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狠莫过于书生,是什么原因呢?
说道最狠莫过于书生,这句话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引起的。
清朝的末年的夏天,有一个姓宋的秀才进京赶考,由于天气炎热,秀才有些口渴,他寻思着进村找水喝,刚走到村口,就遇见了两个地痞无赖,只见这二位,一脸的横肉,走路横着膀子,秀才一看,就知道这两个家伙不是善茬,本想躲开,可乡下的路太窄了,秀才只能侧着身子站在路边,等着两个赖子过去,怕什么就有什么,这两个赖子走到秀才的身边,用肩膀使劲的撞向了秀才,秀才狼狈的掉到臭水沟里,这两个赖子哈哈大笑的去大河里洗澡了。
秀才从臭水沟里爬了出来,他心有不甘,但是他手无缚鸡之力,要打架肯定不是对手,秀才远远的看着这两个无赖,在河里开心的洗澡,心里甭提有多仇恨了。
过去的人,一到夏天,男女老少都去河里洗澡,一般的都是女人在上游,男人在下游,彼此之间隔着很长的一段距离,都是乡里乡亲的,谁也不敢偷窥别人洗澡,一经发现有人偷窥,轻则揍个半死,重者赶出村。
秀才观察了好一会,终于想到了一条妙计,秀才在村口,正好遇见一个村民要去洗澡,秀才拦住村民请求村民帮自己一个忙,说着秀才就从包里掏出一把铜钱,村民看在钱的份上,答应帮秀才的忙。,秀才告诉村民,自己有两个朋友在河里洗澡,忘记赶路了,希望村民帮忙喊他们回来,自己的腿脚有毛病,所以去不了,秀才告诉村民,自己的朋友姓都,名来看,这个朋友耳朵有点背,希望你能大声的喊他的名字,等这位朋友回来,我再给你一些钱,村民无缘无故的发了一笔小财,自然很乐意的为秀才办事。
村民走到河边,扯着嗓子大声的喊到:都来看啊,你的朋友在等你回去,喊了几声,也没人答应,村民觉得自己应该再大声一点,这样他们也许会听到,于是,村民又一次的声嘶力竭的喊着:都来看啊,都来看啊,喊了几声,也没人答应,村民就转身回去找秀才去了。
附近洗澡村民,听到有人高喊:都来看,都来看,他们以为这里有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于是男女老少都跑过来看热闹,可过来一看,只见两个赖子在光腚扯胯的洗澡,村民愤怒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你为什么要戏耍我们?就在这时,有几个棒小伙子,跳进水里,把两个赖子拖上岸来,结结实实的胖揍了一顿。
挨了打的赖子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为什么挨揍?刚才那个人为什么高喊着都来看?想了好久,这两个家伙终于想明白了,这都是秀才的阴招啊 ,从此以后,赖子逢人就说,天下最狠的人,莫过于书生,读书人杀人不用刀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必删)
最狠莫过于书生,是什么原因呢?
流氓不可怕,最怕流氓有文化。没有文化知识的人,想干坏事也找不到什么好方法,所以,想做大的坏事也做了。知识本身和枪刀一样,并无善恶好坏之分,关健要看掌握在谁手里,用来干什么?所以,自古以来,凡是大奸大恶之徒,多是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之人。
最狠莫过于书生,是什么原因呢?
一字值千金,玩文字游戏是书生的拿手好戏。为什么一些领导,企业老总要配高等秘书,就是让文职人员写演讲稿和文汇材料。笔的脚下是把刀,不慎重将引火烧身,招来杀身之祸。
最狠莫过于书生,是什么原因呢?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想必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可见流氓要是有了“文化加持”更能如虎添翼。
闻一多曾说过,读书人身上有“三气”,分别是:匪气、流氓气、痞子气,“三气”相通,它们都来自底层的江湖社会。
那为什么说书生比普通人更“狠”呢?我认为是书生有“五多”,看得多、经历多、懂得多、竞争多、掌握多。
第一,看得多“读书破万卷”,古往今来历史事件、人文精神以及圣贤智慧都是依靠书籍流传于世,被后世读书人当作精神食粮。读书人阅尽历史长河中的世态炎凉,无论是勾心斗角,还是尔虞我诈看得最多,自然也就习以为常。
第二,经历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每个读书人都有的目标和追求。“游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非常推崇的治学手段,正所谓知行合一。所以,那些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大多是书生的旅游胜地,普通人是没有过多的时间和情怀去做这些事的。在游学的过程中,自然是历经坎坷、受尽磨难,磨砺心智、熟知社会形态,掌握生存技能。
第三、懂得多读书人有两个师傅、一个是学校的老师、另一个是所读的圣贤书。书生终生治学的目标是掌握技能。正所谓“学的文武艺、卖给帝王家”,书生的技能是自己吃饭的看家本事。书生懂得多,是自然而然的事。
第四,竞争多从乡试、会试、殿试的各种考试,到做官后的官场斗争,哪一步走错,前面就是万丈深渊。所以,书生的好胜之心最强。正所谓“文人相轻”,大家彼此竞争已经成为习惯。民间流传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句话。
第五,掌握多天下的权柄掌握在书生手里,自古当官的都是读书人。即使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刘邦、朱元璋等不世出的一代帝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也不忘发奋读书。读书人操控着国家机器、掌握着国家资源、控制着国家财富。
书生一怒,天翻地覆。《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起义:唐朝末年,山东的盐商世家出生了一个天资聪慧的少年,家人给他取名黄巢。黄巢自幼好学、能文能武。由于古代奉行”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黄巢一心想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不想却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岁那年最后一次落榜,黄巢对科举彻底死了心。公元877年,黄巢聚众起义,坚定地踏上了推翻唐王朝的不归路。
《述志》洪秀全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太平天国:明朝末年,洪秀全出生于广州的一个耕读世家,七岁便熟读经史子集,历经三次童试失败、一次院试落榜后,无意间接触到了基督教,灵机一动,自创拜上帝教,以宗教的性质笼络人心,宣扬人人平等,与洋人和清廷武力抗争,打下清王朝半壁江山。
最狠莫过于书生,是什么原因呢?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点没错的,当自己通过学习之后,不仅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个人素养,同时也可以明辨是非,权衡利弊,寻找到最合适解决问题的方法,外界的环境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而个人抵抗诱惑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一个人面对贫困的局面自然不愿意长久安于现状,如果自己没有办法之时自然没有上升的渠道,但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自己掌握了知识的力量,便可以主动去寻找那些有野心者,从而达成联盟,共同做出一番大的事业。
在古代的战争之中,双方不仅比拼的是武将的多少,同时也比拼计策的高低,而很多时候为了获取胜利彼此都是不择手段的,对于读书人而言权衡利弊之后的决策是最为妥当的,自然也就会极力去劝告自己的效忠者进行实施,纵然自己落魄也可以快速召集人才进行反击,从而得到自身应有的物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