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马上一岁了,想看几本育儿的书,可不知道从哪本开始,大家可以推荐一下吗?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你现在开始看育儿书,已经超过了很多父母,一岁也是一个关键的年龄,大部分孩子都开始学走路了,不过面临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根据你的孩子的年龄,我就把我看过的书做个推荐。
1.《童年的秘密》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本能,尊重孩子学习的规律,尊重他去探索这个世界。对他保持足够的尊重,把他当作大人一样对待。这时候,你发现孩子完全可以成长得非常阳光、健康、开朗。
2.《父母的语言》
这是一本帮助孩子学习语言的书籍,我翻了几页后一口气读完,强烈推荐这本书,你会发现一个不花钱远胜所有早教的育儿方法。
3.《P.E.T 父母效能训练》
强烈推荐,我个人觉得是亲子沟通上写的非常赞的经典作品,值得反复品读。书中包含很很多沟通案例,虽然沟通技巧在亲子之间,我觉得依然可以活学活用到同事、夫妻、朋友之间,强烈推荐。
4.《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看名字就知道这是百科全书,细到怎么拍嗝?怎么换尿布?疫苗需要接种哪些?孩子生病发热都有,还有一些家庭教养上的问题,只有你想不到的,这本书都有系统的、详细、准确的答案。
5.《正面管教》
这本书1987年问世,现在依然畅销不衰。所有父母都应该学习温柔而坚定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既建立自己内心的爱和安全感,同时又能够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则,让孩子依天性健康地成长。
6.《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这本书分析了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几个典型误区,然后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情感引导"来给孩子埋下一颗爱的种子;接着观察和体察孩子的感情;然后,引导孩子接下里应该怎么做;最后,孩子做对的时候,一定要表扬他。有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时候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的时候。
7.《捕捉儿童敏感期》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全面深入的揭示了孩子的敏感期,已经父母应该如何做,是父母的必读书籍之一。
8.《游戏力》
这不是一本教小孩子玩游戏的书,这本书提倡通过“玩给他看”的游戏方式,与孩子建立健康的联结,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导游戏、解决问题、寻求满足与自信。
总结
我推荐的书只是一部分,还有大量书籍可选,我顺便说下我是怎么选书的。
从引进国外的,多次印刷,多次改版的书找,一般都没错。
有大量真实例子的,比较客观,读起来也有很轻松。
不要去某宝某东查销量,很多书良莠不齐,抄袭严重,源头都是国外的书。
理论结合实际,尽信书不如无书,多看,带着辩证的思维去看,不符合国情和不符合自己的直接忽略,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应用实践,去记录去反思,然后再实践。
宝宝马上一岁了,想看几本育儿的书,可不知道从哪本开始,大家可以推荐一下吗?
首先推荐《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这本书,有很多公众号、育儿APP经常引用这本书里面的内容。书中提供了绝大多数养育难题的解决方法,而且科学、更权威、更具参照性。
这是一本儿科医生经常推荐、家长值得信赖的育儿指导,包括了从如何照顾小婴儿到如何培养儿童的自信的一切内容。无论是要解决常见的儿童健康问题,还是需要具体指导处理紧急的健康状况,家长都可以参阅这本新增订的育儿百科。
第二本《华人育儿百科》,作者看到女儿怀第一胎时,经常就怀孕及育儿的问题,到书店找答案、上网收集资料。为了不让错误的观念一再流传,危害下一代的教养,兴起编写一本《华人育儿百科》的念头。
内容涵盖0-6岁幼儿养育的方方面面。编著历时三年,范围包含产前照护到六岁孩童,内容除身体疾病,还兼顾儿童心理及教养。包含300个关于身体、心理、发展和教养的育儿疑难杂症;70个婴幼儿常见的感染、内科、外科等身心疾病;24个促进幼儿学习发展的亲子游戏。内容也是比较丰富的,而且可以和国外的那些书产生一个互补,因为国情和民俗等不同,国外的方法与理论有时候并不适合国内。
第三本《童年之秘》,如果你想了解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真正地去理解孩子,这本书值得一读。这本书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 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很多蒙氏的基础理论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去慢慢品读,可以读很多遍,可以说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第四本《孕期-1岁,预备好了来爱你》这本书是我参加过的课程现场翻译老师所著,她是一位乐于分享知识的老师,也是一位有多年蒙氏教学经验的老师,并且自己已经有了3个孩子,在孩子养育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这是她对自己的书的推荐:
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准备养育小孩的家长们和对于婴幼儿教育有兴趣的老师们。如果你喜欢蒙台梭利教育,同时又希望把这么好的理念付诸实践,那么这本书,一定可以给你很多的启发和帮助!
孕期和产后的妈妈们,要保护好眼睛,不宜常看电子屏幕,特别是月子期间。纸质书的好处不言而喻:随手翻阅,不损伤眼睛!
如果你有亲朋好友正要准备生小孩,这本书是最实用的礼物。看过此书的新手父母们给我的反馈都说此书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值得反复阅读,和市售的其他育儿书的不同在于,此书更关注婴幼儿的智能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也可以算是填补了育儿书籍中的空缺。
我是Elva,0-3岁蒙特梭利老师,边工作,边分享蒙氏育儿理念及方法,和家长、老师们一起解答育儿过程中的疑难困惑。喜欢我的内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和分享。
宝宝马上一岁了,想看几本育儿的书,可不知道从哪本开始,大家可以推荐一下吗?
我买过很多育儿书籍,不知道宝妈想看哪个方向的,市面上的育儿书籍实在太丰富了,每一个小点,都可以深挖写成一本书,有专门讲护理孩子屎尿屁的、英语启蒙的、育儿理念的、性格养成的、陪玩游戏的、全脑开发的等等,不可能有一本书,囊括以上的所有。
鉴于宝宝才一岁,我推荐鲍秀兰教授的《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是鲍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医学实践,研究和教学写成的中国宝宝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指南,算是国内的权威著作了,内容包括了孩子每个阶段发育的特点、规律和养育方法,也是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法语专业委员会指定用书。
第一本育儿书,一定要注意作者和内容的专业性。现在许多大V也把自己的经验文章集结成书,我有时候也会买来看看,只能当做饭后甜品,而不是正餐级别。理由很简单,孩子真的有点什么事儿,咱们得第一时间送去医院看医生,而不是去给大V留言询问吧?
我还买过一本《育儿圣经》,当时朋友推荐给我,说这本书是一本在手,宝宝3岁前都不生病。美国人写的,许多内容,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比如辅食的材料,就跟我们不一样。经过对比,我觉得还是鲍秀兰教授的书,专业、丰富且接中国的地气。
早教、开发、育儿理念类的书籍,可以选美国作者写的,但是宝宝的护理类书籍,还是推荐中国医生的著作,因为他们经手过许多中国孩子的案例。
宝宝马上一岁了,想看几本育儿的书,可不知道从哪本开始,大家可以推荐一下吗?
西尔斯育儿百科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正面管教
宝宝马上一岁了,想看几本育儿的书,可不知道从哪本开始,大家可以推荐一下吗?
题主你好,我是@垚瑶妈妈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很开心你也是一位成长型的妈妈,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也真的应该不断的学习,其实育儿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我家宝贝今年三岁半,根据我的经验,推荐给你三本书,保证你到孩子18岁都够用。
第一本,是李跃儿老师的《关键期关键帮助》
孩子快一岁了,作为妈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各个敏感期,其实这是从宝宝出生开始就应该了解的。但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敏感期相对较少,且时间比较长,从现在开始也不晚。在《关键期关键帮助》一书里,李跃儿老师讲述了孩子0-6岁的每个关键期,并且有详细告知在这些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度过,了解了这些,孩子在2岁以后,如果有什么让你觉得很费解的举动,就立马可以联想到是不是孩子进入了某个敏感期,就不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那么焦虑了。
第二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给孩子做情感引导的书。我们经常会听说孩子两岁就会进入叛逆期,让父母非常头疼。但其实如果父母能学会情感引导的方式,孩子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叛逆期。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约会如何跟孩子共情,也只有你学会站在了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你才能建立起足够好的亲子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亲子沟通。
第三本,《不管教的勇气》。
这本书也是我本人最喜欢,并且觉得最万能的书,书中的方法可能更是够孩子3岁以后。这本书主要提到一个核心就是“课题分离”,也就是说,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要分清哪些是孩子的课题?哪些是家长的课题?对于孩子的课题,我们尽量不要干预和介入,多让孩子自己思考,并承担责任跟后果,让孩子学会自立,这样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双方都会觉得很轻松,并且孩子因为有了责任感和价值感,也会变得自律,让父母少操心。目前我也我一直在用这本书的方式带我女儿,确实非常实用。
总而言之,市面上育儿的书籍有很多,关键是看完了要去执行,不要听说哪本好就都看,看完又不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实施,那即便看再多也没有用。真正育儿,任何一本书就够了,最终还得你反复练习,不要担心我一次做不到就不做了,育儿跟我们平时做事一样,也需要反复不断的练习。
希望我推荐的书能帮到你。
宝宝马上一岁了,想看几本育儿的书,可不知道从哪本开始,大家可以推荐一下吗?
《杀死一只知更鸟》
最近刚看完,看完就觉得自己看得太晚了,强烈推荐趁早看。
这是一本极具成长教育意义的书,很多时候,我们过多地关注着孩子的智力、成绩、成就,但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培养?而对于孩子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教养?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几年前没孩子的时候就看过,当时就被尹建莉老师育儿理念折服。比如很多家长对于孩子拖延、喜欢看电视、喜欢打游戏……等等问题很苦恼,这本书中都有具体的案例和应对方法。值得学习!
《教养的迷思》
这本书推翻了很多我们关于孩子教育的普遍认知,用大量的研究与实际案例来告诉你,孩子的人格到底是如何塑造成的。
作者的中心理论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起作用。
儿童不是被父母社会化的,而是被同辈社会化的。他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更多的受他身边同龄人的影响,而不是父母。
事实上我们确实经常会发现,父母眼中孩子,和同学眼中的孩子,往往不太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