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浙江省将频繁跳槽纳入征信系统以解决企业的就业管理问题?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这种做法不妥当。
近日,网络爆料称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透露,将推进人社信用体系建设,如果个人频繁辞职和就业的话,他的信用将成问题。据介绍,目前浙江宁波人社部门的智慧中心已经将宁波市有社保卡的1000万人员信息建库。
在劳动者是普遍弱势群体的今天,在遇到不称心如意的单位,跳槽是不可避免的。
在职工就业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企业存在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比如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不按标准发放加班费、加班时间超法律规定、违规解除劳动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不合理等等等等很多违法行为。
很多情况下劳动者举证都存在困难。尤其是一些不缴社保的行为,要以用人单位提供的会计凭证为原始资料确立社保缴费的时间。如果会计凭证丢失或者损毁,再无其他证据证明的话,那么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可能就无法得到主张。
再比如加班费超时,一些单位明明加班三小时,却按一个半小时算加班费。但是,如果没有考勤记录,劳动者却无法证明具体的加班时间,往往考勤记录又是用人单位掌管。
还有一些规章制度。比如迟到罚款50元,请假一天,扣两天工资。谁愿意带这样的企业长期干呢?
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人社系统简单的把频繁跳槽纳入征信系统就非常不妥。
确实我们也认可一些频繁跳槽的人,不守劳动合同约定,信用确实有问题。如果我们如何才能够保障不是企业原因呢?所以,我们应当加强企业守法意识,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打造和谐劳动关系之后,再对频繁跳槽的劳动者进行信用确认比较好一些。
如何看待浙江省将频繁跳槽纳入征信系统以解决企业的就业管理问题?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是想搞阶层固化吗?是要遏制社会的流动性吗?能频繁跳槽,一方面说明了这个社会的流动性好,另一方面说明这个人是有能力的。我就是频繁跳槽的受益者。我虽然是个初中生,但我不甘长时间做普工,走缓慢的晋升路线。我以差不多每年换一家公司的速度,10年时间从一个缝纫工做到一家外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从1000多的月工资到二十几万的年薪。做与不做这是市场行为,对我的工作不满意,你可以随时开除我。我觉得有更好的机会,我当然也可以随时走。我们签了劳动合同,按劳动合同执行。这和诚信有什么关系?上一天班我做好我的本职工作,离职走正常流程把工作交接好。相反那些一步也不敢跨出公司,只想着牢牢保住这份饭碗的人,真的能给企业带来业绩吗?作为一条职场里的鲶鱼,是我们给企业带来了改变,是我们让那些一潭死水的公司重新焕发活力。
如何看待浙江省将频繁跳槽纳入征信系统以解决企业的就业管理问题?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浙江省民政厅以后也可以把离几次婚的人例入征信系统,以解决离婚率偏高的问题
如何看待浙江省将频繁跳槽纳入征信系统以解决企业的就业管理问题?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这只能反应一种情况,并不能做为依据。
拿我来讲,我在一家公司工作,第二年公司倒闭了,我只好再找工作,找到的工作,最后公司给到的薪资与之前谈的不一样,公司也没有什么战略方向,我只好跳槽;再找工作,待了有半年,公司因经营问题,把工资扣了一半,下个月能不能发出工资都是将是个问题。只好离职,然后自己就苦逼了,找不到工作,房租交不起,各种债务全来了。
就以上我这个情况,纳入了征信系统,就可以表明我这个信用有问题?职业操手有问题?工作能力有问题??
人若不是无奈,怎会搞得自己一身骚?
如何看待浙江省将频繁跳槽纳入征信系统以解决企业的就业管理问题?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就员工跳槽与信用挂钩而言,不一定能解决员工在公司工作失信的情况,对无诚信的员工来说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对大部分工作者来说却是件坏事。相信大部分人来说,谁不想工作稳定,能养家活口,难道跳槽不累的吗?但是现今的社会无良的企业居多,工资低不用说,各种欺骗,使打工者身心疲惫,为的就是压榨员工的工资利益。而虽然说有劳动部门维护保障打工者权益,但仍监管不到位,员工永远处于弱势群体,要养家活口,耗不起折腾。与其说与信用挂钩解决用工诚实问题,还不如加大工厂企业监管力度,落实到位。工厂企业提高福利待遇,留住员工才是唯一的岀路。就我的观点来说,这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如何看待浙江省将频繁跳槽纳入征信系统以解决企业的就业管理问题?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提出这个建议的老板是不是吃屎吃多了,你以离职上征信为要挟,你是挺舒服,员工去留全是你说了算,那你也得有匹配的报酬,福利待遇吧,工资高福利好,谁他妈愿意频繁跳槽,还不是你们这些黑心老板,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说好5千一个月,入职就变4千,说好交五险一金,各种理由交不了,你他妈不干人事,你还尽想着别人做雷锋?中国现在已经不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了,而现在作为主要劳动力的80后90后也不是曾经没读过书的老实巴交的父辈了,你们再想像10年前一样剥削劳动力是不可能的,现在中国人的劳动力不再廉价了,也不再是法盲了,省省吧,你们这些异想天开的智障资本家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