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年轻人宁愿当月薪3000的白领,都不愿去月薪8000的工厂打工?
虽然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可是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他们没有遇到过“经历风雨、见到彩虹”的经历,所以也就不相信你说的这句话是真的了。
现在的年轻人是对“鸡汤类”文学反思的一代。真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难,而且可能性非常小。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更实际,更希望掌握把握现在。
现在不少年轻人喜欢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不能说是一种退步。这实际上是一种兴趣方向。
美国流行的是车库文化,著名的米老鼠诞生在车库,1971年乔布斯在父亲的车库中成立了苹果公司,1975年比尔盖茨在车库中成立了微软,1998年谷歌的布林和佩奇租赁了一间车库开始创业经历。这些都是以兴趣为王,最后功成名就的案例。
月薪8000在工厂里打工,每天工作12小时,一个月工作说26天,累得一粘床就想睡觉。我们还有什么精力谈理想,干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人会说先在工厂里吃苦一段时间,未来会掉进办公室里享福的。只是可能而已。任何事情都有不确定性,万一没有成功怎么办?人生有几个三年五年?
可能以自己的兴趣为努力方向会产生很多废青,不过,社会不会因此而停步。应当从积极的方面看的。
月薪3000元的白领会有更多的机会变成月入3万元,而月薪8000元的工人,则有较大的可能失业。你会选择哪个呢?不要责怪年轻人,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
我们都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哲言,为什么不给年轻人一点机会呢?
为什么有的年轻人宁愿当月薪3000的白领,都不愿去月薪8000的工厂打工?
谢邀,为什么有的人宁愿在办公室拿3000元的工资,不愿进工厂拿8000元的工资?两方面来分析,1是劳动强度大,一般都要加班两班倒或是三班倒,2是工作的岗位未来没有多大的提升空间,选择3000元就是看好未来的成长的空间。
为什么有的年轻人宁愿当月薪3000的白领,都不愿去月薪8000的工厂打工?
现在的年轻人愿做3000元的白领是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白领是一个管理人员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磨炼自己的好平台。在工厂打工8000元就有这些优势。谢谢。
为什么有的年轻人宁愿当月薪3000的白领,都不愿去月薪8000的工厂打工?
看到这个话题,顺便说几句。和尚认为这纯属个人三观问题,没有对和错之分。
近两年,和尚也见过许多类似的年轻人。公司每年的校招都是一批批的30来个,这些年轻人大都经过几年月的实际工作后,都相继离职,真正留下来的也就15%左右。具体的原因实际上并不是工资多少的问题,经过了解大体上是——都说一线工作辛苦,比方说:大学生先放在车间锻炼;部分去到售后部门,大部分时间在出差……。
有的年轻人不愿吃苦?或吃不了苦?还是觉得岗位不够高大上?对于这些情况,还真说不准。只能说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或社会发展阶段等的差异性较大,有可能造成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认识不够深刻,而引起的显性举动。
年轻人本来就有年轻的资本,不脱离家庭支持的独立生活,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饿不上肚皮,工资多少也就在他们心里,还没有份量。或许等到个人独立当家之后,才知道“柴米油盐贵”的现实,当然这也只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
从另一方面讲,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智能化作业在全球兴起,许多大学生都是明白现代作业方式的,特别是信息流动的高速发达,这些因素对现在年轻人,其实影响也很大。
在工厂做工,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没有智能化车间,同时在这种人工作业车间里上班,年轻人最喜欢的玩手机也玩不了了,这种日子可能对他们来说很不适应。而换个办公室工作,工作环境肯定会变好些,还可以上网、玩手机等,心里的感受确实不一样啦,在不会饿肚子的个性自由时代,选择一个能让自已安逸一点的工作,也就有了顺当的选择。
生活,总会让年轻人成熟起来的……
💕谢谢阅读!
为什么有的年轻人宁愿当月薪3000的白领,都不愿去月薪8000的工厂打工?
贪恋城市里的繁华。工厂对年青有高学历的群族不适应。有的是工作不对口,在一线当工人无用武之地。有的是技术不对口。虽然说工资八千,但成长空间小。城市里有些岗位开始工资是低些,只要所学专业与技术和管理方面有对称性,就很快有上升空间。再则,城市里工作换岗好换呀!
如果进入高科技工厂做工人比一般相对的劳动密集型又要好的多。高科技生产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高,不计较工人工资与产品成本挂钩,工资上涨空间大。那些服装和鞋帽生产加工企业有学历的人千万不要误入了,当你进入这类企业,他们把工资与生产工人劳动产品挂钩时,他们每给你涨一块钱工资时都要算算他们得卖多少件衣服才能挣出来,如果买扣子能订在多少件衣服上,害死那些员工们了。假如碰到黑心老板的血汗工厂,在那干下去,真的挣不到钱还累得你搭上半条命!
为什么有的年轻人宁愿当月薪3000的白领,都不愿去月薪8000的工厂打工?
所谓白领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的文职人员;而“打工仔”则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即企业蓝领属于体力劳动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子女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自古以来孔孟之道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著名的“读书做官论”,就是基于这个历史背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诸多家长更加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成为生产工人。
在国有企业,员工的身份有“干部“和“工人“之分。一般情况下,“干部”的收入要超过“工人”,他们之间的奖金系数前者高于后者。
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背景下,很多技术工人的收入逐步提高。一些“苦脏累”的工作,岗位供大于求,于是薪酬快速提高。比如工地上的“小工”,现在都是中老年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工资再高都不愿意做。
而且家长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这种苦头,相反,即使农村的家长,都在努力培养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将来找一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即使办公室工资低一点也无所谓,总比在工地上风吹雨打要强得多。
四十年前有句话叫做“跳出农门”,很多农家子弟通过读大学,成为中高级人才;这不是工资高低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维修安装工人的收入直线上升。但是还是需要付出较大的体力,他们每月万把块钱不是好赚的。
而且随着产品更新换代,很多维修安装工人的的工作,没有文化技术是无法完成的。所以,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都在从事此类工作;一些本科毕业生,亦放下架子转变思路,什么工作赚钱,他们就做什么。
虽然文职工作看似“高大上”,但是,收入未必比得过一些技术工人。虽然面子上好看一些,但是,没有人“跟钱过不去”。而且,现在从事维修安装行业的师傅,实际社会地位不低,外出工作的时候受到客户的普遍尊重。
插图选自网络,侵权必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