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为什么要与伽利略共用频段?
说到这个事情就恼火,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频段只有5个,但是美国和俄罗斯俄罗斯霸占了4个,最后一个频段本来属于我们中国的,最后被欧洲算计了一把,才导致这种事情发生。
中国与欧洲争夺频段的原因。国际电联给予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频段分别为:
一、1164—1215MHz
二、1215—1240MHz
三、1240—1260MHz
四、1260—1300MHz
五、1559—1610MHz
美国卫星导弹系统使用的是:1176MHz、1227MHz、1575MHz附近的频率。
俄罗斯卫星系统使用的是:1246MHz、1602MHz附近的频率。
美国的1176MHz已经切割了第一频段(1164—1215)的前半段,这个还算好,给人家留了后半断。
美国的1227MHz直接占据第二频段(1215—1240)的中间位置,这个就恶心了,留下两端边角料给世界,让人家怎么用。
美国的1575MHz占据了第五频段(1559—1610)的前半段,但是俄罗斯的1602MHz又占据了该频率的后半段。
俄罗斯的1246MHz直接占据了第三频段(1240—1260)的前半段,还好留了半断给人家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美、俄两国占用了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等频段的优质资源,唯独第四频段(1260—1300)没有染指,而这一段频段也成为中国与欧洲争端的对象。
从本质上讲在五个频段中,并非只有第四频段可以使用。
起码第一频段的后半段与第三频段的后半段也是可以用的,但是中、欧双方都盯着第四频段不放,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如何和别人共同使用一个频段,那么你就得与别人进行协商分配,如果不协商分配的话,双方乱用就会产生信号相互干扰的问题。
第二:后来者与先入者进行协商分配肯定会吃亏的,别人肯定和你谈条件,介于美国和俄罗斯都不是好商量的主,所以谁也不想他们谈。
这就是中、欧双方都盯着第四频段不放的原因。
在双方争夺的过程中不为人所知的暗战。不管是中国还是欧洲都早已经有建立自己导航系统的想法。
中国在80年代就提出了建立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并且在1994年的时候就开始建设。欧洲则是在1999年才提出建设伽利略导航系统。
很巧合的是双方都在2000年向国际电联提交了第四段频率的申请,中国是在2000年4月17日提交申请的,而欧洲是在2000年6月5日提交申请的,从申请时间上看中国要比欧洲早一点。
在频段申请上,国际电联的确有先到先得的规矩,但是如果申请的有效期只有6年,如果在申请后的6年时间里不使用,那么就会拱手让后面的申请者。
由于我们申请的早,因此只要在未来的6年时间里把北斗卫星发射上去,并且使用该频段的信号,那么这个频段就是我们的了,对比欧洲人很着急。
因此在2003年的时候,欧洲在伽利略项目上对我们抛出了橄榄枝,邀请我们加入。而当时我们为了打破美国主导对我们的技术封锁,我们欣然答应了,并且很快就打了2.4亿欧元过去表示我们的诚意。
但是当我们钱打过去后,欧洲那边在这个项目上就开始拖延,不但不允许中国参与里面的技术研究,也不让中国进入该项目的决策层,就这样拖拉到2007年,然后一脚把我们踢出伽利略项目。
大家知道为什么欧洲人在2007年把我们踢开吗?
因为到了2007年4月17日,如果我们没有把北斗卫星发射上去,并且发射第四频段信号的话,这个频段就跟我们无缘了。
看到这里你们知道欧洲人当初邀请我们加入伽利略项目的是什么目的了吗?
还好,我们发现得早,在2005年的时候就发现苗头不对,所以只耽搁了两年,最后我们赶在频段申请失效前(2007年4月13日,距离失效时间只有3天)把实验卫星发生上去,并且发出该波段的导航信息。
要知道,假如我们在2007年4月17日结束前不做完这些事情,那么欧洲人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占据该频段。因为他们在2005年的时候已经把实验卫星发射上去,并且在2006年的时候他们的实验卫星已经发射过这个频段的导航信号,可以说那时候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所有准备,只等我们的申请失效。
我们用实力逼迫欧洲闭嘴。我们踩着时间节点把北斗实验卫星发射上并且发出导航信号,从法理上获得该频段的使用权。但是欧洲人以他们已经把卫星发射上去,并且早于中国发射该频段的导航信号,要求我们离开。
我们当然不会离开,于是他们就喋喋不休地找茬,总结起来就是用各种技术为问题为借口,千方百计的逼迫我们放弃使用该频段。
对此,我们不跟他们争吵只是低头咬牙造卫星,造出一颗发射一颗。到了2012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发射了16颗北斗卫星,而他们才发6颗。
也就是到这个时候,他们终于认清楚现实,知道已经无法把我们赶走,所以才有了当下共同频段的事情。
结语在共用频段这个事情上,我们是被他们坑了一把,如果当初不加入他们的伽利略计划,自己老老实实地搞北斗,那么这个频段都是我们的。
中国北斗为什么要与伽利略共用频段?
关于频段的使用方面,联合国是有规定的,就是频段是开放的,谁先占有这个频道就是谁的。在频率的攻略使用方面,美国和俄罗斯在技术上占有优势,早早就把一等频段给占有了,一个国家瓜分了一个。
下一个等级频段就是二等频段了。本来这个频段在1976年中国就注册的了。但在注册后,中国并没有第一时间启用该频段,原因是中国当时并没有可发射并使用上该频段的卫星。
这个时候欧洲就打起了这个频段的主意了。他们以合作为由找到了中国,在得到频段各级参数之后,又果断把中国踢出来。
在和中国解除了合作关系后,伽利略就顺利用上了原来中国的频段。而根据国际法规定,是谁先使用谁就拥有这个频段的使用权。所以尽管中国注册了这个频段,但根据使用优先的原则,欧洲说是他们的好像也没错。
中国退出了合作后,欧盟内部关于相关的费用和管理方面亦不是那么安宁,几大成员国在费用方面争论不休。2007年中国发射北斗卫星并宣布了这个频段的所有权。
但是事情哪有这么顺利,欧盟不同意了。接下来,就是长达8年的谈判。从2008年到2016中欧方面对北斗与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频率使用进行了多次磋商会谈。最后欧盟代表团接受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提出的频率共用理念,同意在国际电联框架下完成卫星导航频率协调。其实总的来说,还是互利的选择,共用就共用了。中国也不亏,目前的北斗卫星数量已经远远超越了欧盟的伽利略卫星数量了。
中国北斗为什么要与伽利略共用频段?
根据华为手机收到的导航卫星的信号,如图所示:北斗第三代导航卫星的频段与美国GPS一致;而快要被淘汰的北斗第二代导航卫星的频段与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一致。
至于原因:现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快,即使共用一个频道,但在先进的码分多址、QPSK等通信技术的支撑下,并不会互相干扰。反而使用同一个频道,能给企业节省滤波器等研发生产的费用。也是和平利用空间的需要,有一些霸权国家就不敢粗暴地使用电磁干扰的太空武器。
中国北斗为什么要与伽利略共用频段?
这必然是利益上的博弈。但是同时,通过战争,导航系统最终只会剩下一家。由大家共同投资的一家。这样才会共同维护,形成中立性质不受战争干扰的导航系统。因为一旦打仗,破坏对方的导航系统成为首要任务(这个比较难),干扰信号导致大家都用不了是次要任务(这个就很容易了,基本上大家都能干)。与其大家一起搞破坏,让所有人都不能用,不如大家一起投资,形成一套中立的系统。
中国北斗为什么要与伽利略共用频段?
中國沒有佔用伽利略的頻道,中國是伽利略的成員國,後歐盟踢出了中國或者中國離開了伽利略,無論如何,伽利略有中國的份子,因為伽利略並沒有退還中國的技術和三億元,所以,簡單的說,中國的北斗系統就是伽利略,伽利略就是中國的,歐盟應該另外尋找資源去!
中国北斗为什么要与伽利略共用频段?
北斗导航与伽利略的频段之争
无线电频谱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宝贵的频段上挤了很多业务,诸如广播电视、卫星通信、交通、军事、WiFi等。一般来说各国都是对无线电频谱进行统一管理的,由相关政府部门统一管理。
一般频谱资源主要分为两类:授权频谱和非授权频谱。授权频谱有着严格的限制和保护,公安、铁路、民航、广电、电信等重要的部门均拥有一定的授权频谱。非授权频谱既是在保证不给其它用户带来干扰前提下,满足标准的设备都可以接入和使用,比如WiFi和蓝牙。
无限电频谱这么珍贵,卫星频率是如何划分的?
首先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国家组织——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是协调管理全球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的最高缔约性会议,三到四年举行一次,修改和编制《无线电规则》。
《无线电规则》是无线电管理领域唯一的国际条约,规则对于频率和轨道划分主要有以下内容:
1、 先申报就可优先使用。按照国际规则向ITU申报所需要的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按照申报的顺序确立优先级,后申报的要确保不对先申报的进行干扰。美俄老牌航天强国利用这种近似乎抢占的方式占领频率资源,后申报国家就很被动。
2、 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在登记后的7年内,必须发射卫星启用所申报的资源。
3、 频率撞了可以协商。
中国和欧洲从合作走向了竞争2003年面对美国的贸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当时的欧洲到处弥漫着反美反战的情绪。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欧盟的伽利略计划决定要把中国纳入到合作中,中国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第一个非欧盟的参与国。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
一直以来,GPS在导航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即使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也无法与之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盟的伽利略计划就显得极为重要。当时伽利略系统其设计精度高于GPS,并且可以兼容GPS,伽利略的“公共管理服务”系统还打算使用与美国GPS相近的频率,竞争的味道极为强烈,所以伽利略计划被誉为对GPS最有力的挑战。
当时中国的北斗还属于开发阶段,虽然发布了北斗一号但是技术参数仍比较落后,既然欧洲人邀请,一拍即合,中国就加入了伽利略计划。
事与愿违,原本预想和合作并没有持久下去,2005年后,随着欧洲亲美政权的上台,欧洲航天局与美国好的穿一条裤子,之前拟定的相似频率也准备改正。中国遭到了排挤,不能参与计划决策机构,在技术合作上还被阻碍,所以中国明白了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
2006年中国对外宣布,将要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北斗二号的发布,精度和技术上超过伽利略,也让美国感到紧迫感。美国和俄罗斯也加快技术更新,精度上也反超了伽利略。欧洲国家各种内斗,导致伽利略计划进展缓慢,失去了竞争力。
美俄是老牌航天强国,自然占据了黄金频段,次优频段便成为了争抢对象。
美国占据了1176MHz、1227MHz、1575MHz附近频率,俄罗斯占据了1246MHz、1602MHz附近频率。
关于中欧的频段之争,中国是在2000年4月17日申请的,欧洲是在2000年6月5日申请的。2007年4月17日,是北斗系统申报的频率资源的最后期限,所以在此之前完成发射以及占领频率资源极为重要。
2007年4月14日发射北斗试验星,4月15日卫星实现变轨,4月17日20点发出第一组信号,在距离7年之限仅剩下4小时时中国启用了该频率资源。中国在申报的7年内发布卫星并启用了频段,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一点不违规。
2009年中国和欧盟航天部门就频率之争展开第二轮谈判,欧洲称自己早已就按照该频率设计,让北斗二号改用其它频率上。中国坚持先到先得的国际原则寸步不让。
中国和欧盟的频率谈判主要集中在于伽利略系统为安全机关以及紧急救灾部门预留的专用频段上。我国坚持除非中国事先同意,否则“伽利略”常规公共服务信号便无法用于军事目的。
2015年1月12日至16日,中欧就频率之争进行了第四次磋商,最终欧洲接受了中国提出频率共用理念,在国际电联框架下完成卫星导航频率协调,共用频段。
结语北斗和伽利略共用频段只限于民用,根据先用先得的国际原则,中国具有频率优先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