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应该怎么算?工龄和工资挂钩吗?

工龄,理论上说可以理解为职工工作的年龄,关系到职工的职业技能熟练程度。正常来说,应该从职工实现就业开始计算。职工中断就业,工龄就应当停止。

以前的时候判定职工工龄,就按照职工档案里边的记录来判定。

职工工龄非常重要,尤其是以前的国有企业固定工身份,不需要社保缴费,仅凭职工档案就可以认定社保视同交费年限,国家给垫付相应的社保费用。

职工的工龄,在一些单位确实跟工资有关系。比如说以前的老国有企业和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只要年度考核合格工资就会晋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业单位薪级工资。

但是如果在普通企业的话,工资确定没有正常的统一的机制,按工龄增长很难。如果是自己灵活就业,没有固定职业更谈不上,工龄计算工资了。

如果我们将工龄跟社保交费年限等同起来的话。

我们的工龄会切实影响到我们退休待遇的。

一般来说,我们养老保险待遇的基本原则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交费时间越长,退休待遇越高。

如果我们交费达40年以上,退休后的待遇就会基本满足我们退休前的生活水平需要。比如按照60%基数交费40年,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可能达到95%,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拿到95%的退休前到手工资。

但是实际上我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兼具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我们的缴费工资越高,退休的养老金替代率就会越低。

另外工龄还有三种特殊作用。

在本单位的工龄决定了我们万一被解职时的经济补偿金高低。一般来说,工龄每满一年会发放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

全部工龄的长短以及本单位的工作年限,还影响着我们可以在单位按劳动法律法规申请病假的时间长短。

全部工龄的长短,也影响着我们带薪年休假的长短。1到10年,是5天,10年到19年是十天,20年及以上是15天。

所以说,工龄在社保待遇上是非常重要的,在机关事业单位也能影响待遇,在劳动保障方面也有很多作用,它是非常重要的。

工龄应该怎么算?工龄和工资挂钩吗?

以周年累加计算,对薪酬有所影响。

1.啥是工龄?

所谓工龄就是员工与单位、企业建立劳动关系起,获取相应报酬起至退出工作的时间。由于很多人有跳槽、转行、换工作的情况,因此工龄也分为连续工龄和累计工龄(以连贯程度判别)。从社保角度来说,工龄则是按照实际缴费年限来进行计算的。

2.怎么计算?

以档案中转正定级表、报到证(派遣证)、劳动合同书、招工表等材料确定工龄起始时间;

有参军经历、知青经历的,以入伍登记表、上山下乡等级材料确定工龄起始时间;

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的以到基层报道之日起开始计算。

在职工作期间,若在一家企业内工作,可计算为连续工龄,但如果过程中因为个人原因造成工作间断,则此工龄计为一般工龄。企业在确定职工保险、福利、薪酬、待遇以及退休年限时,均以连续工龄计算,不包括一般工龄。计算时累加计算,满1年称之为1周年。

3.有什么影响?

这个得分为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在职工作期间;另一方面是退休后。

先来说说在职工作期间,这里分为几种情况:

有的单位有工龄工资的概念。这种概念虽然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在一些国有企业当中还在沿用这种工资计算方式,简单说就是工龄越长工资越高,但也受职级、岗位的限制。同岗位的人工龄越长赚的越多。

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在以另种方式沿用工龄工资,就是任职年限。每个职级有对应的工资标准,每隔几年就会按比例上浮工资待遇,虽然不是谁的工龄长谁就赚的多,但是同样职级,谁的任职时间长,谁的薪酬待遇就会高一些。

最后说说退休后的影响。

按照社保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缴费年限越长退休后的养老金越多,这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工龄时间越长,养老金越多,值得注意的是92年咱们开始实行社保制度,92年之前参加工作的,直到正式缴纳社保这段时间,在社保中称之为视同缴费年限。因此,通过工龄也能够判别视同缴费年限,计算出来的过渡性养老金记入退休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