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联报告称“过去二十年5亿多中国人跻身中产”,拥有6.12万资产就是中产,你怎么看?

德国安联在最新财富报告中写道:“自世纪之交之后,达到富裕的中产阶级甚至以上的中国人数量约在5亿以上。其中,有1亿多人甚至把自己视为上层阶级的一份子。自2000年以来,中国人占了全球造富运动的80%左右。” 安联定义的“富裕的中产阶级”是个人所持有的净金融资产介于7600欧元(约合6.12万人民币)至4.56万欧元(约合36.71万人民币)之间。

安联集团是德国的一家非常出名的保险公司。

德国安联在最新财富报告称,自世纪之交之后,达到富裕的中产阶级甚至以上的中国人数量约在5亿以上。其中,有1亿多人甚至把自己视为上层阶级的一份子。

安联定义的“富裕的中产阶级”是个人所持有的净金融资产介于7600欧元(约合6.12万人民币)至4.56万欧元(约合36.71万人民币)之间。

其实这个观点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专家观点。

德国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人们可以进行尽情的消费,甚至透支消费。没有必要在自己手中储存较多的风险准备金。

中国的老年、疾病、教育无一不是巨额消费,如果没有相应的财富储备,真的很难过好。

而且我们的中国特色文化决定了父母要给儿子早早谋划好路。从出生到教育,到结婚,到生子。春蚕到死丝方尽,形容的不是老师,而是父母。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需要投入几百万的资金,再加上以后买房结婚,生完孩子之后,父母给其照看。这一系列的流程,外国人是不明白的。

其实要看你是不是中产,请你问自己三个问题就可以了。

房贷是否带给你很大压力?你是否不敢结婚生孩子?孩子的未来教育费用是否让你担心?

这三个问题如果都是”否“,那么你才是中国特色的中产阶级。

基本上来看,要想成为中国的中产,家庭月收入应当在45000元以上。房屋价值500万元以上,开25万元以上的车。另外,手里还要有一百万以上的流动资产。

中产的路其实很难走,诸君,还是慢慢努力吧。

安联报告称“过去二十年5亿多中国人跻身中产”,拥有6.12万资产就是中产,你怎么看?

我相信安联的统计数据是经过推敲的,但是我对这个所谓“中产阶级”的标准表示怀疑。

以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7600欧元大概属于中产阶级。因为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们大可以尽情消费,不需要存那么多钱来应对将来的不时之需。能有钱积攒下来的人,应该是收入比较高的,因此列为中产阶级也不算错。

而咱们天朝,大家都知道,所有一切都处于初级阶段。6.12万元的存款或者其他金融资产对我们来说,真算不上中产。为什么?首先我们不敢花钱,我们的金融资产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而不是真正收入有多高。——我们节衣缩食,不就为了房子住的好一点,孩子的教育好一点,医疗条件好一点。其次,我们的钱是资产增值来的。人民币升值了,导致我们的钱折算成欧元更多了;房价涨了,导致我们的资产升值了。实际上,我们的收入有没有比花费增长更快?——大家心里都明白!再次,作为中产应该是幸福感最高的人,大家有没有感受到?住着价值几百万的房子,却天天挤地铁啃包子,偶尔出去潇洒一下回来得吃几天泡面,这达标的五亿人里面有多少是这样的?这种状态谈何幸福感!

最后,我对这个“造富运动”吐槽一下。的确,这些年很多人都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好处,其中不乏一些人从普通民众成为顶尖富豪。可以,对于更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这更是“造负”运动。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这些年来身背负债的人数比2000年之前的多了N倍!这一点从最近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印证:有调查机构统计显示,我国家庭杠杆率近年来逐年攀升,2006~2016年杠杆率从11%上升至45%,2017年9月底更达到50%上下,10年间增长3倍!

我是空谷寒潭,与您分享我的观点!

安联报告称“过去二十年5亿多中国人跻身中产”,拥有6.12万资产就是中产,你怎么看?

光看题面,可能会引起一片带有怀疑的惊呼:这怎么可能?其实,这里的“资产”指的是净金融资产,没有包括车子与房子。

所谓的金融资产,就是可以用于投资的现金资产,包括存款、股票、理财等。不包括房子、车子这样的大项。

如果一家4口人,其中2人能迈入中产水平,那么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就是12万左右。这样的家庭,作为中产来说,也是比较靠谱的。

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在金融资产之外,已经解决了住房问题。

如果没有解决住房问题,那么个人拥有6.12万资产,算不得中产,要知道,现在上海的房价55818元/平方米,也就是6.12万元只够买1平方米的房子。如果这样的资产算中产,这样的中产水分也太大了。

中国有5亿多达到安联的中产标准,这个数据应该也是可信度。不说别的,工商总局数据显示,至2017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9814.8万户,其中,企业3033.7万户,个体工商户6579.4万户。这些个体户与企业所有人,基本上都达到中产标准。看看身边,开店的小老板,6.12万的金融资产还是有的。

再比如,一个工商银行,也是一个市场主体,好吧就算各个分行、支行也是一个主体,也就2000多个,但工商银行至少造就10万个中产。像工行一样大的市场主体,在中国数量也不少。

然后庞大的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等。

从经济发展来说,中国在过去20年确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GDP跻身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居民收入也是节节升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飞跃式进步。这是事实,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巨大体现。

总而言之,在过去20年,中国人收入普遍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有目共睹。

不过,我们也得看看居民负债情况。央行公布的2017年数据显示,2017年底,居民住户存款总额达64.38万亿元,而居民贷款余额也达到40.5万亿元,二者相减得出净存款23.88万亿,这个数字比上一年年末还少了2.54万亿元。

虽然安联在这份报告中指,“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占了全球造富运动的80%左右。”但应当看到,房地产占到中国家庭总资产的75%,安联说的这么大量的“中产”,实际上大多数人也是被房地产所“绑架”。

所以,房地产增强居住属性、减少投资属性,甚为必要。

安联报告称“过去二十年5亿多中国人跻身中产”,拥有6.12万资产就是中产,你怎么看?

对这份报告提供的数据。没有任何异议,也不表示任何怀疑。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提出来商讨:一是6.12万处于中产的什么水平,结构如何,有多少可以用于消费;二是6.12万的购买力如何,相当于二十年前的多少。

事实上,所谓中产,决不是看资产、收入水平,还要看形成中产这段时间的价格、资产结构、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如果变化不是很大,当然这样的中产是有含金量的。否则,就值得探讨了。

从6.12万的收入含金量来看,应当说,是是实在在形成的,是收入增长带来的。但是,这些收入大多形成了资产,而不是过去的银行储蓄。数据显示,银行储蓄增速降至四十年来新低。其中,房产是最主要的资产。而房产的形成,则主要是房价上涨过快的原因。也就是说,收入的含金量并没有同步提升。

从购买力来看,很显然,目前的购买力与二十年前是存在差距的,住房、医疗、教育都出现了价格大幅上涨现象,导致收入中能够用于一般消费的部分减少。因此,实际购买力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6.12万的中产标准,也就失去应有的价值了。

安联报告称“过去二十年5亿多中国人跻身中产”,拥有6.12万资产就是中产,你怎么看?

房价上涨就是好?

国富民强都赚了!

有房身价千百万,

无房皆是穷光蛋!

6.12万元人民币还不够在一线城市买一个平方的房子,竞然也中产了?那么有房一族全部属于富豪之列了吗?因为只要有了房子的情况之下,你的身价自然而然的就是百万上千万了......

其实这种假像都是高房价造成的!相对于这种纸面财富来说,让我们所有有房子的人都感觉到发财有钱,而在现实生活中你既不能变现,更难以找到接盘侠,因为相对于来不来就是几百上千万的房价来说,接盘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安联报告称“过去二十年5亿多中国人跻身中产”,拥有6.12万资产就是中产,你怎么看?

第一,安联是什么东西?

第二,6.12万,以大米市价3元一斤,三口之家一天2.5斤,可食用22年以上,的确饿不死;

第三,以三口之家一个月日常普通(不含教育,医疗,旅游)开销5千元,可用12个月,如此的中产阶级不当也罢,上海失业金1770元(可领1~12个月),三个人(如孩子己就业)的失业金是5310元。这也可中产价级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第四,上海2017年平均工资月收入7132元。三口之家(二人工作)月收入1.5万,6.12万只相当4个月的工资。以4个月平均工资收入来评定中产资阶,也算天下奇闻了。上海家庭被平均的80%以上都是中产阶级了,因为上海家庭只有工资收入的,不会大于20%。如此一来安联连东西都不是了。

最后给大家看一份资料:

保障标准对象

上海市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也从2018年1月起调整,其中机构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从每人每月1900元调整为2000元;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从每人每月1700元调整为1800元;本市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参照本市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发放,每人每月1800元。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不计入实际照料人家庭收入。

说得可笑点三个孤儿的基本生活费每月为6000元,一年7.2万

而安联定的中资阶级家庭(我们以三口之家以例)的标准是6.12万???还不及三个孤儿一年基本生活救济费。

是提问者搞错了吧?安联不至于这么无厘头吧?即使是6.12万美元,上海家庭存款50万也不会小于百分之六,七十的!那来怎么多中产?是提问者的意淫,还是安联的意淫,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50万存款的上海家庭还是要过得小心翼翼的,因为二个老人死后,安联的6.12万只够一个人墓地费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