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为什么货币越宽松通缩越严重?

问题很简单,在高金融杠杆不变的情况下,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改变资金往杠杠方向涌入。

导致其他行业并没有得到货币宽松政策下的资金流支持,很有可能维持原来一样的资金流规模,但是由于货币超发会给货币带来贬值作用,那么没有得到宽松政策下资金流量支持的行业就会显的通货更萎缩。

所以货币宽松前要先去杠杆,如果不去杠杆的话,是无法改变资金流往高杠杆方向的。

利率再低,融资成本再低,大家借到钱后大部分还是往高杠杆里面砸,实体经济受益率是很低的。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采取了货币宽松政策,而这十年来受益最大的就是金融行业,世界金融行业在这十年里快速的膨胀,规模庞大。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为什么货币越宽松通缩越严重?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这又是个好问题!同时,这个现象在欧美日特别显现,在中国也挺明显的,不过,中国这个情况的本质和欧美日稍有不同。

先从金融专业的层面来说,当危机来临,政府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持续货币宽松,如低利率、甚至超低利率,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结果会怎样呢,只会在一段时期形成滞胀,但无法避免通缩,最终依然会进入通缩,而通缩是最糟糕的经济状态。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些年来,特别是十年前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全球。世界各国为了救市,不断降息、货币量化宽松以刺激经济。但是,问题是,百姓收入并没有提高(欧美日中产阶级前十年的收入基本上没有提高),那么货币宽松的钱便进到了不该去的地方,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全球的资产泡沫,如股市、楼市等。

而老百姓感觉是:物价倒涨幅不大,如欧美日,这些年来的CPI一直在2%以下,这从金融角度而言就不算通胀了。特别是美国,由于美元霸权,通过全球化,保持了消费品的低廉价格;而中国在全球,这些年来,虽然属于通胀输入国,不过,相对中国百姓的收入在不断上升,普通消费品的价格并没有涨多少,但中国的问题是房价上涨得太快了。

其实,这个问题问到了这些年来金融模式的本质,这些现象恰恰是下一场经济危机即将来临的先兆。

再点一下最根本的原因:互联网的崛起!全球化和互联网金融使得:1、财富集中;2、商品供应增加。财富向1%的人集中,而他们消费边际效应递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给富人一块钱,他会存起来;只有给穷人一块钱,他才会用掉,购买需要的东西……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靠宽松货币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经济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要是政府救市能够解救经济危机的话,经济危机就不会发生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宽松货币本来就是欧美目前经济危机的根源,用造成危机的根源来解救危机,可能吗?!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为什么货币越宽松通缩越严重?

通缩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过剩产生的根源是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或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缩水社会贫富差距,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通缩的问题。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通缩自然就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当出现生产相对过剩时,要么去产能要么刺激消费,要么改善收入分配,生产与消费才能相均衡。宽松的货币政策既刺激投资也刺激消费,只有当刺激消费的效果大于刺激投资的效果时,货币政策才有效,否则只会扩大经济的内在矛盾。不过,不论是刺激投资还是刺激消费都容易引发债务危机。

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主要途径是通过降低利率,宽松信贷来刺激信贷消费的增加,然后通过通货膨胀来稀释债务。当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停滞甚至出现下降,或是因其它因素影响社会消费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时,货币政策刺激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当货币政策无法刺激消费时,实体经济的投资也会出现萎缩,超发的货币就会淤积在银行体系之内,或是涌入到金融市场,造成社会财富的更进一步集中,使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更进一步激化。这样即使货币政策再宽松,也不会提升通胀,反而有可能会使通缩更严重。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为什么货币越宽松通缩越严重?

货币宽松政策是包括降息,降准,量化宽松等一系列的手段,是应对经济下行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并且能够通过释放持续的流动性来推升通胀,但是宽松政策对通胀的提高并不一定能够抵消经济下行对通胀的压力,同时随着货币宽松的逐渐加码,宽松政策本身的效果也会出现下滑。

一、为什么应对危机要用货币宽松?

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场景,当经济的危机出现,所有人都捂紧自己的口袋,怕自己的钱投资出去之后遭遇风险,所以任何资产市场都会处于低迷,实体经济也没有人投资。

为了让经济重新流动起来,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让现金贬值,你出去投资可能遭遇损失;但是你如果不出去投资,那就一定会遭受损失。这样相应的大家投资的意愿就起来了,经济也能够重新流动起来,这就是货币宽松。

当然啦,这只是货币宽松其中一个用处,本身释放流动性就会带来各种方面的支撑,一般来说,在经济下行周期这些支撑都是有利于经济的。

第一,货币宽松会带来通货膨胀的上升。

最简单的一个情况就是,B供应量增加就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和通货膨胀,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通货膨胀的提升能够让更多的人愿意生产,这样可能就会帮助走出经济下行。图为降息期间通货膨胀的抬升。

第二,货币宽松带来资产价格的提升。

当货币贬值,以这种货币进行计价的资产证券就会上升,比如说股市就会有一定的增长,这样就在刚才所说,口袋里钱本身就在贬值的情况下,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意愿。图为降息开始造成资产价格上涨情况。

第三,货币宽松降低了偿还债务的压力和融资成本。

金融危机一般伴随着债务危机,而货币宽松能够缓解债务的压力,利率降低本身能够减少,债务的利息支付压力,同时实体经济也能够从利率降低中获得优势,融资变得更容易了,这也带来对经济的支撑。

听起来货币宽松是一件非常容易支撑经济的事情,但是其实现实没有那么简单。

二、为什么货币宽松不一定管用?

虽然货币宽松是央行的大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货币宽松不一定能够迅速的推升通胀,我们从下面的图片可以看出来,在美联储首次降息之后,经济的下行趋势还有可能继续持续。

这是因为在经济下行阶段,通胀的恶化可能是非常迅速的。而降息等宽松政策释放是需要时间,以降息为例,美联储今年首次降息是25个基点持续了三次,总共才75个基点释放的货币量不一定能够完全的抵消通胀下行压力。而过快的降息却有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导致货币政策的空间本来就很狭窄,不可能一次性抵消掉通货膨胀的下行。图为美国投资回升一般出现在降息周期尾声。

量化宽松也是如此,美联储四轮量化宽松释放了大量的货币进入市场,但是这是通过每个月渐进式的释放达到的效果,不是一次性的释放。最终量化宽松对于通胀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这样的过程也是缓慢显现出来的,所以说货币政策的宽松化和通胀的抬升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需要在货币政策宽松到一定程度之后,通货膨胀的下行才会迎来拐点。如图,美国通胀抬升是在量化宽松后期开始的。

另外,宽松政策有时候也不一定那么管用。

三、货币宽松的局限性。

货币宽松虽然被视为央行的重要手段,但其实也不一定那么有用。

第1种情况,货币宽松的越多,效果就越小。

正如题目中所说的一样,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越宽松效果就越少的情况,这是因为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容易陷入一种流动性陷阱的情况,更多的流动性释放边际效应就越来越少,而在欧美央行持续了长时间的量化宽松之后,大量的流动性停留在市场当中,现在的任何宽松手段效果都要大打折扣。就比如说市场上总共有100块钱,你再多加一块,那么对于通货膨胀的推升就是1%,但是如果市场上有1000块钱,你再投放一块钱,对于通胀的抬升就只有1‰了。

而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已经把利率降低到0了,因此效果自然更小。下图为美联储利率走势,可见为了应对危机,需要每一次更加宽松才能解决问题。

第2种情况,单独的货币宽松手段效果越来越差。

如果货币宽松有效的话,那么欧日市场长期的负利率带来的效果就会更明显,但事实是负利率并没有盘活欧洲市场的经济。原因就在于货币政策需要有效的财政刺激,才能够把流动性导入到需要的领域当中,盲目的货币宽松有时只会更加推升泡沫,对实体经济的帮助一般。所以实行了多年负利率,欧洲的通胀也一直保持低迷状态。图为欧洲负利率后的通胀情况。综上,虽然货币宽松是支撑经济的有效手段,也能够理论上抬升通胀,但降息等宽松手段对于通胀的抬升往往落后与经济下行对通胀的压力速度,导致宽松手段的效果相对滞后。另外,在没有财政刺激和过量释放流动性的情况下,宽松手段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不能有效抬升通胀。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为什么货币越宽松通缩越严重?

不请自来,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为什么越量化宽松反而越导致通缩?这个要结合货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社会总产出与总需求来进行分析。

货币当局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当于是一个资金池,量化宽松就是往这个池子里拼命注水,池子内的水再往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机构浇灌,然后其他银行机构再通过对外放贷等各种合法的形式往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浇灌,但货币当局给银行对外放水的池子设定了水位线,低于这个水位线的水是不允许放出去的,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而个人、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有时候不用也不能一口气把银行灌的水喝干净,就会把自己的水回流给银行,银行得了这些水以后,只要不低于每笔进来的水设定的水位线标准,就可以继续对外放水,然后又会有一时喝不完水的人继续回流给银行,银行就可以继续放水,这个就是货币乘数效应,货币当局投放的基础货币,被急剧地放大,形成广义的货币,如M1,M2之类。

以上就是货币投放和传导机制,尽管各国政府投放基础货币的参考依据不一样,传导路径也不一样,但大体的原理仍是如此。我们懂了上面的原理以后,再来回答问题。

当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时,货币当局不断对外投放基础货币,并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和货币乘数,形成事实的大水对实体经济进行满灌,但货币的传导机制有时候会扭曲资金的流向,造成结构性的偏差,银行的水闸只向低风险和高收益的方向打开,在中国的背景下,会流向不缺钱的国有大型企业,优质民营企业,地方融资平台等,但由于水实在太大,也让一些小微企业和私人受了些雨露,大体上普天同庆了。

然后我们来分析下货币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原理。08年左右,中国的基础设施产建设还是很薄弱的,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建设有着很大的扩张空间,政府评估了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觉得总的货币需求还是很大的,基于这个判断,向市场投放了巨量基础货币,银行的巨量资金进入基建,带动了全国基建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钢铁、水泥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基建对当地的经济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拆迁补助、迁地建房又引发了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黄金期,海量的资金也同步进入到了房地产行业,其他行业也受惠于这次的水实在是大,也多少蓬勃发展起来,人均收入也跟着有所增长,这个时候基本上货币总需求与总供给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尽管货币的总供给可能略大于需求,中国的产品供给也基本满足了总需求,生产的各类产品因为经济扩张,被各种方式消费掉,企业产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但因为物价变动是滞后的,我们并没有立刻感受到物价的快速上行。

这里的结论是,当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与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匹配或略有超过时,物价的变动不会太明显,属于温和的上涨。

但其后持续的灌水,误导了企业,误判了经济形式,导致企业盲目扩大产能,产品的总供给已经超过总需求,这种情况下,产品还如何提高?而与之相反的是房地产在70后、80后的逐渐结婚生子,其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扩大,再加上货币在这个行业的巨大投放,使得房价节节上升,又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投机需求,此后的继续放水都被填进了房地产这个堰塞湖里面,而常规的记录通胀的消费物价指数CPI统计口径里面是不包括房子的价格增长,而其他领域因为货币的总供给严重超过了总需求,导致其他领域产品的总供给也超过了总需求,我们知道供给超过需求就很难让产品物价起来,也就是CPI没有上涨支持力不够。

另外,提问者也是基于中国的体验问出这个问题,货币供给不可能无限放水,毕竟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现在三去一补一降,都是在消化过去的产能,自然货币的灌溉就少了,而且房地产价格已经足够高了,已经将很多需求踢出了市场,再加上新兴行业还没有起来,资金需求没有跟上,继续放水的空间不足,所以停了一下放水,然后胃被水灌大的企业,自然就觉得货币紧,欠水喝。

所以,结论是,不是越放水越会觉得通缩,而是放水的政策不可持续,货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要与社会总生产的产品总供给和总需求一致,过量放水就需要回调,导致社会肌体的不适应感,也就是觉得货币紧。而通缩错觉在于大量资金沉淀在某些堰塞湖堆在那儿,价格指数却不去反映其变化,反映的却大部分是资金供给过量导致生产产能过剩部分产品的价格变化,所以产生通缩错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有谬误,欢迎指出探讨。

谢谢!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为什么货币越宽松通缩越严重?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要深刻说明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下面我想简单地来回答一下题主的这个问题。

按一般经济学常识,货币越宽松,市场就会越要发生通货膨胀或物价上涨的现象,但现在似乎这种规律被颠覆了,货币越宽松反倒出现了通缩越严重的局面,让很多人看不懂世界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事实上出现这种结局,主要是全世界货币被大量无效的生产或资源要素占去了,形成了无效的供给,也让越来越多的资金周国失灵,资金周转效益下降,而且越是投资货币,越是将资金流向了这些无效的产业,使投放的货币被严重的吞噬了。所以现在经济低效成了全世界的经济通病,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的问题。

只有全世界各国形成共识,共同治理客观经济环境,消除贸易保护主义,使生产的产品能够正常流通到消费领域,使货尽其用,才能有效盘活资金,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状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