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单位办理退休和在行政单位办理退休待遇有什么不同?
在事业单位办理退休和行政单位办理退休,当然最大的差别就是身份的不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公务员还是有所差别的,比如说工资待遇构成不同,公务员的待遇保障机制更好一些,是由国家财政全额保障,而事业单位则主要是地区财力保障,毕竟一个是国家机关,一个是公益事业。
可如果说到退休待遇,情况又有所变化。2014年10月,我国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机关事业单位同时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缴纳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国家专门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为退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放养老金。可以说养老金的来源在退休后又一致了。
养老金计算会有差别吗?2014年10月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国家实施十年过渡期。过渡期内的中人办理退休时,退休进行新老办法待遇比较。
如果老办法退休待遇高,按照老办法发放退休待遇;如果新办法退休待遇高,则在发放老办法退休待遇的基础上,发放新办法比老办法高出的一定比例。根据退休年份不同从10%~100%而不同。
老办法退休待遇,主要是根据2014年9月本人的基本工资和职务级别确定老办法基础养老金。根据工龄确定基本工资的发放比例,再加上职务级别确定的退休生活补贴数额。再按照2015年的退休费定额增加,以及以后年度的工资增长率进行按比例增加。
这种情况下,现在转变身份也不会对老办法退休待遇有所影响。但是,如果我们转变身份提升了职务级别,会在转变当年提升退休生活补贴的差额,并参与以后年份的老办法退休待遇工资增长率调整。
新办法退休待遇呢?新办法退休待遇主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职业年金计算公式,计算而来。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按照实际积累计算。转变身份也不会有多少影响,除非提升了工资待遇和缴费基数。可是如果转变身份,导致我们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视同缴费指数不同,那样就有可能影响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待遇的高低。
至于社会平均工资和其他因素不会因为身份转变而受到影响。当然公务员可以30年工龄提前退休,或者工龄满20年,距离退休不足5年提前退休。
所以,如果没有职务层次变化,视同缴费指数变化,说实话养老金都会是一致的。
不过,除了基本养老金以外,机关事业单位还有其他待遇。因为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覆盖范围不全,并没有将精神文明奖、创城奖、年终考核奖、住房补贴、冬季取暖费等奖金奖励和补贴的待遇纳入,所以这些待遇如果在当地对退休职工发放,那么这些待遇是还会有的。一般来说,公务员的奖金、奖励待遇走的是机关标准,会比事业单位高出一些。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还是转为公务员划算。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领取养老金,
在事业单位办理退休和在行政单位办理退休待遇有什么不同?
事业单位退休还是行政机关退休区别太大,为什么很多人纠结于编制和身份,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此有关。
一、在2024年以中人身份退休,同级别的行政机关在编人员普遍高于事业单位人员
具体的政策和细节不解释了,直接用数字说话。前段时间,单位刚好办了几个退休干部,其中一个11年的正处调研员退休,退休金+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生活待遇等各项加起来,每月到手7200多,相当于其在职工资的90%。同样一个五级职员(正处)退休,享受正处待遇时间比上面的少两年,最后各种待遇合计算下来,退休后一个月拿6100多,相当于在职工资待遇比例与上述老领导差不多,但待遇足足比他少了1000多元,一年就是一万多,可见两种身份的待遇差距。而且这还不考虑医保等方面细小的待遇差。
二、2024年以后养老保险完全并轨,计算方式一样,但机关单位公务员退休待遇毫无疑问还是比事业编制人员高
差距主要形成两部分:一是视同缴费阶段,公务员工资待遇普遍高于事业编,因此计算养老保险的基数比事业编大,自然金额就高;二是并轨后缴纳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因为公务员的工资基数高,缴费多,本着多缴多得、缴长多得的原则,最后退休后计算出来的养老保险肯定也超过事业编。
也就是说,不管是中人还是全面并轨后退休,公务员因为工资待遇高,基数高,怎么算都要高于事业编。公务员和事业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这一点。
在事业单位办理退休和在行政单位办理退休待遇有什么不同?
这是体制内不同类别人员的比较。应该说,在养老并轨改革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太大不同,在适用政策与计发办法这两大关健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
现在,正处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的十年过渡期。在这个特定的过渡期间,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办理退休手续的,必是退休中人无疑了。因此,退休中人退休时必须按照新、老计发办法,同时算帐并进行比较,再按照保低限高的规定,计算其应得的基本养老金。
由于各省份具体情况有别,退休中人养老金重新核定进度有快有慢,不尽相同。目前,多数省份退休中人新的计发办法尚未定型,必先有拿一段“预发养老金”这个过渡。因此,退休中人的“全额养老金”还须等待一些时日,才会真正与大家见面并兑现补差养老金。
至于说到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退休待遇之间究竟有些什么不同?这在适用政策和待遇计发办法上,没有什么差别与不同,可以说是高度一致,完全相同的。要说有什么不同与差别,那主要反映在平时工资收入与各项福利待遇的差异上。这些问题客观存在,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这与退休基本政策和待遇计发办法没有任何的关系。
感谢阅读、关注并点赞!欢迎广大读者和网友朋友们批评指正。
在事业单位办理退休和在行政单位办理退休待遇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办理”,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事业单位“办理”退休与在行政单位“办理”退休有什么区别? 如果一个人原来一直在事业单位工作,在退休前一个月调入行政单位,在行政单位办理退休,退休待遇有区别吗?
一、养老金待遇上是基本没有区别的。
需要说明的是,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计算方法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区别。也没有说行政单位用一种办法,事业单位用另一种办法。
同一个人,比如说他是事业单位的六级管理岗位人员(副处级),调入行政单位后任副处级领导职务,级别不变。如果他在调入行政单位后,套改后的工资与在事业单位的工资是相同的话(在职务一样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是很大,除非调入后职务发生了改变)。在养老金的计算上,如是十年过渡期的“中人”的话,可以用老办法 计算养老金。因为在两个单位的工资是一样的,养老金也就是一样的了。
如果是用新办法来计算养老金的话,由于该交的养老金已经交过了,不管缴费基数是高是低,都已经发生了,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已定局了,就算最后一个月有点点区别,那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有视同缴费年限的话,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认定办法也是一样的。此时,不管你是在行政单位,还是在事业单位办理退休,用新办法计算养老金,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此,如果仅从“办理”上考虑,在临退休时在行政单位还是在事业单位办理退休手续,你的养老金都是一样的。
至于说行政单位人员的养老金高还是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高,那是另外的问题了。这就要看哪个单位的工资高、哪个单位的缴费基数高了。
二、在死亡抚恤金上是有区别的。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发放标准为:病故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为:病故的,为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
从上面的标准来看,抚恤金还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差额可不止一倍呢。不过,发放一次性抚恤金所需经费仍按现行渠道解决,就是说,不是从社保基金中开支的,而是按原渠道解决,那就是从财政资金或单位资金中解决。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如有不当之处,欢迎交流纠正。
在事业单位办理退休和在行政单位办理退休待遇有什么不同?
退休后的薪酬高低,不取决于在哪里退休,只取决于缴费总额和缴费年限。
首先,退休后的都是领取养老金早些年还有退休金一说,现在看来都是老黄历了。目前来说退休领取的都是社保养老金,其金额高低取决于在职时缴费额度、缴费比例和缴费年限。按照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政策,缴费额度越高,缴费时间越长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就会越高。因此,和在哪个单位办理退休没关系,关键看得是你在职时的缴费情况。
其次,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均有职业年金退休后除了领取养老金以外,还会按月发放职业年金,缴存比例和缴费额度上来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标准基本一致。发放形式也是一致的,均为按常见计发月数按月予以发放,或者一次性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这就意味着,职业年金的高低基本上也差不了多少。
最后,说说个人建议个人建议来说,如果距离退休不足2年,就哪也不要去了。毕竟事业单位调整到公务员,按相关要求也接收不了了。但如果距离退休不足5年或者搭边的情况下,能去行政机关就去行政机关吧,毕竟能调整的至少也是县处级干部,落到行政机关从人脉资源上来说相对畅通一些,对未来子女的发展也许会有好处。
仅从退休后的待遇上来说,基本没啥差别。
在事业单位办理退休和在行政单位办理退休待遇有什么不同?
公务员和事业编干部的退休待遇计算方法一样,但是到手的金额会有差异。
2014年之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是不缴养老保险的,退休后由财政发放退休待遇,主要由退休费和退休补贴组成。
退休费按本人退休前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满30年的按85%计发,满20年按80%计发。
大家都清楚,不考虑职称的话,相同级别的情况下,公务员的基本工资高于事业干部,自然退休费就高,退休待遇同比增高。
2014年之后,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养老金并轨改革,开始缴纳养老保险,干部退休后由养老保险基金发放养老金,其计算方法与企业职工一模一样,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同样的,公务员的日常工资高于事业干部,所以,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的缴费基数都会高出一些,退休后的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也高一些。
欢迎关注@瑛杰小猪,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