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扶苏上位,秦朝会二世灭亡吗?
扶苏上位,蒙家军不会被放弃。
秦国军力一分为三。一部分平均撒在各地维持稳定。一部分赵佗带领南定越南,一部分(也是最精锐的)在北方防止匈奴。
嬴政死后,天下打乱。赵佗没有回到国内平乱。蒙家军却在历史上消失了,中央电视台做过一期节目叫《消失的兵团》,据电视中说是一哄而散了。
根据以上估计因为蒙家被灭。这只军团已经离心离德。所以指挥不动了。
现在回到问题。南方赵佗军团估计还是指望不上。那北方蒙家军和七十万修陵墓的军团可以指望吗?明显可以。扶苏背后的军队就是蒙家军,他们一定会为秦国拼命。章柑的陵墓军团也不是吃素的,那是东方各国军队收编而成的奴隶。(记住秦始皇和刘邦是一个时代的,扶苏是下一代人)这两支军队战斗力超强。所以章家军才会七战七捷,打的东方各义军四散而逃。更何况实力更上一层的蒙家军。
我估计7-8成的可能是顺利而迅速平乱。1成是长时间才平乱成功。1成是重新守住函谷关,徐徐图之。像胡亥这样失败的这么快,这么彻底的微乎其微。
假如扶苏上位,秦朝会二世灭亡吗?
谢悟空!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齐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世,同年公子扶苏、大将蒙恬被赐死,公元前208年暴发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城,秦始皇建立的大秦王朝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被灭亡,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主要亡于暴政。即秦始皇在灭亡六国统一天下后,不能给天下人一个安居乐业的机会,政治上实行残酷统治,经济上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军事上北抗南平,文化上焚书坑儒,特别是修长城,筑直道,建宫殿,造陵园,加重人民经济负担,让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假如长公子扶苏公元前210年继位,也就是说,历史给扶苏力挽狂澜的机会仅仅只有两年时间,那么秦朝还能不能灭亡?我个人认为扶苏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关键看扶苏当上秦二世后,能不能做到政治上实行仁政。即停止大兴土木,杜绝乱征苦役,鼓励人民安居乐业,降低人民赋税负担,不要把人民逼到绝路上去,让老百姓在天下刚刚太平之时,再跟上项羽和刘邦造反。
这一点,我认为扶苏完全可以做到,扶苏也有这个能力和远见,因为扶苏和秦始皇之间的主要分歧就是在天下实行仁治还是法治上。扶苏从小接受儒家仁政思想,多次因不满秦始皇实暴政得到秦始皇的不满和训斥,但扶苏始终坚持仁政思想和主张,政治上坚定不动摇,让秦始皇直骂他这个儿子荒唐和幼稚,最后将扶苏派到边关历练做了监军。相信扶苏如果当上秦二世,一定会坚持儒家仁政思想,还子民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会把天下搞得大乱。
如果扶苏当上秦二世,扶苏本人也能让天下服气,因为扶苏不但有秦始皇的睿智和决断,更有秦始皇不具备的仁慈和爱民,这一点对稳定天下很重要。秦灭亡,在于秦的暴政,还在于胡亥和赵高祸乱朝政,赐死蒙恬,逼反章邯,自毁长城,假如扶苏当政,秦朝国家机器就不会被破坏,秦军的战斗力也不会弱到不到两年时间(公元前208陈吴起义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就被彻底打垮,扶苏应至少延续秦朝灭亡时间5~10年时间,甚至不被灭亡。
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设,扶苏虽然可以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全可以改变秦朝被灭亡的历史,但这一切仅仅不过只是一个假设,在一个国家大厦将倾的时候及时扶正他,主要是汲取历史成功的经验,总结国家灭亡的教训,避免历史重复再犯同一个问题。谢谢!
假如扶苏上位,秦朝会二世灭亡吗?
秦王嬴政在38岁这年登基成为帝国的皇帝,设置了三公九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同时他还征辟了大量的东方学者到了咸阳,想让全国人民都认同他的帝国,认可只有帝制专政才能改变春秋战国以来乱糟糟的政治局面,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嬴政的工作效率极高,在短时间内,改制诏书伴随着秦国官吏担任之前由六国贵族充任的地方官吏的角色,密集地从咸阳发出,颁行全国。
(秦始皇的工作效率极高)
与嬴政满心期待帝国即将以来兴旺发达,人们安居乐业的盛世不同,秦帝国表面平稳下,复辟势力却暗流汹涌。最终他选择巡游天下来震慑不服,并检视秦法执行的情况,然而针对嬴政的刺杀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从博浪沙的铁锥,到陨石上刻字“始皇死而地分”,再到楚地的叛乱,来自民间蛰伏的野心家的诅咒和阴谋让嬴政逐渐失去了耐心。
嬴政改变了此前的仁政手段,开始利用大秦帝国的军事机器强行推行秦法,对腹诽新政的人,倡导恢复周礼王政的人,执行了惨酷的压迫政策,“焚书坑儒”是这种理念的外在表现。长子扶苏因此劝说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温文儒雅的扶苏公子)
这时已经是公元前212年了,大秦帝国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嬴政也已经48岁了。他费尽心力,意图打造的帝制专制的社会管理体系,仍然不得人心。东方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不可能用仁义道德来笼络了,他们从内心里的文化优越感,使得他们不可能认同秦帝国的务实政治。天下人都痛斥秦始皇为“独夫民贼”,始皇帝可以用威风来压服他们。可是,作为寄予厚望的扶苏也如此沽名钓誉,不理解他,让秦始皇感到不可托付大事。儒家的一套,始皇帝何尝没有尝试过?
东方六国的学者,始皇帝好生伺候,可是他们厚古薄今,与皇朝非暴力不合作,对皇帝缺乏敬畏之心。正如汉宣帝对太子的教导“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汉朝时皇权已经取得了儒家的臣服,董仲舒本来想用“天人感应”来限制约束皇权,结果被汉武帝投进了监狱。后来托人说项,从监狱出来后,就再也不提“天人感应”了。秦朝时,始皇帝的威风并没有压服这些东方学者,而秦帝国有孔武有力的军人、精通秦法的官吏、熟悉稼穑的农民,却单单缺少有影响力的学者,这使得始皇帝的社会管理体系缺少文化上的优势。如果任由这些学者议论朝政,人心思乱,秦帝国将无法顺利建成帝制专政。
(焚书事业须商量)
对于扶苏的书生之见,始皇帝深感痛心。他让扶苏去长城监军,迁出咸阳,已有贬谪的意味。此后,秦帝国的大型工程项目集中上马,秦始皇意图用这种方式来昭示他的帝制专政制度的伟大和正确。为了确保这些工程的顺利进行,秦法得到普遍的贯彻和执行是前提和保障。因此,深合始皇帝心意的赵高成为了中车府令,而赵高的学生,秦始皇的少子胡亥也经常伴随始皇帝出巡。
秦始皇晚年,究竟有没有想过立太子的事?历代以来,秦始皇是执行零分封最为彻底的皇帝,他不立皇后,不立太子,不封公族,他想把帝国变成职业官僚管理的,可以由皇帝进行绩效考核的一个管理体系。这样的政治设计,确实过于超前,但也因此埋下了隐患。公族势力弱小,外戚也不能提供外援,缺乏势力根基,新任的皇帝凭借什么能够控制局势呢?留给嬴政的时间实在太短,他已经做了太多的开创性的工作,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能一一想到。在这里,嬴政似乎是真的犯下了大错。
由于嬴政身边没有任何可以显示皇帝属意的接班人的迹象,根据皇帝晚年对秦法的信任以及少子胡亥的老师赵高充任中车府令,这些迹象都表明皇帝想立少子继位。秦始皇既然事事创新,从不法古,那么周王朝的嫡长子世袭制也肯定不会在秦始皇的考虑之内。所以,胡亥作为少子,一样具有合乎“嬴政逻辑”的继承权。
(二世胡亥)
那么为什么《史记》里会有证据凿凿的沙丘之变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沙丘,突然病情加重。秦始皇很厌恶谈论“死”,因此群臣中没有人敢于提关于死的事。待到他病势更加沉重时,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务的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
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秋季,七月,丙寅,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丞相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位皇子及天下发生什么变故,于是就秘不发丧,将棺材停放在能调节冷暖的凉车中,由始皇生前最宠信的宦官在车的右边陪乘。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宦官即从车中接受并批复奏事,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可是问题是,司马迁写史时,已经过去了百多年,当年参与密谋的赵高、李斯等人不可能把这等密谋堂而皇之的公布天下。李斯在被赵高处死时,也没有把这件事当做要挟,只是感慨不能再牵狗逐兔了。
陈胜、吴广起事时,曾密谋说:“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可见,陈胜的这个建议,主要是站在争取人心,瓦解秦军的抵抗意志。因此在秦末之际,扶苏“含冤被杀”这个桥段,经由起义军的推波助澜,逐渐成为社会公论。司马迁写史时,不可能不参考这种意见。当时参与密谋之人都已死无对证,“三人不能守密,两人谋事一人当殉”。
司马公从何处得知如此详情?《史记》中写到这段时,司马公如当场目击一样。秦汉之间的故事,涉及到很多密谋之事时,大多都是采用如此写法。
(沙丘之谋)
公元前215年,是秦始皇时期的转折点。始皇帝在前期的施政理念,应该是以“仁德”来感化六国之人,从而开创统一的帝制国家。这从始皇帝对六国贵族不加诛戮,征辟大量山东学者就可以看出来。始皇帝希望用山东的文化和秦国的法治一起为新的帝国剪彩,融合成一个国家。然而,此后却画风突变,秦始皇疾风骤雨一般集中上马了大量的工程,后来还“焚书坑儒”,这说明秦始皇对国家治理的理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他改变了怀柔远人的做法,代之以凌厉的霸道。在秦始皇后期,丝毫没有见到有收敛的迹象。始皇帝的霸道与朱元璋的凶狠还不能同日而语,因为朱元璋的敌人都是淮西勋贵,在明处。而始皇帝的敌人都蛰伏在民间,在暗处。所以,始皇帝的残酷和霸道,并没有起到类似朱元璋整顿吏治的效果。因此,也说不上始皇帝是为了扶苏把难做的事情都给做完,从而交给扶苏一个能拿得起的天下。
公元前215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史记》中寥寥几笔的记载,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寻求六国精英人物对帝国的支持而不得,转而进行了土地革命,“令黔首自实田”,意思是让老百姓自己报田亩数,国家都给承认。这样的一个土地革命,结果却是秦帝国经济通货膨胀,粮价涨到1600钱一石,民众生存日益艰难。秦始皇争取底层民众的努力,也化为泡影。
(阿旁宫秦始皇兴建的人间乐国)
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业,想践行仁政都不免受到山东六国的冷落与敌对,何况扶苏一个没有赫赫声威的升平公子?这些六国旧贵族连秦始皇的账都不买,又怎么会对扶苏恭谨从命呢?在这些贵族眼中,除非秦国取消帝位,恢复他们的贵族爵位,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和解。这从秦帝国的军事机器稍有松动,六国贵族几乎一夜之间,全都复国就足以说明反秦势力在民间勾结已久。与周王朝建立后仍然需要进行再征服一样,没有把六国的复国根基彻底铲除,六国复国之心不会死。秦始皇可能是对自己的铁血军团过于自负了,而事实上,章邯也确实差一点就完成了再征服,可谁知道出现了项羽这样的兵家妖孽?
项羽短暂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灭秦而来。秦帝国命数当此,完成再征服的任务,最后只能交给刘邦了(项羽开了历史的倒车,恢复了分封)。在秦帝国的政治体制的继承的问题上,小秦始皇3岁的沛县亭长刘邦,才是秦始皇真正的继承人。
假如扶苏上位,秦朝会二世灭亡吗?
如果扶苏能顺利继位,以他的宽仁和贤名,应该是天下之福,大秦之福。二世之运,当可避免。
秦始皇用铁血统一天下,用峻法治理天下,意在震慑列国余孽,但他用法太刚,伤民太重。而二世胡亥,有过之而无不及。终致民怨沸腾,一人揭竿,四方响应。煌煌大秦帝国,顷刻覆亡。
但扶苏与他们不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而且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主张施行仁政,而非暴政。如果他能继位,当可革除暴政,与民休息。到那时即使有人想造反,但也人心思安,自然无人响应。
秦始皇千古一帝,他明白如果将来扶苏继位实施仁政,以他的资历,很难震慑列国余孽。所以他派扶苏和蒙恬率30万大军修筑长城,出镇北方,希望他历练成有为之君,也是希望他日后继位,在实施仁政的同时,能有一支强大的军力为他保驾护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在巡游途中驾崩,让赵高和胡亥捡了个大便宜,最终将大秦帝国推向万劫不复之境地,徒令后世为之扼腕。
假如扶苏上位,秦朝会二世灭亡吗?
你好,我是谈秦说汉,我来认真地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
历史没有假设,但可以推理,往往一个细节,就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宦官赵高伙同丞相李斯沙丘之谋,改诏秦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帝,称之为二世,这个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如果当初扶苏能得到帝位,以扶苏之仁厚礼贤,对朝廷内部团结,对外部调和矛盾,加之大批前秦时期的将领与贤人的支持,我认为延续大秦王朝国祚,还是很有可能的。
- 秦始皇有意培养扶苏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35年。秦始皇下令挖山填谷修直达云阳的直道;并遣70万奴隶之子与刑徒人犯 修建阿房宫;同时,还在修建骊山陵;蒙恬率40万大军在上郡抵抗匈奴,闲时修筑长城;可谓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加之焚书之事。当时儒生们对秦始皇的行为颇有异议,自古书生多狂妄嘛。于是残暴狠毒的秦始皇下令追查谈论是非者。御史抓到说是非的儒生,一通严刑拷打,儒生们纷纷胡乱指证,被牵连出460多说是非之人。秦始皇下令将其坑杀于咸阳郊野,以警告世人。
公子扶苏对老爸不人道的做法相当不认同,于是向秦始皇谏言,说:"天下刚刚平定不久,老百姓都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儒生们都是学习和效法孔子,对一些不正确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您现在用严厉的律法来治他们的罪,大家丧失了言论自由,就有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动乱,希望您能重视这件事。" 秦始皇很不高兴,于是把扶苏派上郡做蒙恬的监军。
扶苏对秦始皇用严厉的律法残杀儒生的做法是不认同的。自古以来,国之贤人大多是从儒生中发掘出来的。同时,在当时所有人不敢向秦始皇谏言的情况下,扶苏能仗义执言,说明扶苏还是有胆识,明事理之人。而秦始皇将其派往上郡监军,与其说发配,不如说是培养扶苏在军中的势力。你想,蒙恬一家三代均为秦朝忠良,不可能有反叛之意, 蒙恬出征多年,为何无故派一个监军呢?说白了就是要把扶苏派往军中锻炼,同时得到蒙氏将军的保护。因此,秦始皇嬴政内定的皇位接班人,其实就是扶苏。
《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 秦始皇遗诏扶苏继皇帝位
秦始皇于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死于沙丘。一直对访道求仙之事乐此不疲的秦始皇,真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快死。当他发现自己时日无多时,立即写了一份召扶苏咸阳奔丧的诏书,但诏书还在中车府令赵高处还没有发出去,秦始皇就一命归西了。赵高是中车府令兼玺符令,掌管秦始皇出行的后勤安排及权力象征"玉玺";同时也是教胡亥学习断狱之法的老师。赵高与胡亥一通密谋后,威逼时为丞相的李斯一起修改了秦始皇的诏书,立幼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并对外封锁秦始皇已去世的消息,像平常行军一样,不动声色地将尸体运回咸阳方发丧。
同时,赵高、胡亥、李斯共谋杜撰了一份诏书,列数扶苏与蒙恬的罪状,赐死扶苏与蒙恬。手握40万大军的蒙恬,对这份诏书产生了质疑,要求一起找秦始皇对质。但扶苏为人比较迂腐,看到诏书,不疑有假,于是自杀身亡。蒙恬因为扶苏不愿反抗而且已经自杀,也就放弃了挣扎。后来二世胡亥在咸阳为帝后,想放将军蒙武一条生路,但被赵高所阻,其兄蒙毅也被迫害而死。
"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生中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惊心动魄的大手笔,善于驾驭群臣。他最大的失误可能就是重用了宦官赵高。赵高在秦始皇生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秦始皇死后,整个大秦王朝,基本上被赵高玩残了。而丞相李斯私心太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了自己的利益更大化,与小人赵高狼狈为奸。但秦始皇也早为扶苏留了后手,让手握40万大军的蒙恬辅之。试想,若扶苏再强硬一点,与将军蒙武40大军一起开进咸阳城,还有赵高与胡亥什么事呢?秦始皇为扶苏登上帝位做了很多前期铺垫,遗憾的是扶苏过于软弱。
- 赵高弄权以致二世亡国
因帝位来路不正,胡亥心里有鬼,所以默许赵高在朝廷大开杀戒,他的亲兄妹二十几人被屠,蒙氏兄弟二人被杀。赵高天天有各种理由残害忠良,咸阳的路边堆满了刚刚被杀的尸体。同时胡亥后宫作乐,不理政事,任人性扭曲的赵高胡作非为。加之律法更加严苛,徭役更加沉重,百姓民不聊生。于是前往渔阳守边的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900个农民揭竿而起,而这时堂堂的大秦王朝朝廷已无御敌之将,无退敌之兵。
章邯,一个搞行政的低级管理人员,临危请命,率70万奴隶之子与刑徒之人,东出函谷关平叛。无奈叛军如星火燎原之势,难以熄灭,于巨鹿之战中被楚将项羽击败。少府章邯委派长吏司马欣返回咸阳搬救兵,又险些被赵高杀死。章邯无奈之下,只好率20万秦兵投降楚军。秦军主力尽失,亡国之日屈指可数,赵高居然弑杀二世皇帝胡亥,改立秦王子婴为秦王。但早已对赵高不满的子婴,于斋戒期间,亲自杀死了赵高。最终,刘邦引兵入关,子婴投降,大秦帝国正式灰飞烟灭。
秦朝的灭亡,主观上来说,秦法严苛、徭役税负过重。但客观地说,是皇帝不理政务,任由赵高瞎搞,朝廷有能力的人被残杀贻尽,杀戮太重;皇帝奢靡浪费,老百姓食不果腹,以致叛乱四起;再加上被秦军打垮的六国氏族后人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背地里煽风点火,加速了大秦帝国的灭亡。退一万步讲,如果不是赵高搞乱朝政,最起码,大秦王朝的衰败不会这么快。
- 若扶苏为皇帝大秦王朝应该不会二世而亡
扶苏敢力谏秦始皇滥杀无辜,说明其有心怀百姓的仁心。自古以来,仁义于天下,都会得到百姓的爱戴与拥护。若扶苏继位为二世皇帝,用仁义重用天下贤人辅政,加之蒙恬40万大军的支持,国家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治理。扶苏为帝,会缓阿房宫之营建,减少徭役税负;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自然不会轻易产生反叛之心 ;章邯出关平乱,会得到朝廷的鼎力支持与信任,而不会轻易投敌,那么秦军主力仍在,仍有扫灭叛乱的可能;退一万步讲,就算关外造反无法平息,也可退兵扼守函谷关,阻敌西进关中,保咸阳安全。就像战国时期的秦国,再伺机东西函谷关。因此,若扶苏为二世皇帝,大秦王朝仍大有可为的。
2020/7/2
假如扶苏上位,秦朝会二世灭亡吗?
、、扶苏如上位,秦朝还是会亡的,因为那时秦已是怨声载道了,经过多年的大兴土木,民心已不稳,加之如果扶苏上位,朝臣和扶苏的政见不和,内部分裂,要想扭转局势,是很难的,或许秦亡能迟几年,但_定会在二世亡的,因为根基已动摇,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必定会加快内乱,民可浮每,也可覆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