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塘底黑怎么办?
养殖对虾,塘底的水色非常重要,水质情况好不好,看塘底的环境就知道。塘底发黑,提示水质已经恶化,底质不适合对虾生长,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病害。正确处理好虾塘的底质环境,才能达到高产的目标。
造成对虾塘底发黑的原因当养殖完一季对虾以后,要给虾塘进行清塘消毒,才能接着继续养殖,很多的养殖户,抱着侥幸的心理,节约虾塘消毒的费用,为了缩短养殖时间,就匆匆的将下一批虾苗投放到池塘。这样虽然节约了一些费用,缩短了养殖周期,但是给今后的养殖带来很大的风险。上一季养殖期间,产生的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都会积累到虾塘的底泥中,等到了温度条件适合的时候,就会引起底质恶化,滋生大量细菌,引起水色变黑。
有的养殖户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养殖密度越来越大,只能通过增加投饵量来促进生长。饵料投放得到,会造成浪费,饵料的利用率降低,形成残饵。水里的残饵与对虾产生的粪便,会沉积到池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杂质会发酵,形成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会消耗虾塘里大量的溶氧。当虾塘里的溶氧不足时,就成了细菌滋生的温床,导致塘底环境恶化。
在养殖对虾期间,频繁进行换水排污,虾塘底部的有益微生物流失,造成池塘保水保肥的功能降低。频繁使用化学的消毒剂,也会对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使池塘自净的能力降低。
对虾塘底黑,产生的危害影响质量:由于对虾塘底发黑,养殖环境已经恶化,生长出来的对虾商品规格不大,体色会比较浅一些,而且肉质口感也不好,会影响销售价格。
影响生长:对虾喜欢在干净的池塘环境中生长,由于池底发黑以后,水里面的有机物增多,底部会发臭,对虾不肯下降到底部栖息,会引起上边上草的现象,改变了生活习性,生长速度也会减慢。有很多对虾的养殖区,就是因为底质恶化以后,造成的减产损失达到了40%以上。
引发疾病:虾塘底部变黑,说明水中有大量的细菌活动,在此期间,如果对虾出现外伤或是抵抗力下降,病毒就会趁机侵入,引发黑鳃病、寄生虫等病害,轻者生长缓慢,严重则会引起大批量死亡。
对虾塘底黑的处理对策- 对虾塘出现底黑,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进行底质改良,将池塘里的水放干,清除底部的淤泥。塘底变黑的直接因素就是淤泥过厚,里面的腐质过多,发酵之后产生大量的气体,造成水质恶化。沙质的土壤在清塘时,在清淤之后要铺一层黏土,并做好补漏的措施。清塘的药物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生石灰、漂白粉、茶粕,根据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消毒。特别要注意的是,清塘消毒完以后,要进行解毒,药效全部消除以后才能投放虾苗。
- 给虾塘加高水位,可以有效避免水质恶化,对虾在深水环境下能更快生长。在原有的虾塘基础上,将池埂进行加高加固,水位保持在2.2~2.4米就比较合适,池塘改深加水以后,在水里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进行调水,有利于水质改善和对虾的生长。
- 养殖时间稍长一些的虾塘,溶氧含量偏低,水质就容易恶化,在虾塘里安装增氧设备,不仅可以提高水中的溶氧含量,打破池底病原微生物形成的屏蔽层,还原虾塘的自净能力,全方位地改善池底的环境,减少黑化机率。
- 利用科学的方法投喂饲料,并不是饲料投得越多就越好,要讲究营养全面,植物性的饲料与动物性的饲料合理搭配,根据对虾的生长情况和环境变化,投喂合适的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残饵的现象发生。
小结:虾塘出现黑底,由之前的水色变成了比较黑的水色,底部环境恶化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使用药物防治只能解决临时性的问题,要想彻底改善,必须要进行清塘消毒,进行换水。养殖对虾水体环境要求很高,水质稍有变化,对虾就会出现反应,应尽量避免虾塘出现黑底的现象。
对虾塘底黑怎么办?
你好!我是楚乡农,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有很多细节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其中塘底时间久了容易变黑和产生臭味。一般正常的虾塘底部是没有异味的,如果塘底变黑发愁就表明是底质恶化了。那么像这种问题都是怎么产生的呢?
池底变黑的原因池底迅速变黑是造成虾塘老化的原因之一,池底变黑的原因是由于虾塘有机物的沉积造成。不仅如此,有机物在细菌的作用下腐烂分解,还会产生硫化氢。因此,在池塘严重变黑的地方小龙虾还有很大可能中毒(食欲不振、呼吸减弱、甲壳不硬、腮部变黑)等等。总的来说池底变黑的原因有几点:1.池塘的水质太肥有机物在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了,2.池塘中有大量的死草沉入池底,3.投放的饵料过多沉入池底变质。
如何快速改变黑底如果及时发现了黑底就需要马上做出行动,首先是换掉虾塘的池水,(不要一次性换掉,分几次循环换),天气好的晴天可以采用菌毒速效处理,夜间使用固氧片或者增氧颗粒。另外在配合使用改底净化颗粒,再使用降氨灵+净水EM菌,如有需要,可同时引入含有丰富藻相的优质水,培养有益藻类。
是在不能优化底质,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清塘改底!不过一般正常养殖两年左右就必须要进行清塘改底,要不然就会出现此类现象!我是楚乡农,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对虾塘底黑怎么办?
对虾塘底黑怎么办?我们要想解决对虾塘底黑,首先我们要了解对虾养殖的塘底为什么会变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养殖了多年都没有清理塘底,也就是我们说的老塘。对虾养殖一般两年到三年必须要清理塘底淤泥,有条件最好做到每年都清理。如今都是高密度养殖,追求高效益,投喂大量的饲料,使得塘底的有机质越积越多,无法氧化,所以底泥就会变黑、发臭。第二、有机物投放太多。有的养殖户为了肥水,往虾塘里投放大量的有机物例如发酵过的鸡粪、猪粪等等,最后水是肥起来了,但底泥也变黑了。第三、起蓝藻。由于蓝藻死亡后沉入塘底使底泥变黑。
我们了解了虾塘底泥变黑的原因,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去防治了。如果你的虾塘多年没有清理淤泥的,建议你要清淤了,因为有大量无法氧化的有机质储存在塘底,不但让底泥变黑而且极易引发病害爆发。
用有机物肥水,我们要适当施肥,不要认为越多越好。养水很重要,要想水好,必须做到定期改底,市面上的改底产品很多,主要选择针对改善底泥的氧化型底改和分解型底改,等到气温升上来时,要结合生物改底。
主要我们能做到定期清理底部淤泥、适当施肥、定期改底、平时多注重增氧,底泥自然就会慢慢变成我们想要的黄色。
对虾塘底黑怎么办?
对虾塘底黑怎么办?
在养殖对虾的过程中,如果养殖的时间久了,池塘里面的底泥很易出现发黑的情况,这是在养殖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质过多所致的,那么当对虾塘出现塘底过黑时如何处理好呢?对于这一问题,踏火个人以为还要看情况来论。
如是在没有放苗之前,虾塘的底泥过黑或是过多的话,则可以在干塘期间将底久晒一下,甚至可以将污泥清掉一些。另外在消毒时加大石灰的用量,同时充分让生石灰与底泥结合,这样可以加速有机质的分解。
如果是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塘泥过黑而影响到虾的情况时,这种情况则要以调水为主,另外考虑一下每天的投喂量是否合理,只要投喂这些合理则完全可以通过用药调水来改变这现状。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用的最多的就是用过硫酸氢钾来改底,这是一种见效比较快的药物。具体的用量因其药物含量不同而有所差别,这个在用之前一定要看清药物含量再去用。
用过硫酸氢钾下去之后过三天后再在水中用一次益生菌,例如芽孢杆菌、乳酸杆菌之类的都可以,这时用的目的就是培养水中的益生菌群,让益生菌来分解水中过多的有机质而防出现因有机质过多而塘底发黑的情况。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水体中的溶氧量,一定要保证水中的溶氧量充足才行,要不用药之后效果也不会太理想,最好的方法是用药之后将塘里的增氧机开起来。
以上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仅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对虾塘底黑怎么办?
下塘底黑打扫干净,塘底有黑的铲除,如果虾没有放用生石灰杀毒呢。
对虾塘底黑怎么办?
南美白对虾养殖,目前都是采取高密度生产模式。大量的饵料投入、对虾快速生长所产生的粪污等,都非常容易在池塘底部累积大量有机质,导致淤泥不断增厚、发黑。作为泥底的池塘,如果底部淤泥发黑厚度超过5厘米,容易产生很多不利于白对虾生长的物质和环境。
一、塘底发黑是怎么回事?
1、清淤、晒塘不足:经常由于快速周转、天气原因、管理疏忽等原因,出虾后的池塘没有彻底处理,池塘底部还有大量淤泥。
底部发黑,在全铺底的高位池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养殖模式中不易出现,而主要是底部为泥底的池塘发生。
有些池塘,养殖者急于第二次放苗,池塘休养时间不够、塘底的氧化还原电位恢复不好。塘底表层虽然变成黄色,但1~2厘米以下,仍然是黑色。这样的现象,就是底部清淤不彻底、休养时间不足的表现,很容易遗留大量有害杂菌、寄生虫、有害化学物质等。
2、由于养殖密度大,投放的饲料量大,残饵与粪污在底部的累积量大。
对于高密度养殖来说,饲料的合理投放是饲养管理环节的技术关键。如果不能合理投放饲料,不但会造成饲料大量浪费,而且导致塘底残留过多,大量有机质累积。
另外,养殖中后期,白对虾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白对虾采食量增加,其粪便等排泄物也会增多,大量的粪便和残饵都需要微生物分解、消纳,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消耗池塘底部和水中的溶氧,很容易造成整个养殖水体的溶氧不足,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
如果这时养殖水体的增氧设备不足,导致池塘底部长期溶氧不足,就会因厌氧发酵,在池塘底部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物质,池塘底部就会发黑、发臭。
而养殖水体中溶氧不足时,必然会造成塘底厌氧细菌的大量繁殖,诱发塘底致病菌(如弧菌等)的爆发,这是引起细菌病的主要原因。
3、经常使用聚合物类产品调水、改底,大量有机物聚合、吸附、沉淀于塘底。由于使用絮凝剂等化学物质,大量物质沉淀底部,很容易形成所谓“聚毒层”,在池塘底部缓慢酸化、变黑臭。初期,水体表明看似“清洁”,实则“底部恶化”,一旦爆发,对养殖动物危害非常大。
4、水草、青苔等水生植物死亡、水生动物死亡等残留物腐烂,大量耗氧,造成底部缺氧发黑。天气骤变、高温、低温等因素会影响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水草等的变化,出现“转藻”、“倒藻”等问题。一旦发生这类问题,很容易产生“藻毒素”,对白对虾产生直接危害。同时,死亡的藻类、水草等的腐烂,也需要大量耗氧进行分解。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池塘底部缺氧、底泥发黑、发臭。
5、养殖水体过深。水体1.5米以上后,如果增氧量不足,引起塘底长期溶氧不足,底部厌氧菌、腐败菌大量繁殖,导致淤泥发黑、增厚。
二、塘底发黑的预防
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预防,未雨绸缪,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实际生产表明,只有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减少养殖的病害发生。这是提高水产养殖成功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1、彻底清塘、暴晒。
这是最简单、省钱的方法。如果还没有放苗,就可以对塘底进行清淤、晒塘。塘底经过清淤和暴晒之后,塘底会慢慢变回黄色,黑色的淤泥就会变成“具有活力的”泥土。
如果没条件清淤晒塘的,可以用大量的生石灰进行处理。根据淤泥多少,每亩用100-200kg,可有效减少淤泥的积累,杀灭淤泥中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有利于养殖的安全。
2、科学种植水草、保护水草。适宜的水草,有助于提高养殖水体溶氧含量、吸附某些有害元素、净化水体、保持水质清晰。
3、加强日常管理。
换水:适当换水,平衡养殖水体生物总量。换水,是增加养殖水体中生物多样性、降低养殖水体中有害物质含量的有效方法。但换水要注意,一次换水量应在10~20厘米,不宜过急。
喂料:以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为主要目标。饲料利用率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一环。因此,不同消化率的饲料,也就决定着不同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比如说,饲料效率差一个百分点,就可能意味着生产时间延长3天以上。一方面饲料消耗量增加了;另一方面人工、水电、调水剂等费用都要增加。
调水:以不断调整藻相、菌相平衡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中心工作进行调水。一般来说,白对虾养殖成不成功,看藻相。即藻相好,成功率就高;养殖能不能高产,则要看菌相。没有良好的菌相,想获得高产,实在是比较难。建议采用“定期改底 + 生物调水 + 微生物调控”的模式,稳定水质为调水的核心。
增氧:合理配置增氧设备,提高水体的溶氧。养殖水体中溶氧含量,是白对虾生长发育之必须。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水生植物、藻类等的光合作用产生。而耗氧大户则主要是水体中有机质、残饵及动植物尸体的分解。真正南美白对虾消耗水体中溶解氧的比例,只占耗氧总量的5%左右。
三、塘底发黑的解决办法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等到塘底发黑时才来处理的。因此,定期清理,及早预防是养殖的关键。当你发现塘底已经发黑时,其实养殖动物的生长已经受到影响,塘底的细菌、寄生虫等也已经大量滋生,这个时候才来处理,其实已经晚了。但亡羊补牢也未为晚也,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总比不处理的好。
1、减料:先要停料。白对虾停料几天,一般问题不大。停料的目的一是降低废弃物进一步产生;二是减少动物摄食的同时,降低了“病从口入”的危险;三是便于仔细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2、改底:改底是必不可少的动作。养殖前期,可采用生物方法,进行改底。养殖中后期,由于白对虾的生长加快、残饵量增加,生物改底的速率要低一些。因此,应该以化学改底。
3、解毒:注意改底后,要使用有机酸进行水体“解毒”,这是养殖作业不可缺少的环节。
4、调水:根据池塘水质、温度、气候、塘底质量等,采用适宜的微生物水质调整动作。定期进行“改底+微生物调水”,只要使用的产品效率、成本相适宜,就可以较好地稳定水质。
5、保肝:仅仅对养殖水体工作还不够,应注意白对虾自身的健康。白对虾的肝胰腺是集消化、免疫、抗病等为一体的要器官。大部分疾病u发,都是由于白对虾肝胰腺出现问题,或者是病变发生时。“保肝护肝”在白对虾养殖中一直是一个困扰许多养殖者的问题。
事实上,大家都抓住了“重点”,那就是“保肝护肝”。但使用的产品的效率如何,决定了保肝护肝的有效性。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