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到底要不要参加?
企业年金要不要参加,是很多年轻人的疑惑。不管怎么样,这一部分钱还是要自己掏一部分,自己到手的钱又少了一部分。很多年轻人连养老保险都不想参加,所以对企业年金也持怀疑的态度。
另外,企业年金是找有资质的管理公司对年金进行管理。一旦自己跳槽,如果跳槽的企业没有年金管理公司,那么自己原先缴纳年金,还是会在原先的公司存放,也是一个麻烦事。
说实话,确实对于年轻人来说,年金属于可有可无的一种养老保险补充机制。受益非常遥远。提取的方式,只有它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对于很多人的感觉,跟住房公积金特别像。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能力也不是特别高,年化收益率3%到4%也是非常正常的。这样的盈利,还不如自己拿钱来存。而我们社会平均工资今年的增长率仍然维持在8%到10%之间,前十几年,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高达10%到15%。储蓄养老金相对贬值的厉害。
其实,尽管企业年金有上述的很多缺点,但他仍然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养老保险体系。
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属于国家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大力推动年金的发展。目前,国家已经为36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建立了职业年金制度。国家已经有8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参保人员已经达到了2300多万,累积年金1.3万亿元。截至2014年,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统计数据,美国人的个人退休金账户是7.4万亿美元,雇主支持的养老计划资产规模10万亿美元,个人投缴的年金是2万亿美元,另外还有联邦政府州地方政府雇员养老金5.2万亿美元,合计24.6万亿美元。150万亿人民币以上的养老资产,远远超过我们国家的政府养老保险基金5.1万亿的结余。
可以说企业年金制度是未来我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种趋势,但是现在要不要参加还是要看年轻人的决断了。
不过,我们企业年金是个人交一部分,企业交一部分。个人缴纳不超过工资总额的4%,企业缴纳不超过工资总额的8%。而且还可以制定详细的划入规划,如果职工在几年内没有离职,企业缴纳的年金才可以逐步的完全划入职工个人账户,这样也有利于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性。
对于年轻人由于距离退休太远,可能储蓄养老金对于未来养老来说有些遥远,也有贬值的风险。但是,对于距离退休不足20年甚至15年的中老年人来说,能缴纳一份企业年金,对于未来养老保障是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的,企业年金这一份福利一定不要放弃。
企业年金到底要不要参加?
必须要参加,而且目前能够提出企业年金的企业大部分为大型国企或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年金基金的运营上往往远超同期理财产品,所以一定要参加,我简单说一下
个人账户的年金总额由3部分组成,一是个人工资比例4%,二是单位补充的个人工资比例8%,三是企业年金运营部分收益(具体套入到个人账户是多少钱,需要以单位的年金办法为准,各地标准不同)
由此可见,个人投入4%,单位会补缴8%,是个投入的两倍。同时,企业年金是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制度,现阶段能够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单位往往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者盈利性较强的企业。我们正常几万块的资金在一些银行中能够做到5%的收益率就已经很高了,但企业年金基金的存量很大,大型企业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都很轻松,这就意味着吸金能力更强,收益率达到10%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从理财角度来说,是一件很合算的事情。如果理解不了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小明月工资5000元,参加年金每月扣缴4%,即200元,单位扣缴8%,即400元,上述600元全都计入个人账户,一年算下来是7200元。按照工资不上浮的角度考虑,若缴20年,账户总额为14.4万元,还需要再加上年金基金的运营收益,每年按照最低的5%来计算,保守估计个人年金账户在15.5万左右。退休时自选提取方式,若按照120个月提取,每月可领约1300元(税率以实际为准),这个收益回报率比任何产品都要高吧,而且还有所保障。
所以,怎么算都是稳赚不亏!!!
企业年金到底要不要参加?
企业年金当然要参加,这就相当于公司给予你的一个大福利,有福利不要,可能吗?
很多朋友其实不知道企业年金是什么,其实,企业年金就相当于你的“补充养老保险”,就是在你的养老保险之外,额外给你补充了一笔养老保险。说白了,你参加了企业年金之后,你的退休工资会比不参加要高一个台阶。
前几年,朋友所在的国企开始执行企业年金制度,员工个人按照月收入的1%比例缴纳企业年金,这个比例很小,而企业按照员工月薪4%的比例缴纳企业承担的部分,合起来,企业年金的缴交额达到了员工月薪的5%。我也询问了一下朋友,他们单位的员工2018年退休的,除了社保领到的退休金之外,每月还可以领到800余元的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一个好政策,但是就和例子中说的一样,这个政策企业必须要付出更多的人工成本开支,如果没有号的经营状态,是无法支撑这个企业年金政策的。
因此,不是大多数单位都能搞企业年金政策,只有国企中经营效益不错的少部分大企业才有能会出台企业年金政策。
当然,条件更好的企业,在传统的“五险一金”的福利范围之外,还可以加上“企业年金”和“员工健康保险”,构成“六险二金”的福利体系,这也是国企良好福利的一种集中体现。
综上,题主的单位要高企业年金,那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一定要参加!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谢谢!
企业年金到底要不要参加?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能够交企业年金的单位,多半都是非常不错的,要么事业单位,要么效益好的企业。
这样的单位一个共同点是:不差钱,就是要让员工福利多样化,以求发展和保留员工。既然公司都这样慷慨大方了,作为员工来说为什么还有不参加的道理。至少目前从我身边的单位来说,除了个别事业单位,还真没有多少企业有给员工参加企业年金。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参加企业年金的机会,太应该参加了。
企业年金相当于是社保的补充,让员工在退休后多一份更加丰厚的养老金,它的缴纳还不像社保那样五个险种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每个险种哪些要单位缴纳哪些要个人缴纳,更不知道每个险种单位和员工个人缴纳的比例,更不用说缴纳后进入个人账户的金额以及到底怎么核算养老金的问题了,很多人对社保的感觉就是太复杂。
企业年金的缴纳有点类似公积金缴纳,每个月单位和员工个人的缴纳比例和缴纳金额都是一样的,每个月自己缴纳多少钱,单位就缴纳多少钱,且在个人账户里是可以看到这笔金额是全部进入到了自己的个人账户,相当于是看得见能直观感受到的一笔钱,也大概知道自己在退休后会有哪些收入,这对参与缴纳的人来说是一笔隐形的财富。
这么简单直观能了解到的福利项目,当然要参加了。
很多员工纠结于交不交企业年金,主要在于自己不想每个月缴纳一笔钱出去,还是想到手的钱能够多一些,不想把钱投入到未来还不太确定的收入上,很多人的想法甚至是如果只要单位缴纳而个人不缴纳就好了,但这是不可能的。想要单位的这部分福利,前提就是要自己也付出这个同等的代价。但换个角度想一想,自己付出多少,单位同样付出多少,而这个钱都到了自己的口袋,不挺好的吗?
犹豫参加不参加的人,建议都不要犹豫,直接参加。就想着这是让自己强制储蓄,等到退休时至少能双倍奉还,这样就会有动力参加了。
春风HR,专注分享人力资源和职场信息,如果对你有一点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支持。企业年金到底要不要参加?
企业年金到底要不要参加?
早在2015年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就都开始从工资中扣除职业年金。而去年的2月1日《企业年金管理办法》实施标志着企业年金制度的完善。作为一个可以选择的自主性很高的制度,他和传统的社保有哪些不同?如果你的单位有年金制度,要不要参与奖进去呢?
什么是企业年金在国家的规划中,养老要分为三大支柱,养老保险、年金制度、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所以年金在制度上是与养老保险并列的。
具体层面,就是让企业和个人各出一部分钱,交给有相应资质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等到符合领取条件了,再进行领取。
什么情况下可以领取企业年金?1、到达退休年龄。
2、丧失劳动能力。
3、出国定居,也就是移民。
4、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时,剩余部分可继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年金在缴纳时是免税的,领取时是收税的。所以在领取方式上比较灵活,可以一次领取,可以分批领取,也可以按月领取。
如果单位有年金制度要不要参加?企业年金是由个人和企业共同出资,而有相关资质的投资机构也比较靠谱,在加上相关的免税政策,是建议大家积极参与的。
唯一的缺点是,企业可能会在企业年金之上附加一些条件,比如提前离职会扣除一些等等。对于想换工作的人来说,要研究一下协议再做考虑哦。
企业年金到底要不要参加?
如果有的话当然要参加,但是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缴纳企业年金的。
我国的年金分为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两种。其中职业年金是专门面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而企业年金是面对企业人员的,与职业年金的强制缴纳不同,企业年金是否缴纳是自愿的,主要看企业的意愿与能力。在我国目前大多数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公司都是国企,虽然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003年就公布了,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还不知道这个概念。
企业年金作为基础养老保险的不错,它的缴费和社保一样,由企业缴费与个人缴费共同组成,其中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8%,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2%。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笔额外的负担,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年金可以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而企业年金的领取方式相比职业年金更为多样化,既可以和养老金一样按月领取,发挥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也可以一次性全部领取,像公积金账户一样;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经济需要分次领取,给予退休人员更多选择。
作为养老保险的补充,个人如果参加企业年金,在退休后除了养老金还能额外多出一笔收入,是非常不错的。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关注我,分享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评论留言!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