左仆射,可见唐玄宗李隆基为了请求上天降雨也算用心良苦了。
到了大唐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冬十二月,可能因为唐玄宗李隆基觉得自己大赦天下,并且重新重用被朝廷流放的刘幽求的行为并没有感动上天,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就在这个月下诏改元“开元”了。
而在改元之前,唐玄宗李隆基先给自己上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并且下诏大赦天下。虽然唐玄宗李隆基可谓诚意满满,但是因为老天爷似乎并不领情,所以这场大旱又从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春正月断断续续的持续到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春二月。
第二:应对蝗虫之灾在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夏六月,山东诸郡又爆发严重的蝗虫灾祸,不过因为有姚崇及时下令地方官员保护庄稼,并且点火驱逐蝗虫,所以这场蝗灾才没有给大唐朝廷雪上加霜的。
又因为上天可能就是想要跟唐玄宗李隆基开玩笑,所以当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春天,这场断断续续持续了将近四年的旱灾刚刚结束。
当年夏天,大唐首都长安就又发生“大风”了,而已经做了四年太上皇的唐睿宗李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去世的,可见唐玄宗李隆基的创业过程也的确是不太容易的,他一方面要面对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另外一方面还有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他的挑战。
旧唐书相关原文如下:
〖(大唐先天二年即公元712年)八月壬辰,封州流人刘幽求为尚书左仆射、知军国重事、徐国公,仍依旧实封七百户。制曰:“凡有刑人,国家常法。掩骼埋胔,王者用心。自今已后,辄有屠割刑人骨肉者,依法科残害之罪。”
……(大唐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十一月乙丑,(刘)幽求兼知侍中。戊子,上加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十二月庚寅朔,大赦天下,改元为开元, 内外官赐勋一转。……(大唐开元)二年
(公元714年)春正月,关中自去秋至于是月不雨,人多饥乏,遣使赈给。制求直谏昌言弘益政理者。名山大川,并令祈祭。丙寅,紫微令姚崇上言请检责天下僧尼,以伪滥还俗者二万余人。
……(大唐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夏四月,岐王(李)范兼虢州刺史,薛王(李)业兼幽州刺史。六月,山东诸州大蝗,飞则蔽景,下则食苗稼,声如风雨。紫微令姚崇奏请差御史下诸道,促官吏遣人驱扑焚瘗,以救秋稼,从之。
是岁,田收有获,人不甚饥。……(大唐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二月丙辰,幸新丰之温汤。丁卯,至自温汤。
以关中旱,遣使祈雨于骊山,应时澍雨。令以少牢致祭,仍禁断樵采。夏六月庚寅,月蚀既。癸亥,太上皇崩于百福殿。辛未,京师、华、陕三州大风拔木。〗
引用 -------刘昫《旧唐书•唐玄宗李隆基本纪》
李隆基为何在年底十二月改元开元?是不是与赵光义改元太平兴国有着某种类似的情况?
导读:这个问题有点意思,确实有类似的情况。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二个年号,都一个年号是先天用了一年多。太平兴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一个年号。我们先不说唐玄宗和宋太宗的上位是否合法、是否有作为,总之开元和太平兴国都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宋太宗赵光义的说了算的执政开始。当然太平兴国和开元这两个年号美好的寓意也是类似的情况之一。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有三个年号:先天、开元、天宝。年号先天只用了一年,先天年间虽然唐睿宗李旦已经完成禅位但是依然掌控着天下大权。所以在李隆基才反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掌控全国大权。真正掌控全国大权后才改元开元,开启了开元盛世。而宋太宗赵光义则通过传说中的“烛影斧声”,改元太平兴国。
开元、太平兴国两个年号都是两位帝王通过“政变”执政的开始通过政变执政的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继位情况比较复杂,竞争对手就是太平公主。李隆基一生见多了政变,从皇祖母武则天开始的“神龙政变”到诛杀韦后的“唐隆政变”以及诛杀姑姑太平公主的“先天之变”。通过诛杀太平公主唐玄宗李隆基才最终拿到执掌全国的权力,来时了自己虎头蛇尾的一生。
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宣武门之变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在大唐王朝200多年的国祚当中通过政变造成政权更迭的次数无人能比。在武则天晚年虽然经过狄仁杰等大臣的规劝还政李唐,但是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还是怕有反复发动神龙政变迫使她让位于中宗。中宗软弱权力落到了妄图效仿武则天称帝的韦后手里,于是韦后废掉中宗太子、毒杀中宗。
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先发制人,发动唐隆政变彻底铲除韦后然后扶保李旦登基史称唐睿宗。李旦继位以后册封太子时,长子宋王李成器坚辞不受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因为睿宗的帝位来自皇妹太平公主与儿子李隆基,所以经常在朝廷事务上咨询二人一件。太平公主也非常享受参与朝政带来的快感,所以就与太子李隆基不断发生摩擦。唐睿宗李旦也是明确洞察了这一点,所以提前禅位给了唐玄宗李隆基。
一方面是逐渐成长的帝王李隆基,一方面是嗜权如命的太平公主。最终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以谋反为名除掉了太平公主,同年12月改元开元开始了自己执政大唐几十年的历程。
始终与“烛影斧声”相关的宋太宗登基
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后的第二年发动陈桥兵变夺得天下,建立大宋王朝。武将出身的太祖赵匡胤身体很棒,但是在五十岁壮年突然驾崩。前一天只有太祖太宗二人喝酒,同时传出战斧捶地和争吵声。次日凌晨宋皇后发现太祖赵匡胤驾崩,由于没有留下遗嘱所以不知道谁是太子。
此时宋皇后急忙派太监去找赵德芳前来继位,但是太监王继恩早就被收买了,他没有去找赵德芳反而去了晋王府把赵光义请来灵前继位。赵光义继位以后同年改元太平兴国,开始了自己的执政生涯。通常情况一般继位的帝王为了对先帝的尊重,都在次年才会改年号。而赵光义登基当年就改元太平兴国就有点迫不及待了,所以这一条也被部分史学界认为赵光义篡位的弊病之一。
唐玄宗李隆基和宋太宗赵光义在开元和太平兴国年间的作为开元作为唐玄宗李隆基亲政的第一个年号,时间长达29年。在这段时间里玄宗励精图治,开创大唐王朝的开元盛世。玄宗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文化发达,天下大治。同时在兵制方面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全国设置十大节度使分镇天下。大唐国力如同烈火烹油一般的达到了鼎盛,节度使权力过大也为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太平兴国年号作为宋太宗赵光义亲政的第一个年号总计九年。在太平兴国年间,吴越主动献图归宋;太宗亲政北汉,从此大宋初步完成了中原的统一。除此之外宋太宗扩大开科取士人数,大量有才华的人进入官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