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现代化后,你觉得劳动强度降低了吗?

确实近年来办公条件越来越现代化,可是工作量却越来越大。

想当年过去写公文都要事先拟稿、誊抄,满满的一张纸上要涂得跟大花脸似的,然后要交文印部门印刷。重要文件整个周期没有三五天是完不成的。现在呢?电子文档无限修改复写,想改哪里改哪里。打印机一打,立即出纸。效率提高了几十倍。但是,办公人员却发现了,效率越高反而事情越多。过去可以好好沉思研究的文件精神,没有时间研究了。一天到晚忙于收文、发文办理。

过去的信访工作就是来信来访,成本要高得多。现在办事群众一个电话,网络一条留言,就需要答复。实际上有很多留言是咨询类的,有时候当转发到你这一关,当事人早已经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到了具体信息。但是碍于办事制度,你必须要给当事人回电话,尤其是一些地方还很官方的要求记载当事人的满意度。难道非要问当事人,你满不满意?呵呵。耗费了大量的人工时间。

电子化的信息传送提高了办事效率,可是同样也成了催催催的工具。发个文件让你半小时内报情况,因为发件人已经考虑到给你半个小时的调查时间了。这不仅仅是在政府机关,在企业也经常遇到。要在过去,可能需要一两天,但是确实调查时间足够,拟文时间也足够了,回复发件人就可以收到。可是,发件人考虑过收件人在办理其他事情吗?如果是急件,就要放弃手头所有的事情,打起十二分精神忙着搜集数据。一天要是有这么两三个文件,精神绝对是非常疲惫的。更何况还有许多长期需要处理的工作。

人们越来越习惯新媒体、新工具,可是办理业务的人却没有相应的增加。无纸化办公降低了信息制造的成本,但是承办人员的数量、能力和时间并没有多大改变,因此,工作越来越累。

实际上,基层最重要的是落实和执行,而不是数据的统计和报送。数据的统计报送应当通过专门的信息搜集系统完善,一些服务性的信息应当通过政务系统由需求人自行寻找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将工作任务推到基层,上级机构成为一个转发工具。

不过,国家也提出了要为基层减负的说法,我们还是要相信未来会更好。

办公现代化后,你觉得劳动强度降低了吗?

我的回答是,办公现代化以后,劳动强度不降反升。

本人199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基层、处级小机关、局级大机关工作过,目前在东北某地级市事业单位工作,主管业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运维。首先说一下办公自现代化定义,个人觉得是指办公设备、办公场所、办公流程、办公理念的现代化。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例,办公设备包括办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场所包括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空调、新风系统、防火喷淋、楼宇监控、电梯等,办公流程包括OA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会议管理系统等,办公理念个人觉得“简洁高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接下来回归正题,为什么办公现代化以后,劳动强度不降反升?我觉得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1、单位内部精细化管理的要求。20年前的工作标准是结果达标就行,当下的工作标准是过程结果都得达标,工作量不是翻了一番这么简单。2、上级主管部门条块化管理的要求。我所在的单位的办公室,是一个部门两块牌子,党办+行政办,要接受20几个市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年底各种检查、各种汇报,经常通宵达旦。3、中央简政放权的必然。过去的管理工作,就是搜集审批材料,报到上级主管部门就算完事。权力下放以后,你得研究中央政策、拟订本地执行办法、受理、审批、建档、配合各级神审计、监督执行结果、整理整改措施等。4、岗位有限,人员有限。我单位的编制人数与20年前一样,就没增加过。

综上所述,工作量大幅增加,岗位和人员没有相应增加,导致每个人的工作强度增大。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十年,基本上听不到有人加班。最近这几年,计划内加班已经是常态,最怕计划外加班,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大问题了,又不能等到下一个工作日去解决,所以面带坚定、内心忐忑的对家人说“我得去趟单位”。😔身不由己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