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自己能造军舰,为什么李鸿章却非要从国外买船?
这个答案有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方面:造比买贵!对你没有看错!在一个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如果制造最好的方式有且只有一个:高精尖进口,普通自造。
清政府能够自己制造两艘排水高达2800吨的军舰。1872年5月25日下水的“镇安”号(后改名“海安”)排水量达2800吨,采用了1800马力的蒸汽机,最大航速12节。其姊妹舰为“驭远”号。但是这两艘军舰发动机是进口的。火炮是否进口不详。但是其进口的各种产品已经超过直接购买一艘同吨位军舰的钱了。
这艘军舰造价非常贵。比进口整艘同吨位军舰贵多了。而且质量也不好,不到几年就退役了。所以性价比不好。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己制造,造价高,质量差,人工贵。精明的李鸿章当然要选择便宜的。
日本最近的F35战机几乎完全翻版了这个操作,自造了几架F35结果比美国原装还贵,然后还是进口。
另一方面:军舰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工程,需要国力的长期不间断的支持。
中国再次自制超过2800吨的军舰是新中国的051驱逐舰。这时候的中国虽然百废待兴,但是在苏联援助了一个工业化后,我们步履蹒跚的在1970年,完成了051驱逐舰。
然后呢?
没有外国支援下,我们用了26年,到1996年,我们才开始脱胎换骨制造出052驱逐舰。真正完全批量生产的驱逐舰052C,要等到2015年才开始批量服役。用时高达45年。
这是建立在中国长时间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的壮举。
反观曾经能够制造战列舰的奥匈帝国,自从分崩离析后,到现在连护卫艇都无法造出来。
对李鸿章来说,对大清他已经不抱希望。只能做个裱糊匠。50年造舰计划,那是不存在的。50年?大清能不能存在50年都是一个问题。
所以李鸿章要当裱糊匠,只能买买买,不能造造造。
清政府自己能造军舰,为什么李鸿章却非要从国外买船?
能造军舰和能造先进的军舰之间差别大了,当时清政府自己造舰能力有限,李鸿章要是全靠自己造,那么不到1894年日本就会开战。
李鸿章对于国产军舰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在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的时候,其大部分军舰都是从国外购买,加上福建船政局是左宗棠创立,因此很多人批评李鸿章崇洋媚外,不注重培养自己的造船能力。不过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在左宗棠调任陕甘以后,福建船政局就有沈宝桢接管。而沈宝桢和李鸿章在海防建设上有着很多共同想法,两人经常商讨相关事务。因此李鸿章对福建船政局的影响颇大。特别是沈宝桢出任南洋大臣以后,接任船政大臣的丁日昌、吴赞诚、黎兆棠等人都出自李鸿章帐下。此后福建船政局的发展,和李鸿章是有很大关系的。
“伏波”号炮舰
比如在吴赞诚任上时,李鸿章亲自写信提醒他,福建船政局原来建造的旧式炮舰舰型老旧,国外早已淘汰,建议吴赞诚可以仿造欧洲的新式巡洋舰,先造4艘。这样等购买到铁甲舰以后,就可以配套成军。
正是在李鸿章的建议下,福建船政局才转为建造欧式巡洋舰,并在此后建造了“开济”、“镜清”、“寰泰”等舰。这些军舰较福建船政局早期产品要成熟的多,后来成为南洋水师的主力。李鸿章对于福建船政局的发展显然还是做出了不少贡献的。
“开济”线图
李鸿章选择从国外购买军舰,主要还是因为自身技术局限和海防的紧迫性在李鸿章的推动下,福建船政局的造舰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国外相比,依然有相当的差距。“开济”等舰造好以后,其舰型就已经遭到淘汰,此时英国等海上强国已经开始建造更新式的防护巡洋舰。而受限于自身技术水平和经费,福建船政局还无法建造。至于更先进的大型铁甲舰就更不要说了。
此时清政府面临的海防压力很大:中法战争法国摧毁了福建船政水师,南洋水师也不堪一击;日本屡次在台湾、琉球等地挑起事端;沙俄因为和清政府边疆纠纷,多次威胁要从海上进犯。
而在这几个国家中,即使最弱小的日本,此时也装备了“扶桑”、“比睿”、“金刚”等铁甲舰。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显然不可能坐等福建船政局慢慢发展出建造铁甲舰和防护巡洋舰的能力,只能先从国外购买。
“扶桑”号铁甲舰
实际上福建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铁甲舰“平远”号直到1886年12月才开工,而且这其实只是近海防御铁甲舰,属于加装了装甲的蚊子船,性能较“定远”、“镇远”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而福建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防护巡洋舰“广乙”也要到1889年才下水,其性能较北洋水师装备的防护巡洋舰也要差不少。
考虑到当时清政府面临的海上压力,李鸿章显然等不到这个时候了。如果李鸿章真的愿意等,那么日本也极可能提早发动战争。
“平远”号铁甲舰
结语:从上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从国外购买军舰是当时无奈的选择。实际上当时日本海军中的主力军舰也大多来自外购,所以并非李鸿章选择有误。李鸿章唯一的问题,是在购舰的同时没有加强对自身造船业的投入。不过考虑到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情况,很难在建设北洋水师的同时扶持福建船政局的发展,因此这也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锅。
“广丙”号巡洋舰
清政府自己能造军舰,为什么李鸿章却非要从国外买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谁都知道,买舰不如造舰,但前提的自己造的军舰不能性能太烂。
李鸿章一味要求购买军舰,主要还是对本国造舰不信任。
李鸿章一手组建了江南制造局,这个制造局是具有造船能力的。
李鸿章对于中国造船造舰能力很了解,他认为中国不可能造出能和日军抗衡的一流军舰,白白浪费军费。
事实证明,李鸿章说的有一定道理。
在中法马尾海战中,福建马尾船厂制造的国产军舰,全都是垃圾。
这些木质船身或铁架木壳的战舰,没有给法军造成任何威胁,就全部被击沉。
同时,造军舰不同于造枪炮,具有大量设备,大量投资以及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李鸿章认为,福建马尾船厂投资如此巨大,最终造出一堆破烂,还不如干脆向别国买船买舰。
事实证明,李鸿章低估了中国人的模仿能力。
1888年,福州船政局制造了中国第一次铁甲战舰平远号。
事实证明,平远号除了机械相对不可靠,航速较慢以外,防御力、攻击力、操纵能力都是很不错的。
军舰的装甲厚重:水线127-228.6毫米,甲板50.8毫米,舰桥127毫米,炮塔127毫米。
火炮口径大:克虏伯260毫米后膛炮1门,克虏伯150毫米后膛炮,2门47毫米速射炮,2门,多管机关炮5门。
航速虽然只有10.5节,但也算不错了。
然而李鸿章对平远号不看好,
一是平远号的部分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比如火炮,比如发动机,甚至连造船的钢板。
李鸿章认为一旦开战,这些东西都会被禁止,不要说造船,就算修船都困难。
二是平远号的机械不太可靠,曾经几次在航海途中停车。
李鸿章向裴荫森电称平远号“断不可靠”,著其“毋庸北来”,否则亦“无人收管”。
三是李鸿章认为平远号造价太高。平远号造价为白银52万两,,这还没有计算购买火炮、发动机等费用。
而级别相同的致远号、靖远号,售价不过169万两。虽然价格是平远号3倍,但毕竟是英国原产军舰,除了防御各方面都明显强于平远舰。
即便较弱的防御力,靖远号也是中弹110发才被击沉的。而平远号被吉野号主炮击中几发,主炮发生大火瘫痪后撤离战线。
四是平远号设计原型是近海军舰,李鸿章认为平远号不能远洋作战,适应不了复杂海况。
以上种种,平远号被李鸿章不重视。
事实证明,平远号的性价比还是高的。在黄海海战的战斗中,平远号击伤了敌人旗舰松岛号,自己虽受伤但并不是很重,修理后还是能够作战。
资料记载平远号战绩:平远260毫米主炮对准松岛一阵猛轰,一枚钢制炮弹击入松岛号320毫米主炮塔下方,击碎了驱动主炮旋转的液压罐,使得主炮无法旋转。之后,平远的侧舷速射炮又击中了松岛号的鱼雷室,引发巨大的爆炸。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可谓是尸积如山。
在平远号的打击下,作为日本舰队主力的松岛号被打成一具驱壳,近乎于沉没,不得不退出战斗。由于平远号速度不快,所以没能扩大战果。于是,平远号又将炮口对准严岛号,并击毙了4名敌军。
其实,如果不是日本侵略咄咄逼人,宁可多造一些平远号战舰。
事实证明,平远号还是不错的。
日本俘虏了平远号以后,也是长时间使用,还参加了日俄战争。
日俄海战中,平远号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第七战队,承担辅助战斗任务。
1904年9月18日晚上7时45分,平远号在东渤海铁岛以西1.4海里处,触碰俄军布设的水雷引发爆炸而沉没。
在平远号以后,整个民国时期到50年代,中国没有自产过大型海军军舰。
清政府自己能造军舰,为什么李鸿章却非要从国外买船?
清末清政府被外国列强揉捏了一番之后,虽然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腐朽的无可救药,但也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展开了。其实历史上咱们的造船技术并不落后,尤其在明朝时期的造船技术,可以说在世界上首屈可指,当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当时没有先进坚实的造船基础,郑和是无法远洋到世界各地的,所以咱们的造船业起步并不晚。
到了清朝越来越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清皇室始终以高高在上的高姿态自居,而国外却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工业革命,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和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严重脱节。在受到了外国列强的欺负后,虽然当时清朝的朝政已经混乱不堪,但也还有一些人能正确的认清形势。你问题当中提到的李鸿章就是其中一个,后世对李鸿章争议比较大,对此人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们就不再脱离主题过多的评论了,咱们主要讨论你提出的买船问题。
洋务运动的实行,让清末各种各样的制造局拔地而起,但这些新兴的装备制造产业,并没有前期积累的先进经验。所以让他们造一些小船小炮还说得过去,如果让这些尚在雏形阶段的制造局,去打造大吨位并配有先进武器的军舰,就显得有点儿不太现实了。而当时的李鸿章又急于建造一支有战斗力的海军部队,以图让这些军舰能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自己的国家一时半会儿又造不出高级军舰,那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拿来主义了,所以当时去国外购买船也是有点迫不得已的意思。
还有就是这些制造局虽然都成立了,但是长期遗留下来的封建管理制度并没有改变,从而导致这些新成立的武器装备制造部门生产效率低下,就更别说能让他们有跨越式的发展了。自上而下都存在着见不得人的猫腻,比如曾经咱们在就影视剧中看到的清军在和日军海上作战时,有段故事情节清军的炮弹里都是沙子,这并不是夸张虚拟的影视剧情,那时候确实有这些情形存在。
清末并不是不积极的去制造武器装备,这样或那样的制造局还是有武器出厂的,但由于制作出的武器质量差,而且成本还相当的高,甚至比直接从国外买还贵。所以时间长了自给自足造武器装备的热情也就慢慢熄灭了,李鸿章面对这样尴尬的境地,不是他非要去外国买船,而是不这样做又能如何及时打造一个海军呢?
清政府自己能造军舰,为什么李鸿章却非要从国外买船?
因为李鸿章要买的船,清朝造不了。
自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进入所谓“同治中兴”时期,以恭亲王、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希望引进欧洲“坚船利炮”来自强,而不改变中国传统的体制和文化,而发展近代海军就成为抵御外侮、自立自强的关键。
最初清廷的想法是“湿租”,直接从英国搞一整套舰队,连军舰带官兵一概用洋人,这支舰队在太平天国后期就已经产生,这就是由总税务司李泰国牵线操作、阿斯本指挥的所谓“中国舰队”,但这支舰队抵达中国后因英方不愿受中方参与指挥,导致双方分歧,清廷在曾国藩坚持下将这支舰队“出款遣散”。
阿斯本舰队
此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先后尝试自己造舰,最早出成果的是曾国藩(安庆军械所,中国第一艘自制轮船“黄鹄”号),但第一个成规模的是左宗棠、沈葆桢等在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帮助下建立的福建船政局,至甲午战争前已能生产全金属结构的穹甲巡洋舰,其次是李鸿章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但这个局虽成立很早(同治四年即1865年),却长期将重点放在制造火炮上,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厂坞分离”,在造船方面才开始崛起,在“三洋海军”建立时期当然使不上力。
因此“三洋”和福建海军建立之初,只有外购和福建制造两个可靠渠道。但福建造船之初左宗棠“点歪了科技树”,希望仿效郑芝龙搞“既能当军舰、又能当货船”的两用军舰,走了一段弯路,后来又在中法海战中遭遇“团灭”,虽然勉强恢复,但也只能做到批量建造铁骨木肋巡洋舰、木壳巡洋舰,和试制穹甲巡洋舰(只造出一艘,即后来被调入北洋舰队的“平远”号)的水平,一支配套完整的大型远洋舰队,需要作为舰队主力的铁甲舰(战列舰),作为攻守中坚的快速装甲巡洋舰,镇守军港、控扼海口的浅水炮舰(蚊炮船)、偷袭的鱼雷艇,以及作为辅助舰船的炮舰、练习舰等,其中铁甲舰、蚊炮船、鱼雷艇等,当时的福建都无力建造,即便能建造的军舰,主机、主炮和许多配件也完全仰赖进口,这样的生产力只能勉强满足南洋、粤洋、福建三支浅水近海舰队(即便如此南洋海军也从德国订购了”南琛”、“南瑞”两艘巡洋舰和辰、宿、列、张四艘鱼雷艇,并从北洋海军接收了淘汰下来的四艘旧蚊炮船“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广东海军订购了蚊炮船“海镜清”),而完全无法满足一心建立正规大型舰队的李鸿章胃口。
“平远”号是甲午战争前中国能建造最好的军舰,难以胜任北洋舰队这个级别舰队的主力,且既不能批量建造,许多关键装备也要仰赖进口。
正因如此,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之初,就从英国订购了前述四艘蚊炮船,后来又增订了多艘蚊炮船,当发现蚊炮船不合用后,又从德国订购铁甲舰(“定远”、“镇远”,第三艘因缺钱改为巡洋舰“济远”),从英国订购了多批次多艘装甲巡洋舰(北洋舰队巡洋舰除“济远”、“平远”和甲午海战前从广东征调的三艘木壳“广甲”、“广乙”、“广丙”外都为英制),从英德两国购买了一些鱼雷艇(包括搭载在两艘铁甲舰上的四艘舰载鱼雷艇),以及大量主副炮和主炮炮弹,这些都是当时国内各厂无法建造或无法批量建造,但北洋舰队这一级别的海军必须拥有的。
“定远”号这个级别的主力铁甲舰,当时的中国造船业“连拼都拼不出”
由于成军后至甲午海战前的十年,清廷中枢对如何建设和保持海军出现路线分歧,没有添置一艘主力舰艇,因此北洋舰队的出现未能推动中国本土造船和军工产业的发展,并像东邻日本那样由全部进口过渡到国产、进口各半,最终向全国产发展。
清政府自己能造军舰,为什么李鸿章却非要从国外买船?
能造军舰,跟能造出优质的军舰完全是两码事!这就跟你能够炒菜,不代表你能炒出一锅可口的饭菜,一样的道理。
首先,晚清一直在造自己的军舰,这一点是可取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晚清的国产军舰性能都很不好!真的很不好!
我们不妨捋一捋晚清究竟造出了什么样的军舰!
平远舰
(平远舰)
平远舰算是晚清国产军舰的代表性作品了,它代表了十九世纪晚期中国造舰的最高水平。但是,平远舰的性能依旧很不好,它存在吨位小、续航力差、航速太慢、小船扛大炮等一系列弊端。本质上就是一艘加了装甲的大号蚊子船!
很多人之所以对平远舰赞美有佳,并不是平远舰有多么出众,而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仅此而已!
而晚清除了平远舰以外的其它国产军舰,其性能更是不忍直视!
广字三舰(广甲、广乙、广丙)
这三艘巡洋舰均悉数参加了甲午战争。而海战结果证明,这种一千多吨的无防护巡洋舰根本就不堪重用,甚至可以说聊胜于无!
(广乙号鱼雷巡洋舰)
福州船政局早期的旧式巡洋舰,炮舰。
船政局早期建造的军舰,基本都是一些亦兵亦商的军舰。比如伏波号炮舰,一千多吨的体量居然能够整出几百吨的货仓。
之所以会造出这样的军舰,跟左宗棠对于海军技术上认识的不足有很大关系。左宗棠在海军建设的总体规划上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自己的造船工业,这一思路应当说是可取的。但与此同时,左宗棠在海军军舰的具体技术细节上,确实了解得不够多,至少没李鸿章了解得多。
左宗棠认为,军舰应当自带货仓,这样的舰船战时可以充当军舰,和平时代可以充当货船,拉点货物跑跑外快,弥补经费上的不足,可谓一举多得。
(船政水师的旗舰——扬武号巡洋舰)
但实际上,只要对军舰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认为左宗棠的这一方案是完全行不通的。军舰就是军舰,它绝对无法和货船合二为一。一艘军舰,他的吨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吨载内,整那么大的一个货仓,那动力系统、火炮、装甲往哪整?只能被严重压缩!
而中法马江海战的结果也证明了这种兵商两用的军舰根本不堪一击!
(马江海战)
总的来说,晚清的国产军舰就其性能而言,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其造出来的军舰,拉到欧洲去,完全是没法看的。即便是跟邻国日本相比,晚清的造舰水平也丝毫不占优势。
而李鸿章从国外买的军舰,虽说问题点也非常多,性能也算不上出色,但是跟晚清的国产军舰相比,依旧强了好几个等级。特别是定远级铁甲舰,更是晚清的造船技术难以企及的。(即便定远级的糟点也不少)
(定远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晚清仅靠自造的军舰抵御列强,那么将会输得更惨。甚至甲午战争都会提前爆发!
因此,以晚清的国情而言,建造自己军舰的同时向国外购买舰船,造船与买船双管齐下,这种发展海军的思路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是务实的。
(全文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