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让存保险,每年存1万,5年后给55000,你怎么看?
去银行买保险,从理财角度讲一般并不划算。
收益分析计算我们通过分析计算看一下:
如果是我们存钱,第1年存上1万元,5年后可以算5年的利息;
第2年存1万元,可以计算4年的利息。
第3年存1万元,可以计算3年的利息。
第4年存1万元,可以计算两年的利息。
第5年存1万元,可以计算一年的利息。
这样相当于1万元15年的利息,这笔利息是5000元,合计利率50%。
50%÷15相当于平均年利率3.33%,这点利率并不高。
收益比较国家规定的基准利率三年期整存整取是2.75%。由于实施利率市场化,各大银行吸引存款会有优惠利率,一般能比基准利率提升20%~30%,这样的优惠利率一般都能达到3.3%~3.575%。
实际上,一些地方性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由于吸引存款的压力比较大,的优惠利率会更高,个别银行能高达5%~5.8%。
目前,一些其他理财产品利率也很高,比如三年期储蓄国债的利率高达4%,五年期储蓄国债利率高达4.27%。现在广受欢迎的大额存单利率一般能够比基准利率提升40%~55%,三年期利率能够高达3.85%~4.2625%。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利率也在4.2%上下。
如果是我们每年1万元的长期定投一些股票基金或者纯债基金,年化收益率甚至能达到5%~10%。
因此,年化利率3.33%并不突出。
我们购买的保险并不简单实际上,题目所说的是购买保险。如果是单纯理财,那保险去哪儿了呢?所以,购买的这笔产品并不会太简单。
购买保险,比如分红型保险、万能型保险或者投资连结型保险。并要收取一定的建立保险账户的费用,一般都能达到1000~2000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剩余的八九千元才用于每年计算利息。
国家允许的保底利率一般不超过3%,但是保险往往会在保底利率之上额外测算几个可能的收益率或者红利。分为低档、中档、高档,如果按高档计算收益率甚至能够超过6%。但是,这种可能利率是无人能够保证的。
一般来讲,保险会有特别的保障,比如参保人因病去世,会按照保额55,000元来赔偿。当然如果没有去世,肯定会从保险的各种收益中缴纳一部分保险费的。
商业保险的保险期一般很长,很少有只有5年的,一些分红性保险分红周期可以长达50年甚至100年,只要你寿命够长。
所以,不要单纯片面的看保险的宣传。购买保险,一定要仔仔细细的读懂保单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明白我们购买的是什么,能够有什么权利和保障。
老爸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让存保险,每年存1万,5年后给55000,你怎么看?
邮政储蓄银行喜欢卖保险,这一点无庸置疑,本人也曾经遇到过,2016年去存款时险些被忽悠成保险。坐在柜台里的银行工作人员很热情的告诉你这样存利率更高,只字不提保险二字,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我们先来看看每年存1万元,连存5年后给55000的年化收益情况。
经过简单的计算,这款保险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只有3.21%,在当下属于比较低的利率水平,不值得存,也不建议存。
要知道2019年三年期国债的年利率是4%,比存期长达5年的保险要好得多。哪怕是选择银行存款,三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左右是没问题的,五年期起码能达到3.8%左右。如果选择村镇银行,三年期存款年利率能达到4.125%,网上的民营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能突破5%,显然都比买成上述保险划算。
之所以不建议存,除了上面讲的收益率低外还有如下原因:
1、保险不是存款,一旦五年中任意一年忘了缴费,或者不想再交钱了,就会被视为退保,损失半数以上本金很正常;
2、保险流动性差,存款提前支取只会损失多数利息,保险提前支取损失太大,严重的话甚至会损失80%的本金,比炒股赔本都要厉害;
3、一些保险会有各种各样的套路,比如说存五年后有5000元利息,结果实际只有3000元,还有可能五年到期后取不出全部本息,还要再等几年才能全部拿回的情况;
从理财的角度讲,五年期存款时间过长,3.21%的年化收益率还不如直接购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了。既然有更好的选择,保险的弊端又这么多,还是不存更好一些。
如果已经存了保险,那么银行渠道售卖的保险一般有10-15天的犹豫期,这个时间段内退保不会损失本金,一定抓紧时间处理。
老爸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让存保险,每年存1万,5年后给55000,你怎么看?
评论员门宁:
邮政储蓄的员工一直比较敬业,常年劝去存钱的老人购买他们销售的保险产品,我妈曾经也被他们劝说买过类似的。
这个产品与其说是保险,倒不如说是一款零存整取的理财,每年存1万,5年后一次性领取,保险公司会向你支付一定金额的利息,题中的产品是5000元利息。
这些产品往往会附带一些保障功能,不过保障功能大多比较鸡肋,与你存的金额差别不大,比如你存了5万,出现条款中约定事件时,给你支付5万多一点的赔付额,与你用自己的钱支付自己的事没有太大区别。因此这个产品值不值得买,关键就在于收益率是否让你满意。
我手边没有计算器,只能估算一下收益率,可以把这个产品看做5个产品的组合,分别是1万元存1-5年,算下来年化收益率大约是3%,算不上高,但在银行销售的理财类保险中算“良心”的了。另外保险是不能破产的,不用担心保险公司未来会“跑路”。
是否要购买,请综合考虑这个产品是否满足自身需求,我个人觉着买的意义不大,毕竟3%的年化收益不算高,稍微用心挑选一下,在低风险情况下拿到4-5%的收益率并不难。如果真想买个保障,用多出来的利息买个意外险,绝对更划算。
老爸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让存保险,每年存1万,5年后给55000,你怎么看?
工作人员让存保险每年存一万,五年后给55000,看似挺诱人的其实这样做一点都不划算。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现在的利率虽然低,但不敢保证以后会不会变高?而保险给定的是固定的大致上我们按按11000年200利息来算第一年你存的10000到5年后利息是1000第二年存的一万,到时候利息是800,以此计算六百四百二百,光利息加起来是3000元,这里我们也不计算利滚利和五年,四年,三年定期的差别算来算去,五年只做了2000元的利息。这五年的时间,谁也无法保证这期间要突然用钱?中间一旦有变故,取出,那利息就会少更多,而且中间还可能损失本金。五年时间,为了2000元钱有可能耽误自己的大事。反而我觉得这样,不如每年定期存款一次,到自己用的时候也方便,损失的利息也没有多少。再一个考虑,假如在这期间,这些钱用来做生意的话,可能会换来更多的利润。
所以从利息差和自己的使用方便性两方面来讲存保险一点也不划算。
唯一有一点,就是这里面有保险的性质。不知道这个保险对于当事人是否有很重大的意义,如果有很重大的意义,那么存成保险也无所谓。但这里边也应该考虑一个问题。既然使用到了它的保险功能,那也必须是得有其他的钱才能解决的。不知道当事人是否准备好了,到时候你需要钱,却没有。保险,却不知道何时才能报下来,是否会耽误自己的事?
- 多方面综合考虑,纯粹得利息的角度不是太划算。如果考虑到保险功能,也必须要考虑到保险没有兑现之前,自己需要准备一定的现金,不能顾此失彼。
老爸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让存保险,每年存1万,5年后给55000,你怎么看?
经常有关于去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最终却购买了保单的案例被曝出,很多人去银行定存时都会有“西装革履”的工作人员走上前极力推荐购买保单,他们无外乎以“保单利息收益更高”、“除了利息外还兼具大病保障功能”等优势诱导储户办理保单。甚至会有推销人员对保单的介绍含糊不清,包装成“定期存款”的外衣进行推销,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缺乏理财知识,自始至终都误认为自己买的“保单”实际上是“定期存款”的一种。
首先,银行为什么可以“代销保单”,其行为是否合法合规?现在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存贷业务,还有一些“中间业务”可以做,比如代销基金、贵重金属、各种理财产品等,甚至有的银行还可以代办车险和车辆年检,而取得保险兼业代理证的银行还可以从事保单代销,从而获取“中间业务”收入。
因此银行代销保单业务是合法合规的,但是代销时的一些细节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
银行在最开始开展代销保单业务的时候,确实允许保险机构在银行驻点、驻员,他们往往穿着与银行工作人员一样的制式工装销售保险产品,储户难以分辨哪是银行工作人员,哪是保险机构驻点人员,因此很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
针对以上问题,银监会(现在叫银保监会)曾在2010年的时候就专门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书面文件的形式严禁保险公司向商业银行派驻工作人员驻点销售保险产品。
自那之后保险公司向银行驻点、驻员的情况就越来越少了,但是银行代销保单的业务并未被禁止,各银行纷纷抽调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的自己的工作人员从事保险业务代销。
所以现在如果储户去存款又遇到有工作人员推销保险产品的话,基本可以确定这是银行自己的工作人员在兜售保险产品。
再者,银行自己推销保险会降低存款金额,这不是“吃里扒外”吗?为什么还要极力推荐保单呢?储户购买了保单就无法购买银行定存产品,表面上看确实不利于银行揽储、不利于网点完成揽储任务,似乎是“吃里扒外”的行为。
但实际上包括代销保险业务在内的“中间业务”是银行网点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每卖出一份保单,保险公司都会给予网点和销售人员一定比例的提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网点和银行工作人员的收入。
比如小编就认识一位邮储工作人员,他每个月的综合收入在一万五六,其中代销保险的提成就能占到近一半的比例。
总之,“有利可图”是银行工作人员愿意极力推荐保单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话归正题:“老爸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让存保险,每年存1万,5年后给55000,你怎么看?”小编的建议很明确:除非该保单兼具大病保险的保障功能,而储户又看重这些保障功能,否则真的不建议购买。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所谓的“分红”或者“收益”只是“预估”,并不一定能实现;
保险产品虽然名义上利息收益比银行定存高,但这只是“预估收益”,最终收益多少还要看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一旦保险公司未达到预期的盈利,保单的实际收益将大打折扣,甚至有些保险产品是“不保本”的,到期后出现本金损失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区别于银行定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是固定的,无论银行经营状况如何,承诺的收益率是不会打折扣的。
第二:细算收益率,该保单收益率并不高;
如果银行定存按照“每年存1万”的方式定存,那么5年后能拿到多少利息呢?
我们根据现有的利率水平,以均值的方式简单计算下,假设1年定存利率2%、2年定存利率3%、3年及以上定存利率3.5%,那么“每年存1万”,5年后的定存利率是:1万*3.5%*5年+1万*3.5%*4年+1万*3.5%*3年+1万*2.5%*2年+1万*2%*1年=4900元。
这还是以较低的利率进行计算的,如果再算上利息产生的收益,那么肯定比4900元还要多,超过5000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实际上购买保单并没有比银行定存的利息收益高到哪里去。
第三:银行不对保单“兜底”,且不受“存款保险条例”的保障;
有人可能会说:“保单是在银行工作人员推荐下购买的,如果产生兑付危机,难道银行不兜底?”实际上银行还真没有兜底的义务,银行只是完全的中间代理行为,其对代理销售的保险产品并不具有担保责任,也不承担兑付责任,所有的保险产品的最终风险责任都归保险公司承担,与银行一丁点的关系都没有。
而银行定存就不同了,根据“存款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在本息低于50万的前提下,即使定存发生风险,储户本息依然能100%给予兑付。
因此,从以上三个方面讲,该保单产品真的不值得购买,除非合同中约定除了分红外还享受其他的诸如大病保障的功能,如果该保障功能是储户所需要的,那么还有一点可购买的理由。
结语:防止银行工作人员误导,避免“定存”变“保单”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共有14家银行因为误导储户购买保单而“吃”了罚单,合计罚款几百万元,侧面说明存单变保单的行为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个别银行在代销保险产品的时候,往往至少存在以下三个误导行为:
1.故意混淆产品类型,将保险披上“存入”的概念,让储户误以为是存款;
2.隐瞒保险期限,将保险期间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的保险产品告之客户五年、三年后即可连本带息取出;
3.夸大收益率或承诺最低收益率,而实际上真实的收益率是动态的,并不是固定的。
希望银行在代销保险产品的时候注意自己的用词和行为,不要一味为了逐利而虚假宣传、违规承诺,也希望广大储户在办理定存时擦亮眼睛,避免“存单”变“保单”。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老爸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让存保险,每年存1万,5年后给55000,你怎么看?
一年存1W,五年后给5.5W,注意,是给5.5W,不是多5.5W,也就是说五年时间,多了5K,平均一年1000,如果按照银行存款正常年利率4%来计算,也就是第一年:10000*0.04=400,第二年:(10000+400+10000)*0.04=816,第三年:(20400+816+10000)*0.04=1248.64,第四年:(20400+816+10000+1248.64+10000)*0.04=1698.5856第五年:(20400+816+10000+1248.64+10000+1698.5856+10000)*0.04=2166.529024
按照银行存款正常年利率4%一共的利息是400+816+1698.59+2166.53=5081.12,
但从利息收入算,最终多出来的所谓利息钱,可能相差不多,因为银行利率也许不是这样,这里举例是为了直观表示。有人会说,既然这样,那选择买保险更划算了,因为保险的背后会有几十甚至几百万的保障,相同的付出,当然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的来投了,这是人性的驱使,但是不要光听工作人员的嘴巴说,如果是老人家去的话,作为儿女的,最好仔细看好带回来的保险合同,不管说什么都是空话,一切以合同内容为准,如果不合适,保险一般是有15天的犹豫期,对合同不满意,可以无条件退保,全额退款的,作为子女的 一定要看清楚了,还有一点,现在的银行柜台是禁止销售保险了,要小心提防骗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