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是否会降低企业地位?
为什么要推动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今年,国家开始大力推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过去的时候,私企、外企、灵活就业人员退休人员早就实施了社会化管理。简单点说,就是有居住地的社区管理。
实际上,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秉承着过去的单位管理模式,由单位专门建立一个机构,管理服务着本企业的退休人员。这种情况在机关事业单位也比较普遍,比如说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都会设有老干党支部。
实施用人单位管理的退休人员,一般职工档案和党组织关系都会保留在用人单位。而且单位而偶尔也会发一定的福利待遇,比如说组织老年人体检、旅游等等。
用人单位管理退休人员问题也比较突出。首先需要用人单位而是高度稳定,长期存在的,即使单位变迁也要承接单位。由于退休职工分散居住在各个地方,实施管理和组织活动的成本较大。单位专设部门进行管理,成本也是很大的。但是如果兼职指定部门管理,往往又会输给业务工作,很多事情流于形式。
所以,推动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和实事求是的做法。
对企业退休人员实施社会化管理,实际上是给企业减轻了包袱。早在2000年初期,我国就明确取消了企业的行政级别,不再搞行政化管理。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生产经营,提升效益。无需再搞很多跟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这样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是一种良好的助力。这是一种进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