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如何养殖?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泥鳅属于小型鱼类,在野生的环境下,生长较为缓慢,如果是进行人工养殖,有充足的营养补充,生长速度就会加快,一般1龄的可以达到10~12克,2龄的个体就可以达到30~35克的商品鳅规格。泥鳅到2龄时就已成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因此,人工养殖泥鳅的周期是1~2年较为合适。

人工养殖泥鳅对于环境因素的要求

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能力高,可以在湖泊、池塘、稻田等水域环境生活,因为它具有鳃呼吸、肠呼吸和皮呼吸等多种呼吸方式,可以在溶氧很低的淤泥中存活,对于外界环境因素要求不高。

1、酸碱度

泥鳅是底栖的小型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常常栖息在软泥较多的湖泊、池塘、稻田等浅水层淤泥中,喜欢生活在中性或弱酸性(PH 6.4~7.2)的水体中。

2、温度

泥鳅可以适应的水温为10~30度,最适宜的水温为22~28度,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生长速度最快。若水温低于5~6度,则会潜入到淤泥中冬眠,到了来年温度升高以后再出来活动。当温度高于30~34度时,就会钻入淤泥或草丛中避暑。

3、溶解氧

泥鳅正常情况下的耗氧量在200毫克左右,但在饥饿情况下,耗氧量呈下降的趋势。在溶氧偏低的情况下,它通过上浮呼吸空气、进行肠呼吸可以提高耐低氧能力。正常的池塘环境都可以满足氧气需求,甚至在溶解氧只有0.16毫克/升的池塘里也可以存活。

4、光线

自然条件下,泥鳅白天会潜伏,到了夜晚才出来觅食,它们具有明显的避光习性。泥鳅在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中,在黑暗条件下的分布率要高很多。

养殖泥鳅养殖池的规划

建造养殖池塘:养殖泥鳅在规划池塘的时候,最好要选择水源充足、土质为黏土的土壤,池塘面积可大可小,根据养殖规模来定。池塘的深度要保持1.2米,四周要用土加固。塘埂上要挖深30~40厘米、宽18厘米的沟,用来安装防逃网。

做好防逃设施:在规划养殖池塘时,做好泥鳅的防逃工作很重要,防逃网的高度最少要比池塘水面高出30厘米。防逃网的材料可以用聚已烯的网片,网目在0.4厘米以下,以防鳅苗从防逃网的孔中逃跑。防逃网用竹竿支撑,插进之前已挖好的沟里,填土压实。池塘的进水口要高出水面0.5米以上,并安装阀门来控制水流量,排水口可以与池塘的水面持平,进、排水口都要用防逃网罩上。

清塘消毒的措施要做好才能避免泥鳅发生病害

在鳅种放养前的半个月,要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池塘里的有机物过多,会消耗池塘里的溶氧,滋生大量细菌和微生物,会引发泥鳅的病害发生。

1、用80千克/亩的生石灰清塘消毒

生石灰遇到水以后可以产生热量,提高池塘里的PH值,释放出来的热量可以杀灭各种病原体和细菌。生石灰熟化以后产生的碳酸钙,有利于增加池塘里的泥土疏松,提高透气性,泥鳅可以更好地在底栖活动。生石灰施用的时候,每亩用量60~80公斤,先在池塘的四个角落挖洞,将生石灰分别放入挖好的洞中,撒入一些水,形成糊状以后,再向池塘泼洒,第二天再用工具进行耙动,以使生石灰与底泥充分融合,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

2、用3千克的漂白粉进行清塘

漂白粉中含有氯,通过氧化以后,可以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与生石灰相比,用量要少得多,每亩用3千克就可以达到效果,而且操作的时间比较短,毒性消失得也快,不会给泥鳅造成多大的影响。使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时,池塘里要保持一定的水位。先将漂白粉在木桶里溶解,用木棍搅动一下,等完全溶解以后,再向全塘均匀泼洒,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放鳅种。

3、用40公斤/亩的茶粕进行消毒

茶粕中含有茶皂素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特别是对于底栖活动的泥鳅很适用。它的刺激性较小,不会对其它的植物产生腐蚀,既能消毒还可以给池塘提供有机肥料,供水草和泥鳅生长。茶粕消毒的用量一般是40公斤/亩,先用机器将茶粕捣碎,再加入适量的水浸泡一天,溶解以后撒入到池塘来消毒,它可以和生石灰配合使用,起到更好的效果。

养殖泥鳅过程中,不同生长阶段的投喂方法

泥鳅的摄食以夜间为主,白天就潜伏到水底,人工养殖的条件下,经过驯化以后,在白天也可以进行投喂。泥鳅的每一个生长阶段投喂的方法不一样,采取科学合理的投喂,提供全面的营养补充,泥鳅的生长速度才会加快。

1、初期仔鱼的投喂

  • 泥鳅在幼苗阶段,主要是以内源性的营养为生,各器官还在发育的阶段。随着眼、口、消化道、摄像有关的器官发育,逐渐开始开口摄食。继续生长后,器官发育趋于完善,食物的选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口摄食时,饵料的选择尤为重要。
  • 鳅苗孵出的第三天,卵黄囊就会消失,开始进入摄食阶段。此时,应投喂一些代用的饵料,如蛋黄、豆浆等。如每100万尾鳅苗投喂一个蛋黄,或者是每100万尾鳅苗投喂100~150克的豆浆。另外,可以再投喂一些轮虫,投喂时轮虫的密度达到每毫升水体5个以上。刚孵出的鳅苗经过3~5天即可进入池塘培育,此时,可投喂水蚯蚓桨。
  • 轮虫很小,适口性比较好,且轮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仅次于蛋黄。轮虫在水里的游动速度慢,分布也比较均匀,作为泥鳅的开口饵料来说,保持了营养元素的稳定,对育苗水质不会产生污染。

2、鳅苗的投喂

鳅苗也就是养殖一段时间的仔鱼,鳅苗下塘前的1周,塘水要用鸡粪或猪粪进行发塘。鳅苗下塘后,每天要泼洒3~4次豆浆用来培育轮虫或水生昆虫供泥鳅食用。

3、鳅种的投喂

经过20天的培育,鳅苗长到了2~3厘米,进入鳅种的培育阶段。除应在投喂时增加天然饵料外,还要投喂人工饵料,如蚯蚓桨、麦麸、猪血、豆腐渣、黄豆饼等。投喂时应将麦麸、豆饼、小杂鱼等饵料绞碎,加入少量的面粉混合,制成颗粒饵料,其中动物性成分与植物成分之比为5:3。开始时可以煮熟搅拌,泥鳅不断长大,可逐渐改成生拌。随着水温升高,应适时增加投喂量。经过一个月的饲养,泥鳅体长可达到4~5厘米,此时可转入成鳅培育。

4、成鳅的投喂

成鳅的饵料来源很广泛,动物性的饵料有蚯蚓、螺肉、动物内脏、蚕蛹粉、血粉等。植物性的饵料有麦麸、米糠、饼粕、豆渣、玉米粉、黄豆粉、熟山芋、蔬菜等。成鳅偏食植物性的饵料,投喂时,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的比例应控制在2:3。投喂时应定点、定量、定料、定时,不需要煮熟,制成颗粒可以用专门的颗粒机。池塘中设置食台,既可降低饲料浪费,又便于观察采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减少水质污染机率。

养殖泥鳅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

日常管理:养殖泥鳅期间,巡塘的工作不能少,一天最少要有2次,观察水质变化和泥鳅的吃食情况。如发现防逃网破损,要及时进行修补,注意防治老鼠、蛇等适害生物的危害。

高温天气要适当加注新水,用微生物制剂来调节水体,改善水质。加注新水时,要用60目的筛网进行过滤,防止野生杂鱼、蝌蚪等敌害生物进入池塘。

选用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的配合饲料,增强泥鳅的体质。当水温达到15度时,池塘的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当水温达到20~28度时,投喂量增加到3%~4%,每天投喂三次。

疾病预防:泥鳅的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减少泥鳅的外伤,一般很少发病。加强水质管理,形成良好的生长环境,泥鳅的抵抗力加强,生长旺盛。

预防措施主要是做好池塘和工具的消毒,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调节水体,尽量不用药或少用药。若发现病害,要认真检查,及时治疗,确保泥鳅健康养殖。

每月全池泼洒0.5克/立方米的聚维酮碘2次进行病害预防,每月用驱虫的中草药预防原生疾病1次。

小结:泥鳅养殖的技术难度不大,它的适应能力比其它的鱼类要强,只要适当管理,基本不会发生病害。有了养殖的条件,掌握科学的投喂方法,一般经过一年时间的饲养,就可以捕捞上市,给养殖户创造经济效益。

泥鳅如何养殖?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1

养殖泥鳅的池塘可以使用废弃后的家禽池塘、鱼虾池塘等。

2

把池塘的水放干,淤泥清理干净,并使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3

养殖池塘内要多栽种些水生植物,帮助改善水质。

4

购买泥鳅育苗后要及时放入池塘中,放养后的10天至15天不需要进行喂食,玉米粉、麦麸、蛋黄、骨粉、贝壳粉等小颗粒形状的饲料都可以喂食,喂食主要是在夜晚进行。

5

每天都要进行巡查池塘,观察池水的透明度,池塘周围的防护栏也要仔细的进行检查,防止家禽进入

泥鳅如何养殖?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泥鳅养殖需要注意什么?

泥鳅因其营养丰富所以也被称之为水中人参,自然环境下生活于稻田、水沟或者湖泊里,以前在农村稻田里这泥鳅非常多,只不是现在数量少了不少,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前些年兴起了泥鳅养殖,刚好踏火也养了几泥鳅,今天来说一下泥鳅养殖需要注意些什么:

  1. 防逃:这个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放苗前一定要做好防逃工作,特别是进水口和出水口一定要用窗纱网围起来或是包起来,以防泥鳅从这跑掉。
  2. 防敌害:泥鳅的天敌很多,水中的一些大的野杂鱼、水蜈蚣、蛇、老鼠、水鸟等等都对泥鳅危害很大,因此想要养殖泥鳅的话,这些危害要防好才行,对于水中游的、地上跑的这个好防,最多就是鱼塘消毒彻底、周边用网围起来,但是对于水鸟来说则会较麻烦,最好的方法则是盖天网,否则很难彻底防治,当然如果水鸟不多的地方也可不盖天网。
  3. 适时改底:自然环境下给人的感觉就是泥鳅喜欢生活在肥水或是污水中,但是在人工养殖下因密度过高,其对水质的要求中很高的,因此要根据水质变化情况来适时改底,并根据水质变化情况来适时换水。
  4. 鱼病预防: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泥鳅相对别的淡水养殖产品来说,疾病会少一些,但这也不能大意,在高温季节泥鳅很易出现肝胆方面的病和打印病,出现这一问题大都是水质不良所引起的,如果情况严重时前者可用拌喂大蒜素来防治,后果全塘用杀菌来处理会有很好效果。

以上仅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泥鳅如何养殖?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1.养殖池规格为长15米、宽10米、深1.5米,最好是泥土地面,如果是水泥地面铺好15厘米的泥 土。养殖前对进水口、出水口进行简单改进,将进水口移至池壁上方,并在进水口处接一直径 为6~7厘米的PVC塑料管,使进水管向养殖池中间延伸约40厘米,同时在池底排水口上安装网 罩,防止泥鳅逃跑。

2.放苗前,养殖池加水30厘米,将20千克生石灰加水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消毒。3天后施基 肥肥水,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使鳅种在下塘后就可摄食到一些天然饵料生物。

3.在较大容器中配制4%的食盐水,将野生泥鳅苗倒入盐水中浸泡4~5分钟,伤病的泥鳅苗会剧 烈蹦跳,体质差的泥鳅苗会发生昏迷、软弱无力,淘汰这类个体,将在盐水中正常活动的泥鳅 苗进行放养。

4.池中放水草(水葫芦等),漂浮在水面,为泥鳅遮阳隐蔽,夏热时节不仅可以吸收强紫外线对 泥鳅的直接照射,还可调节水温;水草根系发达,不仅给泥鳅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而且还 可净化水质,改善饲养泥鳅池内的整个生态环境。水草覆盖面积占水面的 2 / 3 左右。

5.池塘养殖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期间进行做好参察工作,每天观 察水的颜色,做好灭杀细菌和灭真菌,可用碘三氧或硫醚沙星配合食盐水全池泼洒。

6.登上几个月即可收获,要捕获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以确保池内有 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注: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夏至”是养殖投放的最佳期,要抓住时间投放种苗。

泥鳅如何养殖?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泥鳅也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啦,泥鳅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很多人也想通过养泥鳅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梦。于养鱼相比,养泥鳅还是要难很多,那么我们在养殖泥鳅时要注意些什么,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1.      养殖密度

密度过低赚钱少,浪费场地,密度高容易缺氧少食,造成死亡,资料显示幼苗在3cm以上的泥鳅,放养密度为每平米在0.1-0.2kg左右为最佳,随着泥鳅的生长,还易不断的减少养殖密度。

2.    水质与水温

水质的好坏关系到泥鳅的生长速度以及病害发生,所以在养殖时对水质的管理特别重要,只有保持水体的活肥,泥鳅才能生长健壮,快速提高产量,实现收益最大化。泥鳅是喜温的鱼类,能在10-30度的水温中生存,最适宜的水温在25-28度,这个温度期间,是它活跃度以及摄食量最大的时候,也是它的生长旺盛,所以天热天冷都得做好水温管理。

3.    饵料

泥鳅鳅是杂食性鱼类,吃的饵料的来源极广,可在养殖时在池中施肥培育浮游藻类,供期自由采食,也可可投喂鱼粉、鱼肉浆、动物内脏以及五谷杂粮、蔬菜,水草等,让其快速生长。

想了解更多的泥鳅养殖知识可以私信我哦

泥鳅如何养殖?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户做起了养殖,养鱼,养虾,养泥鳅,今天我们来说说养殖泥鳅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泥鳅常常出现在河川、胡泊、塘堰水沟、沼泽水地、稻田而且还喜欢侵入软泥层中休眠,通过泥土中的水分湿润皮肤维持生命,所以养殖泥鳅建议是土塘进行养殖,水深应控制在1-1.5米

然后就是放养鳅苗的密度要合理。如果池塘条件好的话可以多放点,比如五六厘米长度的鳅苗放个200条左右,七八厘米长度的话就要减少到80条左右

最后就是饲料,最好是喂养自己配制的饲料,也可以投放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混合喂养,比如动物粪便、青草等。在冬季一月份左右,可以不进行投食,但需注意水温,在池塘一些地方堆放一定的动物粪便,提高一定的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过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