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人住在一起,老人的什么习惯和你不太搭?如何沟通?

如题

结婚后我们和婆婆在一起生活了五年,刚嫁过来对婆婆家吃饭不喝汤的习惯不适应,我前二十年每天吃饭都是要喝汤的,吃饭没汤感觉饭没吃完,人没吃饱,不像一顿完整的饭。

公公和老公都喜欢喝茶,婆婆说他们十几年吃饭都没喝汤的习惯了。我把自己的想法就告诉了婆婆,我吃饭是要喝汤的,不然会上火,吃不饱。没想到新媳妇说话就是管,第二天婆婆就开始熬米汤,我们先用最小的碗,慢慢的就改成大碗,往后每顿饭都必须要喝汤,真是一个人改变了一家人的吃饭习惯。

平时和婆婆有不同习惯时,看事不看人,谁说的对就听谁的,我感觉婆婆还是比较好沟通很明事理的。我们有问题就及时提出,很快落实,不会让一点小矛盾恶化。

还记得儿子一岁时,婆婆用嘴嚼吃的再放孩子嘴里,这样很不卫生,我就说“妈妈,这样不好,孩子还小空腔卫生很重要,他们的抗体差,虽然你身体也没毛病,还是要注意点现在都不这样喂孩子了,你这样嚼完就没营养了,还耽误你吃饭。”婆婆听了后没生气,她接受我的建议了,以后就没在给孩子嚼吃的。婆媳之间还是要学会沟通,因为她们对彼此的话很敏感,有时因为一个字都会产生误会。

跟老人住在一起,老人的什么习惯和你不太搭?如何沟通?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我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正好我84岁的老岳母跟我住一起,我岳母就三个女儿,我妻子是老大,岳父过世后,岳母跟大姨妹住了十几年,我觉得过意不去,2018年将她老人家接到我家住,想让她享受几年清福。我家在市内一个三线城市,房子倒不是挺大的,180多平米,四房二厅。女儿女婿也跟我们一起住,一大家很热闹的。我把岳母安排住在我的书房,现在她老人家确实老了,有点犯糊涂了。有时候说出很不搭界的话语,这倒还在其次,最让我与妻子能以忍受的是她那些长久以来在农村形成的、难以改掉的老习惯。

她节俭一生,给她老人家钱,她都不舍得花,将钱送给她娘家那些弟弟和称她姑奶奶、老姑奶奶的孙辈子们,她好讲面子,这个我都能理解。

难以接受的是,不太讲卫生,不肯洗澡,加上小便不尽,身上老有一股尿骚味,尤其是夏天坐在沙发上,很远就能闻到味道,让人不胜其烦。

最为让我们感到难堪的是,她老人家有捡破烂的习惯,住在我们这里也一直保留这个习惯,我的书房被她老人家捡的破烂都塞满了,我还给她老人家卖了几次,也偷偷摸摸给她将破烂丢掉了,告诉她卖掉了。为了这事我还跟她老有空沟通过很多次,我对她说捡破烂,单位领导会认为我们不孝顺,她答应不捡破烂,可几天之后又故伎重演,形成的习惯很难改掉。

让我女儿女婿最烦心的是,不要让她在吃饭时或吃东西时将食物喂小孩,可好不听,经常手不太干净也给小孩喂东西,自己吃饭时也将碗里的食物往小孩嘴喂,虽然她老人家没有病,但这种做法总归不卫生。

唉,老人的习惯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烙印在他们身上的永久记忆,不可能改变,也无法改变,作为晚辈只能忍受了。没有更好的办法。

跟老人住在一起,老人的什么习惯和你不太搭?如何沟通?

跟老人住在一起,如果老人岁数不算太大,身体也还行,作为儿女还是很幸福的。

三餐有着落,孩子有人看顾,一些家务活儿,老人可以力所能及出点力……

但是,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跟老人住在一起。因为老人有许多让他们不能忍受的习惯。有书君总结了一下,年轻人最不能忍受的老人的习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度节俭。

老人因为经历过困难的年代,吃过不少苦。

因此,对东西就特别珍惜。

剩饭菜舍不得扔。甚至发霉变质的东西也相信加热一下就消了毒了。

往往因为吃了坏的东西,轻则闹肚子,重则危及生命安全。

为的是省细,结果“因小失大”反而花了更多的钱。

有的老人一件衣服穿了好多年,变形掉色太厉害,也舍不得扔。他们穿新的就有一种 “犯罪感”。这样不但自己不舒服,在外也会被邻里街坊笑话。

儿女们觉得脸上无光,自然也不满意老人这样做。

小薇的公婆用完马桶,如果是小便的话,就不冲厕所。

如果大便,就从洗衣盆里舀取已经涮过墩布的少量水冲一下。

几年下来,公婆用的那个马桶里面已经面目全非了。

省了水,千把块的马桶成了这个死德性!小薇看见了就生气。

老人过度节省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年轻人在“断舍离”,老人在“捡、捡、捡”。

有的住在城里的老人,看到小区垃圾箱里扔的坏了的钟表、不亮的台灯、锈迹斑斑的电扇,以及旧包破帽子等,都要捡回来。

朋友小杜的公公甚至把人家死了人,灵前烧纸用过的不锈钢盆也捡了回来,放到车库。小杜看到这个晦气的东西,只能趁着老人不注意,扔到了小区外的垃圾筒里。

还有的老人,参加一次婚宴,他能提着一个小桶,搜集了全桌上的残羹剩饭。然后提回家一顿一顿热着让全家人吃一个星期。你说你会不会疯?

二、不讲卫生。

小林两口子刚刚在城里买了楼房的时候,公婆都跟着住了进来。公公没有进门换拖鞋的习惯。小林好心提醒,公公气呼呼地去换。

等换完开始吃饭的时候,小林就觉得一股异样的臭味弥漫开来。

原来是公公不习惯洗脚。一年当中洗澡的次数也是少之又少。

一来他们没有勤洗澡和天天洗脚的习惯,二来也是怕费水费电。

小林的公公住到楼房以后,还跟在农村一样,想吐痰就拉开自家房门,把痰吐到楼道里。这个习惯也是说了好长时间才改过来。

三、没有界限感地干涉年轻人,甚至有些病态。

年轻人爱网购。

有些老人看不惯,就小声嘟囔,或者公开表示不满:“省着点花吧,买那么多东西用得着吗?”钱是年轻人自己挣的,当然不愿意听老人这样说。

还有的年轻人,爱熬夜,早上起床晚。

尤其是到了节假日,往往年轻人这里还睡得正香,老人在外面就敲门让起床吃饭了。

有的儿媳爱化妆,老人也看不惯。“东抹西抹的,化得跟个妖精似的!”这样的话传到儿媳耳朵里,也往往引起婆媳矛盾,家庭不和。

前段时间从网上看到了一件奇葩事。一个年轻时期就守寡的婆婆,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结婚以后,她就睡到了儿子儿媳的婚房。

她跟儿子一张床,让儿媳一个人睡小床。

后来,老太太找了后老伴,也是带着后老伴住到儿子家,颐指气使,毫不收敛。

五年后,儿子儿媳终于忍无可忍,办理了离婚手续。

这当然是极端个案,但是也说明老人没有界限感地病态干涉孩子的生活,确实让年轻人很崩溃。

四、宠溺孙辈。

人们往往说隔辈亲。孩子的父母正常教育孩子,有的老人嫌年轻人批评孩子,往往站出来袒护。甚至有的背后有意无意说儿媳的坏话。

“看,你妈对你多凶!还是爷爷奶奶对你好吧?”老人这样做,根本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做事有恃无恐,形不成良好的是非观念。这样做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老人对孙辈的过度溺爱,也常常让年轻人非常不满。

作为老人,希望大家还是克服以上让年轻人不爽的习惯以及观念。

适度消费,享受生活。同时也要注意个人及家庭卫生。

自己的孩子毕竟是成年人,对他们要有界限感。

在他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要因为心疼孙辈,做出不合时宜的事情来。

作为老年人,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老旧观念,做个让年轻人尊重和喜爱的老人。

作为年轻人,也要本着宽容的心态,原谅老人的不完美。

因为一些性格及习惯的形成,跟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再者父母把我们养大,就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原谅他们的不完美。并试着用诚恳、温和的态度去帮他们纠正一些不好的习惯。

再者,为了减少家庭矛盾,如果有条件的话,老人与年轻人还是选择分开住。人们讲究“一碗汤的距离”是有道理的。

两辈人既有各自的生活空间,又可以很方便地聚到一起,互相有个照应。这样既享受了天伦之乐,又能使家庭关系更和谐。

愿每个家庭都快乐吉祥、幸福美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跟老人住在一起,老人的什么习惯和你不太搭?如何沟通?

我觉得有三点是我不能忍受的。

第一:衣服混着洗,不管是内衣、袜子还是外穿的衣服,全部放进洗衣机里面洗。

我嫁过去之前,我婆婆一家人洗衣服就是全部衣服都混着洗,内衣、袜子什么都混在一起。男人衣服、女人衣服、小孩衣服全部都混着洗,时间久了,内衣上沾满各种细菌不说,各种衣服还混色。

我嫁过去之后,第一天我就和我老公说了,然后我老公和我婆婆讲,刚开始我婆婆还说我嫌弃她们,后来我给她们讲衣服混洗的危害,还把网上的数据拿给她们看,她们才觉得我说的是对的。

之后内衣、外衣和袜子都分开洗了,内衣不用机器用手洗。

第二: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儿子两岁多了,但是说话不利索,去医院检查,专家说听力、智力、舌系带都没有问题,让我多带他出去和小孩玩,多接触接触孩子,慢慢说话能力就上来了。

于是某天我和我老公说想送我儿子去早教班,早教班我也考察了几个,其中有一个不论是师资还是环境都不错,我老公也同意我把孩子送去上学。

某天视频,我和我公公婆婆讲了这件事,我公公很赞同,我婆婆就一个劲儿的反对。说什么孩子太小,说和她们一起做生意的谁家孩子三岁多了还没上学呢,我急着给孩子上什么学。

我给她讲道理,摆事实都没用,最后我把医生的建议和她讲了,她依旧说孩子才两岁多,说话不利索很平常,说我大惊小怪。

最终在我们三票赞成,一票否决的情况下,我准备送我儿子去早教班的事情落下帷幕。尽管我婆婆还是反对,但是在我慢慢的灌输下和我小姑子耐心的劝说下,我婆婆终于是愿意让我儿子去上早教班了。

生活习惯-吃隔夜的剩饭、剩菜。

我婆婆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不管菜剩下多少,她都会把几盘剩菜合成一盘,留着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吃,她还强调说以前谁家不吃剩饭剩菜,再说放在冰箱里,怎么能坏掉。

我说了她很多次,给她讲道理,她都不爱听,依旧把剩下的饭菜放在冰箱,第二天再热着吃。既然我说她她也不听,那我索性就不说她了,反正我不让我儿子吃、我自己也不吃。

直到有一回,我婆婆吃隔夜菜吃坏了肚子,医生和她讲隔夜剩菜剩饭的危害,她从医院回来之后才逐渐改掉了吃剩饭剩菜的毛病。但是当天的饭菜只要还剩一点,她就会让我公公或者我老公给吃完,有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吃,她就自己硬加饭,把自己吃的直打嗝。

她经常给我讲她们小时候穷,所以现在即便是日子过好了,看见浪费饭菜依旧不舒服。我和她讲勤俭节约是好事,但是在吃隔夜剩菜这件事情上,确实是有害的。担心剩菜剩饭,我们做饭、做菜的时候可以少做一些。

文后语。

我婆婆这个人,大体上还是蛮好相处的,虽然有时候蛮固执的,但是你和她讲清楚道理后,她还是愿意听取和改正的。

其实婆媳相处最主要的就是沟通,如果婆婆或者儿媳妇不是那种蛮不讲理、无理取闹、小肚鸡肠之人,很多事情你们敞开了说,打开心结,婆媳相处起来也是蛮和谐的。

就像是上文我说的那些不好的习惯,我和我婆婆说开后,她还是愿意改正的。并且时间久了,她还觉得我是对的,在之后的很多事情上,她都会听取我的意见,我们相处的还算不错。

图:来自网上

跟老人住在一起,老人的什么习惯和你不太搭?如何沟通?

跟老人住在一起,别的都还好。就是家里老人满口的脏话,就像很多人爱说口头禅一样。有些词儿听了让我觉得很尴尬,提醒过几次没什么用。后来走在村里,听他们聊天时这些“口头禅”就是他们很平常的交流方式。大人还好,可以屏蔽掉很不能入耳的,就怕孩子有样儿学样儿。

最重要的是观念不合。过年回家,眼睛不舒服看完医生后又约好复诊时间,人家说那天是他年前最后一天出诊,之后就放假了。再看,就得等到年后。那天一早,吃完饭就准备出发。老人不愿意了,说干嘛老跑医生。眼睛有什么当紧,又瞎不了。今天是村里最后一个集市了,得买点菜囤在家里。我说城市超市也有菜卖,再说了菜能有眼睛重要吗?他还是不同意,坚持说买菜重要。我看着他,无语地甩门而去。

在他们眼里好像我们还是孩子,就算我们已经三十好几了。潜意识里那种强势的家长作派时不时地冒出来。有次,我在家炒了俩菜,又切了点儿小咸菜丝装个小碟子放旁边,谁爱吃谁吃嘛。老人看到不乐意了,端起咸菜给倒垃圾筐里了。当时把我气得实在忍不住了,就说你不爱吃可以不吃但也别倒掉啊。一个大咸菜疙瘩我切得很细,还用精心用香油和一些佐料拌过。你看不惯可以端起来放冰箱,总不能倒掉让大家难堪嘛。

一家人吃一盘菜正好,多了浪费。平时肉也买得少,家里最多的就是鸡蛋。水煮蛋、炒鸡蛋、煎蛋……吃到人发毛。那时我还在上班,每周末都自己跑去菜市场买鸡肉和猪骨头回来,煮一大锅肉谗,可想而知,平时得吃多素。老人每次都说不吃,最后比我吃得还多。原来不是肉太腻,是肉太贵啊!

他们的强势好像与生俱来的,他们认为不对的,做了就是丢人的。比如,吃完午饭不能出门,必须在家睡觉,否则别人笑话。不能去挖野菜,又不是吃不起菜让人家笑话,最难听就是野菜都是喂猪的……总之,所谓的面子大过天!这也是我最最讨厌的,翻开看看,谁家不是过得一地鸡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呗,干嘛呀活得那么憋屈!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跟老人住在一起,老人的什么习惯和你不太搭?如何沟通?

过度节省。

过年时家中惯例,算上糕点,做了齐齐整整的二十几个菜,红烧肉、山药炖蹄子、红烧鲤鱼、鲜切羊肉、青菜炒蛋饺等等,大年三十团圆夜大伙儿高兴,喝酒聊天占了多数,认真吃饭的反倒在少数。等到大年初一,二十几个菜,都剩了大半。

我外婆看了自然是心疼,把剩菜剩饭都收拾了放到冰箱了,大冬天的,倒把冰箱都塞满了。

初二之后我跟着父母回城里,等到初五,我再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给我煮了面,自己从冰箱里拿了几碗菜出来,回到锅里煮热了,我一看,正是大年三十没吃完的红烧肉等。

我看了心疼,就跟外婆说:“这都放了五天了,你就别吃了。”

外婆摆摆手:“冬天,菜坏不了,还是别浪费。”然后就埋头开始吃饭。

我心里堵得慌,想跟她解释一下,剩菜里可能亚硝酸盐含量高,吃了对身体不好,但对着白发苍苍的外婆,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老一辈们的生活经历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经历过大饥荒,我母亲说那时家里米缸见底,外婆只能走几里路去老家娘舅家讨几碗米。

我可以理解,但实在没有办法看着外婆吃剩饭,就做了逃兵,过年那几天遇到吃饭的时间点就跑外头玩,不知道该做什么才能让自己心里舒服点。

后来我趁着她不在家,把剩饭都倒掉了,但等到我过完年回了北京,我妈给我打电话说,外婆还是喜欢一个人吃剩饭,谁要是瞒着她把剩饭倒掉,她就和谁发脾气。

我心里就很难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