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餐饮企业涨价。消费者:我可以不来!你怎么看?
这个事情确实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由于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很多消费者在家里待了好几个月了,没有去饭店吃过饭。当人们想去餐饮企业吃饭的时候,人们却发现饭店餐费涨价了。
近日有网友反映,海底捞复工以后就餐时消费300多元,由于是常客感觉在复工以前去消费,只不过200元。因此,顾客感觉涨价很大。
针对“复工后涨价”一事,海底捞方面回应称,涨价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涨影响,但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不过网友的反应是涨价了30%~50%,有的菜品甚至价格涨幅更大。除了海底捞,像西贝莜面村、喜茶等头部餐饮企业也出现了价格连续上涨。
现在的外出餐饮消费实际上是属于疫情期间的一种补偿性消费,似乎餐饮企业也想捞一杯羹。因此,产生了有关的争议。
其实,我们要知道作为一些头部餐饮企业,各种融资成本、场所租金、员工成本负担是非常重的。特别是职工即使休假也应当正常发放工资待遇。尽管国家对中小微企业实施2~6月份的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但是大型企业只减免2~4月份有50%。从1月底至今,一年已经过去了1/6多,企业压力增大可想而知。
但是对于顾客来说,企业的压力大,不管我们的事呀。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人的收入其实也大大减少,这个时候企业涨价,明显是找不痛快。
这个问题,倒也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只不过大家面临共同的困难,还是共同解决的好。希望企业在听到消费者的抱怨以后,也对涨价的幅度进行控制,不要再走高精端的路线,走一下平民价格路线,以价走量,先带动现金流的活动,不要过于盯着盈利,或许也有更好的效果。否则,对于大型企业产生的商业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消费者也尽量体谅一下企业的困难,如果觉得价格贵,内心鄙视一下就可以了,少消费一点也就罢了。
只有再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生活才会恢复正常的,急也急不来的。
近日部分餐饮企业涨价。消费者:我可以不来!你怎么看?
消费者在饮食方面的确有很强的选择权,并不像其它商品那样的专营,所以选择范围会更大。
1、一些无法替代的产品涨价必须硬杠无法替代,独一无二的产品,在这个市场上也有很多,如成品油价格,92、95、98号汽油,生产厂家就是三家石油企业,价格涨跌已经形成定价机制,一涨一跌我们都没有办法,必须硬杠。
2、一些有代替选择但效果不及原产品理想比如国酒茅台,别的地方真还生产不出来这玩意,商家涨价我们只能遣责,当然这还能用其它名酒替代一下;再比如说酱油,同样是酿造的,每家企业生产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一般厨师只要用惯了一家商品,很难会转换到其它品牌,使用别的品牌效果并不理想。
3、一些商品是可以替代的,替代品甚至会有更好的体验比方饮用水,各地生产的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不会有明显的高低等级,或者消费者会感觉不出区别来,大自然搬运工某夫山泉与水中贵族某岁山,有多少人会喝出区别?碳酸饮料方面,你能比较出可乐与百事的区别吗?这些东西完全可以交替使用而觉得出现任何问题。
4、餐饮企业属于那一类?大部分餐饮企业都应该是第三类,有特色但可复制,你行别人也行的那种,可替代范围太大,单独一两家企业涨价,消费者忠诚于涨价企业的概率较少,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同一档次的其它企业进行替代,就像可乐没了,饮饮百事没有问题,所以消费者说我可以不来完全没有毛病。
总结:尽管包含企业有明显的涨价行为,但作为消费者,我们是有权选择不消费或者替代消费,就让他自己涨价去吧。
近日部分餐饮企业涨价。消费者:我可以不来!你怎么看?
为了对冲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影响,很多饭店采取了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涨价。
疫情发生后,特别是第一季度,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餐饮业了,第一季度很多饭店的营收基本“交了白卷”。面对高昂的人工成本、房租、和食材损耗的损失,很多饭店复工后急于“找补”第一季度的损失,复工后直接“涨价”了之,完全不顾及同样在疫情下收入受损的消费者的感受。
那么疫情之后餐饮业为了自救,应不应该涨价?自救自能靠涨价吗?“涨价”是很多饭店疫情之后的自救手段,某全国大型火锅连锁店目前的涨价行为就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对于该火锅店的涨价行为很多网友也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涨价是应该的,毕竟餐饮业受损严重,通过涨价来对冲损失无可厚非,要予以充分的理解;但是更多的网友认为,火锅店涨价无疑是在转嫁损失,将自身的损失转嫁给“上帝”消费者!
我们结合两边网友的不同意见,充分平衡商户和消费者关系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换位思考、公平公正,我们认为,假设复工后疫情原因导致食材价格或者人工开支成本增加,适当涨价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饭店也不是公益性组织;但是假设饭店仅仅靠简单粗暴的“涨价”来对冲损失那就说不过去了,毕竟疫情下的消费者收入同样受损,不能互相间依靠“损失转嫁”来“甩锅”,而且盲目的涨价也不利于品牌的发展,更不利于建立“粘性客户”,一味的涨价能让消费者来吃一次饭,下次消费者还会来吗?显然不利于长期发展,对饭店自身百害而无一利。
结语餐饮行业应该充分平衡饭店、市场、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粗暴的“一涨了之”来转嫁损失,这不利于品牌的建立和长期发展。
疫情之后最重要的是抱团取暖而不是盲目甩锅。
同时各地相关部门有条件的话尽量多推出一些“消费券”,以此刺激餐饮发展和经济提振。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近日部分餐饮企业涨价。消费者:我可以不来!你怎么看?
1斤土豆43.33元!1斤香菇60元!1斤白萝卜33.33元!1碗米饭7元!
近日海底捞、西贝莜面村等餐饮企业开始涨价,个人对此完全不能理解,疫情警报还没有解除,消费者的信心还没恢复,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是降价促销让大家走出家门,先把人气聚拢起来再说么?好嘛,报复性消费还没开始呢,报复性涨价倒是先搞了起来!
媒体报道说,火锅品牌海底捞公司承认复工后涨价,原因是受疫情和成本上涨的影响,且涨价幅度控制在6%。那么海底捞到底涨了多少呢?
上面这份账单上的菜品合计440元,还有鸳鸯锅底100多,一碗米饭7元,合计560元,这是一份人均280元菜单。
我去过海底捞几次,因为个人对火锅类的饮食相对比较克制,所以去的少,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人均150元左右,很少突破200元的,这份人均280元的单子,说实话,涨价幅度可不低,比如半份白萝卜就10元,才150g,也就是1斤白萝卜33.33元!半份香菇125g就15元,也就是1斤香菇60元,半份土豆150g13元,也就是1斤土豆43.33元!
虽然说饭店的价格与菜场里的价格不好放在一起比,但是这个价格真是贵得有点离谱!
说实话,在这个时点,很多人心理上都还有点忐忑呢,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外面堂食的,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健康带毒者逐渐被发现,疫情防控并没有彻底结束,因此,这些餐饮公司的涨价决定,怎么看都有点配合疫情防控的感觉,这是明着告诉大家,你们别出来吃饭,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比较安全。
别人不知道怎么想,我看了这个菜单之后,还是觉得先不出去吃饭比较好,今年疫情耽误了大家的工作和收入,本来钱就要省着点用,现在好了,这么涨价,我在家吃饭的理由都不用找了。
欢迎关注和点赞,一起交流投资和理财经验。
近日部分餐饮企业涨价。消费者:我可以不来!你怎么看?
疫情之后,市场尚未完全“苏醒”之前,部分餐饮企业就急着涨价,其实是比较短视的行为,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商家被疫情影响太多,急于止损了。
海底捞也是涨价的企业之一,但是它修正了这一行为。4月10日,海底捞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致歉信,致歉信表示,海底捞门店此次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对此海底捞深感抱歉。自即时起,中国内地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今年1月26日门店停业前标准。
涨价当然有涨价的理由,消费者自然也有不选择的理由。
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业者,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前者承受了一段时间不能开业、开业后市场没有恢复的困难,而后者大多数承受了收入减少的困难。等待市场复苏,与等待收入复原一样,都需要时间。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口碑与客户认同感才是生命线,乱涨价无疑是毁坏口碑的最佳方式之一,像口碑这事情,毁坏后就很难修复。这一点,就连从来不缺客人的海底捞都很清楚。那些疫情之前客人就没什么保证的餐饮企业,涨价真的能让其度过难关?
近日部分餐饮企业涨价。消费者:我可以不来!你怎么看?
对某些连锁餐饮企业翻倍涨价,德先生深刻的表示他们膨胀了,他们将自此走上了衰退之路。我们国人最痛恨的就是雪上加霜、趁火打劫、得寸进尺、无羞无耻。其实现在他们基本表现或多或少都能沾上个边儿。
1.先从长远战略来说,一家想做百年品牌的餐饮企业,绝不会因为一次疫情就进行大涨价。口碑和客户的信任与依赖是多么重要啊!每一次价格调整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要维持相当一段长时间的。这样客户接受度才会越来越高,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些老字号,他们的菜单儿,多年都不会变一次,不论是在物价上涨时期还是下跌时期,不论是在人工昂贵的过年期间还是便宜期间。
2.海底捞虽然服务好,但是决不到所谓高档餐厅的境地,自然也不可能制定高档餐厅的价格。自从德先生知道老板已经是新加坡首富了,成功从一名四川人变成全家新加坡了,就已经不再去了。之前海底捞价格以也不便宜,在火锅中收费已经属于中高以上了,那么,他良好的人工服务其实是在价格中得到了充足的体现。现在价格翻倍调整,基本上把他积攒的好名声一夜都毁掉了。
3.西贝确实是个餐饮界的奇特现象。其实在西北所有地区,都没有西贝这种品牌,所以说它来源于西北,作为西北人笑的非常假。德先生是不会主动去的。西贝的价格每年都调整一次,后来自然是越来越贵。此次疫情后的价格简直堪比米其林餐厅,其实在疫情期间老板哭诉,后来得到了贷款支持和各项支持。据德先生得到的消息,其由于一哭一闹,在其中受益匪浅啊。就是如此,还要这样涨价,简直是无语啊。
那么涨价了,是不是要将疫情期间,捞到的好处退还出去啊?
4.我们反看,在疫情期间,所有人都是受损失的。食客也遭受了损失,餐厅也遭受了损失,所以谁都不应该拿疫情中的损失来去作为涨价的理由。那么所谓的现在原料贵,人工贵,但是也没有那么夸张和悬殊。我们反看全国的麦当劳,反而在有些菜品上是降价了。难道他不在疫情中受损失吗?难道他的人工和原材料不往上调整波动吗?
没有一个雄伟大战略的企业,那基本上就是做一天挣一天,所以每一个波动后,都想以最快的速度捞回损失,捞回利润最好还能多赚利润。餐饮企业是个淘汰率非常高的企业,只要企业自己也短视了,那么顾客绝不会忠诚,会抛弃他们速的速度更快。
当然了,如果已经上市,尤其是海底捞,那么投资者要小心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湘粤情,不就在上市后,这不套现,最后讲股民都扔在沙滩上被暴晒吗!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点点下面广告,让德先生再赚点钱!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