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民国黄金十年不搞重工业?
要想发展重工业,必须有以下几个东西:钱,电(煤),矿,机器,时间和人。
钱就不用说了。电(煤)是机器开动的基础,中国电缺,煤不缺。铁矿石是工业基础。机器是把铁矿石变成产品的保证,时间就是给你发展的时间,人最差也应该是技术工人。
中国从1840年开始计算,我们的电(煤)和矿是唯一不差的。其他的根据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1.中国第一次重工业革命就是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运动。当时中国有钱(真的不要以为甲午海战以前中国没钱),但没有机器,人。于是高价进口机器和聘请外国人。当时一个美国记者写下来这样一段话:“这个国家从南到北迎接着各种机器……”
这次运动中中国发展出来的技术,最高可以制造2000吨铁甲战舰。1886年12月7日开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命名为“龙威”,于1890年5月28日调归北洋海军,更名为“平远”舰。
舰船资料:长59.99米、宽12.19米、舰艏吃水4.19米、舰艉吃水4.4米、主匡面积76.88平方米、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排水量2640吨。
可惜的时,在和时间赛跑中,中国输给了日本。巨额赔款,抽掉了满清最后余力。而中国也随之沦陷。
第二次重工业革命存在于蒋粉的PPT中。
蒋介石政府属于美国的盟友兼小弟。美国重工业发达,它是不需要一个拥有重工业的中国小弟。但是轻工业却是他最需要的。讽刺的是,这个时候美国更喜欢日本产品。于是日本采购中国的棉花等农产品,做成成品,卖给美国。这个过程中,日本赚大头,民国赚点血汗钱。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卧薪尝胆!但问题是日本在黄金十年发展的比中国还快。如果说民国是“黄金十年”,那日本就是“钻石十年”。所以重工业,靠后吧!
花好月圆岁大饥,
小桥流水人相食。
当时国民党比清政府还差一截,没有钱,没矿(四川刘湘手里),没电、煤(山西阎锡山手里),自然也就没有机器。1937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产量为电力153.3万度,煤2万吨,净钨砂11926吨,锑14597吨,精铜9吨,铁砂6313吨,电讯机425具……。这个看似唬人的数据背后,是德国从中国手里大规模进口稀有金属。这也就是德国能够派出军官团来的原因。
至于核心产业:钢!1913年,中国粗钢产量为4.3万吨,而到了1930年,就只有1.5万吨了,‘黄金十年’还不如晚清!被民国粉吹爆的:到了1934年的达到5万吨。1935年,中国全国钢铁产量一下子上升到25.7万吨,然后又在两年内翻倍,到1937年达到55.6万吨!原因很简单,增加的粗钢产量大多来自于鞍山钢铁厂,属于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也就是算作日本人的产量!还有四川的刘湘,山西的阎锡山大规模发展铁矿造枪,对抗蒋介石。他们各自发展了大约1万吨。
结论就是蒋介石其实还是只控制了那可怜巴巴的1.5万吨。至于海军,2000吨军舰,想都别想了!
{阎锡山兵工厂}
3.中国真正的第三次重工业革命来自于解放以后。
中国解放时,比蒋介石政府还不如:钱,机器,时间和人都没有。只有埋在地下的煤矿和铁矿!
朝鲜战争,在苏联惧怕美国,不派出空军同时,中国决定出兵朝鲜(后苏联被中国感动,也派出了空军)。几年战争打出了威名,也打出了面子。苏联完全在国际世界趾高气扬的介绍中国小弟。
由于东方整体弱于西方,加上中国小弟确实能打能干,以及真的共产主义大家庭的友谊。苏联决定援助中国,建设156个项目,以及数千个个配套项目。苏联确定首批援华建设的工业项目50个。主要分布在东北,专业领域涵盖了电力、钢铁、煤炭、制铝、机械、化学、造纸等。后期91个。项目涵盖了涉及领域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炼油、重型机械、动力和电力机器、化肥、火力发电、医药等。1954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再次增加了15个工业项目,并大幅度提高技术含量。这一系列的项目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而且项目大部分采用援助和无息贷款的方式完成,而且价格极低。苏联派出大量专家组协助中国人完成了建设。钱,机器,人都有了。
先看看1949年到1952年的部分工业产品数据吧:发电量,43.1亿度到73亿度;粗钢,15.8万吨到135万吨;煤炭,24.6万吨到193万吨;水泥,66万吨到286万吨……
而到1957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了128.6%,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其中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3年的135万吨几乎增长了4倍。煤炭产量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加了67倍。
一句话形容:苏联的援助,以前没有那个国家做到过,后来也没有人做到过。堪称空前绝后!以至于美国政府嘀咕到:“这么援助,苏联不怕培养出一个敌人来吗?”
这一切是用无数共产党员,战士在朝鲜战场中拼出来了。他们让苏联感受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于是苏联也大公无私的援助。
题外话:朝鲜战争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谁?看不出来吗?
遗憾的是,这次工业革命不完整。因为最后一个选项:时间。到了1960年,中苏交恶,中国面对北方的压力。特别是援助的消失,中国开始艰难的探索期。直到下一次工业革命。
4.第四次工业革命。你我的亲身经历!
从1976年开始。中国放弃政治斗争,转入经济建设。这次我们踌躇满志!钱慢慢赚,电,矿,人,机器的基础都在。我们用时间慢慢发展,韬光养晦。
成果大家也都切身体会到了。我们已经不用数字来说自己重工业的强大,而是用比例来描述!
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1位。据计算,中国下述工业产品产量据世界第一,全球占比分别为:生铁59%,煤炭50%以上,粗钢45%以上(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造船41%,水泥60%以上,电解铝65%以上,化肥35%,化纤70%,平板玻璃50%以上,汽车25%,手机出货量70%,集成电路出货量90%。另据统计,一些新兴工业产品如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市场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在世界市场的总占有率超过20%,新能源汽车销售51万辆,位居世界第一。
1848—2018。170年!我们做到了!
为何民国黄金十年不搞重工业?
其实民国确实想搞过重工业。不过都在图纸上。
- 1930年1月实业部长孔祥熙提出投资2亿元用以建设发电、钢铁、化工的五年计划;
- 1932年继任实业部长陈公博提出投资16亿以建设冶矿、机械、汽车的四年计划。
但是由于资金短缺,这些计划都为空谈。民国黄金十年,主要大力发展的是电器用具工业、电机工业、染料工业、酒精工业、酸碱工业等等,造就“黄金十年”,主要是靠机制面粉业、纺织业、火柴业这三大行业以两位数水准高速增长,而当时对国家强大更具重大作用的钢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发展较慢。
惨淡的重工业十年建国时期中国重工业建设,主要以国防工业为核心。具体工作则是由资源委员会进行的。但是主要还是因为资金,政局,以及战争的影响而成效不高。
实际上,当时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过渡阶段,占中国当时GDP很大比重还是靠庞大农业人口进行农业和手工业,中国现代工业仅占GDP一成左右。这时期中国电力业年平均增长9.4%;煤矿业为7%;水泥业为9.6%;钢为40%。1927年至1936年间,交通增8.4%至17.1%,工业增5.6%。大家以为钢产量猛增,当时中国的钢产量其实也不过是3-5万吨而已。
此外,中国当时虽有些许现代工业,但主要还是掌握在外国资本手中,其中日资占很大比重。到1936年时,外国在华工业投资不下29.2亿元,加上铁路和航运业,资本总额约有64.34亿元。其中,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投资占比达到60-70%,如不计东北,大约为28.43亿元。经过1920年代至1930年代大规模投资,外国资本在中国工矿业中已经占据垄断地位,大体控制中国生铁产量95%、钢产量83%、机械采煤量66%、发电量55%。
据统计,1936年全国工矿业(不含东北)中,外国资本高达78.4%, 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家资本仅分占5.4 %和 16.2%。1936年,日本投资和货款控制之产量,占铁矿总产量99.2%、生铁产量96.8%(包括东北) 。日资煤炭产量29%(英资为23%)。而地区差别也更为明显,工业畸形集中在少数城市,以至在1938年失去武汉后,国统区钢产量仅为战前3%,电力14%,水泥5%,化学1%,棉纱1%,面粉2%。基本上丢失了全部的工业产能。
重工业五年计划1936年3月,因为战争迫在眉睫,中国主要是从德国获取资金和技术,将原来的重工业五年计划压缩为 在三年内在中南省份尤其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 。
由于国民政府的重视与推动,上述重工业及厂矿,有的已建成投产,有的进入筹备阶段。在工业化方面,民营工业受外资、外货影响,发展困难;因此主要由政府主导对工矿、交通等企业大量投资,促进工业发展。
- 在冶金工业方面已建成的有中央钢铁厂、湖南茶陵铁厂、湖北灵乡铁矿、江西钨铁厂、四川彭县铜矿、湖北大冶、阳新铜矿、中央炼铜厂、重庆临时炼铜厂、湖南水口山铅锌矿、云南锡矿、青海金矿、四川金矿等;
- 在燃料工业方面,有江西高坑煤矿、天河煤矿、湖南湘潭煤矿、河南禹县煤矿、四川巴县、达县石油矿等;
- 在化学工业方面,有氨气工厂及无水酒精厂等;
- 正在筹备举办中的有中央机器制造厂、湖南湘潭飞机发动机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四川长寿水电厂等等。
1937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产量为电力153.3万度,煤2万吨,净钨砂11,926吨,锑14,597吨,精铜9吨,铁砂6,313吨,电讯机425具。这些厂矿的建成和投产,奠定了战时国防工业的基础。
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基地东北已经被日本占领,晚清时候建设的汉阳钢铁厂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年钢产量稳定在5万吨,该厂于1925年停止生产,国民政府统治十余年间始终没有恢复生产 。主要原因是当时由于一站后欧洲国家钢铁产能过程,而低价向中国倾销,导致钢铁厂只能赔本销售,而且质量太次,导致政府不愿出资。
重工业发展滞后原因具体而言,黄金十年(1927-1937)重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政令不统一,无法调配资源。以山西为例,当时阎锡山在山西进行贸易保护主义,对于出口的矿物都收取重税,在湖南重金属产地赣南,则是红军活动范围。该地一直在进行国共作战,生产也无法稳定。在西南军阀控制的桐油等也会收取重税。这些军阀为了维持自己的军队会在各地社卡,层层盘剥,因此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
- 政府投入不足,直接说就是没钱。国民政府实际上只掌握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几省,其他省表面上服从中央,收入却不上交。占总收入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关、盐、统三大税收,也因晚清及北洋政府向外举债而早被当作抵押。1930年前后中国各种内战依旧。政府开支大部分都用在了 国防军事与及各项基础建设。赤字的弥补主要靠借债,1927年至1937年间,政府所借各种内债共达35亿6,700万元。偿债及军费支出占整个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偿债支出占25%到20%,1927年至1935年间,共偿还债款31亿1,000余万元,包括内债22亿1,000余万元,外债6亿3,000万余元,赔款2亿8,000万余元。重工业投入高,见效慢,国民政府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进行重工业建设。
- 国内需求不足,重工业从零开始建设,必须有2大诱因,一个是民用需求,一个是军事需求。以民用需求为例,汽车,火车,以及轮船还有其他钢铁制品,因为价格高昂,普通民众根本用不起,而国内运输所用的飞机,轮船等航运早就被日本和英国等国家垄断。他们的使用需求都被自己国内的工厂所承包。另一个是国防重工业,虽然得到大力的发展,比如巩县兵工厂,太原兵工厂等都为国防事业做了贡献。但是对民生并无益处。
- 国外优质产品倾销,国内产品无法抗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个工业强国都大力发展重工业生产了大量的武器,战舰等,等到一战结束后,造成钢铁等各种重工业产能过剩,国内买家从国际市场买到的产品不仅质量高,而且价格更便宜,而国内的重工业又没有关税保护,因此就和汉阳铁厂一样开工就赔本。
- 外国投资兴趣不大。黄金十年初期正值后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各国经济大受打击。当时美欧资本都倾向于投资苏联和南美这些新兴国家,而中国因为和日本的冲突,导致国际资本都避险。只有德国愿意投资中国,形成了所谓的“中德蜜月期”,1930年,中国是德国在远东最大贸易伙伴。当年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3.475亿帝国马克,而同日本的贸易额为2.34亿帝国马克。但是也仅仅如此,后来德国和日本建立轴心国同盟、德国也将中国抛弃了。
- 中日战争迫在眉睫,中国已经没有时间、1936年发起的重工业发展5年计划,结果第二年中日就爆发战争,河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煤矿,铁矿等都被日本控制。湖北湖南地区等都变成战场,上海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北占领。中国只能将大量的重工业工厂内迁。其他的均被日本占领。以钱塘江大桥为例,1934年为了接轨国民政府‘十年实业计划’中的浙赣铁路 ,国民政府开始钱塘江大桥项目,茅以升为总设计师。1934年8月8日开始施工,资金全部为民间借贷。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通车。日本占领上海后迅速向杭州进发,钱塘江大桥于于1937年12月23日被炸断。
总结起来就是:政府没钱,国外没兴趣,需求量不大,战争迫在眉睫。因此民国黄金十年,重工业没有发展起来。
为何民国黄金十年不搞重工业?
民国为什么搞不出重工业,我想是以下几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清朝政府是一个“腐败的中国人的政府”。
民国政府是一个“投机的洋人买办的政府”。
民国政府代表蒋介石娶了民国买办的最大代表宋子文的妹妹宋美龄
民国时期看着非常繁华,那只是一种局部繁华的表象而已。当时的中国有钱人都是一些给洋人做买办的人而已。他们将中国的矿产和低级农产品卖低价给外国人,然后将外国人的工业产品倒手高价卖给中国人。他们要维护自己买办的利益,不仅不愿帮助国内的民族工业发展,还借用自己权力打压国内民族工业发展,以便于维护自己利益。
第二点,清朝政府的工业化发展,是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
清朝后期虽然腐败无能,积贫积弱。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清廷一直觉整个中国是自己家里的私有财产,想让自己家变得什么都有。然而,民国时期影响政策决定的宋子文和孔祥熙等人,并没有觉得整个国家是他的国家。在买办资产家眼里,中国只是他们捞钱的地方,民国政府拼命印发货币,整个国家处在通货膨胀的边缘。他们后来捞完钱以后在美国大兴土木,大量购买房产,大量并购土地。人民网统计,四大家族当时有16亿美金的外汇存款,是民国政府国库的三倍多。
清政府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
第三点,民国积累不够,没有培育出工业根基。
民国政府时期,连年内战,各军阀之间相互征伐。军阀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大家将资源都投入到巩固自己地盘的方向上。而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需要大量的一次性投入和资本投入,并且很多是短期时间内无法获得收益。军阀朝不保夕,没有心思发展重工业。而轻工业不需要大量投入,又能体现中国人力成本低和原材料价格低的优势,所以发展的还稍好一点。清政府后期还有中央财政支持,哪怕行政效率低下,还能够进行发展一定的重工业以来维护自身统治。
清朝时期的汉阳兵工厂
为何民国黄金十年不搞重工业?
所谓民国黄金十年,其实是洋人的黄金十年,跟民国政府没有一毛钱关系。
从1926年到1936年。民国政府要干的是主要就是打仗!先是北伐战争,后来是国民党内大清洗,军阀之间战争,剿共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战火连天,一天都没有消停,甚至1931年后,中国东北被鬼子割去,国内经济有增长那才叫见鬼了呢。你有见过连年战乱经济大发展的?
所以,所谓民国黄金十年,本身就是伪命题。
为何民国黄金十年不搞重工业?
1927-1937年,是民国时期的所谓“黄金十年”。在这十年,是一个经济腾飞的十年,只不过,在这种经济之下,重工业却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有哪些原因呢?
其一,民国时期,当时的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外部有列强侵略,内部有军阀混战,没钱是当时的政府的第一个大问题,稍微有点闲钱都用在了军事上,因此国家也实在没有余力搞建设。
况且,重工业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对于当时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来说,没有条件和实力去发展重工业。
其二,不发展重工业是受形势所影响的,在民国的黄金十年里,正赶上了世界经济的大萧条,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处于一种波动、挤压的状态,根本没有能力去搞重工业。
在一个相对情况而言,中国选择发展具有优势的轻工业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中国的人口红利、特殊的国情就决定了当时的一个发展的路径,轻工业是当时的国民经济恢复的一个需要。
其三,重工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复杂的执行流程,而当时的民国是采取的对外采购的政策,尤其是宋子文担任财政大臣之后,这种趋势得到了一个加强。从国外购买比自己生产更划算,也正因为这个价格优势,重工业没有得到重视。
总体而言,民国时期的重工业没有得到发展,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的一个选择。
为何民国黄金十年不搞重工业?
首先,看任何问题都脱离不了具体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情况。所谓的黄金十年,是指国民党从1927年建政开始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而结束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十年间,国内政局并不稳定。国民党内部经历了多次的新军阀混战。宁汉之争,蒋桂战争,蒋桂冯阎参加的中原大战等等,中间还包括了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策动华北五省自治的华北事变危机。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是蒋介石所谓的剿匪战争,也就是共产党方面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
落后国家发展重工业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和稳定的政局。实际上南京国民政府能够直接管辖的也就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苏浙皖赣湘鄂等数省,其他各省都处于半独立状态。这样的政局能够在纺织烟草面粉等轻工业领域取得一定进步已经是不错了。重工业属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报慢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没有强有力中央政权统筹规划全国齐心协力,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可谓纸上谈兵困难重重。
第二,这是由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买办大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权性质决定的。曾经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说过:外国进口的盘尼西林用都用不完,我们何必要自己生产?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效率低下是众所周知的,指望一个这样腐败无能争权夺利的政府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重工业,基本上属于望梅止渴。南京国民政府也就是买办哲学洋奴哲学,很少想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总是希望洋大人的关照恩赐垂怜,而不是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自立于世界人民之林。因为他本质上是不相信人民的甚至于大多数时候是反人民的。
所以,在当时动荡的政局,国民党作为执政党腐败无能低下的执政能力,根本就搞不了重工业。只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的努力,才在一些轻工业领域有所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