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原油谈判达成减产协议,原油价格还是大幅下跌?

欧佩克召开的会议,目前并没有达成切实有效的减产协议。

最初,欧佩克召开了9小时的闭门会议。根据欧佩克的消息人士透露,预计本次会议将达成高达2000万桶的原油减产协议。

据道琼斯报道,OPEC+即将达成协议,其中俄罗斯将减产200万桶/天,沙特将减产400万桶/天。

这一系列利好消息,原油价格一下子上涨到28美元以上,涨幅近8%

可是,就在会议的最后,突然墨西哥又跳了出来,反对通过减产来稳定油价市场。这位小“哥”似乎由于跟美国当邻居当的太久了,直接也表示如果减产他将退“群”,一下子会议的情绪就降低到了冰点。

现在大家都表示等等,等周五晚上8点的G20能源部长会议,希望能够做通墨西哥工作。

其实,别看欧佩克会议大家在吵着减产,实际上减产那么一点点真的是杯水车薪。据专家统计,对于新冠病毒肺炎,全球爆发感染人数超过了160万。各国都在忙于防疫,很多国家出台了居家隔离令。尤其是美国确诊人数已经达到了近47万,对原油的需求降低了很多。

根据预测,目前世界原油需求至少下跌了30%~50%,按照每日生产原油一亿桶计算,至少需要降低3000~5000万桶的生产量。这还是在目前原油价格20美元左右的基础上生成的平衡。

所以,原油仅仅减产2000万桶,不会对原油价格产生太强烈的支撑作用,即使有短暂的提振,也很快会再次降下来的。

为何原油谈判达成减产协议,原油价格还是大幅下跌?

刚看了一眼原油期货,今天可还真是最高到了28美元呢,只可惜很快就被砸下来了,又跌到了23美元。这期间如此明显的波动,大概率是和今天的减产协议谈判有关。

当前原油价格是在低位,但短期内,似乎怎么看原油都没有大幅上涨的动力啊。据说全球的石油库存储备已经在高位了,甚至说,如果价格再这个样子,美国的石油公司就真的需要亏损卖了,前不久可刚有一家公司破产,还是华宝油气跟踪的那个指数里的标的,对华宝油气的净值估计也会有一点影响的,之前华宝油气因为场外不能申购,场内交易的份额,可是有非常高的溢价。如今,虽然原油价格是涨了一些,华宝油气可是没啥动静。

这是一点题外话啊。回过头来看,大家的库存量都非常充足,那即便是减产,能对供需的影响也会非常小,当下全球都处在经济比较糟糕的事情,石油需求本就会减少,即便是减产也不会供小于求啊,价格哪能涨回去呢。 这才是今天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吧。

那原油的真正机会,在于经济的复苏,消费市场复苏,拉动原油需求的增加,才有价格上涨的可能。可问题是,沙特真是占尽先机,沙特的油不仅质量好,还开采成本极低,更甚至有取之不竭的味道,天天开采,可每年公布的石油储量似乎都没有明显变化。这可就不得了了。

怎么说呢,只要能源的格局不变,那石油这个东西就总还是有价值的,不至于一直在地板价。

为何原油谈判达成减产协议,原油价格还是大幅下跌?

昨天晚上欧佩克与几大石油输出国关于原油减产基本达成了协议,国际原油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先是上涨了7%,之后盘中跌幅达到了10%,很多人大概率不明白,既然原油减仓已经达成了协议,为何原油价格还是出现了大幅度下跌呢?

我觉得这个事情得分几方面,一个是目前的协议是达成了,但是之后能不能执行还是个问题,市场目前对原油价格的波动停留在消息面刺激的变化下,达成协议是利好,所以市场往往会有利好兑现是利空的预期,于是原油价格就出现了先涨后跌的态势。

当这个协议达成了,下一步市场又在担心实施的问题,而能不能达到预期的减产效果,这些都是未知数,之所以原油价格先涨后跌,恰恰是对后面会不会真正减仓的不确定性的一个担心,估计等减产任务真的落实了,那时候原油的价格也就正常了。

总体来说,原油价格在未来要想出现明显的回升还是很困难的,最多减仓达到原油能够保持在某个价格附近正常整理,比如说30美元每桶的关口,后期原油价格的上升还是要看世界范围内疫情的变化,等疫情结束了,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了,才是油价回升的最大动力。

为何原油谈判达成减产协议,原油价格还是大幅下跌?

国际资本市场就是这样有意思,比如最近的石油大战,沙特和俄罗斯谈崩了,油价大跌,现在谈拢了,油价还是大跌,这让很多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最近油价涨跌,已经把现在全部的信息都包含了,只不过很多有预期的事情,早就被市场体现出来了,等到“靴子真正落地的时候”,获利者已经抛售走人,只有一些后知后觉的人才会蒙受损失,就像最近美国爆出的丑闻,一些美国官员和议员早就知道新冠病毒疫情的危害,在2月份就抛空了手中的股票,但是普通投资者却不得不面临30%以上的损失。

由于3月份沙特和俄罗斯关于减产协议没有谈妥,沙特阿美一怒之下把原油价格降到30美元一桶,之后又宣布增产,原油价格一度下跌到20美元以下,俄罗斯对此根本无所畏惧,因为俄罗斯有战略合作伙伴的支撑,石油降价并不是最大的输家。

倒是美国页岩油公司受不了如此低的价格,成立于1980年的美国惠廷石油公司最近宣布破产,因为美国页岩油的开采成本在40美元以上,现在每桶20美元的价格让他产生了巨量亏损,为此特朗普开始在沙特和俄罗斯之间进行斡旋,希望能够通过全球减产提高石油价格。

消息已公布,国际原油价格就大幅上涨,毕竟美国总统的面子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减产谈判之前,市场已经提前消化了这种消息,美国石油价格一度涨到接近30美元一桶,大家期待着欧佩克+会议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产。

但是会议的结果却让市场感到失望,因为这次的减产协议虽然达成了,但是力度非常小,在2020年5月和6月每天减产1000万桶,2020年7~12月每天减产800万桶,从2021年1月起到2022年4月止,每天减产600万桶,这样的减产量还赶不上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市场需求减少量,对提振油价可以说毫无帮助,只能是给特朗普一点面子。

所以市场闻讯后立刻出现大跌,把前期的涨幅几乎抹平,甚至有人预测石油价格有可能会再创新低,因为新冠病毒疫情已经让所有的飞机轮船停港靠岸,全球石油消耗将创出历史新低,但是全球石油产量却仍然处在高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最近我国在塔里木盆地又发现了较大的石油储量,据说总量可能超过2亿吨,而且随着勘探的进行,有可能会发现更大的储量,但愿这样的消息更多一些,国际油价也就更便宜。

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利好,毕竟我国是油料进口大国,20美元一桶的价格,我们应该应收尽收,如果能够控制运输成本,收来放在我们自己的油田里都是划算的。

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我国成品油价格却居高不下,我最近刚去加了一箱油,92号汽油价格为5.2元,据说这是按40美元一桶计算出来的,而且根据我国成品油定价原则,无论国际原油如何下降,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会再下调了。

为何原油谈判达成减产协议,原油价格还是大幅下跌?

因为这一次欧佩克+的谈判还并没有达成一个确定的减产协议,而且目前谈的减产协议和市场与其相差甚远,市场预期是减产2000万桶。实际上,4月9日也就是本周四,这个协议并没有谈完,这些国家约定着周五还要再接着进行谈判,暂时谈成的是减产1000万桶,即使是这1000万桶也没有完全敲定下来。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市场预期至少要减产2000万桶以上才能够缓解供需的平衡,价格才能再一次恢复正常。仅减产1000万桶的话意义就不大了。

所以一开始大家因为他们既然坐下谈了,可能就能减产的比较多了。当谈判开始时有一些利好的消息放出来时,油价还出现了大涨。但是谈判并没有那么顺利。还没等到结束,油价又跌了回去,还多跌了10%。

这次谈判中,沙特和俄罗斯虽然说减产两三百万桶,但是其实没有什么诚意,他们的减产是从四月份的产量开始算起,可是其实三月份他们都是大幅增产的。

总之,大家都不愿意出让自己的利益。美国作为最大的产油国,一丁点都不愿意减产。这在俄罗斯和沙特看来是非常不合适,肯定也是很不高兴的。

所以,即使是再次举行新的谈判,可能结果也不会让市场满意。2000万桶以上的减产达成会比较困难。预计谈判可能会持续很久。

目前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打击会持续很久,那么对原油的需求短时间内不会上升。甚至在2020年可能都很难有所改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原油减产无法达成一个像样的协议,那么原油的价格很难突破40美元的。

为何原油谈判达成减产协议,原油价格还是大幅下跌?

为何原油谈判达成减产协议,原油价格还是大幅下跌呢?

4月9日,欧佩克和非欧佩克部长级视频会议如期举行,就3月6号谈判失败之后的未决事项,也就是限产保价协议,进行重新谈判。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讨价还价,会议达成初步的协议:从2020年5月1日开始,将总体原油产量下调1000万桶/日,为期两个月,到2020年6月30日结束。

从2020年7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这6个月,商定的总调整量为800万桶/日。随后将在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的16个月内进行600万桶/日的调整。

表面上看,会议取得了进展,但这远远低于冠状病毒流行后,每天3500万桶需求下降对石油价格造成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每天减产500万桶才大概符合预期。

就油价表现来看,由于大家开始预期都很高,而且确实传出了一些好消息,油价闻讯先是大涨,WTI原油日内涨幅达11%,报27.72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日内涨幅扩大至10%,报36.13美元/桶。但最终减产数量并不是太令人满意,而且墨西哥还不同意,随即美国WTI大跌10%。

有媒体分析,欧佩克+可能会在周五的G20会议之前向墨西哥施压,令其接受1000万桶/日的减产协议,并进一步减产500万桶。

总之,目前的协议还是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才出现了油价先涨后跌的局面。如果今天G20之后,还是没有一个好的结果的话,国际原油价格还会跌破20美元。当然,如果结果好的话,就会向反方向攀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