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工资与专业职称有什么关系吗?

其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就是退休工资和职称有没有关系?

职称,最初叫做职务名称,实际上现在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

目前使用支撑最多的实际上是事业单位,因为事业单位工资路线一种方式就是职称路线,按照职称级别的高低划分工资。

职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大类,对应着机关事业岗位一级到十三级。

职称路线实际上对应着的是管理岗位路线。管理岗位设立了1~10级,分别对应着正部级到办事员。

过去的时候机关事业单位还没有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退休工资的确定有一部分是按照职务职称来的。

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工资首先是基本工资乘以工龄确定的激发比例,再加上退休职务职称确定的退休生活补贴数额。科级是2000元,副科级可能只有1800元。

2014年10月国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国家实施了统一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退休时的职称级别可以影响的实际上是视同缴费指数。比如山东省退休时的视同缴费指数分为三部分,包括级别指数、薪级指数以及调节指数。级别指数当然是指我们退休时职称级别所对应的指数;薪级指数是退休时的薪级所确定的指数;调节指数跟各地的退休补贴标准挂钩,各县市不同,但根据退休补贴的标准,寻找对应的的相应指数。

如果副高级职称能达到1.7,而中级职称则只能达到1.3左右。

相应的指数再加上具体缴费年限确定了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高低。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相应职称影响退休工资的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由于职称较高,发放的工资较高,这样每年的缴费基数也较高。由于缴费基数高,养老待遇自然高,所以职称影响养老金的方式转变为通过工资和缴费基数间接影响。

职称对于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影响

2015年以前,企业退休人员在调整养老金会对企业的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人员调整养老金进行额外照顾。比如黑龙江省2013年的调整方案,正高级和副高级基本养老金分别以4615元每月和3530元每月为上限,在经过普遍调整和70岁以上艰苦偏远地区调整以后,正高级最高再调整450元,副高级最高再调整350元。

国家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的方案中,高级职称增加700元,副高级职称增加460元,中级职称350元,初级职称级以下260元。

现在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一起调整,统一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的三种方式来进行,不再出现专门对职称导致增加养老金的区别了。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发展,职称只会通过在职工资影响缴费基数,进而影响退休工资,最终跟退休工资没有多少关系了。

退休工资与专业职称有什么关系吗?

有相当大的关系。

我退休前的单位是事业单位。我退休时没有按照正处级的领导职务去套工资,而是按照正高职称3级岗位的专业技术职务去套的工资。我单位有许多担任正、副科级和副处级领导的同事,也都是按照专业技术职务去套的工资。为什么呢?因为在同等条件下,职称工资要比职务工资高10%~20%,而且是岗位等级越高,工资差距越大。据我了解,这种情况在事业单位里非常普遍。

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称从员级到正高级级一共有13个技术等级,每个等级的技术职称人员享受相应等级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专业技术职称岗位等级越高,享受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也越高。一般来讲,中级职称人员享受行政职务正科级的工资待遇,其中中级职称8级岗位的等级工资比正科8级职务工资要略高一些; 副高职称人员享受行政职务副县丶处级领取职务的工资待遇,其中副高职称5级岗位的等级工资比副县、处级的职务工资要更高一些。

大家知道,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丶缴费比例是根据本人的工资总额来确定的,工资总额越高,养老保险的缴费工资越高,个人帐户储存额也越多,退休时计算的养老金也就越多。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事业单位人员来讲,他们的工资水平普遍较高,在当地属于高薪阶层。如果是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和长三角丶长珠闽地区,他们在职时的工资水平普遍在8000~12000元以上,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80%来计算,退休后的养老金普遍在7000~10000元以上。即使是在经常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他们在职时的工资水平普遍在6000~10000元以上,退休后的养老金普遍在5000~8000元以上。而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由于在职时的工资普遍要比工作年限、资历、级别等条件相当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低,所以即使在同一个地方,退休时的养老金水平普遍都要低10%~15%左右。

由此可见,退休时养老金与职称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比较大。

退休工资与专业职称有什么关系吗?

先回答问题:2024年9月30日前退休的事业单位人员或国家公职人员有关系,2024年之后退休的上述人员和所有其他公司退休的人员没关系。

这事得从养老金并轨说起,之前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是不交老养保险的,退休时的待遇根据退休前的职务和职称来确定。一般养老待遇替代率在90%上下,就是退休后拿到的钱占到退休前收入的90%,这一水平要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于是国家出台了政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要自己缴纳养老保险,也就两种退休模式并轨。方案就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度。具体方案是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9的余额和当地的月30日设定为过渡期。过渡期前退休的按照原办法执行,就是根据职称职务确定退休待遇。2014年10月1日之后参加工作的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是新人,从入职开始正常缴纳养老保险,退休与企业人员一样,看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其他人员叫中人,从2014年10月1日起开始自己缴纳养老保险,之前的工龄视同缴费,连续计算时间。其中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叫中人过渡,就是根据退休时的职称职务计算一遍退休金,根据企业的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计算一遍退休金,两者差距逐步缩小,用10年的时间达到一致。

例如中人过渡期按老办法退休金是10000元,按新办法是8000元,接下来就看他退休时间了,2014年10月1日退休拿10000元,2024年10月1日退休的拿8000元,之间退休的可以拿到8000到10000之间的某个数,这个数只与退休时间有关,比例是文件里规定好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国家每年都为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有些调整措施是针对高级职称人员或者某些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所以职称还是有用的,还是要尽量去争取的。

退休工资与专业职称有什么关系吗?

有没有关系,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下面的回答是我自己的真实故事,希望通过我的故事,大家应该就明白了。

我所在的企业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当时企业里对职称评定还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对于工程技术类的职称,只要有技术职称资格的人,公司每年都要发一个聘任文件,比如助理工程师每月发津贴50元,工程师每月津贴200元,高级工程师每月发津贴400元。

但是公司对于经济类的职称一般都没有聘任,所以那些拿了会计师、经济师、政工师之类职称的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用,但是后来听周围的人说,有高级职称的人,退休后每月可以增加几百元退休金。

2010年,我们这里开始申报政工类职称,由于我以前没有评过技术职称,但是凭我的资历和发表的论文,评定高级政工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于是我积极准备申报材料, 复印发表过的论文,最终评上了高级政工师职称。虽然心里没什么喜悦,但是总算有个副高职称了,即使公司不聘任,享受不到职称津贴,但至少可以在退休时,没有增加几百元退休金,想到这里我心里还是暗暗兴奋了好一阵子。

2015年,由于我们这里当地的特殊政策,可以提前办理退休,而且退休后公司还可以继续聘任,于是公司帮我办理退休。退休前去社保部门咨询,从2015年开始,高级职称不再作为增加退休金的条件,只有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奖项才可以增加退休金,就这样好不容易办理的一个高级职称证书,就只能放在箱底了,从此再没有拿出来看过。

在2014年之前,只要有副高级职称,每月退休津贴至少要多500元左右,但是从2015年开始,全国各地均已取消高级职称退休补贴。职称如果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职时还是很有用的,在工资收入中一般都有职称津贴,但是退休后就和退休工资没什么关系了。

退休工资与专业职称有什么关系吗?

楼主你好,退休金的待遇与自己的专业职称是没有任何的关系,就算你有一个职称或者你是一个中级职称,更或者你是一个高级职称,那么对于你退休金的增加,将不会产生任何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作为企业单位的退休职工来讲,那么更不会增加自己的一个退休金待遇了。

因为我们的退休金待遇是有一个明确的计算方式。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一个累计参保年限,平均缴费指数和你所在地区的一个社会平均工资这三个主要条件,来计算个人的基础养老信息,那么还有一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是根据自己的一个退休年龄和个人账户当中的余额来决定的,所以说根本不会考虑职称因素的待遇。

那么这个职称主要是用作什么呢?主要是你在企业在职期间,可能因为你所到的工作单位愿意聘用有职称的一些工作人员,可能对于这些有职称的工作人员会有一定的工资津贴待遇,那么这是你公司内部的一个规定,至于你能拿到多少钱的一个津贴待遇,是公司所决定的,不受合同法的一个约束。也不会增加自己退休金的一个待遇。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退休工资与专业职称有什么关系吗?

职称和退休工资绝对是前因后果的正比例关系!而且,要影响到一个退休教师的最后!

一、真实事例:

同时于2016年退休、同样是36年教龄的两个同事,都是农村教师,一个是中级职称,退休金4500多元,一个是初级职称,退休金是3800多元。二人相差700元左右。

中级职称的教师是在退休之前的2010年晋级的,比二级教师多了6年的高一级职称,结果,他们的退休金就相差那么大。

二、具体原因。

我们都知道,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那么,怎样才能“多缴”呢?在缴费时间相同、缴费比例相同的情况下,当然是缴费基数越高,缴纳的费用就越高了。而缴费基数就是什么?不就是个人的总工资吗?怎样才能让个人的总工资相当的高呢?这里面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的职称。因为现在实行的是职称工资制度,就是说,职称是主宰工资高低的最最主要的因素。或者说,谁的职称高,谁的工资高!也就是缴费基数高。

根据养老金的三个计算公式可以知道,在其他情况相同的前提下,高职称教师的个人账户存储额必然要高于的职称教师,于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就会随之很高。同样的道理,职业年金养老金也是如此。同时,基础养老金在社平工资、计发系数、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因为个人缴费月平均工资很高而很高。

由此可见,三种养老金都是因为职称高而很高。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另外,年年都要提高的养老金也是会因为职称高而调整的幅度高。根据现行的调整养老金的办法可以知道,挂钩调整之中,有一个按照基础养老金的百分比(1%~2%等等不一)来调整的办法。那么,原来的基础养老金肯定是受到职称的正面影响的,即职称高而高,所以说,退休之后的养老金调整也就会受到职称的正面影响。

因为职称高,所以退休金就高,而且,这种影响必将会永远影响下去,直到最后。

所以说,职称和退休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铁哥们!他们是前因后果的正比例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