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生率越来越低,以后的养老怎么办?

当人们习惯了社会化养老,生育率就不再是个人忧虑的问题了。大家可以想想,过去我们是靠家庭养老,农村是靠劳动力生活的,所以必须要多生孩子、多生男孩。甚至很多家庭存在功利思想,希望通过多生孩子改变家族命运。但是,这仅局限于过去经济社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以后,我国人民快速富裕起来。1978年我们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43元,农村134元;2018年我们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9251元和14617元,分别增长了113.4倍和108倍。改革开放40年来,2018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是1978年的6.5倍,以不变价格计算,我们的收入实际增长了15.8倍(农村)和16.6倍(城镇)。

这样高的收入水平,实际上让我们供养一个老人基本生活不再困难。但是,生活水平高了,我们养育孩子反而困难。现在养育孩子讲究的是优生优育。从孕育就开始调理身体做各种准备,整个怀孕期间还要经过多次检查确保孩子健康,生育以后各种吃穿用度都要最好的。喝奶粉的小孩每月奶粉钱都要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托幼班、幼儿园、特长班、补习班样样都要花钱。最近打听了一下幼儿园的入学价格,较好的都能达到每月3500元以上。相当于一个大人的工资了。很多时候为了孩子好,双方老人支援一点也就咬牙坚持了。毕竟只有三年。孩子长大过程中,要花费钱的地方太多了。过去还可以分田、划宅基地分家,现在可以不管,撵出家门让他当无业游民吗?现在光给孩子买套房子就得一二百万。社会不一样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反映孩子养不起。

养不起过多的孩子,那么可以省下钱给自己缴纳一份养老保险。按照国家现在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如果我们养老保险缴费40年,平均缴费基数能够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话,退休后至少能有40%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再加一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如果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利率够高,未来养老金替代率能够达到70%~80%,基本就能够满足退休后生活了。再加上医疗保险中的长期护理保险,这样万一失能也会有保障。有养老金、有医疗保险,基本上有一两个亲人就能够照顾了。至于孤寡老人,现在我们也在推动社区养老,基本上也能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

养老问题,说白了还是金钱问题。少生孩子,多攒养老金,似乎是大家潜意识的共识了。谁也不想年纪大了以后成为子女的拖累,谁也想不求人的有一份足够的养老资金。国家非常明确的会保障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样大家积攒的财富就不会贬值,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才有更好的空间。

所以,不管未来出生率有多低,只要我国的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人们的养老就不会陷入困境。

现在出生率越来越低,以后的养老怎么办?

靠养儿防老这种思想过时了,这是过去的传统思想,不太适合于今天了。记得在过去那个年代,70年代末吧,那时候我才八九岁,生活在老家农村。像我们家三个孩子的这算少的,大多数家庭都在四五个以上。就算那时候的房子便宜,盖一栋房子也得几百块上千了。我是七一年出生的,我在1982年之前,住在两间低矮的泥巴屋里,也叫土坯房,本来是三间的,另一间最西边那间我奶奶住着,后面没有窗户,房子的地面低于天井,老家称院子为天井,我妈提起这事就觉着不可思议,房子地面竟然低于院子,下大雨还往里进水。当时村里大多都是这样的房子,新结婚的,也是土坯房,只不过盖得更高更宽一些罢了,有的在后面还设计了小窗户。1982年的秋天,我家花1300买了大队部的三间房子,当时是村里最气派的,前后都有大窗户,地基是大青石的,房檐还有瓦,院子特别大,西边还有一间厢房,当时是村里的卫生室,记得以前好像知青在里面住过。本来是六间连在一起的,东边另三间被刘文丽老师买去了,刘文丽和范相树两口子本身就是知青,后来知青大返城,两口子没有回济南。我妈经常夸这两口子了不起,(前几年,我爸告诉我说,范相树不在了,去世了。后来退休以后,好像也回到济南了。)他们两口子都是第一批知青,后来留在村里任教。

我妈是远嫁过去的,当年我父亲在烟台当兵,我妈在烟台这边当老师,我妈认识我爸的时候,当时我爸准备提干,在部队表现挺好的,也算是个红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京剧唱的也非常棒,还扮演过杨子荣……,可是后来因为唯成分论,经过上级调查,我的四爷,也就是我父亲的四叔,当年参加国军,49年跑台湾去了,被认定为有海外关系,而且还弄了个下落不明,因此提干泡汤了。于是我姥姥开始反对了,说既然他不能提干了,还跑那么远跟他去农村遭那个罪干什么?我妈不听劝告,不顾我姥的坚决反对,毅然决然的嫁给了我爸。我爸退伍后,安排在了陶瓷厂当工人,是正式工人,陶瓷厂里面有一个特别大的砖窑,像城墙一样特别高,我爸负责带领一群临时工烧砖烧瓦,陶瓷厂离我家20多里路,小时候我爸还骑大金鹿自行车带我去过好几次,我还在砖窑上面用铁丝穿上地瓜,挂在圆洞上面烤,挂好以后再把铁盖盖上,一会就烤熟了,而且烤得非常均匀。砖窑上面布满了好多篮球大小的圆洞,是往里填煤的,上面都有铁盖,圆圆的,就像以前那种火炉盖。我妈在村里当老师,跟刘文丽是同事,所以家庭条件比其他没有经济来源的要好很多。尽管这样,1300在当时属于天文数字,也是先交了一个首付,后来慢慢还上了。大队的房子之所以要卖,那是因为实行单干以后,有些集体房子变成仓库了,没什么利用价值了。

记得1988年还是哪一年的我回老家一趟,村里有个别人已经盖起三间大瓦房了,土坯房已经迎接不了新娘了。大瓦房至少也得几千块吧,而且后来越盖越气派,还有上万的。那么家里儿子多的,父母压力越来越大了。就算是后来建起蔬菜大棚了,挣那几个钱也不够给儿子盖房的,因为需求越来越大了,后来别的没学会,都学会攀比了,你说这不愁人吗?而且在广大农村,没有退休一说,甚至于有好多老人家都六七十岁了,还在地里干活,偶尔看到80多岁的你也不必感到大惊小怪的,这很正常。再说在我的印象当中,儿女多的家庭还真不一定孝顺,不是争先恐后的养老人,而是好多都在推卸责任,甚至就像躲瘟疫一样,你说这还了得?生了一群白眼狼,有了老婆忘了娘。不管怎样,以前生那么多孩子,至少没有啃老族,现在一个孩子在家啃老的有的是,如果生两个不争气的,都在家里啃老,请问你这把老骨头够他们啃的吗?甚至儿子啃完了孙子啃,说句不中听的,有这些钱给自己养两次老都够了。再说现在好多人都入了保,都在买社保,各种养老保险很多,就算有儿有女的情况下,仍然入保,觉得入保比什么都可靠,至少老来有口吃的吧,不用伸手向儿女要吧,心理上有个保障吧,有个安全感吧。在我看来,生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结婚生子是人之常情,繁衍后代是一切生灵的本能,最好不要有目的性的,你生孩子是为了养老,我生孩子是为了传宗接代,他生孩子是为了什么什么?那样就违背自然法则了。

现在出生率越来越低,以后的养老怎么办?

总比只生一个的时候好。

现在出生率越来越低,以后的养老怎么办?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楼主的问题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孩二孩的小夫妻穿越询问过去人:6个8个10个孩子是怎么养活的,怎么带大的?

过去那么多孩子养大成人了,现在养一个孩子感到又“累”又“费”,怎么回事呢?

同理,过去那么苦,那么困难,老人长寿的也不少,现在的条件怎么就不能养老了呢?

说到这里,楼主肯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年轻妄言”。

其实,答者年愈花甲,与你同忧。

忧归忧,忧多了也没啥用,还不如往好处多想想。

我们父母辈,子女多,轮得开。到我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两个小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以后出生率再低也应该不会低于我们这一代,应为二胎放开了。还是“2养4”的格局。

国家很重视应对老年化社会问题,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方面面已经、正在或将要做很多工作,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

再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们过去对待长辈就做得完美无缺吗?养老全部寄望于子女,完全依赖子女是不现实、不明智的!

社会化问题惟有通过社会化手段解决,仅仅依靠家庭是不行的。

子女有子女的工作,子女有子女的子女。

养老的立足点、着力点在社会。

现在出生率越来越低,以后的养老怎么办?

谢邀。

2016年我国老龄人口突破2.3亿大关,老龄人口比例超过老龄化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如何养老已成为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日本已经彻底被老龄化压弯了,

欧洲也背着沉重的负担,

美国的债务问题也在不断上升和恶化。

而我们的问题似乎更加突出。

养老院入住难、社区养老服务、养老院提升服务、民办养老院困境、养老未来走向等等话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住不进”,

城里民办养老院价格贵“住不起”,

郊区民办养老院条件差“不愿去”,

如此现状,令人焦急。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同时,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各地开始对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但如果长期采用大龄下岗女职工作为服务者,不引进年轻化的专业人才,居家养老将会很难发展到新的高度。现在全国各地高校已经陆续开办与养老相关的专业, 相关产业更应该及时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我国养老模式。

现在出生率越来越低,以后的养老怎么办?

出生率下降是大势所趋。

欧洲,俄罗斯等地区很早以前被人口出生率所困扰。

这个问题现在慢慢往亚洲蔓延,日本,韩国的新生人口率非常低了。

首先,这跟经济有关,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对婚姻,对生育的需求越低。这直接造成了出生率下降。中国这几十年经济取得很大进步,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个问题。

第二,人们观念的改变,随着全球化,世界文化观念都在不断融合,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受到西方观念的冲击,晚婚晚育,只恋爱不结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所以生育率自然下降了。

第三,虽然经济进步了,但人们的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普罗大众都生活在焦虑浮躁之中,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也比较重,普通家庭很难承担多个孩子的成本。

第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沉迷手机,电脑等,对人际交往需求越来越低,对恋爱,结婚需求也持续下降,甚至许多情侣面对面拿着手机玩,躺床上宁可各玩各的手机,也不愿意跟对方沟通,更别提其他的了。所以手机,电脑等高科技工具加剧了低生育率的情况。

物极必反,虽然中短期出生率下降,但从长远看,中国历来是个讲究传统文化,有很强的文化韧性的国家,传统的多子多福,重视家族血脉,孝道的观念始终是主流,所以未来人口应该会处于增长状态。到那时也会回归到家庭养老的氛围中。

养老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目前国家也已经在不断完善养老政策,甚至农村也已经有了养老保险。让每一个中国人老有所依,相信已经成为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