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汉末年有4个国家,只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在曹丕称帝之前,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东汉王朝,曹操、刘备、孙权只能是比较大的三个割据势力,辽东公孙家是小的割据势力…
220年曹丕称帝,东汉王朝灭亡,221年刘备称帝,229年孙权称帝,三国形成,辽东公孙家是割据势力,没有称帝建立国家。
为什么东汉末年有4个国家,只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东汉之后,便是三国,三国者,曹魏、东吴、蜀汉,哪里又有第四个国家呢?我想提问者可能说的是占据辽东的公孙氏。但是,公孙氏真的能算作一个国家吗?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先后在中原、江南、蜀中地区站稳脚跟,遂成三足鼎立之势,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人对这段历史大多耳熟能详。但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魏蜀吴身上,却大多不知道在辽东地区还曾出现了一个存在了五十多年的政权。
辽东政权的创立人叫公孙度。公孙度小时候跟着父亲公孙延到东北朝鲜北边的玄菟郡居住。当时玄菟郡太守的儿子叫公孙豹,而公孙度的小名也叫做豹,两人又恰好同年,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好朋友。
但是,太守的儿子公孙豹在18岁的时候突然死了,于是太守就把一腔爱子之心转移到了公孙度身上,不仅请来老师教导他读书,还做主为他娶了妻子。汉灵帝时期,太守还举荐公孙度做官,被汉朝廷封为尚书郎,不久迁任冀州刺史。
可能公孙度在朝中没什么人脉,刚当任刺史没多久,就传出对公孙度不利的谣言,接着又被罢职了。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执掌大权。他手下有一个叫徐荣的中郎将,他跟公孙度是老乡,于是就把公孙度引荐给了董卓。不久之后,公孙度当上了辽东郡太守。
因为公孙度本来“起玄菟小吏,为辽东郡所轻”,所以一到辽东,公孙度就开始“立威”。以前得罪过他的襄平县令公孙昭被抓了起来,在襄平县闹市中将其鞭打而死。郡中豪门望族如田韶等家,只因在平时的来往上对公孙度没有恩惠,就都被他找借口杀了,被他如此诛灭的豪族有一百多家。于是,辽东郡百姓谈起公孙度就色变,这也使得他一时在辽东站住了脚跟。
公孙度至少做了近四年辽东太守,建立起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官僚机构。当董卓迁汉献帝于长安,并与关东诸军对峙于洛阳时,他就看到“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于是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此时中原乱上加乱,很多中原名士就逃往辽东躲避,其中有知名武将太史慈,谋士管宁、王烈、邴原等人。
公元204年,公孙度去世,一共在辽东经营了二十多年,占据了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东边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向其臣服,留下了偌大的一片基业。
公孙度死后,由其子公孙康嗣位。公孙康继位之后,对曹操示好,先后臣服于汉和曹魏政权。公元207年,曹操征讨收留袁尚、袁熙的乌桓,袁尚、袁熙等人又逃亡辽东,公孙康“悉斩之,传送其首”,就是把他们的脑袋割下来给曹操送了过去。
公元221年,公孙康卒,但此时他的儿子们年幼,于是众人拥立公孙恭为辽东太守,曹丕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平郭侯。
公孙恭无能,等到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长大,便于公元228年夺了公孙恭的位子。此时曹魏正和东吴的陆逊、蜀汉的诸葛亮打得难分难解,于是为了安抚辽东,又封公孙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但公孙渊是个典型的两面派,他一方面接受了曹魏的封赏,另一方面又和东吴的孙权结交,意图提高自身的筹码份量。但当孙权封他为燕王时,他又觉得东吴毕竟距离他太远,且远不如魏强盛,反而羞辱孙权的使者,借此向曹魏示好。
公孙渊如此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终于使得吴、魏大怒,两国都下定决心要铲除他。
公元238年,诸葛亮已经去世,司马懿得以从关中前线抽开身来,提兵四万,一举结束了公孙氏在辽东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纵观公孙氏在辽东的统治,虽然时间长,也相对独立,但却不能称之为一个国家,理由如下:
第一,公孙氏在辽东地区始终没有称帝。就算公孙渊237年称燕王,但238年就被司马懿所灭,勉强算的话,燕国存在时间也就一年时间,在近百年的三国战斗中,不过是昙花一现,不值一提。
第二,公孙氏虽然存在了50多年,但其实力和魏蜀吴三国相比,实在是弱得多,只不过由于大家都在忙着逐鹿中原,没工夫搭理他而已。一旦腾出手来,司马懿只用了4万人,一战就将其灭掉了,而三国之间的大型战争,哪次不是动辄数十万人?辽东的实力和魏蜀吴完全不是在一个档次的。
第三,无论是公孙度,还是公孙康、公孙恭、公孙康等,公孙氏始终都接受了汉朝廷和曹魏朝廷的封号,这就说明,公孙氏充其量只能算作东汉乱世和三国时期的一个地方军阀而已。东汉灭亡前,他是东汉的地方军阀;曹魏建立之后,他就是曹魏的地方军阀,说破天最大也就是个割据政权,而不能称为国家。
因此,东汉之后,就是三国,而不是四国。陈寿的《三国志》也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好,并非不知道辽东有个公孙氏,只是因为其势力较弱,对天下形势影响有限,且又从未称帝,因此只将其作为一个地方军阀来看待,并没有把他和魏蜀吴放在一个水平上论述,这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现在的人不必怀着猎奇的心理去看待他,如果辽东政权也算一国的话,那么就不是三国变四国,而是五国、六国、七八国了……
为什么东汉末年有4个国家,只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首先国家这个词要弄明白先,曹丕称帝前只有东汉这个国家,无论其再衰败也没有魏蜀吴,只有数个割据势力,国家不正统是不能被承认的,后来三个最强割据势力相继称帝,东汉这个国家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从这里开始才有了三国这一说法,除了这三国当时也就辽东太守公孙“氏”几任太守的势力相对较强,这太守就算再牛逼也是太守,何来一国?这种太守历史会记录成一国吗?这不是搞笑吗?
为什么东汉末年有4个国家,只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正史,汉的最后一年是魏的第一年,魏的最后一年是晋的第一年,吴蜀割剧政权,与李自成,陈友亮,周世宗一样。陈寿写了三国志,民间才说三国
为什么东汉末年有4个国家,只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原因很简单,公孙氏虽然割据,但并不是一国呀。曹操说:如果没有我不知几人称帝称王,这说的不正是像公孙这样的集团吗?😂试举证如下:
其一,自公孙度于公元189年趁董卓之乱时割据辽东起,历经三世,重视耕战,招募流民,延览名士,俨然为世外乐土。燕、齐百姓多经陆海两路涌进辽东,管宁、国渊、王烈等经学大家都托庇隐居于此。这大大提升了辽东的实力。公孙氏遂东征高句丽,西击乌丸,霸于东表海上,“东夷九种皆服事焉。自诩为华夏延续了对辽东的统治。但终公孙三代未曾称帝,不敢同中原分庭抗礼,也不敢自立一国,只是在魏、吴之间摇摆骑墙,基本上是附庸的地位。后来公孙渊刚刚称王,次年就被司马懿灭了。割据而未成国,当然不能列为第四国。
公孙度,辽东土著。原为玄菟郡小吏,后举孝廉,曾为冀州刺史。董卓当政时,受同乡徐荣举荐为辽东太守。从此割据辽东历经三代。统治区域北至鲜卑扶余及高句丽北部,东至朝鲜中部,西抵滦河,南至海,一度占据山东北部之局部地区。其二,公孙度割据的辽东,汉代称为“东域”,同西域相对。这里地处偏远,替朝廷羁縻匈奴,乌桓、鲜卑,扶余,高句丽。在中原人心中的重要程度不足。曹魏虽然对公孙报以戒备但也并不如何尊崇过分,爵不过列侯,官不过太守、将军。在曹魏眼中,公孙氏其实算是一个世袭的太守。
公孙康继承其父太守之职。207年,曹操大破乌桓,公孙康连忙杀袁尚、袁熙以讨好曹操。曹操封其为襄平侯,左将军。承认其世袭地位。其三,公孙氏虽然最终疆域不小,且称霸朝鲜高句丽扶余等国。但毕竟不过三郡之地(后又自设带方郡),只占幽州十郡之三。古代辽宁以医巫闾山为界,分为辽东辽西。自夏代之时,辽西的农业就很发达,也是同中原交通联络的必经之地。而辽东森林密布,汉代之后才有条件大规模地开发。但仍不如辽西。西汉末辽东人口27万余,辽西则35万。曹操攻灭乌桓,占据辽西,就堵死了辽东势力进取中原的陆上通道,而青州堵死了它的海上通道,而中原百姓也失去了向辽东流亡的可能。很多名士也开始回归故乡,为曹操效力,所以曹操留着公孙也无关大局。
公孙渊称燕王,毕竟不敢称帝,但仍遭到灭顶之灾。238年,司马懿攻破襄平,结束了公孙氏近半个世纪的割据。总结,三国鼎立的割据为世人承认,并列名史册,是因为这三者都在汉末乱世中完成了“局部”的统一,并都在争取对全国的统一。所以他们最后都称帝,以示政权的对等性,并拒绝承认他国的正统性。而公孙氏僻居辽东,不足一州之数,无心入主中原。于曹魏不过一附庸尔,怎么会有资格称一国呢?
为什么东汉末年有4个国家,只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辽东只算一路诸侯割据势力而已,只是在三国称帝后才被灭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