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缠绕生料带才不会漏水?

大家好,我是专注家居和装修知识分享的家居杂坛。喜欢的就点击一下关注吧!

对于家庭中水路的安装,大家都知道在后期要安装一些用水的设施的。例如安装角阀,水龙头等等,而它们都需要使用生料带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丝扣连接的水管水件都需要使用生料带,以此来保证我们安装以后不渗水,不漏水。所以对于生料带的使用在水路安装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生料带的使用有哪些要求呢?家居杂坛以下面的问题为例来给大家解答生料带缠绕方法的问题。

如何缠绕生料带才不漏水?

这里所说的如何缠绕生料带才不漏水,就是想问的我们在安装水嘴、角阀等等是丝扣连接的,此时对于生胶带缠绕方法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想保证缠绕生料带以后不漏水,个人认为大家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生料带缠绕的方向要正确,第二方面就是生料带缠绕的厚度要正确,第三个方面就是生料带缠绕的位置要正确。下面就来给大家仔细解答这三个方面。

(一):生料带缠绕的方向要正确

①、我们在缠绕生料带的时候,一般都是缠绕在外牙的螺丝上面。最后是把这个带有外牙螺纹的器件安装到我们所预留的内牙螺纹上。所以在安装的时候一般是以旋转的方式进行安装的。例如水嘴安装的时候,一般是顺时针的方向拧到墙面的内牙螺纹上。所以对于生料带的缠绕方向,一定要按如下的方法来进行。

②、生料带在外牙上缠绕的方向应该是逆时针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缠绕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左手攥着水嘴,用右手来缠生料带的话,那么生料带缠绕的方向是向我们怀里的方向来进行的。就是由外向内一种逆时针的方向。这样把生料带均匀的缠绕带水嘴的外牙螺纹上。

(二):生料带缠绕的厚度要正确

①、我们在外牙螺纹上缠绕生料带的目的就是保证外牙螺纹和内牙螺纹之间的缝被封死。保证缝隙不出现渗漏水。所以说我们在外牙螺纹上所缠绕的生料带要有一定的厚度要求。不能过薄,当然了也不能过厚。如果过厚的话,可能就缠绕过多,导致我们安装不进去。

②、常见在外牙螺纹上缠绕生料带的厚度我们按照缠绕的圈数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缠绕4圈到6圈基本上是满足要求的。对于家庭中的水嘴,角阀等安装,基本上是4-6圈。如果是安装一些大型的管道,大家视情况而定。

③、当把生料带缠上完成以后,我们要把生料带安装到墙面上预留的内牙的螺纹上。例如我们把水嘴安装到墙面的内丝弯头,这时首先是用手轻轻的拧进去,然后使用扳手紧固。一般使用扳手拧2-3圈就可以了。如果发现手拧不动,那么这时就说明生料带的缠厚了,需要去掉一些。以此来掌握生料带缠绕的圈数。

(三):生料带缠绕的位置要正确

①、对于在外牙的螺纹上缠绕生料带,很多的朋友认为就是把整个外牙螺纹全部缠满。例如我们在水嘴上缠绕生料带,就是把整个水嘴的螺纹缠满。其实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缠满以后会导致部分的生料带多余出来,而最终影响水嘴是安装不到位的。也就是水嘴安装完成以后,靠近水嘴螺纹的根部有螺纹是外漏的,这种方法是不符合要求的。

②、缠绕生料带的正确位置应该是从外牙螺纹的边缘开始进行缠绕,然后距离外牙螺纹的根部留两丝到三丝。这个位置不缠绕生料带。也就说我们在水嘴的外牙上缠绕生料带以后,在水嘴与外牙根部的位置要露两到三个螺纹的,这样保证我们的生料带的作用可以最大程度的上的发挥出来。

生料带的使用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上面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三点使用生料带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除了保证这三点以外,个人建议大家在家中安装水嘴角阀混水器等等设施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其他的有问题。以免出现渗水和漏水。

①:在缠好生料带的水嘴或者是角阀安装到墙面上的时候,一定不能用力过猛。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保证我们的生料带缠绕完的水嘴或是角阀安装到内牙弯头或者内牙直通上。不能够使用扳手强力扭进去,这样可能导致内牙螺纹开裂,开裂以后很难修复了。所以说要重点控制好生料带缠绕的厚度。

②:对于家庭中安装水嘴角阀,水龙头等等带有螺纹的器具,大家千万不要使用液体生料带。这里所谓的液体生料带是一种胶。我们使用的时候就是把胶涂抹在内芽或者是外牙上面,然后直接拧上去。等一段时间,这些液体生料带凝固了,确实效果非常好。一般不会出现渗漏。但是如果我们后期需要维修或者更换的话,几乎是很难拆下来的,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③:对于我们家庭中所使用的生料带,大家也需要注意。因为生料带我们随处可以买到,但是生料带的质量差异非常大。所以大家在购买生料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产品要有明确的标识。例如产地,厂名,商标,还有就是生料带的规格。一般在包装上会写明生料带的宽度以及厚度。只有这些参数都是明确的,我们再去选择。不要选择没有任何标识的,这样的生料带缠绕完成以后,很容易出现漏水的问题。

结束语

关于生料带,我们家里安装洁具时几乎都需要使用,所以大家确实有必要了解一些生料带使用的具体方法。其实是非常简单,就是逆时针缠绕4-6圈,然后把缠绕好生料带的器具用手拧到墙面上,最后用扳手紧两到三次,基本上就完成了安装。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能够强力把器具拧到内牙螺纹上,容易造成开裂。最后提示大家就是如果我们自己不会操作的话,尽量还是找专业的水暖工来进行安装,他们对这一方面是比较熟练的。

【个人原创,头条首发,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如何缠绕生料带才不会漏水?

畅谈关于装修的那些事,分享装修各种经验和知识。大家好,我是畅谈装修,关注我即可了解更多关于装修的那些事!

生料带在装修中是属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物品,但是没有它的存在,安装时就会漏水、漏气现象。可以说生料带是属于“小物品,大作用”,却很少有人来关注它,所以直接导致虽缠绕了生料带,但安装的物品还是漏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懂得”“不懂得”生料带的使用人士来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将生料带“用对”。我认为缠绕生料带就是属于细节虽小的事,但不能忽视,应该如何做到正常使用,给出如下步骤和建议:

生料带的正确缠绕步骤

生料带其化学名称为聚四氟乙烯,其功用是在管件连接处,增强密封性。由于产品自身 无毒、无味、绝缘、耐腐蚀,所以被广泛用在给水,燃气,化工,塑料等等领域。对于装修来说,广泛使用在卫浴、燃气管道方面的安装上。不管生料带使用在什么类型的物品上,其缠绕的步骤就基本上差不多,下面来具体讲解:(以缠绕角阀来作为举例说明)

第①步:左手拿着角阀,右手拿着生料带,这种方式是按照大众化的操作习惯来进行的。此时要注意生料带不要拿反了,要让生料带能做到“顺时针”方向对角阀的缠绕,这样才能保证生料带缠绕的标准化;

第②步:将生料按着“顺时针”方向在角阀的螺纹口位置缠绕不低于25圈,以25-35圈为最佳缠绕圈数,同时要注意缠绕时不能让生料带前后串位置,始终保持在角阀螺纹口的正中间位置;

第③步:将已经缠绕好生料带的角阀拿好,此时手右手将缠绕的生料归整好,不让其收口位置有掉落现象出来,然后使用手指头从角阀的最前端按着螺纹的位置将生料压下来,需要压出三道螺纹口的生料带位置即可(这一步是缠绕生料的最关键步骤,也是保证生料带缠绕好后不漏水的关键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也未能按照这种方法来做)

第④步:将已经缠绕完成的角阀安装到墙体里的水管内丝弯头,安装时要注意“一气呵成” ,切不可将角阀来回的转,因为生料是不可以来回转的,只要来回转就会漏水的。等到角阀用力的力量已经转不动的时候,使用工具将其再转1到2圈即可,不要用力过大,否则容易将内丝弯头挤裂了;

第⑤步:按照此方法将所有的需要安装的卫浴全部装好,然后打开水龙头,仔细查看是否有漏水现象,如果没有就表明角阀安装合格

缠绕生料带的注意事项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生料带的使用来说,并不是因为缠绕因素引起的,而是因为其它原因造成的,所以想要做到生料带的正常缠绕,就必须要将前期的工作做到细致化,这样才能让生料带发挥出应用的作用。而在这里面,表明最明显的就是内丝弯头入墙过深角阀的丝口过短。

1.内丝弯头入墙过深:水电施工时,正常墙面的内丝弯头要比原有墙面低2-2.5公分,这样等到墙面的瓷砖铺贴好后,内丝弯头正好只比瓷砖的表面低一点点,角阀安装时很方便,也能保证不易漏水。但是,很多水电工在施工时,并没有考虑这点,只根据自己的个人主观想法来施工,内丝弯头的深度未能做到标准化,等到贴瓷砖时,泥工师傅也没有做到应有的提醒,这样就直接导致瓷砖铺贴完成后,内丝弯头比瓷砖要低0.5--1公分左右,这样等到角阀安装时,就会出现因角阀的丝口不够长度,所以角阀与内丝弯头的连续过短,而出现了漏水情况。

2.角阀的丝口过短:现在市面上的角阀造型多种多样,有些角阀的商家在设计时,只是将颜值放在第一位,并没有考虑实际需求,此时角阀的丝口长度只有2公分左右,而且后面因为外观的设计原因挡着了盖帽,还无法进行可调,这种造型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正方形的角阀,实属于不切合实际的设计,特别容易造成安装漏水情况的出现。所以在购买角阀时,建议要购买圆形的,而且其螺纹口有着可调整性,这样就能做到让角阀安装不出现漏水情况。

3.隐蔽位置安装时不用盖帽:装修时,像橱柜里面的角阀、阳台柜里的角阀、洗脸柜里面的角阀都不要使用配置带的盖帽。因为这些区域在外表上也是看不到的,此时将实用性要放在第一位,所以将配带的盖帽拿掉,直接是使用生料带缠绕角阀,然后安装,这样就能很直观的看到角阀与内丝弯头的连接位置是否漏水,方便检查。

4.不能来回的转动角阀:对于像角阀安装来说,将生料带缠绕好了后,就要按照一个方面向前拧紧,不能来回的转。如果发现生料带缠绕不够,那么就要将角阀拿下来,然后将之前的生料带拿掉,然后重新缠绕不低于25圈后,再次按着“顺时针”方向来一气呵成将其安装好;如果说在角阀安装时,来回的转动角阀,那么生料带就会被转动,此时就会与内丝弯头里的螺丝口产生缝隙,自然也就会出现漏水的情况。

5.要购买优质的生料带:现在市面上的生料带分成两种,一种是便宜的,价格大概在3元左右,其宽度很窄,而且自带的份量也很少;还有一种是优质的生料带,大概在5元左右,这样生料宽度达标,而且自带的份量也很足。在购买时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不好的,因为这种生料带使用时,很难缠绕出标准的圈数和效果,安装时自然也就容易漏水。如果优质的生料,在使用时很容易就能达到标准的效果,安装后也不易出现漏水现象。

总结

房屋装修时,只要按照上述所说的5个步骤来缠绕生料带,自然也就不会出现漏水的情况,也就是属于优质的安装,能让生料带发挥出应有的止水作用。

如何缠绕生料带才不会漏水?

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我见过一老兄,很认真地用生料带缠绕水龙头,结果拿水龙头往水管内丝上拧的时候,生料带跑了出来,一试水,漏!

生料带,外国名儿:PTFE,化学名儿:聚四氟乙烯。其功用是在管件连接处,增强密封性,由于无毒,无味,绝缘,耐腐蚀,广泛用在给水,燃气,化工,塑料,电子工程等各个领域。 缠绕生料带,也算是技术活,其操作要领如下:

一,左手拿预缠绕的五金件(水龙头),右手拿生料带。

二,左手拇指压生料带一端于丝口上,右手顺丝口方向,也就是顺时针方向缠绕。

三,缠绕时,稍拉紧生料带,丝口开端留一丝,方便拧入管件内丝;丝口末端加厚至二十圈左右。

四,缠绕好生料带的五金件(水龙头),拧入管件内丝口,只能进,不能退,否则,生料带会褪出,漏水漏气。

五,拧紧的五金件(水龙头)方向不正,或漏水漏气,要取下来重新缠绕生料带。

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希望您看完这篇小文章,大声对众人说:我会缠生料带啦…😜

如何缠绕生料带才不会漏水?

有三个方法解决由于生料带没缠好引起的漏水问题。

一、中规中矩的解决办法---掌握缠绕生料带的正确做法;

通常生料带缠绕15圈左右,生料带偏薄的可以多缠,生料带偏厚的可以适当减少。

当然,生料带并不是缠得越多越好。

带螺纹管件连接时,生料带缠得过多,一来不容易拧到位,水可能通过瓷砖细缝往下渗水,二来拧得过紧,可能导致带螺纹管件丝扣受损开裂,后期反而漏水。

二、防患未然的解决办法---预留位置;

很多角阀、水龙渗水,并不是水工生料带没缠好,而是贴砖后内丝弯预留的位置不够,导致角阀、水龙头等无法安装到位。

可以在施工时提前将预留尺寸考虑好,也可以将普通阴螺纹接头换成加长型阴螺纹弯头,方便后期缠生料带。

三、釜底抽薪的解决办法---使用其他配件替换生料带。

有几个神器推荐使用。

PP-R阴螺纹密封环、带垫片四分管堵、带垫圈六分管堵、带垫片铜制双阳螺纹接头以及双垫片铜制加长螺纹接头,这几个配件均可替代生料带,大大节约缠绕生料带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

①PP-R阴螺纹密封环

PP-R阴螺纹密封环应用于水嘴、角阀等水暖配件与阴螺纹管件之间的密封连接,双垫片密封设计,无需生料带缠绕密封。

②塑料管堵(带垫片/垫圈)

管堵主要用于阴螺纹弯头安装角阀、水嘴前的临时封堵,市场上水工常使用铁堵头,带垫片塑料管堵可以替换铁堵头,安装快捷,不易损伤丝口,不需要使用生料带。

③铜制双阳螺纹接头(带垫片)和铜制加长螺纹接头(带垫片)

铜制双阳螺纹接头俗称“对丝”或者“双头外丝”,铜制加长螺纹接头俗称“内外丝直接”,日常生活常见用于软管连接、延长内丝弯头等等,无垫片的需要使用生料带,带垫片的就省去了缠生料带的过程。

如何缠绕生料带才不会漏水?

缠生料带,也要讲正确的方法,一般都是顺时针缠绕,左手拿着需要缠绕的接头,右手拿着生料带,向顺时针方向缠绕。一定要顺时针,不能缠反,缠反会漏水。

生料带的缠绕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多了会拧不上,少了会漏水

DN15,缠绕12—15圈

DN20,缠绕18—22圈

DN25,缠绕25—28圈

超过DN25以上的管道,就不建议用生料带去密封了,因为缠的再多也无济于事,建议使用液体生料带,或麻丝加生料带一起缠绕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如何缠绕生料带才不会漏水?

缠绕生料带,看似简单,其实也简单,但是就连我这个老水电工也会时有失手,不是漏水,就是拧不到位,说来惭愧呀。

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样,那我们该如何避免呢,我简单说说。没有经验的朋友可以看看,应该有帮助。

如何缠绕生料带才不会漏水?最主要是缠绕的方向和缠绕的圈数。

只要记住下面这句话就够了。

我们拧水龙头的时候是顺时针方向,缠生料带就要逆时针方向。缠绕的圈数要根据外丝和内丝的缝隙来确定,太多了也不好,太少了也不行,可能会漏水。

最麻烦的是扭完了水龙头是歪的,所以我们在缠生料带之前要先用水龙头是扭一下,大概有几圈?一般都是五六圈,缠完生料袋之后,根据松紧程度停止,不一定非得要扭满6圈,不漏水不歪即可。

装完打开水阀,不漏水就万事大吉,收工。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很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