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积善?

周易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句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在很多的著作里也阐明这个问题,比喻,周易,太上感应篇,道德经,以及佛教的诸多经典。

人为什要积善?有一则故事能更好的诠释为什么要积善。

从前,有一座寺庙,庙里一老一小两个出家人,老和尚已年逾古稀,收了个徒弟不过七八岁吧 老和尚修行得力,已经开了天眼,有一天,老和尚在定中观察小徒弟,知道自己的徒弟

的寿命只有七日,老和尚非常舍不得,可也没法,于是老和尚告诉徒弟,给你七天的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吧,小和尚,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过了七天,小和尚蹦蹦跳跳的回到寺庙,老和尚一脸的茫然,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从来没错,可眼前的事情他无法找出答案,于是,他就试探的问徒儿,这几天回家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了吗?徒弟告诉师傅,回家的路上下雨了,我看有雨水流向蚂蚁窝,我不忍心,于是就修筑一条土坝,挡住了雨水。

听到这里,师傅高兴的说,孩子,你救了一窝蚂蚁,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啊。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要积善,我们都是平凡人,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公交车,给行动不便的人让个座,遇到迷路的人,给指明前进的方向,回到家里,善待父母。

看起来,这些事微不足道,但是日积月累,我们就会升华自己的人格,在未来的路上,就会有更多的朋友来想帮相助。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善心,那么天堂,极乐就在当下。

人为什么要积善?

人为什么要积善?人能长期独处?人无法长期生活在真空里,人生在社会,需要群居,需要互相帮忙,不积善积德,怎么立世做人?凡事有因果,积凶积恶,迟早有报应。古语不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吗?还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人生和谐社会,就需积善积德,去恶去劣。否则,社会皆凶,人人皆恶,人还能好好生活?社会需要积善扬善,为人更需要去恶扬善行善积善。

善恶相对,有恶自会有善,善而有恶照而更显其善,恶而有善比而更显其恶。善恶总是相对的,从不同角度去看,善恶也有不同。善恶也是相互的会转化的,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下,善恶也有标准。社会有社会的标准,集团有集团标准,个人有个人标准。人对善恶的评判也是不同,不同思想,不同立场心态,对善恶的看法和评断是不同的,这边认为是善,那边认为是恶,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应,但有人质疑:为何有善不善报,恶无恶应,就有善恶看法不一在起作用。我的看法是:善恶各有看法与标准,公道自在天意及人心,各依心而行由天评判吧。

和善做人,乐观心态,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害人之心不可有,积善积德之心常怀就可以了。行善积善是需要智慧技巧的,不然,愚善是会被人利用,有可能变成助恶积凶的。这一点,很有些人不察不觉不悟而做错。

人为什么要积善?

人类是群居为生的高级动物,生活中需要相互理解、互相邦助,团结协作的和谐团队。这就要每个人扬善抑恶,以仁义之心待人,以向上之心行事,以己微薄之力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人为什么要积善?

我来回答!

行善积德是中国民族的美德,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善心。

无论我们做什么?老天有眼都能看的到。

人在做天在看说的一点没错,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吧!

人为什么要积善?

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此,就有善目、善言、善事、善举之词。人们对善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本意上,更加重视善如同阳光一样带来的光明上。

今天讲善论善,对融洽社会关系、促进个人修为、树立个人德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积善是人生智慧。人生在世,不是孤立的个体,必须与各类人打交道。心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必然做人做事相互照顾,人际关系比较好,决不会恶言相向,影响彼此的关系。

积善是人生美德。积善本身就是积德,有一个好的德行,周围的亲朋好友就会亲近,大家都会相信你,感觉到你的可靠和信赖,就会日常生活工作上支持你、帮助你,对的成功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积善是人生修行。人生就是不断修行的过程,是不断提高个人境界的过程。积善,就是修行,达到高的人生境界。孝敬父母,亲近师友,乐于助人等等,都是积善成德的过程;自律自强、遵纪守法、奉献社会等等都是积善的好修行。心存善念,一句好言,一个善举,都会温暖他人,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仰。

正如《劝学》中讲道: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只要人人拥有积善之念,有积善之行,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人为什么要积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人必有余殃。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古代、近代以及当前都有现实版的教训,我记得小时候看电影里的一句话至今还记忆犹新,“不怕你今天蹦的欢,就怕将来拉清单。”人不能做违反公德的事情,一旦做出道德沦丧的琐事,绝对慢慢地自己揪心。

有句老话说的好,“人在做事儿时,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