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铺贴为什么水分吸收越快越容易空鼓,原理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专注家居和装修知识分享的家居杂坛。喜欢的就点击一下关注吧!
对于家庭装修中的铺贴瓷砖,一般要根据瓷砖的特性去选择相应的铺贴材料。其实瓷砖特性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瓷砖的吸水率。那么大家对瓷砖的吸水率有所了解吗?其实瓷砖吸水率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瓷砖铺贴材料的选择以及铺贴牢固与否。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水分吸收的问题。
铺贴瓷砖为什么水分吸收越快越容易空鼓?原理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中,提到的是水分被吸出的越快,越容易空鼓以及其中的原理。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大家首先得明白我们使用的瓷砖的粘贴材料中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然后还要了解这些成分是具体如何实现相互作用的,最后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明白瓷砖粘贴时水分被吸收越快就学会产生空鼓的原因。下面家居杂坛就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来给大家分析这个问题。
问题一:铺贴瓷砖,为什么水分吸收越快越容易空鼓?我们铺贴瓷砖所使用的粘贴材料,在其中都是有一定比例的水分的。例如我们最常见的水泥砂浆,就是使用水泥,沙子和水搅拌而成的。水泥浆就是直接利用水和水泥搅拌而成的。另外,瓷砖胶是按照一定比例,在其中加入了胶和还有一定量的水,最终制作而成的成品的粘贴材料。但是无论哪种材料,大家都会发现其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水。常见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情况一:我们选择的是高吸水率的瓷砖。例如最常见的釉面砖,这些瓷砖背部孔隙率非常的高,所以我们在使用水泥砂浆类粘贴材料涂抹在瓷砖背部的时候,由于瓷砖背部多孔以及干燥的特性会迅速的把水泥砂浆内的水分吸收,然后就导致水机砂浆内水分减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水泥砂浆无法实现正常凝结,导致粘贴材料强度的降低。后期的结果就是出现了空鼓。
情况二:我们粘贴瓷砖的基层非常的干燥。例如我们在墙面上贴瓷砖,整个墙面都是非常干燥的话,那么我们在墙面上涂抹的粘贴材料,其中的水分就很快会被墙体基层所吸收。水分被墙体基层吸收以后,出现的结果同样也是粘贴材料中水分的降低,也会严重影响粘贴材料正常的凝固。实现不了其应有的强度,导致后期的空鼓。
原因分析:通过以上两种情况的介绍,我们大家可以发现无论是瓷砖还是墙面基层,在特别干燥的情况下都会吸收大量的水分,会导致粘贴材料水分的损失。而我们所有的粘贴材料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的,如果其中的水分严重的下降,就导致我们这些材料在发生化学反应以后,没有足量的水分参与到化学反应当中。那么这些材料就无法正常的固化,最后导致材料本身强度的降低。之后就与墙体或者是瓷砖出现了分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空鼓现象。
我们所使用的粘贴材料,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之所以能够实现固化,其实它本身是发生的化学反应。通过化学反应把胶凝材料,骨料,结合材料等凝固在一起,来实现我们所要求的强度。而水分如果过快的丢失,就破坏了这种正常的化学反应。
原理分析:水泥砂浆之所以能够实现凝结和硬化,其实是依靠水泥的凝结和硬化。水泥的凝结硬化是通过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来实现的。这里面最根本的因素就是水泥熟料和水混合在一起以后,会发生水解或者是水化反应,最后变成水化物。水化物的出现就会按照一定的方式再依靠多种引力相互搭接和连接,就形成了水泥石的结构,最后产生我们所需要的强度。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水分比例不够,就无法实现整个过程,导致其强度严重的下降。强度下降以后,粘结力就降低,结果就是无法粘贴住瓷砖,出现空鼓。
如何防止铺贴瓷砖时水分被吸收的过快而导致空鼓?措施一、处理瓷砖:
对于我们选择的高吸水率瓷砖,在使用之前必须要放在水中浸泡。一般要浸泡两到三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晾干表面的明水。之后才可以使用水泥砂浆类的粘贴材料去粘贴。这样就保证了瓷砖背部的孔隙中是潮湿的,不会出现水分被吸收过快的情况。
措施二、处理基层:
对于我们需要粘贴瓷砖的墙面或者是地面,在粘贴之前,个人给出的建议就是对墙面喷水,还有对地面进行洒水。保持地面是处于湿润的状态。然后在这个湿润的状态下,再使用粘贴材料去粘贴瓷砖。
措施三、地面的浇浆处理:
地面的瓷砖,个人给出了另外一种措施,就是在地面洒水湿润之后,在地面上再浇一层水泥浆。水泥浆的作用就是首先与地面进行结合,然后我们铺的水泥砂浆的接触层就是水泥浆。这样就阻止了水泥砂浆内的水分被基层所吸收。
措施四、瓷砖养护:
对于铺贴完成的瓷砖的表面,个人建议大家要洒水保持瓷砖表面的湿润。因为我们把瓷砖铺贴完成以后,这些粘结材料就需要发生相应的固化反应。如果瓷砖表面过于干燥,那么这些水分就会通过这些干燥的瓷砖表面挥发到空气中,同样也出现了失水过快的情况。所以对于瓷砖的养护也是尤为的关键。
结束语关于瓷砖铺贴时水分被吸收的越快越容易空鼓的原因及其原理,家居杂坛通过瓷砖粘贴材料的特性介绍,给大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在最后重点给大家提了四点预防瓷砖由于铺贴材料水分吸收过快而导致空鼓的处理措施。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是建议,也欢迎大家分享出来,以供我们共同交流探讨学习,谢谢大家!
【个人原创,头条首发,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瓷砖铺贴为什么水分吸收越快越容易空鼓,原理是什么?
瓷砖铺贴的时候,水分干的越快瓷砖就越容易空鼓,这个现象基本上建筑工人都深有体会,大家不是自己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就是师傅言传身教的经验之谈,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倒没有几个人会去仔细的分析。这里我就来跟朋友们说说个人觉得最基本的问题出外哪里。
铺贴瓷砖的时候水分消失过快,水泥过早凝固影响粘接力,导致空鼓。
大家都知道水泥为什么会有粘接力?就是把水泥调成泥状然后跟粗糙的物体表面完全粘合,等水泥凝固之后就才有了一定的粘接力。所以水泥跟墙壁或者瓷砖粘合的时候,因为过于迅速的失水,导致水泥跟瓷砖或者墙壁的表面并不能完全粘合,而且迅速失水也让水泥无法达到预定凝固强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铺贴的时候水泥浆很满,但事后检查还是会有很多空鼓,就是无法粘接的问题。
无论是瓷砖还是墙壁,过于干燥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瓷砖和墙壁都需要保持湿度。
在工地施工过程中,很多有经验的师傅拿到瓷砖之后都会先拿一块放入水里,然后再拿出来,如果瓷砖背面的水迹用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吸收,那就说明这种瓷砖在铺贴之前是一定需要泡水的,而且得泡透了再拿出来晾着(因为也有一些瓷砖是不需要泡水的)。同时墙面也需要根据干湿的程度进行大量或者少量的洒水,以保证瓷砖铺贴的最终效果。
总而言之,铺贴瓷砖的时候水泥的水分吸收的越快越容易导致瓷砖空鼓,也就是一个这样的道理,这个问题对于有经验的建筑工来说完全不是什么问题,大家都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该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只有一些新手总是怕瓷砖和墙壁太湿难于施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图片来自网络)
瓷砖铺贴为什么水分吸收越快越容易空鼓,原理是什么?
瓷砖吸水速度由什么决定?
瓷砖的吸水速度,或者说吸水量,是有瓷砖吸水率决定的(吸水率是瓷砖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吸水率高,吸水速度就快;吸水率低,吸水速度就慢。
为了控制瓷砖的吸水量,一般会在铺贴瓷砖之前用水浸泡瓷砖,以便让瓷砖在铺贴时具有相同的吸水量——吸水率高的瓷砖多泡一会儿,吸水率低的瓷砖少泡一会儿。这样高吸水率瓷砖里面的含水量高了,再铺贴的时候就会降低吸水量。
吸收的水分太多容易空鼓高吸水率的瓷砖为什么不能直接铺贴呢?这是因为,如果瓷砖的吸水率太高,铺到湿漉漉的水泥砂浆上以后,就会迅速吸收掉水泥砂浆里的水分。
泥里面没有水了,结果就是碎成颗粒状,当然无法凝固了——无法凝固,就会造成瓷砖局部空鼓。这还是轻的,严重者可能导致瓷砖脱落(往往是水泥连带着瓷砖一起脱落)。
吸收的水分太少容易空鼓那我们干脆把瓷砖在水里泡上个三天三夜,让它吸饱了水吧——对不起,这样做也会引起空鼓或脱落(往往是瓷砖自己掉落,水泥依然留在墙上)。
这是因为,把瓷砖之所以能够固定在墙面上,是因为铺贴时瓷砖吸收了水泥砂浆里的水分。这样水泥砂浆在干燥后,才能完好的与瓷砖粘连在一起。
如果瓷砖本身的吸水率非常低,可以考虑不泡水,而且可以在施工时向水泥砂浆中加入瓷砖胶(或者直接用瓷砖胶),以增强瓷砖的粘合稳定性。
瓷砖需要泡多长时间的水除了吸水率小于0.5%的瓷砖以外,基本上都需要在施工前泡水。泡水的时间,除了受到瓷砖吸水率的影响以外,还需要受到温度、水质、洁净程度等等诸多因素影响。一般泡水时间在30分钟到2小时之间。
我们给瓷砖施工时,没有必要刻意去计时——况且影响因素那么多,也很难确定准确时间。熟练的工人通常是观察水内的气泡情况:瓷砖在前期快速吸水时会产生大量气泡,直到气泡消失,就要赶紧把瓷砖拿出来。这个时候的瓷砖,泡水程度刚刚好!
瓷砖铺贴为什么水分吸收越快越容易空鼓,原理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专注家居生活和装修知识的家居生活志。在这里,我会尽可能地把我所知道这些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支持。
现在,瓷砖是家居行业装修时最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了。瓷砖产业的发达让瓷砖的产量也越来越大!但是陶瓷砖铺贴后空鼓脱落问题的客户投诉,除了翘曲变形、色差等以外时有出现。由于空鼓产生的原因复杂,责任难以界定,所以引起生产厂家、建筑业界以及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和专题探讨。综合起来,有瓷砖本身、粘结材料和粘贴施工操作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瓷砖
据陶瓷专业杂志发表的资料,陶瓷砖本身质量问题占空鼓投诉5%左右。
1、吸水率:陶瓷产品的吸水率是反映坯体烧结程度的重要指标。吸水率越低,其结构致密度就越高,物理化学性能(硬度、耐磨性等)就越好。但是,低吸水率的陶瓷产品与铺贴水泥的粘结力弱于高吸水率产品,这就是瓷质砖产品(吸水率0.5%以下)更容易空鼓脱落的原因。
2、吸湿膨胀:高吸水率(如陶质砖,吸水率大于10%)的产品铺贴在潮湿环境中,长期吸附水分后坯体逐渐膨胀而导致与粘结水泥分离脱落。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吸湿膨胀率过大(0.06%以上)的陶质砖产品。鹰牌内墙砖的湿膨胀率在0.008%-0.032%之间,对于空鼓、脱落或后期龟裂是安全的。
3、陶瓷砖背纹:背纹的形状、深度对于粘贴的牢固程度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加密、加深背纹而增加粘贴面表面积,或者设计带有外窄内宽的“燕尾槽”背纹,可以增加与水泥的粘结牢固度,防止空鼓或脱落。
4、陶瓷砖背浆(砖底粉):背浆的作用是防止陶瓷砖在烧成阶段与传动辊棒黏结,但过多、过厚或面积过大而铺贴前又未被清除的情况下,会影响与水泥浆的粘结强度。通常情况下,背浆与砖底面积的比例不宜超过50%,应没有明显的游离粉状物。
5、瓷砖背面有蜡迹
抛光砖表面普遍进行了防污处理,有部分防污剂是属于憎水性物质,处理过程中由于传动的作用,防污剂可能有粘附到砖底的情况,降低了粘结的牢固度从而导致空鼓脱落的发生。
二、粘结材料
据陶瓷专业杂志发表的资料,这类原因导致的投诉占空鼓投诉的15%-20%。
1、水泥
不合格的水泥粘结强度不够,体积安定性差,后期膨胀率过大,会导致陶瓷砖发生空鼓。
如果在铺贴陶瓷砖时选择了早强型水泥(带R),由于水泥会过早地失去流动性,从而使水泥砂浆层不能和陶瓷砖完全结合,导致铺贴一段时间后发生空鼓脱落。
有些水泥泌水性不好,在陶瓷砖铺贴好后,会在陶瓷和水泥层之间出现一层水膜,从而导致陶瓷砖粘结不良。
选择水泥时应尽可能选择大公司生产的普通水泥,最好不要选择早强(带R)的水泥,另外,水泥的标号也不是越高越好,32.5级的水泥即可达到陶瓷砖铺贴的要求。
2、水泥砂浆
配比不符合要求,或水泥砂浆中的水的配比过高,会导致干燥后水份流失过大,造成空鼓现象。
三、粘贴施工操作
据陶瓷专业杂志发表的资料,这类问题产生的投诉占空鼓投诉的75%-80%。
1、墙地面的基础:未处理好的墙地面上残余的壁纸、粘结剂、浮灰都有在粘结面上产生粘结不良的现象,从而导致空鼓的产生。
2、粘结面清理:陶瓷砖在生产、搬运、贮存期间可能带有背面浮尘、背浆或其他污迹,应用干净的棕毛刷清洗干净晾干后再进行铺贴。必要时在水泥砂浆中掺入水泥重量3%~5%的108胶,使粘结的砂浆易和性及保水性较好,并有一定的缓凝作用,不但增加粘结力,也可以减少粘结层的厚度,易于保证镶贴质量。
3、预留膨胀缝:瓷砖的线膨胀系数为3~7×10-6,约为混凝土的一半。按要求预留2-5㎜膨胀缝进行铺贴,可以分散不同膨胀系数的结合体由冷热温差而引起的体积膨胀应力。不留灰缝的“密缝铺贴”方式虽然有美观易清洁的优点,但环境温度变化较大特别是骤冷时容易导致瓷砖拱起脱落,尤其是大规格的陶瓷砖。
4、陶瓷砖粘结时排气:对于大规格的陶瓷砖,如果铺贴时底部灰浆厚薄不均匀,出现盆地状凹陷,粘结时敲击排气又不充分,可能在接触面上出现空鼓现象。
5、施工时气候变化:秋冬天气候干燥寒冷,水分容易流失,若不注意容易引起空鼓。施工时若昼夜温差太大,由于膨胀系数不同,在粘结稳定期内容易产生空鼓脱落现象。
6、陶瓷砖铺贴稳定期(3d)内,踩踏或其他不均匀荷重都会影响粘结的牢固,导致空鼓脱落情况的发生,应该避免。
7、由于存在以上因素,大规格普通背纹的瓷质砖是不宜直接用水泥粘贴上墙的。墙体的铺贴有干挂式、背栓式、大力胶等方法可采用。
对于瓷砖相关的知识很陌生,导致装修时会有这样的困惑:瓷砖铺贴前,所有的瓷砖都要泡水吗?对此商家们众说纷纭,其实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并非所有的瓷砖都需要泡水。那么何种瓷砖需要泡水,怎么泡才能达到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具体分析。
1给瓷砖泡水的原因
瓷砖泡水与红砖淋水是同样的原理,瓷砖、红砖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孔隙,个别吸水率非常高。砌砖前如果不浇水湿润,瓷砖会快速吸收水泥沙浆的水分,导致砂浆强度降低,粘结力降低,造成空鼓,脱落,甚至是裂纹。
铺前泡水,就是为了让其孔隙充分吸水,而有的瓷质砖由于密度较大,孔隙度小得多,也就使得吸水率极低,泡水流程也可适当简化。
提示:瓷砖铺贴前,还要对铺贴的墙地面进行洒水工作,防止干燥的墙地面吸走砂浆中的水分。
2哪类瓷砖需要泡水
判断一款瓷砖是否需要泡水,我们先要了解这款瓷砖的吸水率。瓷砖的吸水率决定这款瓷砖是否需要泡水。
陶瓷砖按材质特性分为:
瓷质砖(吸水率小于等于0.5%)炻瓷砖(吸水率0.5%~3%)细炻砖(吸水率在3%~6%)炻质砖(吸水率在6%~10%)陶质砖(吸水率大于10%)
实际施工操作中通常认为:
吸水率<6%的瓷砖也无须泡水;而厨房、卫生间用的釉面墙砖与地砖,吸水率一般大于10%,在铺贴时很有必要进行泡水。
此外,最直观的判断方法是通过肉眼观察:在瓷砖背面倒一些水,如果水被迅速吸收扩散,就有必要泡水;如果水很长时间没有被吸收,说明瓷砖密度高,吸水率低,这种瓷砖是无需进行泡水。
3如何给瓷砖泡水
“泡水”,是指将瓷砖全部浸入水中。不过个别不负责任的施工队,为追求施工速度和便利,直接将瓷砖摞起来用水管向上面淋水,此种做法除浪费水资源外,更致命的是这样只能将瓷砖浸湿,并不能让瓷砖充分“喝饱”,甚至有的砖面根本没有淋到水,铺贴后便很可能会出现空鼓,脱落,甚至是裂纹等情况。
4正确的泡水方式
不科学的泡水方式会导致瓷砖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影响铺贴效果。建议将瓷砖往水盆里放的时候,釉面朝上,陶面朝下。如果釉面朝下,瓷砖角互相磕碰,导致釉面容易掉瓷。
把砖从盆里捞出来的时候,地面要垫上包装纸箱,同样要将瓷砖背靠墙放置,釉面朝上。如果反了,就是釉面的尖角着地,因为瓷砖的角很脆,容易磕掉瓷。
5瓷砖要泡多久
由于不同瓷砖的吸水率不同,因此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要瓷砖把水“喝饱”,不再冒气泡为止。吸水率高的,泡得就要久一些。雨季天因其空气湿润,时间也要相应缩短,酷暑天气干燥时,时间则要相应增长。
根据经验,不同产地的釉面由于其产地土质的质量问题,烧制的产品吸水率一般不同,泡水时间也不一,一般时间在2-4h左右。
6泡水后多久能贴
瓷砖“喝饱水”后,取出晾干,待瓷砖表面无水印时就可以铺贴了。
如果因某些原因导致瓷砖泡水后放置了几天,没有即时贴上的,由于晾干时间太长,砖体水分挥发,铺贴前也需重泡一下。并且如果放置时间过久,可能会导致色差问题甚至铺贴后开裂,所以泡水后的瓷砖最好及时铺上。
7泡过水的瓷砖不能退
在购买瓷砖的时候要考虑到损耗等问题,所以购买时建议大家多买点(通常估计5-7%损耗)。不过,多余的瓷砖泡水后,商家默认是不能退的,原因是瓷砖泡了水之后,颜色会变暗,新旧瓷砖对比会出现色差问题,影响销售。
瓷砖铺贴为什么水分吸收越快越容易空鼓,原理是什么?
瓷砖吸水快是由瓷砖基材陶土决定的。这种砖材质颗粒大,密度小,而且工艺粗糙分布不均匀,就是贴上墙后,有透水现象,花一块,白一块。如果是家装建议更换。
挑选瓷砖时,在瓷砖背慢慢倒点喝的矿泉水,可以看到吸水的快慢,过一会再翻转过来看正面,如果隐若能看到水印就不能要。好一点的砖正面是看不到水印的。
抛开全瓷砖,其它砖都要泡水,吸水率高的一定要泡长点时间,捞起来控干再贴,如果还发现水泥沙浆有快干现象,也可怀凝水泥是否过期或标号太高。也可往水泥沙浆里掺入适量108胶来延缓沙浆硬化时间。也可将墙面用108胶掺水刷湿来达到有效的铺贴效果。总有一种办法能解决。
多年的施工经验,分享是诚心的,如意帮助,欢迎转发,谢谢点赞和指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