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起,个人交易5万、转账20万以上或受央行可疑监控,你怎么看?

为了预防洗钱和非法融资等行为,2019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关于非银支付机构开展大额交易报告的新规施行,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些账户5万元以上的大额交易要上报了。这意味着,个人账户的大额交易及流水异常将接受央行监控管理;这之中,不仅仅包括银行账户收支情况、网络银行收支记录,还将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银支付机构的记录。 今后,我们个人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购物消费达到5万块钱以上、转账金额达到20万以上,就有可能被列入大额可疑交易进行监控。

央行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为了大家好。

首先,我们要读懂这一个要求的实际内容。

正确的意思是这样。2019年1月1日起,个人交易5万元、转账20万元以上,有可能受央行的可疑监控。

比如前些日子,我们要买理财产品,用我的银行卡向妻子银行卡里转了5万元,银行很快就打电话来询问。确认是否是个人意思的真实表达,防止有关诈骗或可疑交易的产生。

只要我们转移的钱财来源清楚,用途明白,不会受任何影响。不要相信一些人的危言耸听,钱会被监控起来,有时候想花都不能花。

只有不合法的财产、来源不明的财产,还会受到监控,遵纪守法的普通人是不会有影响的,受影响的只有那些违法乱纪的人。

2019年1月1日起,个人交易5万、转账20万以上或受央行可疑监控,你怎么看?

2018年6月26日,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大额交易报告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在这份文件中,央行明确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非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对于用户涉及大额交易的,必须上报央行。故而不仅仅是支付宝,微信、百度钱包、翼支付、拉卡拉等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大额交易也必须要上报央行。

为什么要求上报?

这是央行为了反洗钱工作的需要,以往央行只要求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上报大额交易,对于非银支付机构没有要求,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数据越来越高,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截止2017年年末,全国的第三方支付交易金额已达近102万亿,2018年根据目前的数据预计可达171.5万亿元(这个金额已经占所有银行的网银交易金额的近十分之一了,要知道银行的网银交易涉及到众多对公客户),但在这可观的数据下,却有着不少洗钱分子利用央行未对第三方的监管漏洞进行洗钱活动。

对我们有何影响?

这个规定对于99%以上的支付宝用户均没有任何影响,央行对于大额交易的规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现金收支(每日累计不得超过5万元,外币等值1万美元),这个主要适用的是你充值进入支付宝或者提现;二是个人银行账户转账方面(每日累计不得超过5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0万美元以上的境内款项划转或不超过2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跨境款项划转);三是对于企业单位(非自然人)的规定,不过这与我们普通用户无关。

也就说你每日在支付宝上的提现(充值)不超过5万元,转账不超过50万元人民币,那么这次文件的规定对于你个人而言,根本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唯一受影响的主要是反洗钱分子,因为提现额度及转账额度的限制,大大增加了洗钱的风险性,所以我们广大普通用户无需担心。

后续的可能性

大额交易出来之后,后续应该会在增加的是可疑交易报告,这个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则比较大,因此可疑交易对于金额小的照样会进行监控,比如频繁性的收支,集中向几个账户转入转出等等,这方面涉及到的客户则比较多,具体的大家可以去查询一下央行下发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总结

此次的规定,对于我们普通用户及支付宝本身并无任何的影响,受影响最大的系利用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洗钱的犯罪分子。

2019年1月1日起,个人交易5万、转账20万以上或受央行可疑监控,你怎么看?

早在今年6月底央行就已经发布了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大额交易报告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说明受到监管的不仅仅是支付宝。说“阴谋论”的支付宝无脑粉可以暂时消停一下了,因为除了支付宝以外,其他的非银行支付机构也要履行监测、上报大额交易报告的义务,而大家一直觉得受到优待的“亲儿子”银行早在N年前都要遵守央行规定,每日监测大额交易以及可疑交易,将符合条件的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上报给人行反洗钱中心,这是维护金融秩序安全稳定的必要措施,支付宝等非银行支付机构这些年早就成为了洗钱的温床,如果再不加以约束,才是对大家的不负责任与伤害!

如上图所示,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大额交易报告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2018年央行对于支付宝等非银行支付机构发布了很多新规,大家觉得可能是对其的一种抵制与伤害,说实话实情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些规定早就应该下发了,但是硬生生延后了这么多年,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约束力度不够导致安全隐患居高不下,通过支付宝每天频繁大额动账的客户数之不尽,给银行反洗钱工作人员的监测排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什么银行早就需要执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上报排查工作,而非银行支付机构却一直在规避呢?没有风险意识的客户确实觉得非银行支付机构方便,因为没有规则的约束确实无往而不利,而一旦开始向银行机构看齐,我相信大家都看出来它们的表现反而更加的不堪,没有任何“阴谋”,现在只是开始一视同仁而已,无脑粉的同学们可以歇一歇了!

我这么说不代表我对支付宝有任何的消极看法,恰恰相反我个人还是非常看好其未来发展的!因为支付宝很早就在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芝麻分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反洗钱监测体系,你的芝麻分越高、你的信用也就越高、你洗钱的概率也就越小,支付宝好就好在无规则约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居安思危,而不是站在原地闭门造车,我相信未来非银行支付机构里面最有前途、发展最好的依然是支付宝!

2019年1月1日起,个人交易5万、转账20万以上或受央行可疑监控,你怎么看?

从明年1月1日起,通过支付宝转账超过5万就要上报大额交易给央行,这是反洗钱的举措,对支付宝和普通人转账业务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其实银行早就在执行这个反洗钱的规定,支付宝和微信也不是法外之地,当然应当受到《反洗钱法》的约束。央行有一套完整的大数据分析系统,会自动对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机构上报的大额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这套系统会根据犯罪分子洗钱的特点,自动筛选出一些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嫌疑对象。打个比方,这就像现在大街上布满的摄像头,不影响正常人的生活和通行,但是一旦发生案件,就可以调出来查看。

对于支付宝或者微信来说,央行的要求也并没有影响到其正常支付功能,注意这不是限制性要求而是事后报备要求,也就是说支付完了再上报。作为支付宝等,配合央行执行《反洗钱法》,也是作为境内公民的义务。

所以我们不要把这件事想的太复杂,第三方支付机构执行反洗钱规定,要害怕是涉嫌洗钱的不法分子,而不是咱们普通人或者支付宝。

我是空谷寒潭,与您分享我的观点。

2019年1月1日起,个人交易5万、转账20万以上或受央行可疑监控,你怎么看?

2019年1月1日起,个人交易5万,转帐20万以上或受央行可疑监控。笔者认为,原因是几个方面的:

一是为了更好反腐,现在银行是实名制,对于一些大额资金交易进行监控,对于政府工作人员反腐非常有利。

二是控制逃税,对于经常大额交易者,当税务机关掌握这些数据后,逃税现象就会减少,重点是明星,明星们的收入高,逃税较为严重,通过大额交易查税,查财产来源,非常方便。

三是便于金融机构的大数据管理,通过金融机构的大数据管理,知道资金的源头,有利于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

四是反洗钱,通过对大资金的监管防止各种洗钱行为,防止资金的不正常交易。

五是有效防止资金外逃,大额资金外逃都有明确的流向,通过什么样渠道流出去的,怎么向国外转移财产的,大额资金的监督都能找到源头。

六是为资金安全把关,大额资金的流向和去向不管向哪里转,过于频繁背后总有可能出问题。

七是通过金融大数据准确判断资金流向的行业,对于行业政策的精准制定更为有效。总之,到了大数据时代,个人及企业以及各行业都能通过数据理性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什么财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资资本运作的难题也欢迎私信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我的头条号专栏开通了,有关于投资理财的最新音频和文章,帮助您提高理财技能,欢迎关注。

2019年1月1日起,个人交易5万、转账20万以上或受央行可疑监控,你怎么看?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我认为央行此举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不值得给予过多的责难和非议。

首先我们要理解央行的做法,因为目前反洗钱成了央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且目反洗钱形势严峻,不少犯罪分子乘虚而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洗钱,第三付支付机构也成了犯罪分子洗钱的一条有效通道,近年通过支付宝、微信等途径洗钱犯罪也呈抬头之势,如果不对支付宝、微信5万元以上大额转账交易上报给央行,势必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我相信民众也不愿看到犯罪通过支付宝和微信来洗钱,所以对银行此举也应予以理解。

同时,也要看到支付宝和微信自身确实不存在反洗钱功能,对什么是犯罪分子洗钱的黑交易,什么是正当交易,本身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如果不将大额转账交易上报给央行反洗钱中心,势必会加剧犯罪分子洗钱向支付宝和微信渗透,支付宝和微信本身的资金安全也将成为一个问题。因此,为了支付宝和微信转账更加安全可靠,也给广大消费者营造一个宽松有序支付交易环境,需要央行参与对支付宝、微信的反洗钱监督。这是第三支付交易自身不断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需要。

对此,民众还是应该体谅央行的良苦用心,央行并非找支付宝和微信的麻烦,或为了盲目集权。即便是被称为央行亲生儿子的商业银行大额转账交易早说受到央行反洗钱中心的监控,央行并非薄此后彼,支付宝、微信也要积极配合,共同打造我国支付体系的安全屏障,造福中国民众和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