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阵型吗?
还有必要谈论这个吗?
北洋水师失败是全方位的。从政治,军事,训练来说北洋水师都是完败的。
1.政治。战前日本积极备战,清政府消极避免战争。
2.军事。日本新锐战舰不断到货,清政府已经十年没有采购战舰。日本军官各个想着如何干掉北洋水师,而北洋水师将军们却各个想着如何敛财。就连那个民族英雄萨某某,你以为他没有干这些事吗?只不过是矮个子里面拔高个子而已。
3.训练上。
日本海军训练精良,北洋水师训练作秀。训练时,玩什么死士引爆目标这种骚操作。
我们的文案,特别是清粉文案里面总是想着说什么:没有速射炮,阵型错误,指挥官被震晕无人指挥……
这些错误看起来都是大事,其实相对于前面那些事来说,只能是小事。当武力差距没有出现代差时,一只没有信仰的军队,是打不过一只拥有信仰的军队的。
国民党杂牌中的杂牌50军,仅仅经过几个月的改造,在朝鲜战争中打出了气势,打出了水平。这就是有信仰的军队!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阵型吗?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不全是丁汝昌的责任,主要原因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过于腐败。失去政府的支持,将帅和士兵再怎么英勇也没用。
北洋海军成立时和刚开始一段时间内还算是亚洲第一舰队,但后来日本倾尽国力大力发展海军,而中国的慈禧太后舍军费投资而奢侈享乐。丁汝昌申请加配新式舰艇被拒,而慈禧自己六十大寿的花费却世人惊叹,中日海军势力的比拼大变。
丁汝昌是安徽人,本来在太平天国干,后来归清。李鸿章组建海军时,选拔丁汝昌做首领,因为丁汝昌有胆有识,是个难得的将才。为买舰艇,丁汝昌几次到英国,都不辱使命地顺利完成任务。他出身陆军,进入海军后不断地学习海军知识。后来他率海军出访日本,处理士兵和日本人打架的事足现他忍辱负重独挡一面的优秀品质。他北洋海军中的将领也很优秀,象刘步蟾、林泰曾等。特别是邓世昌,为了工作几乎很少回家,一心专注于海军防务。
甲午海战时,在旗舰指挥的丁汝昌受伤也不回舱,继续坚持战斗。邓世昌挂起旗舰舰旗而遭重创。其指挥军舰冲向敌舰中鱼雷而沉。此战最后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几天后刘公岛上的丁汝昌在清政府的羞辱和日军的威逼下吞鸦片而死。据说那天晚上丁汝昌在他的书房里因吞食鸦片而痛苦挣扎了一夜才气绝而亡。死时五十九岁。
清政府对丁汝昌特别冷酷,装他遗体返乡的棺材上还被加了两道铜箍。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阵型吗?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队形虽然细节上有些问题,不过总体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失败的主要原因也不在此,而是双方实力差距所致。
北洋水师在海战中采取的队形并没有问题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济远”、“经远”、“来远”、“广甲”、“超勇”、“扬威”十舰原本打算以犄角雁形阵迎敌(“平远”、“广丙”两舰因为在登陆场警戒,日舰来袭时才出口,后来才参加战斗,因此没有和主力一起编队)。
犄角雁形阵就是每两艘军舰编为一个小队,每个小队的军舰前后左右错开,互为犄角。五个小队横向展开,这样其实就是一个双列横阵,如下图所示。
北洋水师原定采取的犄角雁形阵
不过在海战时,因为北洋水师各舰航速不一,在形成编队时需要航行的距离不同,加上右翼的“超勇”、“扬威”航速较慢,左翼的“济远”畏敌不前,实际形成了下图这样,接近“人”字形的一个队型。这个队型有点接近单列横阵了,和原来的计划有所区别。
北洋水师海战中的实际阵型
现在网上有些人批评北洋水师采用这个阵型影响了两舷和舰尾火炮的使用,大大削弱了编队的火力。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考虑到当时北洋水师各舰的实际情况。
在铁甲舰刚刚问世的时候,当时的火炮面对铁甲舰的装甲威胁有限,海战中几乎无法造成像样的伤害。有些人注意到铁甲舰依靠自身的铁甲和速度发起撞击的话,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攻击手段,因此古老的撞击战术重新兴起。
特别是利萨海战奥地利海军用撞击战术撞沉意大利的“意大利国王”号铁甲舰以后,撞击战术更是风行一时。各国海军在设计军舰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舰首对敌,以便使用撞击战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舰首火力自然也就成了首先。
比如说北洋水师的“定远”级铁甲舰的主炮布局是参考了英国“英弗莱息白”号铁甲舰的设计,两个主炮炮台在舰体中部前后左右错开斜对角布局,这样两个炮台的4门主炮可以同时向舰首射击。
这种主炮布局的缺点是向侧舷射击时,因为主炮炮台之间相互有所遮挡,另一侧的主炮射界会受到很大影响。不过在强调舰首对敌的时代,这种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定远”的主炮射界,可以看到侧舷射界受到很大的影响。
此外为了尽可能加强舰首火力,当时的军舰设计师还别出心裁地在舰体之外加装突出在外的平台(一般称之为耳台),这样两侧的副炮在舰首对敌时,也能向前方开火。北洋水师的“致远”等舰的副炮就是这种布局。
而相对的,当时军舰的舰尾火力则被大幅度削弱。比如说北洋水师的“济远”号防护巡洋舰舰尾只有1门150毫米克虏伯火炮,和舰首2门210毫米克虏伯火炮相比差距甚远。而“经远”级装甲巡洋舰更为极端,干脆取消了尾炮,在舰尾只有一些机关炮凑数。“平远”号近海防御铁甲舰也是如此,只有1门260毫米克虏伯前主炮而没有尾炮。
“经远”的线图,可以看到两侧的耳台,而其舰尾火力非常薄弱
所以以横阵对敌的话,“定远”、“镇远”的主炮更适合发挥火力,而相对牺牲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的尾炮,还有各舰的机关炮和部分副炮,总体来说有得有失,对于北洋水师的火力影响并不大。
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各舰的火炮实际上对日本海军威胁不大。像日本海军的“比叡”、“西京丸”等舰都多次被305毫米、210毫米大口径炮弹击中,最后却只是轻伤。只有“松岛”因为舰上堆积炮弹被305毫米炮弹击中,并被引爆才重伤,不过这种事情显然是小概率事件。
日本海军的“西京丸”号代巡洋舰,在海战中至少中了4发305毫米炮弹、1发210毫米炮弹和其他炮弹,结果却是轻伤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北洋水师的火炮在海战中几乎无法对日本舰队构成太大的威胁。这也是丁汝昌和刘步蟾决定采用横阵,希望冲乱日本舰队队型以后,依靠撞击战术和鱼雷在混战中给对方致命一击的主要原因。
从这点来说,北洋水师使用横队对敌并没有什么不妥,是根据北洋水师的现实情况作出的正确决定。
当然北洋水师的队形并非毫无瑕疵。比如说海战中北洋试试实际变成接近“人”字形的单列横阵以后,整个队形跨度太大,在中间的主力“定远”、“镇远”两舰火力无法对两侧弱舰加以保护。而且横队战术的机动性较差。
这就造成海战中日本海军的第一游击队攻击右翼“超勇”、“扬威”两舰时,“定远”、“镇远”无法加以支援,最终导致右翼先被击破。
另外刘步蟾希望冲乱日本舰队队型的战术设想因为日本舰队速度太快而最终未能实现。北洋水师只冲断了日本编队的尾部,编队后面的“比叡”、“西京丸”、“赤城”等舰一度遭到北洋水师的围攻,陷入困境。但是北洋水师因为火炮攻击力有限,并未能将这些战舰击沉或者摧毁。而随着日本第一游击队和本队主力的回转,战局很快急转而下。
“扬威”号碰撞巡洋舰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出现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清政府在北洋水师成军以后,满足现状,长期不购买新式军舰、更新武备所致。像“超勇”、“扬威”这样的老舰超期服役,结果在海战中拖累了其他军舰(日本同型号的“筑紫”早就退居二线,没有参加海上决战),而且各舰没有新式速射炮,火力不足,无法对日舰构成致命威胁。
按照海战中北洋水师炮火对日舰造成的损伤看,根本就不可能对日舰造成什么像样的打击。因此实际上不管北洋水师采取什么战术,使用什么队形,都不可能取得胜利。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实力长期得不到更新补充,实力不如日本舰队。
日本的“吉野”号防护巡洋舰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阵型吗?
是政治经济上的问题。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阵型吗?
皇权统治和独裁者政府是打不了胜仗的。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阵型吗?
不仅仅只是阵型,整个北洋水师,从上到下,都糜烂不堪!
1,慈禧太后和皇室等人目光短浅,骄傲自大,专权独断。
2,北洋大臣李鸿章拉帮结派,贪污腐败,畏战失策。
3,水师管理混乱,训练流于形式,虚假成风,外强中干。真正交战,镇远等两艘巨舰上的巨弹,几乎没有任何战果!可见北洋水师的无能!
4,战争期间,军舰维修保养、弹药补充不及时。
5,后期执行的退守自保战策,让日军完全占据主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又没有全力守住陆岸炮台,更没做好毁炮计划,让日军得手,用中国人的岸炮轰炸北洋的军舰。
6,陆军人数武器占优势,军官指挥不力,士兵无斗志,整体贪生怕死,大多数一接触就溃散,这才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最大的直结原因。
7,甲午海战初期,尽管大多数水师官兵无惧无畏,更涌现出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但是,打仗不是简简单单靠一腔热血,要的是综合实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